首页 > 学术论文

节能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11:03
热度:

节能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模拟研究【摘要】: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节能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模拟问题。在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建筑、环境动态模拟研究现状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建筑节能设计

【摘要】: 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节能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模拟问题。在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建筑、环境动态模拟研究现状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合理地建立了考虑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吸放湿效应的完整的室内空气热湿平衡方程组,其中重点研究了围护结构中以空气湿度W和温度T为驱动势的热湿耦合迁移过程以及依据空气重量湿度(kg/kg)为驱动势差的围护结构内表面吸放湿过程,并利用热湿传递的相似性原则和有限差分法对建立的围护结构热质迁移微分控制方程组和居住建筑室内空气热湿平衡数理模型进行了离散处理。 在上述理论解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C#语言编制了“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模拟”软件,对建立的240mm普通粘土砖墙居住建筑物理模型的围护结构热湿耦合迁移过程、室内空气温湿度动态变化过程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与运用传统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模型即蒸汽渗透法编制的计算机程序模拟结果以及对夏热冬冷地区(重庆)的典型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进行现场调研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说明了上述模型更加贴近围护结构的热湿耦合传递本质,更加全面的反映了居住建筑室内空气温湿度的动态变化过程,且具有形式简单、参数易于确定、结果精度较高等优点。 鉴于外墙结构性热桥对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和建筑整体能耗计算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在总结所参与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热桥部分的理论计算基础上,整理了常用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线传热系数值,分析计算了热桥引起的围护结构主断面传热系数变化的修正系数,同时编制了“围护结构常见热桥部位的线传热系数查询系统”进行整合,方便设计人员进行查询、分析。 【关键词】:建筑节能 热湿耦合传递 室内热湿环境 数值模拟 热桥 平均传热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U11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10
  • 1、绪论10-18
  • 1.1、研究背景10-16
  • 1.1.1、能源问题与建筑节能10-12
  • 1.1.2、室内环境与建筑围护结构12-13
  • 1.1.3、模拟研究现状13-16
  • 1.2、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16-18
  • 2、节能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湿耦合迁移过程18-53
  • 2.1、概述18-20
  • 2.2、围护结构热湿迁移机理20-30
  • 2.2.1、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理论研究及模型分析20-24
  • 2.2.2、传统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模拟研究24-30
  • 2.3、围护结构热湿耦合迁移数理模型30-45
  • 2.3.1、基本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30-31
  • 2.3.2、传热传质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的导出31-37
  • 2.3.3、模型的离散和求解37-42
  • 2.3.4、模拟计算过程及程序的编制42-45
  • 2.4、热湿耦合与传统热湿传递模拟结果对比分析45-52
  • 2.4.1、对比分析的前提条件45-46
  • 2.4.2、热湿耦合迁移与蒸汽渗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46-52
  • 2.5、本章小结52-53
  • 3、节能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模拟53-69
  • 3.1、概述53-54
  • 3.2、围护结构内表面吸放湿量计算模型54-56
  • 3.3、节能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动态模型56-63
  • 3.3.1、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研究现状56-59
  • 3.3.2、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动态模拟模型及定解条件59-60
  • 3.3.3、模型的离散及求解60-61
  • 3.3.4、程序编制及软件开发61-63
  • 3.4、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模拟与实测分析研究63-68
  • 3.4.1、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实测分析研究简介63-65
  • 3.4.2、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模拟与实测结果分析研究65-68
  • 3.5、本章小结68-69
  • 4、外墙结构性热桥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69-83
  • 4.1 概述69-70
  • 4.2、结构性热桥定量评价方法70-77
  • 4.2.1、结构性热桥线传热系数70-73
  • 4.2.2、计算机模拟计算73-77
  • 4.3、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即修正系数简化计算方法77-80
  • 4.4、围护结构常见热桥部位的线传热系数整合80-82
  • 4.5、本章小结82-83
  • 5、结论83-86
  • 5.1、本文的研究结论83-84
  • 5.2、本文的展望84-86
  • 致谢86-87
  • 参考文献87-90
  • 附录1、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90-91
  • 附录2、插图、表说明91-93
  • 附录3、部分核心源程序清单93-9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封闭空间半无限大土体的热湿耦合研究    刘莹

多孔介质对流干燥机理及其模型    张浙,杨世铭

建筑能耗模拟的研究和进展    陈华,涂光备,陈红兵

建筑环境设计模拟分析软件DeST 第一讲 建筑模拟技术与DeST发展简介    燕达 ,谢晓娜 ,宋芳婷 ,江亿

DOE-2在住宅建筑能耗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龙恩深,马校飞,范亚明,陈金华

建筑围护结构中热桥稳态传热计算研究    闫增峰;林海燕;周辉;刘月莉;

太阳辐射对含湿墙体的热作用──一种新的空调负荷计算及预报方法    季杰,高举文,葛新石,王向阳,王荷兰

室内热湿环境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的比较研究    顾继蓉;胡平放;

生土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研究    闫增峰

屋面被动冷却蒸发层温度波衰减问题    孟庆林,陈启高

湿表面蒸发冷却作用下的广义综合温度研究    孟庆林

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唐鸣放

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用逐时相对湿度生成方法    高庆龙;杨柳;刘大龙;王丽娟;

传统夯土民居冬季热稳定性研究    刘艳峰;刘加平;张继良;

水电站地下隧洞换热计算模型比较    苏华;

陶粒湿屋面隔热效果的测试研究    杨红霞;戴天兴;刘加平;李盛斌;

中国采暖与空调负荷的分布特征及与外界影响要素的关系    吕思强;永村一雄;井川憲男;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节能设计探讨    董海荣;祁少明;刘树岭;朱子君;

地板辐射采暖双向散热系统夏季供冷分析    赫海灵;

上海地区多联式空调系统全年动态能耗分析    陈茂科;胡松涛;周睿;王刚;李绪泉;

通信机房(基站)用蒸发冷却空调应用初探    周海东;黄翔;屈元;

湿度在传统民居围护结构中的影响分析    闫幼锋;孙路倩;

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传热特性的研究    刘学来;李永安;

某五星级酒店空调系统热回收节能分析    卢晗;曲晓宁;楚广明;

蒸发式冷气机在通信基站的适用性分析    周海东;黄翔;屈元;

夏热冬冷地区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问题的几点思考    姜晨光;林长胜;钱保国;何跃平;朱烨昕;顾持真;

浅论建筑节能的意义与外保温体系    侯云芬;

隔热涂料分类及发展趋势    刘侃;盛明爽;张小红;李军;刘海峰;潘肇基;

通讯设备户外机柜静音散热设计    谭迅;陈洁茹;何朝来;骆军;

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    曾志辉

湿热地区降雨对墙体传热的影响研究    李丽

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    李国富

热电联产系统冷源领域节能及耦合机理研究    林振娴

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    李先春

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    谭晓倩

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    张辉

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    严耿升

蓄冷降温式太阳电池组件材料和热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秦红

油田热水供暖系统热负荷智能预测技术研究    刘明

方钢管混凝土火灾条件下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研究    赵永梅

地方建筑适宜性节能设计研究    葛志伟

带嵌件注塑模具冷却过程的边界元分析    张明飞

寒冷地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    吴启任

WSAC居住建筑热响应特性的研究    姚微

C/E复合材料磨削温度理论建模与分析    马海龙

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    徐义洪

空调办公室内气流组织和空气品质评价的数值模拟研究    祝百茹

巷道煤柱自燃温度分布数值模拟    李鑫

城阳区旧村改造项目建筑节能工程风险管理    马海泉

地下洞室壁面散湿量计算方法研究    陈启高,陈永成

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土壤、大气及风化壳的理化特征    杨雅媚;曹军骥;李库;沈振兴;胡塔峰;张婷;

考虑毛细滞后效应的未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和传质理论    虞维平,王补宣,施明恒

热湿气候地区多层墙体的热湿性能分析    郭兴国;陈友明;

多孔围护结构中湿度计算理论    陈启高;

建筑墙体潮湿区湿度计算方法研究    陈永成,陈启高

墙体内热湿耦合过程分析中的传递函数解析法    许锋,苏向辉,昂海松

博物馆文物保存温湿指标及其实现方式    喻李葵;侯华波;陈焕新;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刘克成;肖莉;

建筑结构中的湿迁移    陶智,康宁

利用相似性原理求解围护结构的热湿耦合传递过程    谭伟;闫增峰;任俊;

生土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研究    闫增峰

气候适应性的博物馆展示微环境研究    雷祖康

地下建筑热湿环境与热湿耦合对流传递模型研究    胡铁山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及热湿应力分析    王元妹

土遗址博物馆的热湿环境研究    王觅

汉阳陵博物馆建筑节能研究    王静

绝热坑槽内土壤热湿迁移的研究    鹿凯凯

含湿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    王补宣,王仁

含湿毛细多孔体介质的传热与传质和热湿迁移特性测定方法的探讨    王补宣,方肇洪

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测定含湿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特性的方法    王补宣,虞维平

地膜覆盖中传热问题的研究    杨纯,葛新石,程曙霞

多孔介质对流干燥机理及其模型    张浙,杨世铭

含湿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特性参数研究    卢军,付祥钊,冯雅,陈启高

建筑墙体潮湿区湿度计算方法研究    陈永成,陈启高

围护结构吸湿区湿分布的分析解    陈永成,陈启高

超市内冷藏柜的冷过道效应的数值模拟    蔡芬,胡平放

带有地板辐射的地板送风空调系统的数值模拟    荣庆兴,方怀红,苏鹰

郑州地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唐丽

浅谈建筑节能与建筑体形设计    曹阳;

墙体自保温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沈正;王新荣;殷文;束光辉;

墙体自保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殷文;夏磊;吴丽娟;王寿云;

复合墙体传热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杨艳超;苏亚欣;

传热系数现场检测中的数值模拟    李萍;程从亮;

建筑节能设计浅谈    杨崇惠,李静豪

烧结空心砌块的建筑节能性能研究    田斌守;杨永恒;段兆瑞;

自保温混凝土多孔砖建筑体系节能设计    于景杰;马翠芬;邢国起;吴俊喜;王亦德;

浅谈居住建筑节能    王雪飞;杨鸣;

利用相似性原理求解围护结构的热湿耦合传递过程    谭伟;闫增峰;任俊;

浅谈建筑节能的目的和意义    王晓燕;候艳惠;

别冷落建筑节能的老话题——换个视角话“低碳”    高拯;

建筑节能解决方案    

畜牧工程建筑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王美芝;王红梅;刘继军;吴中红;

2012我国主要城市建筑节能目标一览    

建筑节能与建筑外立面设计    赵楠;薛占利;

浅谈建筑节能    梁霄;王晶晶;

建筑节能对策研究    马清华;

浅谈建筑节能    赵冰;李延萍;

建筑节能:从图纸开始    本报记者 贺小虎

推进建筑节能 构建和谐社会    本报记者 陈江

践行国策迈大步 辽西节能奏新曲    本报记者 王日谭

天津发布建筑节能和禁用产品目录    驻天津记者郭关朝

门窗节能:建筑节能的突破口    本报记者 韩睿华

化工材料将在建筑节能中唱主角    特约记者 顾定槐

着力从四方面推进建筑节能减排    谢然浩

房屋换“外衣” 节能又保温    记者 徐虹雨通讯员 丰朝晖

市建设局加强民用建筑节能减排管理    记者 周维辉

规范市场扩大建筑节能成果    记者 郝明雷

建筑节能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郁文红

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    孙喜新

液体射流分裂雾化机理及内燃机缸内工作过程的模拟    严春吉

复合期权与路径相关期权定价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    何志伟

超细粉再燃低NO_x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郭永红

淮河试验时期的能量与水份循环研究    胡国权

管阵流体弹性不稳定性研究及流体诱发振动数值模拟    吴一红

电弧加热发动机的设计与研究    陈黎明

波纹管传热强化及其轴向承载能力研究    肖金花

激光等离子体中有着自生磁场的密度通道的分析研究    周素云

节能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模拟研究    谭伟

集热蓄热墙式太阳能建筑冬季热性能的模拟研究    孟世荣

室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办公建筑自然通风的节能潜力    董英爽

重庆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实测与模拟分析    沈艳

建筑节能设计中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值影响因素分析    张杰

湖北地区国家粮食储备库建筑节能研究    陈勇

多层建筑围护结构外墙角热桥传热分析    温华

建筑工程关键部位节能措施的分析与数值研究    王哲

深圳市居住建筑自然通风热舒适与节能效果研究    胡晓峰

翅片管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刘占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