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生物质中碱金属对煤气化过程促进作用的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3:37
热度:

生物质中碱金属对煤气化过程促进作用的分析【摘要】:富含碱金属的秸秆类生物质在与无烟煤共气化的过程中,由于两种原料具有显著差异的热化学历程,生物质灰与煤焦共存的状态是整个气化过程中的

【摘要】:富含碱金属的秸秆类生物质在与无烟煤共气化的过程中,由于两种原料具有显著差异的热化学历程,生物质灰与煤焦共存的状态是整个气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本课题着重从生物质中所富含的碱金属出发,研究了生物质及其灰对无烟煤的催化作用以及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本论文选取晋城无烟煤和水稻秸秆作为实验原料,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添加20wt%生物质的混合物料在1100oC,以CO2为气化剂的共气化过程中,不同气化时间下所得焦样中碱金属含量的变化,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光谱分析了碱金属对煤中矿物质转变的影响、对煤焦结构及反应性的影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热重分析仪(TGA),参考化学分馏法对生物质灰中碱金属进行分类,研究了生物质灰中不同形态碱金属对煤焦的催化作用;进一步探讨了生物质的添加对晋城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助熔机理进行了探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水稻秸秆在1100oC下气化时3min已经气化成灰,质量不再变化。与无烟煤共气化过程中,气化残留物中碱金属含量在1-7min之间有所升高;残留物中增加的碱金属主要以水溶态和有机态形式存在,具有较强的催化能力,因此残留物的气化反应性变好。 2.煤气化过程中煤焦的有序化程度随着气化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而生物质的添加减慢了其有序化进程。 3.共气化反应初期,SiO2与C反应生成SiC的过程中会产生气相SiO,适当的接触时间使得SiO与生物质中的碱金属结合生成了不稳定的透长石((K,Na)(Si3Al)O8),从而导致共气化残留物中碱金属含量增加。而后,透长石分解消失,部分碱金属转变为气相,剩余碱金属转变为钠长石、钙长石等物质保留在气化灰中。 4.热重实验表明:当生物质灰的添加比例小于40wt%时,煤焦的气化转化率随着生物质灰添加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当添加比例为50wt%时,残余物发生熔融。生物质灰中水溶态碱金属盐和盐酸不溶态碱金属氧化物是催化煤焦气化的活性组分;煤中矿物质的存在减弱了生物质灰的催化作用,而CaCO3的添加可以抑制该阻碍作用。 5.在弱还原气氛下,20wt%的生物质添加量可以使高灰熔点的晋城煤熔融温度降低到1350oC左右。生物质的加入使得煤灰中碱性组分增加,从而导致长石类物质生成,并易于与莫来石、石英等难熔组分形成低温共熔物,从而导致煤灰熔点降低。 【关键词】:晋城无烟煤 水稻秸秆 生物质灰 催化气化 煤灰熔融性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5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符号说明10-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11-25
  • 1.1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11-12
  • 1.2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气化过程的催化作用12-16
  • 1.2.1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过程中碱金属的催化作用分析12-14
  • 1.2.2 生物质灰对煤焦气化的催化作用14-16
  • 1.3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16-21
  • 1.3.1 煤气化炉发展现状与趋势16-17
  • 1.3.2 煤灰熔融特性研究现状及进展17-20
  • 1.3.3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灰熔点特性调控的研究现状20-21
  • 1.4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气化成灰过程的影响21-23
  • 1.4.1 煤中矿物质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21-22
  • 1.4.2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气化过程中矿物质组成的影响22-23
  •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23-25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5-33
  • 2.1 实验装置25-26
  • 2.1.1 流化床反应器25
  • 2.1.2 固定床高温管式炉25-26
  • 2.2 实验原料26-29
  • 2.2.1 煤样与生物质样的选取26-27
  • 2.2.2 酸洗煤及 CaCO_3添加煤样的制备27
  • 2.2.3 焦样及不同碳转化率样品的制备27-28
  • 2.2.4 灰样的制备28-29
  • 2.3 样品的分析与检测方法29-33
  • 2.3.1 煤灰成分分析29
  • 2.3.2 煤灰熔融温度测定29-30
  • 2.3.3 X 射线衍射分析30
  • 2.3.4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30
  • 2.3.5 比表面及孔结构测定30
  • 2.3.6 气化反应性测定30
  • 2.3.7 样品中碱金属含量的测定30-31
  • 2.3.8 拉曼光谱分析31
  • 2.3.9 碱金属赋存形态分析31-33
  • 第三章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33-51
  • 3.1 引言33
  • 3.2 实验部分33-38
  • 3.2.1 样品的制备33
  • 3.2.2 实验条件的确定33-35
  • 3.2.3 样品的分析表征35-38
  • 3.3 结果与讨论38-49
  • 3.3.1 气化过程中的碱金属的变迁规律38-41
  • 3.3.2 气化过程中矿物质的转变规律41-44
  • 3.3.3 气化过程中样品气化反应性的变化44-49
  • 3.4 本章小结49-51
  • 第四章 生物质灰催化煤焦气化的研究51-65
  • 4.1 引言51
  • 4.2 实验部分51-52
  • 4.2.1 样品的制备51
  • 4.2.2 化学分馏方法51-52
  • 4.2.3 样品的气化反应性测定52
  • 4.3 结果与讨论52-63
  • 4.3.1 煤焦、生物质焦及混合焦的气化实验52-55
  • 4.3.2 生物质灰的添加比例对煤焦气化转化率的影响55-58
  • 4.3.3 生物质灰中碱金属 K/Na 的催化性能研究58-62
  • 4.3.4 CaCO_3的添加对生物质灰催化性能的影响62-63
  • 4.4 本章小结63-65
  • 第五章 生物质对晋城无烟煤助熔机理的研究65-77
  • 5.1 引言65
  • 5.2 实验部分65-66
  • 5.2.1 灰样的制备65
  • 5.2.2 灰样的高温热处理65-66
  • 5.2.3 样品的分析表征66
  • 5.3 结果与讨论66-74
  • 5.3.1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66
  • 5.3.2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灰化学组成的影响66-68
  • 5.3.3 三元相图分析68-69
  • 5.3.4 高温下矿物质的变迁规律69-74
  • 5.4 本章小结74-77
  • 第六章 总结77-79
  • 6.1 结论77-78
  • 6.1.1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77
  • 6.1.2 生物质灰对煤焦气化过程的催化影响77-78
  • 6.1.3 生物质的添加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78
  • 6.2 不足与建议78-79
  • 参考文献79-89
  • 致谢89-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倪维斗,李政,薛元

气化条件下灰的熔融行为及矿物质演变规律    乌晓江;张忠孝;周托;陈玉爽;樊俊杰;徐雪元;刘建斌;郑海英;

Fe_2O_3对高变质程度脱灰煤热解反应性与半焦结构的影响    公旭中;郭占成;王志;

煤焦中矿物质行为与灰熔融温度的关系    唐黎华,王福明,朱学栋,吴勇强,朱子彬

低灰熔点煤的高温气化反应性能    唐黎华,王建中,吴勇强,朱学栋,蒋德军,朱子彬

助熔剂对高灰熔点煤灰流动温度的影响    李平;梁钦锋;刘霞;龚欣;

碱性矿物质对煤灰熔融特性影响的研究    毛军,徐明厚,李帆

配煤对降低高灰熔融性煤的三元相图分析    乌晓江;张忠孝;朴桂林;森滋勝;板谷义纪;陈龙;

生物质热转化过程中无机元素的迁移析出规律分析    钱柯贞;陈汉平;杨海平;杜胜磊;王贤华;

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促进以我为主发展现代煤化工    潘连生;

生物质燃烧过程积灰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徐晓光

两种煤配煤降低淮南煤高灰熔融性温度的研究    薛永强;孙群;李寒旭;

二甲醚经济与中国的能源和环境    倪维斗,靳晖,李政,郑洪弢

弱还原性气氛条件下CaO对高灰熔点煤灰熔融性影响的研究    于戈文;王延铭;徐元源;

基于智能微网的氢氧联合循环与风能耦合发电系统    蒋东方;高丹;武珍;胡三高;

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高正阳;王天龙;朱予东;鲁许鳌;

费托合成*在我国发展的新机遇    郑洪,麻林巍,肖小清,李政,倪维斗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以煤灰碱酸比与硅铝比的乘积作为动力用煤结渣指数的探讨    黄千钧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上)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下)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

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内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颜卓勇;梁钦锋;郭庆华;于广锁;于遵宏;代松涛;李兴龙;

粗煤气铁矿颗粒床高温除尘联产直接还原铁工艺及估算    苏亚杰;杜英虎;陈寿林;叶泽甫;

炼钢系统工序能耗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冠军;

煤化工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研究    徐振刚;俞珠峰;陈贵峰;任世华;吴立新;罗腾;房金刚;肖乃友;

IGCC与常规燃煤发电技术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毛宇;刘泰生;

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数值模拟    随晶侠;徐翔;张博;黄长江;

基于非等温热重法的煤焦燃烧特性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孙辉;张建良;王广伟;刘征建;邵久刚;

非等温热重法研究煤焦和生物质焦的CO_2气化反应动力学    王广伟;张建良;邵久刚;左海滨;

缩短缓慢灰化法时间的研究    王文才;张盼佳;赵国强;

煤焦油的拉曼光谱及其量子化学计算模拟    余立旺;尤静林;王媛媛;解迎芳;柳晓飞;伏清;

大型电站锅炉掺烧印尼煤的研究与应用    徐远纲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建国

秸秆类生物质流态化燃烧特性研究    秦建光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    许慎启

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    孟巧荣

配煤与新型助熔剂改进Shell煤气化工艺的研究    李继炳

高温煤气化炉中煤灰熔融、流动和流变行为特性研究    宋文佳

合成气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系统的系统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    刘敬尧

超细煤粉物化特性及其对O_2/CO_2分级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    刘加勋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金属化合物催化煤燃烧规律的实验研究    姜建勋

不同沉积环境下煤的热解与成浆性研究    杜开欢

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    卢珊珊

上出料发料罐系统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特性研究    董卫宾

煤气化灰渣与黑水对石油焦成浆性及气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贾嘉

高温下渣/灰熔融与矿物质行为对煤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吴加奇

两段式化学热回收煤气化工艺冷态及热态的研究    焦延涛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煤结渣影响的实验研究    卢丹

水煤浆气化喷嘴加压雾化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李波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积灰结渣特性    宋鸿伟,郭民臣,王欣

Na_2O对连铸保护渣熔化性能的影响    董方,郭贵宝,王南,王宝峰

灰成分与灰熔融性关系的研究    郝丽芬;李东雄;靳智平;

石油焦燃烧过程中孔隙结构变化实验研究    杨荣清;吴新;赵长遂;

生物质混合物与褐煤共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    阎维平;陈吟颖;

掺混比例对生物质和煤流化床共气化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鲁许鳌;阎维平;

锅炉受热面沾污结渣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兰泽全,曹欣玉,周俊虎,赵显桥,岑可法

CaO对煤灰主要成分熔融特性的影响    修洪雨,黄镇宇,张堃,周俊虎,岑可法

配煤煤灰熔融特性的热分析研究    刘志;杨建国;赵虹;

高炉渣非晶态组分的定量研究    王海风;张春霞;齐渊洪;

基于矿物质赋存形态与转变过程的炉内灰渣沉积研究    赵晓辉

燃煤细微颗粒物的模态识别及其形成机理    于敦喜

稻秸热解过程中碱金属析出的实验研究    唐艳玲

燃煤灰渣主要成分的熔融特性研究    修洪雨

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特性研究    殷炳毅

联合煤气化过程可以降低成本    

煤气化过程中生成的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徐明贻;

抑制氮氧化物无烟燃煤炉内煤气化过程    徐有宁,张忠东,李静海,宋文立,白蕴如,林伟刚

气化参数对空气等离子体煤气化过程的影响    申曙光,庞先勇,鲍卫仁,吕永康,朱素渝

煤气化过程中单颗粒吸收剂脱硫反应模型概述    秦宏;刘文龙;孙佰仲;柏静儒;刘洪鹏;贾春霞;

煤气化过程痕量元素迁移实验研究(英文)    蔡铭;许世森;郜时旺;吴龙;刘练波;D.Dugwell;R.Kandiyoti;

压力对加压煤气化过程中氮释放的影响    刘安琪;赵增立;武宏香;王小波;郑安庆;李海滨;张尚武;黄戒介;

新疆伊犁煤气化过程的模拟分析    刘娜;黄河;黄雪莉;

煤气化过程的数学模型    史聪;杨英;夏支文;

文摘    

煤气化过程中焦油含量的影响因素综述    赵子忠;孙广;夏明;齐鹏飞;田冬青;

粒度对等离子体煤气化的影响    申曙光;鲍卫仁;曹青;吕永康;

粉煤低温干馏工艺及发展趋势    吕岩;

煤气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转化及高温脱除的实验研究    李扬

煤气化过程中汞的释放规律及高温汞控制的实验研究    米亮亮

生物质与煤气化过程热力学分析    吴志斌

兖州煤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宋志春

气化剂类型对流化床煤气化过程效率的影响分析    邵明亚

煤气化过程中形成NO_x的前驱体研究    刘美蓉

生物质中碱金属对煤气化过程促进作用的分析    任伟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