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电力圈大佬再次“华山论剑”:如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1-09-08 18:04:10
热度:

电力圈大佬再次“华山论剑”:如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国电力网获悉,9月4日,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分论坛”在晋阳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

中国电力网获悉,9月4日,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分论坛”在晋阳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中,“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分论坛主题讨论尤其让业内人士关注。

自2021年3月中央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后,引发了能源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并非易事。

众所周知,当前电力系统是基于煤电、水电、核电等较为可控的电源构建而来,新能源因其发电不稳定,如果在现有电力系统占比过高,将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可能会出现大停电等极端情况,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而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有什么具体特征?如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最终又将面临哪些挑战?业内多位知名专家纷纷加入了这场电力行业的“华山论剑”。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继业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供给主体,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坚强江南娱乐app下载地址 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从内涵上看,新型电力系统实现以电网为枢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低碳为演进路径,零碳为最终目标。

同时,新型电力系统又是开放包容的系统,外特性是能量叠加、内特性是优化协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本质上要遵循的原则是以坚强江南娱乐app下载地址 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和多能互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技术路线包括进行电网架构的重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理论和技术的突破、数字的深度赋能、机制与模式的创新,构建能源互联网,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

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双高”特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同时具有供给侧随机性和需求侧随机性的“双随机”特性。“双随机”特性决定了新型电力系统必须建设成为具有恢复力的弹性系统。

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关键技术的支撑。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突破,在电源侧大力发展电网友好型先进发电技术、多元互补与灵活发电技术;在电网侧发展新型电网结构与特高压输电技术、电网的智能调度控制与安全防御技术;在负荷侧重点发展可平移负荷资源的利用与储能技术,建立新型用电方式与供需协同机制。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院长)张运洲

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应聚焦能源转型综合举措、煤电发展定位、新能源发展节奏、电网发展方向、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电力市场机制优化等六方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其中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能源转型发展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煤电在较长时期内仍是山西本省乃至华北、华中区域电力供应的托底电源;新能源是未来的能源电力供给主体;大电网是实现能源电力资源高效优化配置的枢纽平台;智慧能源系统,可以为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电力市场体系是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机制保障。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主任何勇健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是“新型”,配电网将成为电力发展的主导力量,用户侧将深度参与系统的平衡,电力交易将主导调度体系,数据网络的互联互通和物理网络的互联互通同等重要。

此前,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高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互联网双碳目标下现阶段发展的核心形态。具体来说,新型电力系统将呈现多个特征。

一是灵活性特征,未来的电力系统将是一个强不确定性系统,这就需要灵活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是电源端和负荷端的灵活性,新能源将呈现智能灵活和友好并网,灵活性火电机组、天然气机组和储能电站将共同构成调峰电源体系;另一方面是电网灵活性,未来电网将从传统的发输配用的垂直单一模式转变为含多电力电子变换的功率与信息双向流动模式,电网电力电子化,实现软件定义电网。

二是数字化特征,即泛在贯通,赋能高效。通过无处不在的数据采集和数据贯通,为电力生产、输送、调度和消费赋能,以电力大数据服务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培育新型电力数字产业,为数字赋能。

三是综合能源多网协同,即电力的延伸特征。电力系统将与天然气、交通、建筑等多领域互联互通,江南娱乐app下载地址 将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交通网络进行互联互通,形成综合能源供应,构成综合能源系统,这也是推进新能源消纳、实现能源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的有效措施。

至于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从上述专家研讨的结论来看,目前主要有三条路径。路径一提升现有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备用等灵活性调节能力。路径二借助储能、氢能、需求响应等外部调节手段平抑供需波动。路径三构建独立自主的微能源系统,在自平衡与自调度的基础上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就地消纳与源网荷储的智能互动。

来源中国电力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