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地址官方计划

沈阳:开展“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与规模应用,推进面向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智慧停车平台项目建设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5-01-17 20:00:03
热度:

沈阳:开展“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与规模应用,推进面向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智慧停车平台项目建设电车资源获悉,1月13日,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电车资源获悉,1月13日,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明确:

做优“陆上”通道:建设中欧班列产业园区,重点打造能源与低空经济、现代物流商贸、国际贸易产业链、粮食仓储与食品加工、消费品供应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组团。

促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与规模应用,开展城市关键道路智慧化改造升级,实现汽车产业、信息通信技术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深度融合。

建设高效联通‌智慧城市:推进面向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智慧停车平台项目建设。

原文如下: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求《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对沈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定位要求,提升沈阳在我国面向东北亚国家全方位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了《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2025年2月12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反馈至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1月13日

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

(本文有删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提升沈阳在我国面向东北亚国家全方位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特制定《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

一、建设背景

二、总体思路与行动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战略定位

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加快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大力发展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开放型经济,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发展格局,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新高地。

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发挥沈阳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信息枢纽等优势,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网络,建设服务东北、融入环渤海、辐射东北亚的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

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国际产能合作,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中心。

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东北全面振兴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在东北亚体现重要地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服务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局,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发挥沈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加强多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壮大文创产业,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三)行动步骤

秉持“先谋后动、动则必快、动则必成”的行动理念,遵循“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行动原则,分2027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按近期、中期、远期分步实施,高效有序推动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各项任务。

第一阶段(2025—2027年):以搭建国际化平台、营造国际化应用场景为重点,提高在东北亚地区的要素汇聚、产业竞争、对外交往水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2028—2030年):强化国际化功能,增强在东北亚的资源配置、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级,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阶段(2031—2035年):以提升在东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为重点,城市开放动力、配置效力、科技实力、服务能力、城市魅力全方位提升,基本建成服务双循环引领东北亚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三、行动计划

(一)构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统筹发展平台、通道、贸易、投资,协同区域联动开放发展,着力提升国际交往能力,持续强化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当好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排头兵。

行动计划1:优化重大开放合作平台

(1)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能级。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将沈阳片区建设成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开放的新样板。加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等先进地区对接,探索创新举措。争取国际商务合作区等新开放形态,探索实施人员跨境流动便利措施。推进综保区业态创新,争取建立保税维修再制造综合试验区,探索开展工程机械、大型医疗器械、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保税维修业务,培育面向东北亚的“保税+展示”“保税备货+新零售”等新业态。

(2)建设国际化临空经济区。建设空港核心枢纽,推进“航空+枢纽”建设,加强临空经济区与航运公司合作,力争组建本土货运航空公司,建设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打造全球重要的航空货运节点城市。构建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发展枢纽物流服务、航空制造与维修、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研发与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临空现代服务等产业,建设临空保税制造产业园、临空商贸制造产业园等产业园区。

(3)做强国际合作园区。持续推进中德、中俄、中日、中韩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创新中外合作体制机制。发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作用,打造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战略合作试验区。建设中俄经贸合作产业园,持续扩大对俄项目引进和贸易规模,打造对俄国际经贸合作服务创新示范区。推进中日产业园、中韩科技园建设。

行动计划2:构筑“空陆海网”立体开放通道

(1)做优“空中”通道。完善客货运航线网络,积极争取开通沈阳至澳洲等地区客运航线,积极开通沈阳至欧美、RCEP成员国等国家地区的跨境电商货运包机航线,稳定运行沈阳至格林威尔、阿姆斯特丹等汽车零部件全货机航线。完善沈阳机场功能性口岸体系,提升进口检验检疫指定口岸承载力,加快形成东北亚进口商品集散地。

(2)做优“陆上”通道。建设国家中欧班列东北地区集结中心,将中欧班列(沈阳)打造成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加强货物集散合作,拓展面向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集货网络。建设中欧班列产业园区,重点打造能源与低空经济、现代物流商贸、国际贸易产业链、粮食仓储与食品加工、消费品供应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组团。

(3)做优“海上”通道。充分借助辽宁省通边达海战略优势,强化沈大双核陆海联动,积极参与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通过海铁联运方式,拓展沈阳至日韩、欧美、东南亚等通道,加强与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等重要港口对接,提升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与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合作。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海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

(4)做优“网上”通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加快中国(沈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面向东北亚的跨境电商区域中心。推动跨境电商规模化发展,支持东北地区企业加强与跨境电商领军企业合作,转型开展跨境电商B2B业务。优化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9610、9710、9810、1210”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规模。

行动计划3:拓展“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领域

(1)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全方位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提升外贸规模水平,举办沈阳名优产品“一带一路”海外行活动。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深化旅游、医疗等人文交流合作,做优做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2)加强与俄蒙开展能源资源合作。办好中俄投资发展与贸易合作论坛,不断提高对俄蒙合作的深度质量。深度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深化对俄科技创新、跨境电商及物流等多领域合作。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国际合作新机制,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跨境木材加工基地,谋划建设俄罗斯粮食生产、采购、储运、加工、销售中心。

(3)拓展与日韩经贸合作领域。全面深化沈阳与日韩重要地区经贸合作,在自由贸易、市场准入、要素流通便利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积极承办重大开放对话活动,做强“韩国周”、中日韩青年企业家发展合作对话会等开放活动品牌。充分利用RCEP经贸规则和制度性优惠政策,在医疗服务、环保服务、计算机服务、航空运输、增值电信等领域加大对日韩开放力度。积极承接日韩高端产业转移,全面提升对日韩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

行动计划4:打造国际对外交往中心

(1)建设东北亚国际会展名城。拓展会展空间,以沈阳国际展览中心、沈阳新世界博览馆等大型场馆为中心,以文博场馆、体育场馆、星级酒店会议中心为补充,优化会展场馆总体布局,推进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等现有场馆功能智慧化完善提升。举办重大国际论坛展会,联合举办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论坛和国家主场外交活动。申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国际展会,提升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品牌展会层级和影响力。

(2)拓展国际友好城市“朋友圈”。织密城市间交流合作网络,实现“城市外交”互联互通,经济和人文交流交相辉映,打造国际友城标杆城市。拓宽国际交往渠道,深化对重点城市的合作,加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的友城布局。积极申办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高质量举办国际友城经贸合作大会等活动。发挥沈阳领事馆数量多的优势,打造国际机构集聚区和综合服务区。

(3)积极推广“国际沈”城市形象。高质量办好“你好,沈阳”全球推介活动,建设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海外社交平台沈阳账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传播,深化与中央外宣媒体、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提升海外传播覆盖面和落地率。高水平办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国际叙事能力,深入讲好沈阳故事。用好用足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沈。

行动计划5:引领区域协同联动开放发展

(1)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规划共绘引领等七大工程,推动产业梯次配套、通勤便捷高效、生活便利共享,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强化产业共链,丰富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模式,合力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交通共联,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联动、安全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沈阳铁路枢纽环线和城际铁路。推进平台共享,加强都市圈要素流动,创建都市圈创新孵化中心,加大辽宁股权交易中心金融服务功能,推进共建共享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联合开展流域治理,提升都市圈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水平,建立都市圈统一的公共事务治理联动平台。

(2)协同东北地区联动开放发展。共同打造以辽吉黑制造业走廊、科技创新走廊为支撑的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完善推进体制机制,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和互访交流。深化产业对接合作,推动军工、航空、汽车、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共同谋划建设“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氢能高速走廊。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加强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区域合作,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打通哈长沈大旅游大通道,吸引游客到东北旅游度假、休闲康养、体验冰雪,探索开行环东北旅游客运班列。加强市场流通,共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消除商品和要素流通隐性壁垒。加强农产品流通,落实“北粮南运”战略,扩大药材、果品等优势农产品交易规模。发挥“东北三省一区多式联运发展联盟”作用,降低东北地区全程物流成本。

(二)构建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

建设世界级的桃仙国际空港、国际陆港、国际信息港、国际物流港,打造面向东北亚、通达全球的国际综合枢纽,建设开放、高效、智慧的东北亚现代综合枢纽城市。

行动计划6:打造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

(1)推动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机场客货运设施改造,建设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启动机场东货运区建设,优化布局国际货运分拨配送中心、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启动机场西航站区发展用地建设,规划建设航空总部公司商务区等。

(2)打造机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推进高铁场站、城际铁路、快速路等与机场连接,加快建设沈辽鞍城际铁路一期工程,推动机场融入高铁网络。打造双环疏解、两翼分流的道路集疏运网络,积极谋划四环快速路、疏港路等快速路与机场西出口连接。

行动计划7:优化内捷外畅的公铁枢纽

(1)拓展提升铁路网。完善“米字形”高铁网,开通运行沈白高铁,积极推动秦沈高铁二通道建设,打通东北进出关通道瓶颈。加密普通干线铁路网,推动沈金铁路建设,打通康平、法库铁路货运通道,形成沈阳—齐齐哈尔—满洲里新通道。

(2)加密完善公路网。构建“三环、九射、多联络”高速公路网布局,改建提升京哈高速,新建秦皇岛—沈阳、辽中—辽东湾、新民—阜新等高速,推动高速公路由中心辐射向网格化升级。启动都市圈环线高速建设,积极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补强国省干线公路功能,加快推进京抚线、通武线等公路建设,进一步畅通东北物资运输大通道。

行动计划8:完善陆海联动的物流枢纽

(1)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沈阳西部制造业优势,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枢纽智慧陆港、临空经济先导区多式联运中心、综保区近海园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推动物流干支仓配一体化运行,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供应链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2)积极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整合存量物流设施资源,积极申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国际陆港综合服务中心、B型保税物流中心、中欧班列集拼中心等增量设施,打造集现代物流、食品加工、大宗商品交易、先进装备制造等于一体的产业集聚枢纽经济区。

(3)筹备申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沈阳南部物流资源,规划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线上线下商贸物流资源集聚,完善商品仓储、干支联运、分拨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服务功能,构建面向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辽中南城市群和东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

行动计划9:构建高效畅通的信息枢纽

(1)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布局。提升通信枢纽承载能力,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带宽扩容,推动互联网根服务器镜像节点、国家顶级域名节点、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落地建设。扩展国际直达数据通道,推进“星火·链网”国家超级节点建设,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建设,鼓励领军企业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扩大已获批建设节点应用规模。

(2)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在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建立行业高质量数据集,集成语音、文本等数据处理加工工具,为多模态大模型训练提供数据支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在沈布局,加快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三期扩容、建设东北区域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

(3)促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推动市政、交通等各类物联网感知设备统一接入和集中管理,推动城市形态向数字孪生阶段转型。开展“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与规模应用,开展城市关键道路智慧化改造升级,实现汽车产业、信息通信技术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深度融合。

(三)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

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东北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面建成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行动计划10: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1)加快高端化升级示范。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

(2)推动智能化转型赋能。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实施制造业智能转型示范行动,鼓励企业创建“灯塔工厂”、智能工厂,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推动“链式”数字化转型。

(3)实现绿色化低碳转型。实施绿色制造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汽车、装备、轻工、医药等行业广泛开展绿色制造企业培育。鼓励领军企业实施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开展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

(4)推进服务化转型升级。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和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壮大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模,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行动计划11: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1)优化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大型压缩空气储能装置用压缩机等“大国重器”研发落地,增强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能力。加强机器人协同攻关,推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共性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创新成果在集群转移转化。

(2)做大做强航空航天产业。完善“双核一基地”发展格局,重点推进沈阳航空航天城、航空动力产业园、法库通航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低空经济先导区,全面强化低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电动飞机市场化应用。

(3)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加快推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元宇宙等产业,重点在智能传感器、柔性电子等领域实现突破。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4)建设国家重要的IC装备集聚区。发展先进制程IC整机装备、高端零部件和IC材料,加快推动新型薄膜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产品研发攻关。组建辽宁集成电路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集成电路整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科技创新平台。

(5)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依托风、光、氢、储资源和产业优势,建设新能源基地。打造全球领先的储能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储能生产研发圈、储能示范项目圈和储能产业协同创新圈。以铁西氢能装备制造基地为核心,加快建设氢能技术中心,布局氢能专业产业园。

行动计划12:培育壮大新产业新赛道

(1)推进优势产业未来化。人形机器人产业重点攻关高动态、高精度传动等机器人关键技术,建设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与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重点突破纳米陶瓷材料、新型陶瓷涂层、生物相容性材料等新材料生产技术,加快新型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研制和创新应用,建设开放型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平台。

(2)推动前沿颠覆技术产业化。人工智能产业推进沈阳智能计算中心、沈阳超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空天装备产业积极承接空天领域国家战略任务,重点开展空天装备整机制造、发动机制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及前沿技术研究。

(四)创建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与市场资源集成功能,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0年,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辐射东北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行动计划13: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行动计划14: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行动计划15:优化科技自主创新生态

行动计划16: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五)打造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

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新金融业态,培育消费新模式,塑造国际化城市品质,不断增强沈阳现代服务业国际化竞争力和集聚力。

行动计划17: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行动计划18: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行动计划19:提升优质国际化公共服务

行动计划20:塑造国际化城市品质

(六)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坚持以文化城、以文兴城,推进文化载体建设,注重城市文化追根塑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着力提升区域文化创意中心国际美誉度。

行动计划21: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

行动计划22:打造文体旅深度融合新典范

行动计划23:营造多元包容国际人文环境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全过程、全领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部门全面参与,协同推进。建立工作协作机制,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牵头市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完成时限,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和协调保障机制。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各项行动计划,制定具体行动方案,按年度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行动纲要实施。

(二)完善要素保障

强化政策导向,分领域研究制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配套政策,加强政策协调和政策储备。加强与国家、省对口部门衔接,主动争取各类支持。推进项目建设,着眼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组织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强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家东北振兴等相关资金,积极争取省专项资金投入,合理安排市本级配套资金给予支持。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三)严格评估督查

建立行动纲要“编制—实施—评估—调整”的滚动循环机制,加强纲要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行动纲要定期评估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分析,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行动纲要实施情况适时进行评估总结,分析发展形势和建设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加强督促检查,跟踪分析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四)推动社会参与

加大对行动纲要宣传力度,营造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环境,提高社会知晓度,增强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共同推进各项行动实施。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行动纲要为指引,促进全市上下在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工作中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