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随时可能发生
必须要承认的是,中国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尽管通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二十年追赶,努力跟上了时代,但毕竟只是个亦步亦趋的跟随者。
图|二十年前,我们充其量只能做点“有限创新”
纵观东南亚汽车市场,虽然国内企业通过披“英国马夹”、控股等方式,逐渐在地区内站稳了脚跟。但这个市场,仍旧是日本企业的。而即便是近年来,日本品牌在部分市场,如越南等,遭到了强有力地挑战,但那也是韩国汽车带来的挑战。
但中国车企也不是没有颠覆整个局面的能力,因为我们在纯电汽车领域,具有重大优势——大到了一旦市场迈过新能源临界点,纯电汽车开始和国内一样的速率渗透,则完全可以将日韩品牌“拉一起A了”。
图|杀入“汽车的老家”,得到德国车评人以及媒体不吝褒美的蔚来ET7
中韩猛攻日本汽车的大本营-东南亚市场,霓虹君很头疼。
泰国汽车媒体AutoLiv在2022年末曾发布过一组统计数据:2022年1~10,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包括长城与上汽MG,合计分享了泰国纯电汽车市场约73%的份额,遥遥领先欧美品牌。而日本品牌的占有率,还不足1%。
对于上述如此悬殊的表现,泰国媒体方面称之为“看不懂”。同时,也对中国汽车品牌在纯电方面的实力,表示了认可。
在同一个时期,印尼汽车制造商协会也发布了一组数据:
1-10月份,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五菱宏光,凭一己之力打下了印尼纯电汽车市场份额的73%。总算韩国品牌,比如现代旗下的电动汽车,在印尼当地的市场表现得还算“可以”,抢占下了余下份额的26%。
图|五菱车Air EV得到了印尼消费者的好评
中韩两家,合计占了印尼纯电汽车市场份额的99%。而在燃油市场内堪称只手遮天的日系,市占率竟然是“未统计到”。
当然,这种现状并非日系品牌真的“做错”了什么。毕竟站在汽车产业旧秩序的视角,丰田等也算得上仅次于德国大众的,在纯电汽车领域初步构筑起产品矩阵的传统燃油车企。但现实就是,中国企业在这一方面进展太快了,而且早早掀起了,将各项配置都往极致去“卷”的潮流。
而反观日本企业,现阶段不但纯电汽车产能低、交车慢,而且在很多方面还没摸索完善,且定价也颇有问题。例如已经在泰国等地发售的日产聆风以及丰田bZ4X,其售价根据不同配置,比中国品牌同类产品高了10%~30%。
图|外号“验证码”的bZ4X,目前在全球的市场反馈都不理想
尽管日系主机厂在东南亚苦心经营几十年,可以说是在当地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非常高的口碑。比如柬埔寨等国,就非常痴迷于雷克萨斯等日系中高档汽车。但考虑到,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本世纪初已显著降速,消费者普遍对价格敏感。在价格便宜近30%,且性能更高质量也不差配置还高的中国车面前,又有多少人能不高呼“真香”呢?
更何况,尽管东南亚普遍存在电价高的问题,但毕竟全年最低温度也有近20℃,不存在低温导致的动力电池性能下降问题。且电价虽高,纯电汽车综合能耗成本,仍旧是显著低于燃油车的。
据泰国媒体不久前的报道,上海电气集团旗下昂华(上海)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已选择泰国东部经济走廊作为其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此举意在尽可能靠近上汽MG电动汽车生产电池。
上汽集团已经下定决心,加速其东南亚市场的纯电化进程。新的东南亚特供纯电汽车,将在智能化上看齐国内产品,且针对当地消费者需求进行对应的调整。
比亚迪同样也在加速其东南亚战略。
去年9月份,比亚迪宣布将在泰国罗勇府,距离长城汽车收购的前通用工厂不远的地方,建设一座年产能15万辆的电动汽车装配厂,最快将在2024年起运营。同时,其越南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索安对自己的新车,爱不释手。
那台MG RX5让他特别满意之处在于,指针和中央大液晶的组合式多功能仪表盘,以及中控的大尺寸多功能液晶屏,外加效果挺不错的环绕式音响系统。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配置上比日本牌子大方多了,动力方面也还不赖。
但一直到2020年初,笔者打算离职回国的时候,才找了个合适的机会,给他捅开了“英国皮的中国车”的那层窗户纸。
对此,索安只是略微愣了一下,表示了不以为然。
图|算得上柬埔寨国民车的普锐斯,可见其内饰,这还是比较新款的。哪怕以2018年的视角,也实在太简陋了一些
经过了半年多的驾驶,从内饰的各种细节到动力方面,他没发现什么问题。只不过,他感叹于“中国现在居然能造这种好东西”。
与柬埔寨和越南的同事交流期间,我知晓了一些,中国制造品在东南亚的旧事。
在这一轮即将掀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狂潮之前,本世纪初在东南亚地区,也曾有过一场中国摩托车的大潮。
自1999年起,中国产的摩托车,开始进军东南亚。而头一站,便是越南。
在越南这片,原本是日本摩托车的天下,中国品牌抢夺市场的办法便是价格战。简单粗暴,但是有效。仅仅两年时间,通过不惜血本的价格战,中国品牌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一度冲高到八成规模。在当时,被打懵的日本车企连同日本学者,还给这一现象起了个专有名词——中国冲击。
但中国摩托在越南的辉煌,仅仅昙花一现。从2001年末开始,在“血洗”了日本品牌以后,几家大的摩托车厂开始了疯狂内卷。
打日本车的价格战非常凶猛,而打自己人的,又是加倍凶猛。很快,一辆摩托车的利润已经降为仅五十多元人民币,已经几乎无利润可言。
然而,改革开放早期,中国摩托车的换代升级本身,就是仰赖于日本企业提供的技术。但在上世纪末,日本摩托普遍已经运用了新一代技术,而国内企业只是普及了上一代技术。
不但在电控、喷射技术上存在着代差,就生产质量和加工水准而言,同样也有。
仰赖于更加精确和优秀的管理手段,外加更好的制造工艺,日本在东南亚市场出售的摩托车,普遍大修周期在7年以上。但反观中国车,非但日常小毛病不断,耐久性也不如日本车。往往骑行3~4年,就会遇到重大故障必须送去大修。
更何况,日本摩托车价格虽贵,但售后服务体系完善,网点众多。而中国企业初出茅庐,才一来就大打出手,甚至没有好好建设本地配套体系。
于是仅仅三四年时间,喧嚣一时的“中国冲击”就开始退潮,市场份额又逐渐被日本企业拿了回来。大约在2006年,打通政商关系的日本企业,联合越南的银行系统,推行了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分期付款服务。于是乎,中国摩企最后那点价格优势,也变得可有可无了。
大约在2015年,日本摩托在越南乃至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回到了全盛时期的超九成水准。而中国产摩托车,只剩下不足5%的份额,还白白留下了诸如“便宜货”“容易坏”“耗油”“动力差”等等的,一大堆的恶名。
是的,与二十年前仅仅凭着价格低贸然出海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的汽车征战东南亚,是在确保出师,并且掌握了自己的绝学之后,才谨慎有序走出去的。多年前摩托车生产企业的惨败,早已经时过境迁。
然而在这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时刻,保持一些冷静,去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不足,再做更充分一些的准备与布局,总归是没有错的。
全球化的美好时代,正在逐渐走向迷途。在总体经济日渐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全球各地的汽车市场,已经显现出了衰退的迹象。值此之际,每多卖出一台中国汽车,就意味着国内车企的对手们,将会损失一台的市场份额。
然而中国车企,是到了必须走出去的时候。毕竟,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目前已经初步出现了饱和迹象,所有企业都必须设法在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上,争取活下去并且继续壮大的机会!
这是一场事关国运,决不能失败的战斗。
原文标题 : 前出东南亚,中国汽车必须胜利的一战
<上一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