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有人教版地理的复习提纲吗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4:37:26
热度:

有人教版地理的复习提纲吗【专家解说】:行星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月系--太阳系(恒星世界)--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人类认识的宇宙)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专家解说】:行星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月系--太阳系(恒星世界)--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人类认识的宇宙)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 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太阳系:a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 b结构分类: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C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①日地距离及地球自转周期长短适中→适宜的温度; ②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液态水 2、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纬度因素、天气状况、海拔、日照等) 3、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周期11年)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1、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 2、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 3、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周期11年)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三、地球的运动(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1、地球的运动特征 地球运动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椭圆两焦点之一)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天极上空看是逆时针) 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角速度 各地相等(极点无) 平均10/日 近日点快(1月初) 远日点慢(7月初) 地理意义 ①昼夜更替②地方时差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球体的形成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划分 同一经度,地方时相同; 同一纬度:昼夜长短相同、日出地方时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季节相同、自转速度相同。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如昼长北京>上海>广州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国、。 如昼长海口>广州>上海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海洋相反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季风影响,降水多 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积雪融水)、夏汛(雨水)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天气晴朗,降雨稀少,大气透明度高;如酒泉、西昌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影响初始发射速度,影响燃料消耗和发射成本;如海南文昌 3.地势:平坦开阔,便于跟踪和搜救(如神州系列飞船在内蒙古高原回收)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不造成伤亡和破坏 2.交通:交通便利(沿海、沿铁路)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和保密需要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节省燃料和发射成本;海运便利。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水汽、CO2)吸收地面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也是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直接原因。) 同一高度,气温高,则气压低;不同高度,高度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案例:关于下图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比乙地地面气压低 三、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2、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①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②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A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B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季风环流 ①.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②.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③.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 ④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宜兴修水利。 ⑤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A--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B--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C--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D--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盛行风的垂直郊外)。 E--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形成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的成因--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 四、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和成因 1、分布与成因 5、影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温度带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等)→降水 (3)地面状况: ①海陆位置→降水、温度变化(温差) ②地形→气温、降水 ③洋流→气温、降水 范例1、西欧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成因及影响分析 类型 地中海 温带海洋 分布 北纬30°~40°大陆西岸 北纬40°~60°大陆西岸 特征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终年温和湿润 成因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①太阳辐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 ②大气环流--终年受西风控制; ③地面状况-- 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地势: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面积最大)(与美洲相比)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对河流影响 河流有冬汛,无结冰期 径流丰沛,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 对农业影响 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充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质坚硬。 盛产油橄榄、柠檬、无花果、柑橘等 光照少,雨雾日多,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和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为西欧乳畜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足的饲料。 范例2、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西亚的热带沙漠气候与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 ① 西亚、北非位于大陆中西部,受副热带高压,气流下沉,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形成沙漠气候; ② 南亚、我国东南部位于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湿润的季风气候。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植被或景观)差异及成因: ------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范例3、 我国(东亚)多旱涝灾害主要原因:分布于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2、气候类型判断 ①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 温带(大陆、季风) 亚热带季风、地中海、温带海洋 热带 00C 150C ②以水定型 均匀--热带雨林(大)、温带海洋(小)、热带沙漠(极干旱) 不均--季风、草原、大陆性、地中海(冬雨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分类 符号 气流运动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举例 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 冷锋 冷气团主动运动 大风、多云、雨雪(暧锋多连续性降水) 天气转晴 冬季寒潮 北方夏季暴雨 春季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主动运动 华南春雨 低压(气旋) 中心气流辐合上升 阴雨 夏秋季东南沿海的台风 高压(反气旋) 中心气流辐散下降 晴朗 冬季寒潮 夏季长江流域伏旱 一.水圈组成: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淡水;淡水的主体--冰川; 人类较易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水循环: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汽输送 植物蒸腾 降水 蒸发B A 地表径流 蒸发 C 降水 下渗 地下径流 类型: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范例:举例说明改变地表径流,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人类活动:南水北调--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调节径流变化,减少水旱灾害; 三.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影响因素和补给特点 我国主要分布区 雨水 夏秋季节 降水 东部季风区 积雪融水 春季 气温 东北地区 高山冰川和永久积雪融水 夏季 气温 西北和青藏地区 湖泊水 全年 丰水期:河水→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河水 长江中下游 地下水 全年 丰水期:河水→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河水 普遍 四、洋流 (1)世界洋流模式(如图) (2)北印度洋海区洋流 冬季:东北风,沿岸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西南风,沿岸海水向西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4、 洋流的地理意义 A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范例1、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秘鲁寒流→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 B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 范例:世界四大渔场的成因--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上升流:秘鲁渔场 C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D航海 五、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决定因素:降水量) 总量丰富,人均少 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水资源特点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我国江河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的1/4 2、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水资源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六、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危机的成因和解决措施) 1.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对策--开源与节流 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差别大------------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修水库 水资源数量有限---------------------节约用水 (2)人为原因 对策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控制人口增长 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合理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市场化 水资源污染严重------------------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范例1: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春旱尤为严重)及治理措施: 产生原因: 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春季降水少,气温上升,蒸发量。 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 大(春旱尤为严重)。 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调; ② 修建水库; 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海水淡化; 范例2:咸海面积不断缩小、水位不断下降的原因和对策: A全球变暧,蒸发加剧。 B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量大 C棉田面积扩大,过度引水灌溉,及沿岸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大,使汇入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 D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 ① 加强国际协作,控制各种用水量 ② 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2.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分类 运动方向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球表面 挤压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球表面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分类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 震 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1)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三、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 1. 比较 形式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的原因 褶 皱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岩层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岩层新、两翼老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断块山地,如庐山、泰山、华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实践应用:背斜--储油;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 向斜--储水。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水库坝址选择点;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石等。 断层--可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处岩层不稳定,大型工程建设宜避开断层。 四、外力作用的表现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1 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生物风化--根系扎破岩石)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作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2.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形 式 概 念 影 响 河 段 时 段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 下 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 侧 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V形--槽形期) (2)河流的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 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A.平原聚落多沿河或沿海发展 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1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各要素互相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范例--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①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②外因:人类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③过程:水土流失。 ④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⑤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范例: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稀少→温带荒漠带(自然带) 二、地理环境差异性--地域分域规律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 分异类型 形成 基础 形成的主导原因 自然带分布规律 典型分布 伸展方向 更替方向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 沿纬线 纬度变化方向 低纬和北半球高纬地区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线 经度变化方向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热量、水分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有规律变化 沿等高线 高度变化方向 中低纬的高山地区 2、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1)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2)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范例: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比北坡低--南坡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上,降水量大 3、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12、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