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高性能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39:30
热度:

高性能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s,OPVs),具有柔性、制备工艺简单和易于大面积成膜等突出优点,是非常

【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s,OPVs),具有柔性、制备工艺简单和易于大面积成膜等突出优点,是非常有潜力的下一代可再生能源。要实现OPV器件的商业化,高效率、高稳定性以及低成本是三个关键因素。目前,OPV器件的发展已经进入商业化的前期阶段,但其较高的成本以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效率和稳定性,仍然要求对器件结构进行优化,并对器件的光生激子产生、载流子传输以及寿命衰减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对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器件效率的提高、稳定性的改善以及大面积器件的制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工作,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阴极缓冲层对有机受体层/阴极界面的修饰作用 采用光学传输矩阵方法分析阴极缓冲层对器件内部光场分布的影响,并分析阴极缓冲层对界面形貌的改善,对比载流子迁移率和缺陷态深度对器件载流子传输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copper phthalocyanin (CuPc)/C_(60)基本结构的器件,金属阴极中的Ag原子向C_(60)薄膜扩散引起的电子反向传输是限制器件性能的主要因素。采用电子迁移率较高、禁带宽度较大且不易结晶的bathophenanthroline (Bphen)和1,3,5-tris(2-N-phenylbenzimidazolyl) benzene (TPBi)作为缓冲层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载流子的传输和收集效率,增大器件有机功能层的光吸收,阻挡氧气的扩散,使器件效率比常规缓冲层器件提高18%,同时稳定性提高162%。 2.研究热处理对有机体异质结内部结构性能的影响 采用热处理改善给体薄膜光电性能,分析退火温度对给体薄膜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光学吸收以及载流子传输性能的影响。将退火后的给体薄膜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分析给体薄膜改性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加热退火后形成的垂直于基板生长的CuPc纳米杆结构可以使器件形成给体-受体相互交叉的体异质结结构,改善器件中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增大异质结界面处给体-受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激子分离效率,增大器件的光生电流。与平面异质结器件相比,采用100°C、加热退火1h的CuPc薄膜制备的器件在617nm处的外量子效率提高100%,功率转化效率提高133%。 3.研究基于磷光给体材料的光伏器件中S型电流-电压曲线产生的机理及改善方法 采用空穴传输层修饰阳极/给体界面和在磷光给体薄膜中掺杂提高空穴迁移率的方法,分析器件中S型曲线的产生机理,最终实现S型曲线的消除。研究发现阳极/给体材料界面处的能级差、磷光材料较低的空穴迁移率是引起S型电流-电压曲线的原因。通过比较不同空穴传输层对器件S型曲线的改善和性能的影响,发现N,N’-bis-(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 (NPB)和1,1-bis((di-4-tolylamino)phenyl) cyclohexane (TAPC)可以有效降低界面势垒,消除器件的S型曲线。 4.研究提高大面积光伏器件产率和效率的方法 将二氧化碳(CO_2)清洗基板的方法应用于大面积有机太阳能电池制备中,采用Giebink理论计算分析面积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基板表面残存颗粒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氧化铟锡(ITO)基板表面残存的颗粒是大面积器件易短路的原因,通过CO_2清洗可以去掉ITO基板表面较大的颗粒(20nm),使1.44cm2的boron-subphthalocyanine chloride (SubPc)/C_(60)器件的产率从未经CO_2清洗时的0%提高到70%,各器件光伏参数的差异4%。串联电阻和并联导电路径的增加是大面积器件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引入副电极的结构降低器件的串联电阻,使面积为6.25cm2的SubPc/C_(60)器件的效率达到小面积(0.008cm2)器件效率的82%。 5.研究有机功能层的本征衰减及器件结构设计对光伏器件稳定性的影响 采用burn-in老化模型,通过光致老化和热致老化,计算分析不同结构的SubPc、fullerene器件初始burn-in老化和长程老化的机理。研究发现,C_(60)发生光致聚合反应形成C120引起的陷阱态数目增多是SubPc/C_(60)平面异质结结构器件burn-in老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引入混合异质结结构可以对给体、受体的光致衰减进行抑制,通过C_(60)对SubPc激发态的淬灭降低光致氧化的速度,抑制SubPc结晶,稳定薄膜形貌。同时SubPc可以对C_(60)的激发态进行淬灭,抑制光致聚合反应的发生,降低器件的burn-in衰减,提高器件的寿命。由于C70激子寿命较短、不易聚合,采用C70代替C_(60)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器件,SubPc/C70器件的寿命可以达到973天。 综上所述,本工作通过界面修饰研究提高器件效率的方法及作用机理,为高效率器件的制备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器件大面积化的方法,并在提高器件稳定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做了前期的铺垫。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 缓冲层 异质结界面 大面积 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29
  • 1.1 引言14-15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理论15-20
  • 1.2.1 有机半导体的激发态15-17
  • 1.2.2 异质结分类17-18
  • 1.2.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18-20
  • 1.3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20-27
  • 1.3.1 器件效率的研究进展20-23
  • 1.3.2 器件大面积化的研究进展23-25
  • 1.3.3 器件稳定性的研究进展25-27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27-29
  • 第二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修饰的研究29-47
  • 2.1 引言29
  • 2.2 实验部分29-31
  • 2.2.1 实验材料29-30
  • 2.2.2 器件制备30-31
  • 2.2.3 器件表征31
  • 2.3 阴极缓冲层对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31-44
  • 2.3.1 阴极缓冲层对载流子传输的影响31-35
  • 2.3.1.1 Bphen对载流子传输的影响31-33
  • 2.3.1.2 TPBi对载流子传输的影响33-35
  • 2.3.2 阴极缓冲层对器件光电流的影响35-40
  • 2.3.2.1 TPBi对器件内部光场分布的影响35-37
  • 2.3.2.2 Alq 3对器件光电流产生的影响37-40
  • 2.3.3 阴极缓冲层对界面形貌的影响40-41
  • 2.3.4 阴极缓冲层对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41-42
  • 2.3.5 阴极缓冲层缺陷态深度的研究42-44
  • 2.3.6 阴极缓冲层对器件稳定性的影响44
  • 2.4 阴极缓冲层对聚合物光伏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44-46
  • 2.5 本章小结46-47
  • 第三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异质结界面特性的研究47-56
  • 3.1 引言47-48
  • 3.2 实验部分48
  • 3.2.1 器件制备48
  • 3.2.2 器件表征48
  • 3.3 退火对给体薄膜性能的影响48-52
  • 3.3.1 给体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48-49
  • 3.3.2 给体薄膜的晶体结构分析49-50
  • 3.3.3 给体薄膜的光学性能分析50-51
  • 3.3.4 给体薄膜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分析51-52
  • 3.4 退火对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52-54
  • 3.4.1 给体薄膜退火对器件电流-电压特性的影响52-53
  • 3.4.2 给体薄膜退火对器件外量子效率的影响53-54
  • 3.5 本章小结54-56
  • 第四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S型曲线的研究56-67
  • 4.1 引言56
  • 4.2 实验部分56-58
  • 4.2.1 主要材料及性能56-57
  • 4.2.2 磷光材料的表征57-58
  • 4.2.3 器件制备与表征58
  • 4.3 S型曲线产生机理及改善方法研究58-65
  • 4.3.1 (pbi)_2 Ir(acac)/C_(60)器件中S型曲线的产生58-60
  • 4.3.2 S型曲线的改善方法60-65
  • 4.3.2.1 不同空穴传输层对器件S型曲线影响的研究60-63
  • 4.3.2.2 pentacene掺杂对空穴传输影响的研究63-65
  • 4.3.2.3 S型曲线形成的模型分析65
  • 4.4 本章小结65-67
  • 第五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大面积化的研究67-83
  • 5.1 引言67
  • 5.2 实验部分67-69
  • 5.2.1 实验材料67-68
  • 5.2.2 器件制备68
  • 5.2.3 器件表征68-69
  • 5.3 CO_2清洗的基本原理69-71
  • 5.4 基于CO_2清洗的大面积OPV器件的研究71-82
  • 5.4.1 薄膜均匀性的研究71
  • 5.4.2 提高器件产率方法的研究71-73
  • 5.4.3 器件光伏性能均匀性的研究73-74
  • 5.4.4 面积对器件性能的影响74-78
  • 5.4.4.1 面积对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74-75
  • 5.4.4.2 面积对器件饱和电流的影响75-76
  • 5.4.4.3 面积对不同光生电流器件性能的影响76-78
  • 5.4.5 副电极对大面积器件性能的影响78-82
  • 5.5 本章小结82-83
  • 第六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研究83-108
  • 6.1 引言83
  • 6.2 实验部分83-84
  • 6.2.1 器件制备83
  • 6.2.2 器件表征83-84
  • 6.3 有机功能层材料稳定性的研究84-95
  • 6.3.1 单层薄膜的稳定性84-90
  • 6.3.1.1 SubPc薄膜的稳定性84-88
  • 6.3.1.2 C_(60)薄膜的稳定性88-90
  • 6.3.1.3 C_(70)薄膜的稳定性90
  • 6.3.2 平面异质结结构薄膜稳定性的研究90-92
  • 6.3.2.1 SubPc/C_(60)薄膜的稳定性90-91
  • 6.3.2.2 SubPc/C_(70)薄膜的稳定性91-92
  • 6.3.3 混合异质结结构薄膜稳定性的研究92-95
  • 6.3.3.1 SubPc:C_(60)薄膜的稳定性92-94
  • 6.3.3.2 SubPc:C_(70)薄膜的稳定性94-95
  • 6.4 器件边缘扩散对稳定性的影响95-98
  • 6.5 光照加速老化对SubPc/fullerene器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98-103
  • 6.5.1 陷阱态引起激子淬灭的burn-in老化模型98-101
  • 6.5.2 SubPc/fullerene器件稳定性的研究101-103
  • 6.6 加热加速老化对SubPc:C_(60)混合异质结器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103-106
  • 6.6.1 加热加速老化对器件光伏稳定性的影响103-105
  • 6.6.2 加热加速老化对器件有机薄膜晶体结构的影响105-106
  • 6.6.3 加热加速老化对器件有机薄膜氧化反应的影响106
  • 6.7 本章小结106-108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08-111
  • 7.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108-110
  • 7.2 展望110-111
  • 致谢111-113
  • 参考文献113-130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30-13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增强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    孙鸿滨;孙艺丰;

低温处理的TiO_2纳米颗粒薄膜作为缓冲层的有机光伏电池    李明阳;韩雪松;许新蕊;马春宇;杨利营;秦文静;印寿根;张凤玲;

基于Re-BCP为缓冲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    刘春波;王龙;车广波;苏斌;赵书晗;王阳;姜懿桐;

有机层/阴极界面修饰对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张永志;李福山;吴朝兴;蔡寿金;郭太良;

基于喷涂工艺的反向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制备    贺小光;高继伟;

水溶性V_2O_5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李嘉琪;刘彩霞;郭文滨;

Controlling PCBM aggregation in P3HT/PCBM film by a selective solvent vapor annealing    SUN Yue;HAN YanChun;LIU JianGang;

Inverted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TiO_2 electron extraction layers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JIANG ZhiLiang;YANG Dong;WANG Nan;ZHANG FuJun;ZHAO Bin;TAN SongTing;ZHANG Jian;

Nanoscal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evolution for increased efficiency in polymer solar cells monitored by electric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Denghua Li;Han Yan;Chao Li;Yanlian Yang;Zhixiang Wei;Chen Wang;

CuPc/C_(60)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计算    张剑;冯晓东;

基于硅纳米线阵列的有机/无机杂化光伏电池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研究    申小娟

通过界面修饰改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    刘晓东

喷涂法制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研究    陈征

有机—无机杂化光伏电池中的界面效应及调控研究    张付特

基于电极界面层调控实现电池高效聚合物太阳池的研究    何志才

星形齐聚噻吩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与应用研究    关丽

吡嗪聚合物和卟啉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    秦红梅

核黄素及核黄素结合蛋白对拟南芥抗病抗逆调控作用的初步研究    邓本良

一维壳核式复合半导体杂化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孙宝

ZnO微纳结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梁志强

本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数值模拟    刘伟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理论研究及设计    张燕

纳米结构金属的表面等离效应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樊国强

新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杨涛

有机光伏器件的界面电子结构及其电子复合与产生过程的研究    李剑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的研究    黄俊华

PCPDTBT:ICBA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特性研究    魏栋

基于BDT单体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孙丽丽

有序介孔碳/金属酞菁协同催化降解染料的研究    卢琴

基于GaN纳米柱结构的反转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邢韬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制备出高效免退火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    

长春应化所制备出高效免退火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    

太阳能电池与有关器件(中)    IsaacR.Holstrocmn;陆安定;

新型微功耗变送器线路    魏敏,王艳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与能量相关的器件    Richard WHITE;John WOLSTENHOLME;

IMEC采用机械叠层方式制造出GaAs/Ge多结太阳能电池    Aaron Hand;

大功率低漂移PTC发热器件的研制    肖金泉,康殿继,张喜哲

汽车太阳能空调的原理与构造探析    向军;

CdSe纳米晶/MEH-PPV复合型光电池研究    刘红梅;覃东欢;陶洪;韩丽丽;陈军武;

碳纳米管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官众;

空间电子器件抗辐射可靠性的一种分析方法    把得东;杨生胜;薛玉雄;安恒;

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高效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    李永舫;

一种D-A-D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范海军;尚会霞;李硕;李永舫;占肖卫;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封装研究进展    李建祥;李军建;杨威;王晓辉;

太阳能电池表面纳米微结构研究    李美成;

有机染料锚数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尚会霞;罗艳红;孟庆波;占肖卫;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的分析及检测    张海波;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器件研究    李冬梅;罗艳红;孟庆波;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刘铭;杨君友;冯双龙;朱虎;

高效染料钠晶TiO_2太阳能电池    黄昀昉;吴季怀;林建明;黄妙良;

“阳光世博”助推新能源经济    组稿 责任编辑 郭易楠

太阳能厂跨洋吸金 几家欢乐几家愁    黄女瑛 DigiTimes

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光伏项目落户益阳    记者  郭云飞 通讯员  张世平

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司一览    詹铃

依靠太阳能的家庭    杨先碧

G风帆 太阳能电池新贵    天同证券 张锐

PE“新锐”王刚:太阳能行业的坚定支持派    本报记者 翁海华

行者集团利用太阳能获新突破    记者 张国伟

太阳能电池面临出口为主的尴尬    无暇

邱第明:中国最早太阳能企业的跌宕起伏    本报记者王颖春 采写

高性能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王娜娜

界面修饰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杨晓

智能功率集成电路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究    程骏骥

基于铱配合物有机光电子器件的研究    杨栋芳

有机半导体光电器件研究    蔡婉珠

微腔结构及硅基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张小文

高效率色稳定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汪津

有机光电器件性能的改进及Exciplex发射研究    颜飞

高性能荧光/磷光混合式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研究    胡苏军

双极晶体管微波损伤效应与机理研究    马振洋

新型芴类导电聚合物在有机光电子器件应用的研究    王琎

电极影响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电特性研究    栾添

旋涂法制备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器件    郑会

有机光电器件优化和性能的研究    张志勇

基于光栅微结构的顶发射OLED器件    金玉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    曹湖军

基于聚芴的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湿法工艺制备和研究    王书昊

基于两种有机材料的薄膜器件界面电学特性研究    韩娜

基于ACY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光电器件研究    王婉

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封装技术    张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