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与效率模型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34:07
热度:

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与效率模型【摘要】:在地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利用经济、清洁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

【摘要】: 在地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利用经济、清洁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更是目前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概况、研究动态及应用前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太阳能热电发电器件、光电发电器件和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从热电发电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热电发电器件的热—电模型和光—热—电模型,并用传热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热电发电子系统的输出功率和效率随器件热端和冷端接触层热导的增加而增加,随器件热导的减小而增加,且器件热导的影响远大于接触层热导的影响;当热电器件低端温度不变时,输出功率随聚光比的增加而增加,效率随聚光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高聚光比下,热损失主要由热端热辐射造成且对器件输出功率和效率影响较大。自然对流换热造成的热损失可忽略不计;此外,集热体发射率和吸收率对热电器件功率和效率影响也很大,且吸收率的影响大于发射率的影响。 对于光伏发电子系统,本文基于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光—电模型和光—电—热模型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光伏电池的功率和效率影响很大。聚光比低于50倍的工况,可采用增加散热片面积的方式降低电池的工作温度;而对于超过50倍聚光比的工况,必须采用水冷等其它的散热措施。 最后,本文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模型,并研究了分光波长对复合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电发电子系统的功率随分光波长的增加而减小,效率随着分光波长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光伏发电子系统和复合发电系统的功率和效率都随分光波长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都在光伏电池的截止波长处达到最大值。因此,复合发电系统的最佳分光波长应该取在光伏电池的截止波长处。 本文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进行了分析优化,对复合发电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热电 光电 复合发电 效率 功率 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课题背景11-14
  • 1.1.1 我国能源的现状11-12
  • 1.1.2 太阳能及其发电技术12-13
  • 1.1.3 太阳能复合发电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1
  • 1.2.1 太阳能发电14
  • 1.2.2 太阳能热电发电14-18
  • 1.2.3 太阳能光伏发电18-19
  • 1.2.4 热电发电和光电发电的模拟研究19-21
  • 1.3 本文工作21-23
  • 第2章 太阳能发电理论23-30
  • 2.1 传热模式23-25
  • 2.1.1 热传导23-24
  • 2.1.2 热对流24
  • 2.1.3 热辐射24
  • 2.1.4 太阳辐射传热24-25
  • 2.2 热电效应25-28
  • 2.2.1 塞贝克效应25-26
  • 2.2.2 帕尔帖效应26-27
  • 2.2.3 汤姆逊效应27-28
  • 2.3 半导体方程28-29
  • 2.3.1 电流方程28
  • 2.3.2 载流子的连续性方程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热电发电系统模型30-51
  • 3.1 热—电模型30-39
  • 3.1.1 问题简化与模型建立30-33
  • 3.1.2 结果及讨论33-39
  • 3.2 光—热—电模型39-50
  • 3.2.1 问题简化与模型建立39-42
  • 3.2.2 结果与讨论42-50
  • 3.3 本章小结50-51
  • 第4章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51-67
  • 4.1 光—电模型51-58
  • 4.1.1 光伏效应51-52
  • 4.1.2 问题简化与模型建立52-55
  • 4.1.3 结果与讨论55-58
  • 4.2 光—电—热模型58-66
  • 4.2.1 问题简化与模型建立58-59
  • 4.2.2 结果与讨论59-66
  • 4.3 本章小结66-67
  • 第5章 复合系统模型67-74
  • 5.1 复合发电系统的效率分析67-71
  • 5.1.1 聚焦子系统68-69
  • 5.1.2 分光子系统69-70
  • 5.1.3 热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70-71
  • 5.2 分光波长对输出功率与效率的影响71-73
  • 5.3 本章小结73-74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4-76
  • 6.1 结论74-75
  • 6.2 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0
  • 致谢80-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8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赝三元热电材料的机械合金化冷压烧结法制备    胡建民,吕强,荣剑英,信江波,王月媛

高性能非制冷红外传感器的可行性    杨英;张纯学;

硅材料可将废热变电能    

热电材料的现状及特点    周金金;张文丽;

稀土热电材料    李鑫德

新型热电材料及其新应用(英文)    张鹏翔,张国勇,Habermeier Hanns-ulrich

Bi-Te基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马秋花;孙亚光;

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郑文礼;刘炳灿;李志文;田强;

热电材料热压烧结技术研究    李瑜煜;张仁元;

国外动态    

热电静态转换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晓珍;付道贵;王美玲;简敏;

动态熔炼法制备Bi2Te3热电材料    商佳程;刘颖;付道贵;刘晓珍;邹从沛;涂铭旌;

AgBi_3S_5多晶热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张丽娟;张波萍;葛振华;于一强;李敬峰;

B掺杂P型Si80Ge20热电材料的性能研究    林翠萍;胡淑双;武伟名;徐桂英;

化学法制备高纯度Mg_2Si基热电材料    张峰;樊文浩;孟庆森;张德华;

含4f态电子的原子对热电特性的影响    王晓春;

新型热电材料NaCo_2O_4的制备及研究    万春磊;潘伟;齐龙浩;

CoSb3/Bi2Te3宽温域热电材料界面结构的梯度设计与优化    刘刚;赵文俞;周洪宇;程鑫;张清杰;

特殊结构填充方钴矿热电材料的快速制备和热电性能    魏平;赵文俞;张清杰;余健;周华;

成形工艺条件对In4Se3系热电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    李根;杨君友;张建生;张晖;冯双龙;刘铭;彭江英;

高通光电带来第三种显示技术    史春鹃

友达光电在台北欧洲学校启动“太阳飞梭”工程    杨洋

关于亨通光电发展的十二个问题    本报记者 于尚民

勤上光电荣获“年度风云品牌”称号    谷珊 刘芳

勤上光电新商业模式构建“节能银行”    何秋霞 文汉聪 何小敏

勤上光电全面启动“百城千店”计划    何秋霞 严心雨

总投资6亿美元 台湾晶元光电入驻我市    马浩剑

清华厦大鸿博光电强强联合    记者 廖云岚

全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挺进显示技术核心领域    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肖辉

利达光电“出轨” 证监局“纠偏”    经济视点报首席记者 任立斌

过渡金属氧化物型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许洁

CoSb_3基热电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及性质研究    姜一平

高性能CoSb_3基热电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及性能分析    邓乐

Mg_2Si基热电材料的微波合成机理及热电性能研究    周书才

热电氧化物钛酸锶电热输运的理论研究    张睿智

硅化物等环境友好型热电材料电热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    彭华

β-FeSi_2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电输运作性能研究    朱铁军

高性能热电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研究    宿太超

Mg_2(Si,Sn)基热电材料的合金化和复合化研究    张倩

纳米结构Bi_2Te_3基热电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吉晓华

稀土掺杂Mg_2Si基热电材料的快速合成及其性能分析    王丽七

稀土掺杂的钙钴氧系热电转换材料的研究    李燕

非平衡结构填充方钴矿基热电材料的制备和热电性能    周华

Ca_3Co_4O_9基材料的合成,结构和热电性能研究    南军

碳化硅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李明亮

P型Mg-Si基热电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龙海山

快速凝固β-FeSi_2基热电材料的研究    芦玉峰

β-FeSi_2基热电材料电学性能研究    李伟文

电场对Bi-Sb-Te和Mg-Si-Sn热电材料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    陈瑞雪

钴基氧化物热电材料制备与物性    林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