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燃烧技术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4:03:57
热度:

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燃烧技术研究【摘要】: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效率高,环保性能好,是当今世界洁净煤发电的主流技术之一。我国褐煤资源丰富,近年来动力用煤中褐煤的比例不断增加,但国

【摘要】: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效率高,环保性能好,是当今世界洁净煤发电的主流技术之一。我国褐煤资源丰富,近年来动力用煤中褐煤的比例不断增加,但国内外都缺乏在1000MW等级锅炉上燃用我国年老褐煤的经验。因此,开发研制燃用我国褐煤的1000MW超超临界锅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立项开展了“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关键技术研究”。1000MW超超临界锅炉广泛采用双切圆的燃烧方式,在炉内形成“冷、热角”,而褐煤灰熔点较低,极易在热角区域发生结渣。另一方面,褐煤锅炉的容积热负荷较低,炉膛尺寸较大,这将增大炉膛出口的烟气热偏差。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冷态单相流动试验和锅炉热态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一台双切圆燃烧方式的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炉膛出口热偏差进行研究,分析炉膛上部各种受热面热偏差的成因和特点。屏式辐射受热面的辐射热负荷分布与炉膛横截面尺寸有关,通常呈双峰分布,位于左、右两个半炉膛中心位置的管屏壁面热负荷最高;对于辐射-对流受热面,其中间区域烟气速度的叠加导致了较大的烟气回流区,烟气温度与速度最大值均出现在水平烟道中下部靠近两侧的位置;对流受热面热负荷的分布受流场速度分布影响最大,温度最大值也位于两侧墙附近,但截面温度分布相对均匀。对于这些受热面,烟气速度对截面热负荷分布影响很大,受热面上的热偏差与炉膛出口烟气残余旋转有很大关系。 建立单相冷态试验台,运用冷态试验和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热态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考察锅炉的燃尽风速、燃尽风水平摆角和部分燃尽风竖直摆角等因素对炉内空气动力场、炉内煤粉燃烧、烟气成分分布以及炉膛出口热偏差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尽风比例的增加有利于空气分级燃烧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增大炉膛出口的烟气速度峰值,不利于烟气参数分布的均匀性,最佳燃尽风速为60m/s;燃尽风适当的反切摆动可以增强流场的湍动程度,弱化炉内烟气对前墙热角壁面的冲刷,大幅减小流场的旋转动量,有效减小烟气热偏差,最佳反切角度为10°;部分燃尽风喷口竖直向下摆动可以降低炉膛出口各截面上的速度最大值,并改变高速区的位置,但并不能有效减小整个水平烟道内的烟气热偏差,最佳摆动角度为竖直向下摆动10°。 对炉内主燃区壁面的结渣趋势进行研究,发现易发生结渣的区域位于各燃烧器射流末端对同侧壁面的冲刷区域,上、下组燃烧器之间区域,上组燃烧器与燃尽风之间区域以及前墙壁面热角区域。后墙壁面热角区域并无明显结渣现象。前墙热角易发生结渣的主要原因是炉内的流场呈斜椭圆形,导致高温煤粉射流冲刷前墙壁面,而通过对炉膛冷角的一次风喷口进行反切,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减轻煤粉结渣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双切圆锅炉炉内斜椭圆形流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燃烧器的非正方形布置与各燃烧器射流的不同程度偏斜。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影响燃烧器射流偏斜的经验公式和关键因素,并对射流速度比值、射流冲击位置和射流冲击角度等因素进行试验验证。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工程实践中的优化和改造措施。 提出半墙式半角式的燃烧器布置形式,搭建冷态试验台,对炉内的空气动力场进行测量,并与墙式燃烧器布置形式对比。同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两种燃烧器布置形式下的炉内燃烧过程和壁面结渣趋势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证明,燃烧器采用半墙式半角式布置方式后,基本解决了斜椭圆形流场和前墙热角壁面结渣的问题,但形成的切圆流场偏向炉膛侧墙,且气流对部分壁面的冲刷情况有所加剧,整个流场的旋转动量增大,导致炉膛出口的烟气热偏差增大。 通过整体调节燃烧器射流角度,对半墙式半角式燃烧器布置形式锅炉内的切圆流场位置进行优化,得到了更合理的流场分布并更有效的改善了各个炉膛壁面的结渣情况。通过反切燃尽风的方式来改善该燃烧器布置形式下炉膛出口的热偏差现象。由于主气流旋转动量较大,故燃尽风反切角度较大时也未在炉内形成气流反旋现象,燃尽风最佳反切角度为10°。 本文研究结果解决了双切圆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炉膛出口热偏差和炉内主燃区热角壁面结渣的问题,对该类锅炉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K229.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煤粉燃烧新技术分析    樊泉桂;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2953t/h锅炉设计特点及生产实践    李虎;张峰;

角置切圆燃烧炉膛内燃烧器射流的偏转    夏昭知 ,何佩鏊

四角切向燃烧锅炉水平烟道烟温偏差形成机理的研究    周月桂,徐通模,惠世恩,章明川

国产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锅炉的启动调试和运行    樊险峰;张志伦;吴少华;

引进型 600MW 切向燃烧锅炉烟气偏差的试验研究    窦文宇,周月桂,周屈兰,徐通模,惠世恩

2080t/h四角切圆燃烧锅炉改变配风方式的数值模拟    段耀辉;蔡新春;武卫红;乔晓磊;金燕;

1025t/h四角切圆锅炉OFA反切消旋数值模拟研究    孙保民;白涛;郭永红;康志忠;肖海平;刘建全;

大容量锅炉烟侧热力偏差和攻关研究成效    史习仁,张才根

∏型布置切圆燃烧锅炉超大型化发展的一些动向及分析展望——介绍一种新的单炉膛双切圆燃烧方式    章明川,牛天况,范卫东,张建文,周月桂,曹佳明

火电厂等离子点火装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杨圣春;

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    朱东升;黄佺;胡海兰;

基于风险分析的长大隧道火灾安全疏散    郝树青;黄宏伟;

基于风险及EXODUS的地下空间火灾疏散    郝树青;

一种高效换热式旋风分离器的研究    邱冰冰;

大港电厂3号锅炉再热器管屏超温的数值诊断    何伯述;王丽俐;魏国强;王蕾;冯戈;

135t/h锅炉旋流燃烧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任君;缪正清;陈开潮;

锅炉底部加热系统改造与应用    韩志成;陈丽;

局部富氧喷煤直吹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及传热数值模拟    刘应书;杨天钧;苍大强;刘述临;

步进式加热炉内流动与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刘向军,杜冰雁,潘小兵

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引起湍流混合的模型研究    杨玟;王丽丽;张树道;

基于风险理论的长大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数值模拟    郝树青;黄宏伟;

大方电厂快速恢复三台机组运行发电    陈涛;邱光富;朱晖;

姚孟发电公司#3、4锅炉一次风管吹管方式改进    曹海波;

溢洪道掺气坎二相流数值模拟    覃昕慧;徐玲君;李国栋;陈刚;

褐煤电解过滤脱水效果的研究    董宪姝;牛东方;姚素玲;路畅;

气—粉两相流中浓度测量元件的阻力特性模拟    范明秀;田茂诚;张冠敏;

蓄热烧嘴与常规烧嘴组合供热式环形加热炉全炉温度场数值模拟    苏福永;温治;刘训良;邢一丁;刘立钧;郭亮吾;

离心式滚磨光整加工过程物理仿真建模研究    宋春花;曹进喜;杨世春;

超超临界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申春梅;孙锐;吴少华;

点火能量与初始压力对瓦斯爆炸特性的影响研究    李润之

有壁面质量注入通道流体动力学典型问题分析    王革

大型电站锅炉掺烧印尼煤的研究与应用    徐远纲

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建国

低挥发份劣质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研究    李社锋

低阶煤水热改性制浆的微观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    赵卫东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先进再燃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吕洪坤

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张彦军

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焚烧过程仿真及控制    秦宇飞

O_2/N_2和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粉着火特性研究    吴乐

旋风除尘器内部流场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王黎黎

煤粉干燥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于连丽

四角切圆炉单层燃烧器出口流场特征参数提取方法的研究    陶化龙

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    毕武林

红外反射法对测量飞灰含碳量的研究    徐何伟

改善燃煤结渣以及燃烧特性的研究    赵京

600MW超临界机组煤种适应性研究    张翔宇

褐煤流化床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陈勋瑜

混流式水轮机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    康杰

粉煤锅炉富氧助燃数值模拟    郑贤臣

关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关系的研究(英文)    毛建素;杨志峰;陆钟武;刘瑞民;

基于IGT对中国环境负荷的动态分析与预测    高成康;焦文彬;蔡九菊;祝伟光;

1000MW超超临界锅炉设计探讨    何振东,华洪渊,张志伦,吴履琛

煤粉锅炉结渣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李彦林

北仑电厂1,2号机组历年统计事故分析    邬意慧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陈武;李云峰;

我国火电建设的新里程碑——超超临界(USC)燃煤机组    汤蕴琳

配风方式对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燃烧特性影响数值分析    李素芬;刘丽萍;陈贵军;段联胜;

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    徐中民,程国栋,邱国玉

煤粉锅炉结渣机理的分析    程绍兵,韩启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