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Fe~(3+)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9:54
热度:

Fe~(3+)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摘要】:目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N2O、 CH4和CO2是三种最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对温室效

【摘要】:目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N2O、 CH4和CO2是三种最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占了近80%。污水生物处理过程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处理过程是一种新型废水生物脱氮处理工艺,因其具有能耗低,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多关注。铁存在于细胞色素、铁氧还蛋白和铁硫蛋白中,是氧化还原载体,又是一些酶(如脱羧酶)的辅助因子,是电子传递链的组成部分,对微生物的代谢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缺氧-好氧SBR反应器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了不同浓度Fe3+的投加对SND脱氮除磷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温室气体释放规律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低浓度Fe3+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COD去除、硝化反硝化能力均有改善的作用。但是,高浓度Fe3+的加入对于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COD的去除、硝化和反硝化能力均有抑制作用。五种不同浓度的Fe3+投加条件下,各反应器TP去除率随着Fe3+浓度增大而逐渐提高。 (2)低浓度Fe3+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0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影响不大,有小幅度降低;但是,高浓度Fe3+的投入,使得同步硝化反硝化SBR反应器内N2O大量释放。五种不同浓度的Fe3+投加条件下,CH4和CO2释放速率变化规律类似,各个反应器内CH4和CO2的释放量也相差不多。 (3)各个反应器中CH4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相差不大,都维持在较低水平。C02和N20的释放主要集中在好氧段。典型周期内各反应器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分别为10209.8mg(1#反应器)、9770.9mg(2#反应器)、8677.8mg(3#反应器)、11593.2mg(4#反应器)、14606.1mg(5#反应器)。其中2#和3#反应器相对对比系统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分别降低了4.30%和15.01%,而4#和5#反应器相对对比系统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分别增大了13.55%和43.06%。可以得出,低浓度Fe3+的加入,起到了加强系统硝化和反硝化能力,提高了TN去除率,同时使得系统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有所降低。但是,当Fe3+浓度过高时,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对污染物的去除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也大大增加。 (4)Fe3+浓度在40mg/L以下对活性污泥的脱氢酶活性和电子传递体系活性具有促进作用,浓度为20mg/L的Fe3+对污泥系统促进作用最强。但是当Fe3+浓度增加至60mg/L时,系统内脱氢酶和电子传递体系活性相对对比系统有所减少,此浓度Fe3+对污泥系统表现出了抑制作用。PHB在生物中的累积量可以增加同步反硝化反应末期氮的去除率,但是PHB的累积会造成更多N2O的释放。OUR相对于DO更能反应N2O的释放趋势。 【关键词】:温室气体 同步硝化反硝化 微生物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 绪论14-30
  • 1.1 温室气体(N_2O、CH_4和CO_2)的环境效应及来源14-16
  • 1.1.1 温室效应14-15
  • 1.1.2 温室气体来源15-16
  • 1.2 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的释放16-17
  • 1.3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17-22
  • 1.3.1 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原理17-19
  • 1.3.2 同步硝化反硝化反硝化过程中温室气体产生机理19-20
  • 1.3.3 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影响因素20-22
  • 1.4 铁促活性污泥生物脱氮除磷技术22-26
  • 1.4.1 铁盐强化活性污泥系统原理22-23
  • 1.4.2 生物铁法的应用现状23-26
  • 1.5 污泥微生物代谢活性的研究26-28
  • 1.5.1 脱氢酶和ETS27
  • 1.5.2 EPS27
  • 1.5.3 PHB和OUR27-28
  •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28-30
  • 1.6.1 研究目的28
  • 1.6.2 研究意义28-29
  • 1.6.3 研究内容29-30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30-42
  • 2.1 接种污泥和试验用水30-31
  • 2.2 实验装置31-32
  • 2.3 装置运行参数32
  • 2.4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32-34
  • 2.4.1 物化指标及测试方法32-33
  • 2.4.2 温室气体(N_2O、CH_4和CO_2)的采集与测定33-34
  • 2.5 污泥性能测试项目与方法34-42
  • 2.5.1 PHB检测方法34-36
  • 2.5.2 OUR测定方法36
  • 2.5.3 脱氢酶活性测定方法36-38
  • 2.5.4 电子传递体系活性测定方法38-39
  • 2.5.5 胞外聚合物EPS测定方法39-42
  • 第三章 不同浓度Fe~(3+)条件下污染物去除效果及迁移转化规律42-58
  • 3.1 反应器运行效果评价42-47
  • 3.1.1 Fe~(3+)在反应器内分布42-43
  • 3.1.2 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43-44
  • 3.1.3 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44-45
  • 3.1.4 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45-46
  • 3.1.5 系统对总磷的去除效果46-47
  • 3.2 典型周期内各反应器COD变化规律47-48
  • 3.3 典型周期内各反应器中氮形态转化规律48-51
  • 3.4 典型周期内各反应器TP变化规律51-52
  • 3.5 典型周期内各反应器DO和PH的变化52-55
  • 3.6 小结55-58
  • 第四章 不同浓度Fe(3+)条件下典型周期内温室气体的释放规律58-70
  • 4.1 不同浓度Fe~(3+)条件下N_2O的释放规律58-62
  • 4.2 不同浓度Fe~(3+)条件下CH_4的释放规律62-64
  • 4.3 不同浓度Fe~(3+)条件下CO_2的释放规律64-66
  • 4.4 各反应器对温室效应贡献的评价66-67
  • 4.5 小结67-70
  • 第五章 系统污泥性能和污染物去除及温室气体释放相关性研究70-80
  • 5.1 污泥活性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相关性研究70-76
  • 5.1.1 脱氢酶和电子传递体系活性70-73
  • 5.1.2 EPS73-74
  • 5.1.3 SVI74-75
  • 5.1.4 PHB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相关性研究75-76
  • 5.2 污泥活性和温室气体释放相关性研究76-78
  • 5.2.1 PHB和N_2O释放相关性研究76-77
  • 5.2.2 OUR和N_2O释放相关性研究77-78
  • 5.6 小结78-8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0-84
  • 6.1 结论80-81
  • 6.2 创新之处81-82
  • 6.3 展望82-84
  • 参考文献84-94
  • 致谢94-96
  • 附录96-97
  • 附件97-10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0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SBR工艺中DO和C/N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刘军,潘登,王斌,汪苹

好氧颗粒污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    杨麒,李小明,曾光明,谢珊,刘精今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及处理过程中N_2O的控制研究    吕锡武,稻森悠平,水落元之

污水处理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    郭莉娜;王伯铎;郭蓉;贺亮;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与机理分析    王文斌,丁忠浩,董有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杨麒,李小明,曾光明,谢珊,刘精今

消化污泥脱氢酶活性检测的若干问题    尹军

复合铁酶促活性污泥强化生物脱氮除磷研究    任雪锋;毕学军;程丽华;祝征圣;常功法;

酸性含铁废水处理回用研究    何文杰,韩宏大

生物脱氮新技术——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    刘靖;万新南;

SBR反应器中同步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研究    董涛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SBR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李向红

抗菌高分子材料抗菌性检验方法的研究    董晓旭

污水处理用高发泡E/VAC悬浮填料的研制与应用    刘宇航;陆晓中;胡翔;赵明;孙晓民;

厌氧-复合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    蒯圣龙;尹程;

一株氨氮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杨代金;张穗;王玉军;温广月;

好氧颗粒污泥吸附孔雀绿研究    詹婧;孙庆业;石先阳;

Cu~(2+)与解偶联剂协同作用污泥减量化    石先阳;凌晨慧;鲍婷;谢继峰;周芬;盛雅琪;

生物制药废水微生物强化实验研究    石纪军,张道锋

荧光法与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的对比试验    孙力

EDTA滴定法测定水中钙镁总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汪海波

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Fe(II)、Fe(III)    郭小慧,孙静月,赵中一

Multi N/C 2100S总有机碳水质分析仪校准方法的建立    王琳;孙国鼐;

用白腐真菌-泥炭净化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    王惠娥;孙继林;颜事龙;张学才;

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性能    邓春华;李方;李俊;奚旦立;

纳滤处理含镍、铜和锌废水的试验研究    薛莉娉;张显球;杜明霞;

采用MPE延缓MBR工艺中膜污染的研究    刘志阳;赵英;顾平;

纳滤膜在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    胡锦英;张阳;王浩然;韩璐;易小祺;

MBR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启动特性研究    陈桂娥;李啸寰;许振良;

不同处理能力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比较    黄龙;韩春元;田娟;刘杰;

三门峡城市供水安全现状分析及评价    刘茹;索虎勤;李明;席凤霞;何化平;

钠型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张旭;赵玉华;常启雷;于海华;

阳离子淀粉/壳聚糖交联共混絮凝剂(CATCS)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游力军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动物废弃物培养蕹菜、蝇蛆的研究    贝亦江

优势脱氮菌的筛选及工业化应用基础研究    孙菲

双能场/生物法降解废水中苯酚的研究    陈静颖

浊点萃取光度法测定铬及萃取剂回收方法研究    金洪洙

环境水中二甲胺和二乙胺分析方法的研究    马兴华

一种新型厌氧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启动试验研究    孙延格

污水环境下钢纤维混凝土耐腐蚀性能试验研究    范向前

UCT工艺脱氮除磷运行优化试验与研究    郭姣

废水脱氮过程中N_2O的控逸理论及研究进展    刘俊女,汪苹,柯国华,董黎明

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的研究进展    刘壮,杨造燕,田淑媛

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吕锡武,李丛娜,稻森悠平

Fe-C微电解法+H_2O_2组合工艺处理对氯硝基苯废水    赵德明,史惠祥,汪大翚

DO对同步硝化反硝化影响及动力学    徐伟锋,孙力平,古建国,郑先强

SIEMENS控制系统在石灰配料中的应用    董青海,刘泽樑

SBR方法改进措施探讨    卓里颖;王雷钧;

活性硅酸聚合硫酸铁的研究    李和平,袁宗宣,王中杰

NBIAS系统中的好氧反硝化    罗固源,杨红薇

铁系和铝系无机絮凝剂的性能分析    徐国想,阮复昌

焦化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的应用分析    肖爱国;潘立慧;丰恒夫;

新型S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    李飞;崔炜;胡燕;李晓红;陈清后;阮碧水;

同时硝化反硝化(SND)脱氮技术    祝丽思;完颜华;周国华;

低DO下的短程硝化及同步硝化反硝化    张小玲,李斌,杨永哲,王磊,王志盈

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快速启动及除碳脱氮试验    邓风;汪德爟;

复合式S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    司琼磊;曾科;尹小延;

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SND的影响    杨长生;

射流曝气周期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研究    李怀正;栾永翔;郑鸿;喻文熙;傅威;

压力式接触氧化法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性能研究    戴鹏;张勇;

溶解氧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影响研究    李贤胜;施永生;王琳;

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的提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马凯;彭继峰;

同步硝化反硝化试验条件的优化    吴建宇;李绍峰;黄君礼;

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的Fe同位素分布特征    李志红;朱祥坤;

二苯胺磺酸钠光度法测定Fe(Ⅲ)    陈晓红;徐玲;

Fe~(3+)对全氟辛羧酸降解反应影响的理论研究    刘子忠;吴静;鲍玉峰;刘东升;葛湘巍;

不同盐度和Fe~(3+)浓度对小球藻生长、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杜宇;孙雪;

Fe在辐照损伤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王建伟;褚武扬;尚新春;吕国才;

偕胺肟-Fe(Ⅲ)配合物纤维催化合成乙二醇二乙酸酯研究    黄雅;吴之传;许曜;吴琦;王岚岚;

植物中Fe同位素分馏研究——以海州香薷为例    李世珍;朱祥坤;吴龙华;骆永明;

丰田5A-FE发动机故障实验台的设计    张庆忠;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重晶石的基本可浮性及Fe~(3+)对重晶石浮选的影响    卢烁十;

2008年度FD、FE指数报告出炉    同文

无旋立式循环撞击流反应器面世    周玉新

无旋立式循环撞击流反应器在武汉工程大学面世    晓春

“巨无霸”落地嘉兴港    欧福泰 吕君 杨茜 张翼 詹政伟

温家宝视察神华煤制油项目    孟凡辉 陈建军

让“黑色”污染造福社会    谢昭萍 赵明明

“火眼金睛”保安全    钱大新

厌氧技术:小反应器里的大产业    本报记者 张显峰

“神州第一吊”再创新纪录    彭武胜 刘伟 通讯员 崔振珺

陕西大件运输公司勇创国内公路运输奇迹    记者  贺韬

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_2O释放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贾文林

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结构模型的Fe基多元合金    李宝增

Fe(Ⅲ)催化的α-取代-β-二羰基化合物的杂环化反应研究    王也铭

Carrousel氧化沟单沟脱氮优化条件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刘艳臣

低温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同步脱氮除磷效能及其过程研究    暴瑞玲

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脱氮试验研究    高艳玲

Fe基双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高频性能的研究    张丽

不同厌氧微生物功能群对粘土矿物结构Fe(Ⅲ)的还原作用及其矿物转变    刘邓

热喷涂制备Fe基非晶合金涂层的组织性能及其激光重熔行为的研究    崔崇

A/A/MBBR工艺在污水处理厂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杨红

Fe~(3+)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    闫玉洁

激光熔覆陶瓷相颗粒增强Fe基熔覆层的研究    王晓荣

Fe_(3-x)Cr_xSi合金的制备及其腐蚀性能研究    高海霞

ForCES路由器FE间数据传输机制研究与实现    蒋赵贵

Fe元素对光合细菌生长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景秀芳

含Co_2C_2单元桥联四面体及Co-Fe异核炔桥羰基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白艳红

Fe基快淬态纳米晶薄带的制备与磁性    张中利

Fe(Ni)-N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电磁性能    王飞

Fe~(3+)/B掺杂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崔文娟

Fe离子改性对C_4液化气低温芳构化反应的影响    李圣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