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新型聚乙烯醇载体的设计、制备及其固定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构筑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7:36
热度:

新型聚乙烯醇载体的设计、制备及其固定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构筑研究【摘要】:本学位论文综述了聚乙烯醇(PVA)材料作为固定化载体用于水处理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

【摘要】: 本学位论文综述了聚乙烯醇(PVA)材料作为固定化载体用于水处理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本学位论文的选题指导思想。 应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将纳米Fe0固定在PVA微球上,通过是否加入分散剂这一条件制备了两种不同尺寸的Fe0/PVA微球。Fe0/PVA微球降解硝基苯模拟废水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其标准化表面速率(kSA)值,L-Fe0/PVA微球为0.162L h-1 m-2,S-Fe0/PVA微球为0.098 L h-1 m-2,未固定的纳米Fe0粒子为0.023 L h-1m-2。同时,通过用GC-MS分析反应产物,提出了Fe0/PVA微球还原降解硝基苯的可能途径。L-Fe0/PVA微球中铁离子的回收率为81.17%,S-Fe0/PVA微球铁离子的回收率为60.31%。 使用不同浓度的环氧氯丙烷对PVA泡沫载体进行交联,应用载体的溶胀性测定其链间平均分子量,交联密度和链间距离。研究了不同交联浓度的PVA泡沫载体的热性能,比表面积和渗透系数。载体固定生物量和活性产率分别通过测定蛋白质浓度和溶解氧消耗速率求得。TG和DSC分析表明,随着交联度增加,载体的热稳定性增加,结晶度减少。载体固定生物量随交联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最高固定生物量为0.0638±0.0093 g VSS g-1载体。然而,生物活性回收率却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最高值为69.38%。 通过交联聚乙烯醇泡沫(CPVAF)载体与传统的聚乙烯醇(TPVA)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的比较可知,CPVAF有更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渗透系数。两种载体固定化硝化细菌的实验表明:CPVAF载体固定的生物量较TPVA载体更大且生物活性更高。在固定生物量相同的条件下,CPVAF载体固定化硝化菌的硝化速率更高,这是由于基质和氧气在载体和溶液间具有更加优异的传质能力所致。 通过向载体中加入致孔剂(碳酸钙)改进的传统聚乙烯醇-硼酸法,制备大孔PVA球状载体(MPC),并与戊二醛交联,研究不同交联度载体的孔体积,孔结构,孔隙率和持水倍率。根据载体的溶胀性,应用Flory方程计算载体的交联度。MPC载体显示出较高的溶胀性,比表面积,渗透系数,以及化学和机械强度。高交联度载体固定的生物量较高但活性低,反之亦然。MPC载体的优良特性使得其在微生物固定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本论文提供了一个固定化载体设计和优化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聚乙烯醇 载体 交联 固定 纳米铁 微生物 污水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聚乙烯醇载体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8-30
  • 1.1 前言8-12
  • 1.1.1 水环境污染现状8-11
  • 1.1.2 聚乙烯醇固定化材料11-12
  • 1.2 固定化纳米铁12-14
  • 1.2.1 零价铁和纳米铁12-13
  • 1.2.2 固定化纳米铁的制备和应用13-14
  • 1.3 固定化微生物14-22
  • 1.3.1 传统PVA载体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15-16
  • 1.3.2 PVA载体成型方法的改进16-17
  • 1.3.3 交联法改进PVA载体的性能17-18
  • 1.3.4 复合材料改进PVA载体的性能18-19
  • 1.3.5 PVA载体固定化微生物污水处理的应用19-22
  • 1.4 选题指导思想22-23
  • 参考文献23-30
  • 第二章 聚乙烯醇微球固定化纳米Fe~0降解硝基苯废水研究30-47
  • 2.1 前言30-31
  • 2.2 材料和方法31-33
  • 2.2.1 材料31
  • 2.2.2 纳米级Fe~0粒子和Fe~0/PVA微球的制备31-32
  • 2.2.3 表征32
  • 2.2.4 硝基苯降解实验32-33
  • 2.3 结果和讨论33-41
  • 2.3.1 Fe~0/PVA微球的制备33-35
  • 2.3.2 Fe~0/PVA微球的形态和分布35-38
  • 2.3.3 硝基苯转化38-41
  • 2.4 小结41-42
  • 参考文献42-47
  • 第三章 聚乙烯醇泡沫载体的制备和改性研究47-66
  • 3.1 前言47-48
  • 3.2 实验部分48-53
  • 3.2.1 材料48
  • 3.2.2 PVA泡沫的制备48-49
  • 3.2.3 表征仪器和方法49
  • 3.2.4 持水倍率49
  • 3.2.5 交联度49-50
  • 3.2.6 比表面积50-51
  • 3.2.7 渗透系数51
  • 3.2.8 微生物固定方法51-52
  • 3.2.9 微生物量的测定52-53
  • 3.2.10 微生物耗氧速率53
  • 3.2.11 固定化微生物显微观察53
  • 3.3 结果与讨论53-62
  • 3.3.1 PVA泡沫载体的制备53-55
  • 3.3.2 PVA泡沫载体的交联反应55-56
  • 3.3.3 PVA泡沫载体的性能56-60
  • 3.3.4 PVA泡沫载体固定化微生物60-62
  • 3.4 小结62-63
  • 参考文献63-66
  • 第四章 聚乙烯醇泡沫载体与传统载体固定硝化菌对比研究66-81
  • 4.1 前言66-67
  • 4.2 材料和方法67-69
  • 4.2.1 材料67
  • 4.2.2 泡沫载体的交联67
  • 4.2.3 表征67
  • 4.2.4 固定化微生物方法67-69
  • 4.3 结果与讨论69-76
  • 4.3.1 PVA泡沫与传统PVA载体的性能对比69-73
  • 4.3.2 固定化硝化细菌73-76
  • 4.4 小结76-77
  • 参考文献77-81
  • 第五章 大孔球状聚乙烯醇载体固定化微生物研究81-100
  • 5.1 前言81-82
  • 5.2 材料与方法82-87
  • 5.2.1 材料82
  • 5.2.2 大孔载体(MPC)的制备82-83
  • 5.2.3 性能测试83-86
  • 5.2.4 载体的功能化改性86
  • 5.2.5 微生物固定化和测试86-87
  • 5.3 结果与讨论87-96
  • 5.3.1 载体的交联反应87
  • 5.3.2 载体的结构87-89
  • 5.3.3 溶胀性和交联度89
  • 5.3.4 比表面积89
  • 5.3.5 渗透系数89-92
  • 5.3.6 载体稳定性92
  • 5.3.7 大孔PVA球状载体固定化微生物92-95
  • 5.3.8 氨基化改性后载体的FT-IR光谱95
  • 5.3.9 环氧化改性后载体的FT-IR光谱95-96
  • 5.4 小结96-97
  • 参考文献97-100
  • 主要结论100-103
  • 附录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情况103-105
  • 致谢10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壳聚糖稳定纳米铁的制备及其对地表水中Cr(Ⅵ)的去除性能    耿兵;李铁龙;金朝晖;漆新华;

负载型纳米铁化学反硝化法去除硝酸盐氮的研究    张环;金朝晖;韩璐;王薇;修宗明;高思;

国内硝基苯废水治理的研究进展    段海霞;刘炯天;郎咸明;王京城;

Biodegradation of phenol by free and immobilized Acinetobacter sp.strain PD12    

Immobiliz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using improved polyvinyl alcohol (PVA) gel    

聚乙烯醇-硼酸固定化方法的改进    李花子,王建龙,文湘华,施汉昌

聚乙烯醇包埋厌氧活性污泥处理废水的最优化条件研究    闵航,郑耀通,钱泽澍,陈美慈

细胞固定化载体比表面的测定    龙中儿,黄运红,蔡昭铃,丛威,欧阳藩

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及其去除三氯乙烯的研究    王薇;金朝晖;李铁龙;

亚硝化作用菌种的分离筛选及条件选择    廖雪义;马光庭;蓝荣;李献;

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徐杰明;张平;李文远;

包埋法固定化细胞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孙少晨;林永波;寇广孝;

硫酸盐还原菌(SRB)污泥固定化技术污泥选择的研究    方艳;闵小波;柴立元;王云燕;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王青;张善锋;

有效微生物群固定化的初步研究    黄运红;龙中儿;许杨;

无机材料对PVA-H_3BO_3包埋固定化方法的改进    毕海涛;张兰英;刘娜;杨国军;徐国欣;朱博麟;

纳米铁负载材料应用研究    张玉荣;吴杰;朱慧杰;张奎;

电解方法制备纳米金属粉末的研究进展    陈维平;王眉;杨超;李元元;

采用PVA包埋土壤中微生物处理含酚废水    赵海霞,丛锦华

改性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研究    李彦锋;赵光辉;马鹏程;周林成;叶正芳;

陶瓷生物膜工艺处理城市污水中COD和氨氮    王远红;曹文平;

脱氮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宋超鹏;梁玉婷;李定龙;

白银斜发沸石的改性及对对硝基苯胺的吸附    马明广;魏云霞;张媛;吴应琴;郭宏栋;陈慧;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硝基苯废水研究    赵朝成,赵东风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处理硝基苯废水的实验研究    郭香会,李劲

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硝基苯废水的试验研究    吴伟;吴春笃;

离子膜电解法降解苯胺硝基苯废水的研究    康娟;徐泽林;陶阳宇;赵玉明;

烷基化纳米SiO_2/MMA核壳无皂乳液聚合、产物表征及其应用    钱翼清,范牛奔

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技术    邢曦,李疏芬

聚合物-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陈平;左芳;董星龙;钟武波;

铁炭Fenton/SBR法处理硝基苯制药废水    李欣;祁佩时;

Fenton氧化技术处理硝基苯废水的实验研究    朱秀华;张诚;丁珂;沙宇;

聚乙烯醇/累托石复合载体固定菲降解菌的研究    陈芳艳;梁林林;唐玉斌;毛莉;何军;

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与微生物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对水胺硫磷降解的研究    陈敏,罗启芳

包埋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中的载体选择及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刘帅;张培玉;曲洋;郭沙沙;

炭纤维生物小球的优化及其对苯酚去除的研究    尹艳娥;李秋瑜;胡中华;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对水胺硫磷降解的研究    罗启芳;张小荷;陈敏;王勇;赵金辉;

微生物固定化橡胶颗粒水处理填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滕济林;李若征;樊兆世;王铮;柳旭;张萌;

固定化活性污泥法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    郝瑞刚;梁美生;耿振香;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齐水冰,罗建中,乔庆霞,陈敏

耐酚优势菌的固定化及降解性能研究    索宏图;李鑫钢;夏柳荫;

草床处理系统    辛世崇

前言    

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张晓琳;

城市污水处理运行管理的思考    周鹏飞;

简易污水处理系统在建井期间的应用    孙银河;

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    刘方;王幸锐;

斜板沉淀技术在转炉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徐飞;郑志胜;赵巧娥;

浅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工艺设计    霍贞;

模糊控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马立;李小坚;

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    卓诚裕;

具有远程视频监控的污水处理电控系统的研制    陈荣保;常辉;吴峰;周元祥;钱立友;

西南铝锻造厂污水处理系统改造效益显著    记者 彭英

小区新型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论证    马华

中国将投900亿建设污水处理系统    记者 陆昀

南京启动城北污水处理系统工程    汪滢

来自身边的创意    陈丹

亚洲浆纸花重金升级污水处理系统    记者 罗佳旻 通讯员 胡维维

才村码头:世界最先进的环保技术集合    许茹芸 刘丹萍

一个“新”字激活生态创建    本报记者 周晗

造粒沉降悬浮物污水处理系统    蔡祖光

污水摇身变景观    

新型聚乙烯醇载体的设计、制备及其固定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构筑研究    白雪

基于清洁生产理念的污水处理系统节能降耗支撑技术研究    王佳伟

基于免疫算法的污水处理系统预测及优化控制研究    叶洪涛

典型抗生素和抗药性基因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归趋及迁移分布规律    高品

固定化微生物净化低浓度SO_2烟气研究    黄兵

生物流化床养殖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柳瑶

基于沸石吸附—固定化微生物SBR-SND脱氮研究    魏云霞

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氨氧化菌及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王晓慧

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生物降解2-氯苯酚的研究    董怡华

纳米羟基磷灰石/水凝胶人工角膜研究    许凤兰

淀粉行业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的研究    王煊良

临港产业区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布局研究    刘宝忠

污水处理系统水质预测模型和综合效益模型构建的研究    谷雨婷

基于能值理论的畜禽污水处理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敏

污水处理系统研究及解耦控制方案设计    张余

污水处理系统中氨氧化古菌的种群分布研究    梁昭云

碳酸饮料生产企业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改造    蒋振明

上海郊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成效评估及适应性管理研究    钟春节

公路服务区自然式污水处理系统中基质配比研究    周燕华

污水处理系统中酵母菌的种属分布及产酶特征研究    李雪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