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内陆盆地地热开采引发地层形变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49:16
热度:

内陆盆地地热开采引发地层形变的研究【摘要】:内陆盆地地热开采与地形变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地热资源的评价和规划,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地形变灾害(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内陆盆地地热开采与地形变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地热资源的评价和规划,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地形变灾害(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体积互换关系描述的是非固结储水系统的形变量与地下水的超采量之间的体积等量关系。本文在稳定地面荷载条件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来验证体积互换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体积互换关系是存在和成立的。因此此理论能用于内陆盆地地热开采的地形变灾害可能性分析,并且能简单而有效地预测出抽取深层地下流体所可能引起的地层形变(包括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总量。 热储层骨架的可压缩性是衡量热水开采引起地层形变的最主要标志,在地热开采中应用体积互换关系式的关键是求取热储层骨架的弹性释水量。研究资料表明,西安市热储层的天然补给量非常有限,目前开采量基本上来源于含水层的弹性释放量。热储层的弹性释放量包括热储层骨架弹性释水量和孔隙热水本身因压力降低而膨胀的弹性释水量。因此可以利用现状开采量与孔隙热水弹性释放量之差来计算热储层骨架的弹性释水量。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深层承压含水层(传导型热储层)是可压缩的或未完全固结的,同时表明西安市热水资源的开采一定会引起地形变灾害。本文最后预测出了西安市在现状开采规模下未来可能产生的年平均地层收缩量为96×10~4m~3,可以直观地表现为年平均2.06mm的地面沉降或1500m深,64mm宽,10000m长的地裂缝。 【关键词】:地热 体积互换 地层形变 超采量 弹性释水量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314;P642.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7-11
  • 1.1.1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与地面沉降7-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2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12-13
  • 1.3.1 本文研究内容12
  • 1.3.2 研究技术路线12-13
  • 第二章 体积互换机理及其意义13-19
  • 2.1 非固结储水系统体积互换机理13-18
  • 2.1.1 储水系统骨架颗粒与水的非压缩性假定下的体积互换关系14-16
  • 2.1.2 考虑水的弹性时的体积互换关系16-18
  • 2.2 本章小结18-19
  • 第三章 体积互换关系的室内模拟试验19-38
  • 3.1 试验准备阶段19-27
  • 3.1.1 试验目的19
  • 3.1.2 试验原理19-20
  • 3.1.3 试验仪器设备20
  • 3.1.4 试验安装20-22
  • 3.1.5 试验稳定性观测阶段22-27
  • 3.2 试验阶段27-30
  • 3.2.1 试验步骤28-30
  • 3.3 试验数据处理30-37
  • 3.3.1 确定干扰因素对测压管水位的影响量30-31
  • 3.3.2 试验放水量的修正31-32
  • 3.3.3 沉降量的修正32-33
  • 3.3.4 沉降量的误差分析33
  • 3.3.5 粗砂管试验沉降值与理论沉降值的对比33-36
  • 3.3.6 细砂管试验沉降值与理论沉降值的对比36-37
  • 3.4 试验结论37-38
  • 第四章 西安地热的地质特征、热储特征及开采现状38-48
  • 4.1 西安地热地质特征38-43
  • 4.1.1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38
  • 4.1.2 西安地热田地质背景38-43
  • 4.2 地热储层特征43-46
  • 4.2.1 热水的补给和排泄45-46
  • 4.3 开采现状46-47
  • 4.3.1 地热井开发利用情况46
  • 4.3.2 地下热水水位动态规律46-47
  • 4.4 本文结论47-48
  • 第五章 西安市地热开采引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预测48-59
  • 5.1 超采量的提出与确定48-56
  • 5.1.1 孔隙热水的弹性释放量51-56
  • 5.1.2 热储层骨架的弹性释水量56
  • 5.2 地热开采引发地形变灾害的可能性分析56
  • 5.3 地热开采引发的年平均地面沉降,地裂缝的预测56-57
  • 5.4 本章结论57-5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本文结论59
  • 6.2 本文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4
  • 致谢6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非固结储水系统形变的体积互换机理及意义    冉兴龙,夏斌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王贵玲,张发旺,刘志明

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及环境保护    申建梅,陈宗宇,张古彬

抽注水导致地层形变的质量守恒关系及形变模型研究    冉兴龙,夏斌

西安市地热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地裂缝关系的分析    吴富春,方炜,宋立胜,王锋,朱兴国,景北科,董星宏,左永青

Jacob假定下含水层水流方程的线性探讨    冉兴龙,赵慧,夏斌

抽水地面沉降预计的随机介质模型    阳军生,刘宝琛

论西安市地下热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谢振乾

体应变的气压效应    乔子云,马兴国

世界地热资源开发应用现状    郑秀华

安徽沿淮地区潮土理化性质及低养分机理研究    宋晓梅;桂和荣;陈兆炎;

淮北矿区松散层底部含水层粒度结构与渗透系数关系    张朱亚;葛晓光;李成明;韩东亚;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    刘力阳;苏维词;丁坚平;

新农村建设下的贵州岩溶山区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婕;苏维词;张凤太;

隧道塌方影响因素离散元分析    汪成兵;朱合华;

深基坑降水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程芸;冯晓腊;万里波;

含盐土渗透系数变化特征的试验研究    邓友生;何平;周成林;李宜池;房建宏;黄世静;张清华;

人工湿地基质渗滤特性及净化污水效果    黄钰铃;惠二青;周先华;

天津市深层粘性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沉降量计算    陈戈,阎世骏,李铁锋

预处理秸秆在岩石边坡生态护坡中的改土效应    徐创军;杨红薇;杨立中;张建强;

论活断层与地质灾害的关系——以渭河盆地为例    彭建兵;杜东菊;苏生瑞;张骏;

中国西北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    赵应奎;

西安地裂缝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    陈红旗;周新民;彭建兵;

抽水地面沉降模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光亚;

天津市塘沽区地面沉降模拟研究Ⅰ——建立地面沉降神经网络模型    赵全;路旭;于强;张建军;

天津市塘沽区地面沉降模拟研究Ⅱ——地面沉降模型应用研究    董国凤;杨建图;王巍;张建军;

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模型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    何满潮;崔亚莉;吕晓俭;姚磊华;

上海地区冻融暗绿色粉质粘土力学特性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唐益群;沈锋;周念清;王建秀;胡向东;

基于加权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地面沉降研究    杨华;

开发地下热水引起的环境问题分析    邹叶锋;陈锁忠;

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    刘浜葭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闫建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    王建强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    胡建平

断陷盆地及断层破碎带场地地震动效应    刘必灯

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梅海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研究    王卫东

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    李斌

熔融态金属催化制氢及均相催化制备3,3-二甲氧基丙酸甲酯的研究    王科

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    黄丹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难降解有毒废水实验研究    孙茜

辽西风积砂土振动液化的试验研究    王晓华

软土中水位升降引发的固结解析理论研究    陶立为

昆明城市环境下附加应力场效应研究    刘海明

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管沟结构补强与渗漏治理的研究    梁伟

钢渣黏土混合料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梁燕

橡胶水泥土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李庆冰

井峪沟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杨国顺

非软土地区基坑降水地面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阳艳

地下热水回灌过程中渗透系数研究    何满潮,刘斌,姚磊华,徐能雄,任红艳

体应变观测中的气压干扰机制和排除方法的研究    张凌空,何世海,刘北顺

抽灌水作用下土层变形及应力-应变本构律的研究    吴林高,缪俊发

地面沉降研究的新进展与面临的新问题    刘毅

开挖引起的岩体移动    刘宝琛 ,廖国华 ,颜荣贵 ,林德璋

地下热水开发的几点商榷    何京生

渗流影响下坝体和岩基应力场的分析模型研究    顾冲时,吴中如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的类型和特征    徐继刚,梁元申

中国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的有关问题    周国云,李绍武

浅析渭河断陷地下热水赋存的地质构造背景    谢振乾

天津市滨海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张百鸣,金爱善

台湾地面沉降现状与防治对策    龚士良

宁波市积极预防地面沉降    王祝芳;张弘怀;沈嘉;

论上海地面沉降与控制    吴林奎;孙永福;

全国地面沉降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    张之一;

地面沉降灰色模型预测    姜岩,栾元重

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的数据本构预测分析    王园,王沁,郑祖国

哈尔滨市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对工程的危害    张克绪,李明宰,周宏

从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的实践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    李相德,许树国

关于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郑铣鑫,武强,侯艳声,应玉飞

上海市浦东新区地面沉降研究    佴磊;谭周地;杨健;

天津市西青区超采地下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研究    许丽娟;

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若干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于强;郑玉萍;

沧州市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预测及防治措施探讨    曾令海;刘增寿;张成兵;

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许再良;李国和;孟庆文;

温岭石粘—松门一级公路沿线区域性地面沉降初步研究    何建友;王志;

从“预压固结线”探讨宁波地面沉降的机理及控制    郑铣鑫;李振东;

地面沉降对海河行洪能力影响分析    姜衍祥;

汉沽区地面沉降及控制措施    朱庆川;徐冬;

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对策战略研究    杨建图;

我国第一部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公开征求意见    记者 于德福

地热能应用越来越广了    本报记者 吴莉

我市中国地热(温泉)城通过国土资源部评估    记者 申谨源

建筑领域将大力开发浅层地热能    

浅层地热能产业化离不开地质工作    记者 刘静文 段金平

印尼欲开发火山地热能    周建国

倡导低碳生活 加快地热能发展利用    本报记者 谷龙

强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    丁全利 吴岗 吴梅

长三角地面沉降损失达3150亿    木易

我省东部地面沉降亟待治理    通讯员 李岩 记者 吴艳荣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刘桂卫

天津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地面沉降研究    刘寒鹏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    李斌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    胡建平

工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研究    杨健

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形特征研究    刘飞

考虑地下构筑物对地下水渗流阻挡效应的地面沉降性状研究    许烨霜

D-InSAR与POLinSAR的方法及应用研究    张红

基于相干目标的DInSAR方法及其地表沉降应用研究    汤益先

内陆盆地地热开采引发地层形变的研究    李宗平

武汉地铁施工引起地面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莫云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及相关分析    别君

天津市地面沉降的GPS监测研究    唐立刚

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防治对策研究    张云霞

InSAR技术及其在沧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方志雷

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模型研究    佘文芳

沧州地面沉降预测预报研究    宋建新

D-InSAR技术在西安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何伟

地面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北京—济南段)影响分析    祁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