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层叠型太阳能光伏—热电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08:14
热度:

层叠型太阳能光伏—热电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摘要】:太阳能具有储量极其丰富、分布广泛、清洁、免费等优点,有望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发电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是利用太阳能的重要

【摘要】:太阳能具有储量极其丰富、分布广泛、清洁、免费等优点,有望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发电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是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光伏电池的效率较低,只能将小部分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其余部分的太阳能都变成了废热,提高太阳能发电的效率是太阳能发电领域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温差发电是一种利用热电材料的赛贝克效应把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具有无振动、无噪音、无磨损、无泄漏、体积小、重量轻、安全可靠寿命长和无污染等优点。层叠型太阳能光伏-热电(PV-TE)混合发电系统是把热电模块贴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背面,在光伏发电的同时,热电模块可以将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转化为电能,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的发电效率。 本文首先对热电模块进行了多物理场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建立了热电模块的多物理场模型,对热电模块温差、输出电流对热电模块输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计算;搭建了热电模块的性能测试平台,对热电模块进行了实验测试。并把部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所建多物理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热电模块的效率和功率都随其两端温差的增加而增大,效率与温差近乎符合线性关系,功率与温差近似符合抛物线关系;热电模块的输出电流对其的输出功率、效率以及热端吸收的热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加热电模块两端温差是利用温差发电的关键。这些结论为PV-TE混合发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其次对整体的PV-TE混合发电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以热电模块的陶瓷基板兼做光伏电池背板的新型结构的光伏-热电混合发电系统(记为PV1-TE),并且研究了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外界风速、冷端散热能力、热电模块输出电流、热电单元长度等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V-TE混合发电系统相比,PV1-TE混合发电系统中的光伏电池的温度降低,功率增加,并且热电模块的发电功率也明显增加。增加光照强度可以同时提高光伏和热电的发电功率;随着外界空气温度的增加,光伏电池的功率下降,热电模块的功率几乎不变;随着外界风速的增加,光伏电池的功率增加,热电模块的功率下降;随着冷端散热能力的增加,传统光伏发电系统、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光伏、热电以及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都不断增加,但是增长速率逐渐变小,最后趋于零;热电模块的输出电流不仅影响其本身的输出功率,也对光伏电池的发电功率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热电单元长度的增加,光伏电池的功率下降,热电模块的功率增加,PV1-TE混合发电系统总的功率变化根据热电材料的性能而定。利用高性能的热电材料,并且热电模块两端的温差为10K时,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功率将会比传统光伏电池的高出30%。 最后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制备了传统光伏电池以及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样机,并对它们的输出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光照强度和冷却能力对于PV1-TE混合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与部分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为160mW/cm2,并且冷却水温度为5℃时,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功率将会比传统光伏电池的高出5.37%。 综上所述,本文对层叠型PV-TE混合发电系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结论可以为该混合发电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高重要的指导。 【关键词】:层叠型 光伏 热电 混合发电 数值模拟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2
  • 1.2.1 层叠型PV-TE混合发电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2-18
  • 1.2.2 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18-20
  • 1.2.3 热电材料的应用简介20-22
  • 1.3 本文研究内容22-25
  • 第2章 理论基础25-35
  • 2.1 传热学理论25-26
  • 2.1.1 热传导25
  • 2.1.2 热对流25-26
  • 2.1.3 热辐射26
  • 2.2 光伏发电26-29
  • 2.2.1 硅太阳能电池结构26-27
  • 2.2.2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和伏安特性27-28
  • 2.2.3 光伏电池温度特性28-29
  • 2.3 温差发电理论29-33
  • 2.3.1 赛贝克效应29-30
  • 2.3.2 白尔贴效应30
  • 2.3.3 汤姆逊效应30
  • 2.3.4 开尔文关系式30
  • 2.3.5 热电模块参数30-33
  • 2.4 层叠型PV-TE混合发电系统的等效电路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热电模块的多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35-53
  • 3.1 热电模块的多物理场数值模拟35-45
  • 3.1.1 模型描述35-36
  • 3.1.2 控制方程36-37
  • 3.1.3 边界条件37-38
  • 3.1.4 模拟结果分析及优化38-45
  • 3.2 热电模块的实验研究45-50
  • 3.2.1 实验平台46-48
  •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48-50
  • 3.3 本章小结50-53
  • 第4章 混合发电系统的数值模拟及优化53-71
  • 4.1 系统的数学模型53-59
  • 4.1.1 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热模型53-57
  • 4.1.2 热电模块两端的温度57
  • 4.1.3 散热器底面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热阻57-59
  • 4.2 模拟结果分析59-69
  • 4.2.1 光照强度对PV-TE混合发电系统的影响59-62
  • 4.2.2 空气温度和风速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影响62-64
  • 4.2.3 PV1-TE冷端散热能力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影响64-65
  • 4.2.4 PV1-TE混合发电系统中热电模块的优化65-67
  • 4.2.5 热电单元长度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中的影响67-69
  • 4.3 本章小结69-71
  • 第5章 混合发电系统的实验研究71-79
  • 5.1 实验过程71-72
  • 5.1.1 光伏电池的制备71-72
  • 5.1.2 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制备72
  • 5.1.3 样机的性能测试72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72-77
  • 5.2.1 PV1-TE混合发电系统的输出特性72-74
  • 5.2.2 光照强度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74-75
  • 5.2.3 冷却能力对PV1-TE混合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75-77
  • 5.3 本章小结77-79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79-81
  • 6.1 论文总结79-80
  • 6.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80-81
  • 参考文献81-87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87-88
  • 致谢8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热电功能材料及其在发电和制冷方面的应用前景    张同俊,彭江英,杨君友,李华芳

导电聚合物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王雷;王大刚;敖伟琴;朱光明;潘锋;李均钦;

太阳能光伏/温差复合发电系统效率分析    郭常青;闫常峰;李文博;方朝君;

我国太阳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赵媛,赵慧

光伏-温差热电混合发电模块的性能特性    廖天军;杨智敏;林比宏;

Half-Heusler热电半导体材料    黄向阳,徐政,陈立东

纳米复合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陈立东;熊震;柏胜强;

R_yM_xCo_(4-x)Sb_(12)化合物的晶格热导率    唐新峰,陈立东,王军,罗派峰,张清杰,後藤孝,平井敏雄,袁润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    张立文;张聚伟;田葳;张晓红;

从数据看我国电力结构调整的形势    张禄庆;

汽车尾气热电发电技术研究及应用仿真    靳鹏

商丘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和气候分析    陈巧;农国傲;熊坤;张涛;闫研;

建昌县近50年光照资源趋势变化及特征分析    马永忠;李明春;黄英华;杨学强;

临沂地区太阳能利用的气候条件分析    裴洪芹;杨昆;刘兴允;

Ⅰ-型硅基笼合物Ba_8Ga_(16)ZnxSi_(30-x)的合成及电传输特性    邓书康;唐新峰;熊聪;张清杰;

氧化石墨增强高分子材料热电性能的初步研究    赵媛;唐光诗;

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李玲玲;张丽鹏;于先进;

太阳能级多晶硅切割废料浆的综合回收    邢鹏飞;赵培余;郭菁;刘燕;李峰;涂赣峰;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王大刚;王雷;王文馨;朱光明;白晓军;李均钦;

RE_y(Fe/Ni)_xCo_(4-x)Sb_(12)化合物的原位反应合成及热电性能    张忻;张久兴;路清梅;卫群;刘丹敏;刘燕琴;

光伏太阳能硅片自动对准方法的探索    张文;刘玉倩;靳卫国;王慧;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    朱震宇

有机基太阳能电池中有序结构材料及其界面和性能    杨志胜

Bi_2Te_3掺杂p型温差电材料的电化学制备、表征及沉积机理研究    朱艳兵

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    杨天麒

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FeS_2薄膜的性能以及表面,应力特征    栾兆菊

冷热源微小型热电电源的研究    宋瑞银

Bi_2Te_3基温差电材料薄膜和一维纳米线的电化学制备、表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黄庆华

p型Ge基I-型笼合物的制备、结构及热电性能    邓书康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微观选址的方法研究    赵明智

冶金提纯法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研究    张剑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纪献兵;蒲绍选;谢建;李云苍;刘滔;

汽车发动机排气废热的温差发电    董桂田

青藏高原上汽车发动机余热的利用    黄建设;

发动机排气管余热发电研究    刘洪阳;刘万钊;贺强;杨晓光;赵力;

超硬涂层研究进展    张同俊,王辉

氧化物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张忻;张久兴;路清梅;张艳峰;刘延秦;刘旭;

热电材料发展动态    于军;徐桂英;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厉英;王淑兰;张大勇;姜茂发;

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动态    徐亚东;徐桂英;葛昌纯;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陈东勇;应鹏展;崔教林;毛立鼎;于磊;

美出现混合发电站    

美出现混合发电站    

太阳能风力和柴油机混合发电系统    季玉;

风光混合发电系统发电量的计算模型    陈俊;刘志璋;赵明智;

混合发电技术模式及应用研究    祁成;叶学民;

计及风、光、水能混合发电系统的建模与研究    李露莹;吴万禄;沈丹涛;

风能-太阳能混合发电系统研究与应用    季秉厚

整体煤气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混合发电循环的性能分析    田文英;许丽;李元姣;王玉璋;

分散式风力-太阳能混合发电系统的研制    杨苹,杨金明,刘永强,张昊,吴捷

家用混合发电系统的能量优化控制策略    张颖颖,曹广益,朱新坚

同一偏压下三种不同激发机制的混合发光    徐叙瑢;曲崇;徐征;衣立新;

美将建太阳能风能混合发电塔    华凌

利用太阳能和天然气混合发电    蒲天飞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混合发电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吴小娟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燃气轮机混合发电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    杨帆

风/光互补混合发电系统优化设计    李爽

独立新能源混合发电系统最优容量配置    陈向华

两类温差热电混合发电系统性能特性的研究    廖天军

风光柴蓄混合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朱丽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风/柴混合发电系统双目标规划    董凯

小型船舶风光柴蓄混合发电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孙小明

层叠型太阳能光伏—热电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    史付磊

风光储混合发电系统容量优化及协调控制方法    刘艳平

多能源混合发电双向DC/DC变换器关键技术研究    沈东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