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平板光伏系统与槽式聚光光伏系统的电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05:29
热度:

平板光伏系统与槽式聚光光伏系统的电性能影响因素研究【摘要】:对于平板光伏系统和聚光光伏系统,方位角、倾角、能流不均和光伏阵列的串并联形式等因素都会对光伏系统的电性能产生影响。为了提

【摘要】:对于平板光伏系统和聚光光伏系统,方位角、倾角、能流不均和光伏阵列的串并联形式等因素都会对光伏系统的电性能产生影响。为了提高系统的电性能,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失,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分析方位角、倾角、能流不均和光伏阵列的串并联形式对系统电性能产生的影响。并将槽式聚光光伏系统和平板光伏系统分别进行了系统完整匹配,分析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具体开展了如下研究: 对于平板光伏系统,主要分析了方位角、倾角、串并联形式和遮挡因素对平板光伏系统电性能的影响。对昆明地区,方位角、倾角对光伏阵列产出电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采用两块同型号单晶硅太阳电池组件、单晶硅与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两块型号规格相差较大的单晶硅太阳电池组件,进行串联、并联组合,并通过实际测量它们的I-V特性曲线和对蓄电池的充电功率,得出,并联形式的电性能明显差于串联形式。遮挡会对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的电性能产生较大衰减,对最大功率点会产生偏移,对蓄电池的充电功率也会产生极大衰减。 对于槽式聚光光伏系统,主要讨论了跟踪方式、串并联形式和能流不均对槽式聚光光伏系统电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采用南北水平摆放进行太阳跟踪更为合理。当采用硅基太阳电池时,并联形式与串联形式相比,最大功率减小了24.95%;当采用砷化镓太阳电池时,最大功率减小了16.85%。实验研究了能流不均对硅基太阳电池的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流不均对槽式聚光光伏系统的电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能流密度分布的标准差增大45.49%,最大功率减小13.16%。 通过配置光伏电池阵列、控制器、蓄电池、逆变器和负载,研究槽式聚光光伏系统和平板光伏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通过实际测试,得出,槽式聚光光伏系统能够稳定进行蓄电池充电和放电,充电效率为18.66%,系统的总效率为17.73%;所用平板光伏系统的充电效率为10%左右,系统总效率接近9%,控制器、逆变器和负载能够稳定运行。 【关键词】:槽式聚光 平板光伏 太阳电池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符号说明10-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2-14
  • 1.2 光伏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1.2.1 平板光伏系统14-17
  • 1.2.2 聚光光伏系统17-19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创新点19
  •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19-20
  • 第2章 槽式聚光光伏系统与平板光伏系统原理20-30
  • 2.1 平板光伏系统基本原理20-23
  • 2.1.1 光伏电池组件20-21
  • 2.1.2 蓄电池21-22
  • 2.1.3 控制器22-23
  • 2.1.4 逆变器23
  • 2.2 槽式聚光光伏系统基本原理23-27
  • 2.2.1 槽式聚光器光学性能分析24-27
  • 2.2.2 其他部件27
  • 2.3 相关测试设备说明27-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平板光伏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30-53
  • 3.1 方位角、倾角对平板光伏系统电性能的影响30-36
  • 3.1.1 模型计算30-31
  • 3.1.2 计算结果分析31-34
  • 3.1.3 模型验证34-36
  • 3.2 串并联形式对平板光伏系统电性能的影响36-46
  • 3.2.1 规格相同的电池串并联形式的理论模型36-39
  • 3.2.2 实验研究39-46
  • 3.3 遮挡对平板光伏系统电性能的影响46-51
  • 3.3.1 理论分析46-48
  • 3.3.2 实验过程及说明48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48-51
  • 3.4 本章小结51-53
  • 第4章 槽式聚光光伏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53-63
  • 4.1 跟踪方式的影响53-55
  • 4.2 串并联形式对槽式聚光光伏系统电性能的影响55-58
  • 4.2.1 硅基太阳电池55-57
  • 4.2.2 砷化镓太阳电池57-58
  • 4.3 能流不均对槽式聚光光伏系统电性能的影响58-61
  • 4.3.1 能流密度计算模型58-59
  • 4.3.2 能流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59-60
  • 4.3.3 能流不均对槽式聚光系统电性能的影响60-61
  • 4.4 本章小结61-63
  • 第5章 光伏系统完整匹配后整体运行性能研究63-69
  • 5.1 光伏系统完整匹配所需要的部件63-65
  • 5.2 槽式聚光光伏系统和平板光伏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65-68
  • 5.2.1 槽式聚光光伏系统65-66
  • 5.2.2 平板光伏系统66-68
  • 5.3 本章小结68-69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9-71
  •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69-70
  • 6.2 研究工作展望及后续工作70-71
  • 参考文献71-74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74-75
  • 致谢7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二次反射聚光分频光伏系统的光学分析    江守利;陈则韶;胡芃;莫松平;陈建新;

半抛物槽式聚光分频光伏系统的性能分析    江守利;陈则韶;胡芃;莫松平;

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温度和光强特性    金井升;舒碧芬;沈辉;李军勇;陈美园;

聚光太阳能PV/T空气集热器能量和(?)效率分析    孙健;施明恒;

利用直接接触换热强化聚光光伏电池的热量散失    朱丽;王一平;孙勇;方振雷;尹兆江;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运行实验研究    穆志君;关欣;刘鹏;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及发展趋势    邵翠平;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张耀明;

太阳能光伏/光热集热器设计与性能研究    王宝群;姚强;宋蔷;林汝谋;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的实验研究    季杰,程洪波,何伟,陆剑平,T.T.Chow

日光温室采光与下挖深度优化设计    李霞;于贤昌;艾希珍;李清明;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陶晓峰;谢君;

变电站光伏直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林航;陈晓明;

30 kW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应用与运行    沈晨;陈晓明;

LabVIEW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张玉香;陈双宏;翁坚;戴松元;

24V/5A太阳能控制器设计    包文俊;黄长杰;

太阳热水装置(六)    刘鉴民;喜文华;魏一康;张兰英;

太阳电池及其发展方向    吕建;殷洪亮;

100kW风光互补电站设计    杨帮宇;

市电自动切换在独立光伏系统中的应用    袁世建;胥平;尚海涛;

一种基于dp/dv=0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荣延泽;刘士荣;毛军科;李松峰;

非均匀辐射条件下光伏阵列建模及运行稳定性分析    张渊明;孙彦广;张云贵;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    李星辰;王琳;

基于PSIM9.0的单相光伏逆变系统的仿真研究    孙冰;白树忠;郑世松;

光伏并网给定电流幅值偏移的孤岛检测方法    郑世松;孙冰;王玉斌;

含蓄电池储能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董旭柱;雷金勇;饶宏;黄晓东;刘怡;李鹏;

基于线电流解耦算法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    谭甲凡;

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制备技术    张军;毛协民;傅恒志;

中国光伏发电的发展及前景    罗雪莲;

光伏发电实验设计探讨    白连平;张巧杰;

分布式电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王敏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    钱军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    朱震宇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赵佳飞

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电动汽车充电站可靠性研究    于蓉蓉

太阳能地下混凝土存取热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赵研

基于酞菁铜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刘一婷

蓄冷降温式太阳电池组件材料和热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秦红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曹太强

基于软开关PWM技术的光伏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    曹建

用于矿灯充电的独立光伏系统研究    毛娟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研究    李本元

太阳能LED照明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杜守增

太阳能电池用α-SiC_x:H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瑞丽

光伏发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    李亭

基于桥检车的驻车充电站系统的设计实现    杨光

用于城市公交车的能量再利用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    谢玉录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MPPT及孤岛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于希洋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    雷家宁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王飞,余世杰,苏建徽,沈玉梁

抛物面式太阳能聚能系统聚光特性模拟    帅永;张晓峰;谈和平;

二次反射聚光分频光伏系统的光学分析    江守利;陈则韶;胡芃;莫松平;陈建新;

太阳能发电及其展望    黎兆林;

旋转抛物面聚光器焦面能流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刘颖;戴景民;郎治国;辛春锁;

青藏高原的紫外辐射    季国良,陈有虞

世界太阳能发电产业加速发展的形势及可资借鉴的政策    胡兴军;

全玻真空管太阳能辐射量与其放置角度的关系    李业发,谢红,张有为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的最佳发生温度及节能分析    邹同华,涂光备,申江,苏树强

应用于聚光型太阳能电池的几种冷却技术    翁政军;杨洪海;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9) 光伏系统的维护与检修    马胜红;陆虎俞;

非对称聚光跟踪光伏系统产业化优势    李杰吾;

建筑光伏系统的设计、工程管理与维护    王东;

太阳光伏系统设计浅析    张德科;宁芙;

某职工宿舍屋顶光伏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    李光明;刘祖明;何京鸿;赵恒利;

光伏系统分布式功率的优化    王坤;施火泉;

美国拟开发即插即用式光伏系统推进分布式太阳能应用    本刊编辑部;

史立山:应重点支持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    史立山;

多晶硅-光伏系统碳排放环节分析    刘臣辉;詹晓燕;范海燕;吕信红;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光伏系统仿真研究    高俊营;龚信华;王飞龙;董博;常迪;

光伏系统应用中的若干误区    杨金焕;陈中华;

并网光伏系统对配电网的影响及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张月超;梁冰;

光子晶体热辐射器应用于热光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杜盼盼;许静;李宇杰;陈金宏;

光伏系统用中小功率逆变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杨宏;王鹤;

广州地区倾角对光伏系统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陈维;沈辉;王宁;施晓丹;杨振宝;

聚光跟踪常规单晶光伏系统的产业化趋势    李杰吾;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孤岛现象的混沌检测方法    李波涛;李鹏;张宏滨;王志强;马梦朝;

应用于光伏系统之直流/直流模组化转换器研制    陈建富;梁从主;赵兴国;

太阳能供电器推广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初探    徐晓晨;马影辉;邵广义;

太阳能供电器推广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初探    徐晓晨;马影辉;邵广义;

光伏系统是租赁还是购买    见习记者 徐瑶

大力推广光伏产业的实用工程    记者 李志强

中环光伏在宁打造光伏系统集成基地    记者 张希 通讯员 王静

欧洲政策调整助推中小光伏成主流    本报记者 李永强

中小光伏渐成新宠    本报记者 李桂琴

山东省博物馆光伏系统并网发电    赵国陆

中国大力发展光伏系统发电    秦京午

开发光伏系统市场前景广阔    中信集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李蔚

分布式光伏应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国网能源研究院 孙李平

我们的事业充满阳光    周慧 本报记者 吴长锋

基于Z源网络的三端口光伏系统研究    高志强

并网型户用光伏系统的孤岛检测技术研究    刘芙蓉

太阳能热光伏系统机理与实验研究    陈雪

热光伏系统数值模拟及其光谱控制方法研究    茆磊

小型光伏系统及其关键问题研究    胡义华

热光伏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吴玺

并网光伏系统中混沌现象的研究    陈浩

混合光伏系统的数字化控制方案设计及实现    于冰

北京地区光伏系统发电功率预测的研究    张勃

光伏系统并网管理应用项目研究    杨晓红

光伏系统实验平台及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实现    谢伟

光伏系统的数据仿真和管理    孙宁励

稀土辐射器热光伏系统余热发电研究    庞志伟

多逆变器光伏系统的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王飞

基于直流微网的光伏系统研究    孙濛濛

建筑模块化光伏系统及其控制策略    周毓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