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9:48
热度:

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摘要】:传统的秸秆还田存在着影响种子发芽生长、土壤升温慢和病虫害增加等问题。秸秆深还(Deep application of st

【摘要】:传统的秸秆还田存在着影响种子发芽生长、土壤升温慢和病虫害增加等问题。秸秆深还(Deep application of straw,DAS)不仅能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还能达到保碳、蓄水、培肥、稳产的目的,使秸秆还田得到改善。探究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可以为如何提高土地肥力、如何利用秸秆深还创建合理耕层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黑土和潮褐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将其分为2mm、2~0.25mm、0.25~0.053mm和0.053mm这4个粒级,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确定土壤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取土壤胡敏酸(HA)和胡敏素(Hu),通过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确定HA和Hu的结构特征,从而确定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土和潮褐土优势粒级是2~0.25mm粒级,黑土优势粒级含量是表层低于亚表层。秸秆深还(DAS)促使黑土优势粒级增加,潮褐土2个大粒级增加。(2)黑土有机碳含量一般高于潮褐土。黑土对照、潮褐土对照和其深施秸秆800kg/667m2处理中有机碳含量都是表层高于亚表层。秸秆深还促使黑土和潮褐土中有机碳含量增加。(3)潮褐土团聚体中FA、HA和Hu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分别存在于0.053mm、2~0.25mm和2mm粒级,PQ最大值在2~0.25mm粒级。随秸秆深还量的增加,HA、Hu含碳量和PQ由表层大于亚表层变为表层低于亚表层。秸秆深还有利于亚表层HA和Hu含碳量积累,PQ值升高,腐殖化程度升高,腐殖质品质得到改善。(4)黑土对照土壤中HA的含碳量和缩合度高于潮褐土,氧化度低于潮褐土,黑土HA品质优于潮褐土。潮褐土2~0.25mm粒级的含碳量最大,氧化度最小;0.053mm粒级与之相反。与亚表层相比,黑土和潮褐土表层中HA的平均含碳量都高于亚表层,氧化度都低于亚表层,此外黑土缩合度和热稳定性低于亚表层,脂族碳/羧基碳和脂族碳/芳香碳高于亚表层,表层HA的结构更简单、年轻。秸秆深还促使黑土和潮褐土HA的氧化度降低,黑土的缩合度和热稳定性下降。(5)黑土Hu的含碳量、缩合度比相应的HA高,氧化度较低。秸秆深还促使黑土表层和亚表层团聚体中Hu的氧化度和稳定性降低,脂族链烃减少,活性结构增多,Hu的结构趋于简单化、年轻化。 【关键词】:秸秆深还 团聚体 土壤腐殖质组分 胡敏酸 胡敏酸 元素组成 红外光谱 差热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14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8-9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9-12
  • 1.3 研究内容12-14
  • 2. 材料与方法14-19
  • 2.1 试验设计及供试土壤14-16
  • 2.2 分析测定方法16-19
  • 3. 结果与分析19-43
  • 3.1 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19-20
  • 3.2 秸秆深还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20-23
  • 3.3 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23-27
  • 3.4 秸秆深还对土壤中HA结构特征的影响27-38
  • 3.5 秸秆深还对土壤中HU结构特征的影响38-43
  • 4. 讨论43-47
  • 4.1 秸秆深还促使土壤大团聚体形成的原因43
  • 4.2 秸秆深还促使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增加的作用机理43-44
  • 4.3 秸秆深还影响土壤团聚体中FA、HA和HU含碳量变化的原因44
  • 4.4 秸秆深还促使土壤团聚体中HA结构性质变化的机理44-45
  • 4.5 秸秆深还促使土壤团聚体中HU结构性质变化的原因45-47
  • 5.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4
  • 作者简介54-55
  • 致谢5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常晓慧;孔德刚;井上光弘;刘立意;张影微;苏锦涛;

长期传统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周振方;胡雅杰;马灿;薛天柱;郭映;魏国孝;

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结构及水分特征影响    邹洪涛;王胜楠;闫洪亮;马迎波;范庆锋;黄毅;张玉龙;

饱和与非饱和带土壤水动力耦合模拟及入渗试验    程勤波;陈喜;赵玲玲;凌敏华;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砂姜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李玮;乔玉强;陈欢;杜世州;赵竹;曹承富;

秸秆深层覆盖对水分入渗及蒸发的影响    乔海龙;刘小京;李伟强;黄玮;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    姜灿烂;何园球;刘晓利;陈平帮;王艳玲;李辉信;

辽西半干旱区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邹洪涛;马迎波;徐萌;闫洪亮;范庆锋;黄毅;张玉龙;

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崔凤娟;刘景辉;李立军;高婕;李倩;

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

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    崔婷婷

稻草不同施入方法对日光温室芹菜生长的影响    武春成;曹霞;宋立琴;李秋燕;王建华;王晓文;

不同施肥方式对苹果钙素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呼丽萍;谢天柱;邹亚丽;王廷璞;陈荃;叶小艳;

水势理论在四水转化研究中应用时代特征与趋势:纪念ZFP方法引进我国30周年    费宇红;张光辉;

有机无机配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陈刚;王璞;陶洪斌;张中东;

秸秆深施机单体设计及深施装置的试验研究    孔德刚;张超;张帅;赵刚;

不同类型森林石灰土的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俞月凤;卢凌霄;杜虎;彭晚霞;曾馥平;宋同清;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梁贻仓;

地表覆盖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梁贻仓;王俊;刘全全;刘文兆;

林木枝条不同处理方式对宁夏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理化性质的短期影响    李金林;李健;李志刚;

秸秆还田后覆膜镇压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    谭凯敏;杨长刚;柴守玺;常磊;程宏波;黄彩霞;王燕培;

绿肥翻压还土对湘西旱地植烟土壤物理和生物性状的影响    李宏图;罗建新;燕慧;郭维;袁雅威;

空气质量数据的大众化传播研究与策略探析    冯玮;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聂文婷;胡波;

麦秸强化油—盐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研究及场地中试    张坤

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    王增丽

生物措施对松嫩平原盐碱退化草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李洪影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和旱地红壤的肥力质量、有机碳库与团聚体形成机制的影响    颜雄

深松和培肥对旱地农田土壤水分保蓄能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张丽

“上膜下秸”调控河套灌区盐渍土水盐运移过程与机理    赵永敢

生物措施对松嫩平原盐碱退化草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李洪影

高潜水位区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碳库特征    余健

定量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在玉米上的效应研究    冷冰涛

不同翻耕模式与秸秆还田对豫中区麦田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杨杰瑞

深层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殷程程

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小麦系统碳、氮动态影响的研究    张紧紧

长期定位施肥对盐化潮土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王薇;李絮花;章燕平;林治安;赵朋;

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    王润清;

浅析议程设置理论中受众的反作用    李博;

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脲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安韶山,黄懿梅,郑粉莉

环境新闻报道的现状分析    何斌;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张仁陟;罗珠珠;蔡立群;黄高宝;李玲玲;谢军红;

秸秆深施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张帅;孔德刚;常晓慧;翟利民;

坡耕地中秸秆深施蓄水效果的试验研究    孔德刚;张帅;常晓慧;赵永超;翟利民;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常晓慧;孔德刚;井上光弘;刘立意;张影微;苏锦涛;

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传播动力学分析    孙瑞祥;

粉碎秸秆还田用量对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杜璇

亚表层培肥对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特征的影响    陈丽珍

长期不同施肥和秸秆管理对稻-麦轮作紫色土CH_4和CO_2排放的影响    熊靖

秸秆集中掩埋还田对赤霉病菌(Fusriaum graminearum Sehw.)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幼虫存活的影响    孙秀娟

不同耕作和培肥模式下豫中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和腐殖质的研究    郭魏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文倩,关欣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王清奎,汪思龙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

转移矩阵法评价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石辉;

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安韶山;张扬;郑粉莉;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    苏静;赵世伟;

耕作和施肥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李江涛;钟晓兰;赵其国;

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杨如萍;郭贤仕;吕军峰;侯慧芝;郭天文;

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发育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罗明;周运超;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    郝翔翔;窦森;安丰华;李明敏;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仇建飞;窦森;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陈晶晶;蒋先军;

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窦森;关松;李凯;

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    刘彩霞;黄为一;

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

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

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

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