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剂对水中氯代甲烷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7:08
热度:

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剂对水中氯代甲烷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摘要】:零价铁作为一种廉价、简单有效的脱氯还原剂,其在处理水中氯代有机物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肯定。为了提高铁催化还原

【摘要】: 零价铁作为一种廉价、简单有效的脱氯还原剂,其在处理水中氯代有机物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肯定。为了提高铁催化还原的效率,人们尝试采用钯铁双金属体系处理氯代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纳米材料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积及较高的反应活性等特点,利用纳米Pd/Fe双金属体系对含氯有机物进行催化还原脱氯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Fe,通过比较两种钯化方法制备的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对氯代甲烷的还原脱氯效果,筛选出制备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剂的最佳方法。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光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能谱分析(EDS)、BET-N_2比表面积测定等分析检测手段,表征了纳米级Pd/Fe双金属催化剂颗粒的形状和大小、晶体结构、钯化率、钯负载均匀度及其比表面积。 利用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剂对一系列氯代甲烷的脱氯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探讨了钯化率、钯铁投加量、目标物初始浓度、初始pH值及氯代甲烷氯化度等因素对脱氯效果的影响,发现三种氯代甲烷的脱氯率随着钯化率的增大、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验浓度范围内(20mg/L-150mg/L),脱氯率随氯代甲烷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中性条件最有利于催化还原脱氯反应的进行。脱氯率随氯化度的增大而减小。本实验还探讨了催化还原脱氯反应体系中pH值的变化及Fe~(2+)和Pd~(2+)浓度的变化,发现反应过程中溶液pH值随着反应的进行缓慢升高,Fe2+浓度先增大后减小,Pd~(2+)浓度始终低于仪器检测限(0.005mg/L)。 最后,本文通过对体系中反应物、及各种生成物浓度变化规律的分析,初步探讨了Pd/Fe双金属催化还原体系中氯代甲烷的脱氯机理。发现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剂对氯化甲烷的脱氯反应每个氯代甲烷分子每次脱除的Cl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 【关键词】:甲烷氯代物 纳米Pd/Fe 零价铁 脱氯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5
  • 1.1 课题背景10-11
  • 1.2 氯甲烷的性质、来源及危害11-16
  • 1.3 处理氯代有机物的几种方法16-20
  • 1.3.1 物理法处理氯代有机物16-17
  • 1.3.2 生物法治理氯代有机物17-18
  • 1.3.3 化学法治理氯代有机物18-20
  • 1.4 零价铁还原处理氯代有机物20-24
  • 1.4.1 零价铁还原脱氯机理20-21
  • 1.4.2 零价铁处理处理水中氯代有机物研究现状21-22
  • 1.4.3 双金属催化还原脱氯机理22
  • 1.4.4 双金属催化还原处理含氯有机物研究现状22-24
  • 1.5 课题研究内容24-25
  • 第2章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25-38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26-27
  • 2.1.1 试剂26
  • 2.1.2 仪器26-27
  • 2.2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27-28
  • 2.2.1 纳米Fe 金属催化剂的制备27-28
  • 2.2.2 纳米Fe 金属催化剂的钯化28
  • 2.3 不同催化还原剂催化还原效果28-31
  • 2.3.1 实验方法28-29
  • 2.3.2 不同催化还原剂对CCl_4 的催化还原效果29-30
  • 2.3.3 不同催化还原剂对CHCl_3 的催化还原效果30
  • 2.3.4 不同催化还原剂对CH_2Cl_2 的催化还原效果30-31
  • 2.4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的表征31-37
  • 2.4.1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钯化率的测定31-32
  • 2.4.2 纳米级Pd/Fe 双金属催化剂晶体结构的测定32-34
  • 2.4.3 纳米级Pd/Fe 双金属催化剂的形状和粒径及表面形态检测34-35
  • 2.4.4 纳米级Pd/Fe 双金属催化剂钯负载均匀度的测定35
  • 2.4.5 纳米级Pd/Fe 双金属催化剂比表面积测定35-37
  • 2.5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对氯代甲烷催化还原脱氯研究38-54
  • 3.1 试验方法与试验仪器39-41
  • 3.1.1 实验方法39-40
  •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40-41
  • 3.2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对四氯甲烷的催化还原脱氯研究41-44
  • 3.2.1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钯化率对CCl_4 脱氯效果的影响41-42
  • 3.2.2 纳米Pd/Fe 金属催化剂投加量对CCl_4 脱氯效果的影响42
  • 3.2.3 CCl_4 初始浓度对脱氯效果的影响42-43
  • 3.2.4 CCl_4 模拟废水初始pH 值对脱氯效果的影响43-44
  • 3.3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对三氯甲烷的催化还原脱氯研究44-46
  • 3.3.1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钯化率对CHCl_3 脱氯效果的影响44
  • 3.3.2 纳米Pd/Fe 的投加量对二氯甲烷处理效果的影响44-45
  • 3.3.3 CHCl_3 初始浓度对脱氯效果的影响45-46
  • 3.3.4 CHCl_3 模拟废水初始pH 值对脱氯反应的影响46
  • 3.4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对二氯甲烷的催化还原脱氯研究46-49
  • 3.4.1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钯化率对CH_2Cl_2 脱氯效果的影响46-47
  • 3.4.2 纳米Pd/Fe 双金属催化剂的投加量对CH_2Cl_2 脱氯效果的影响47-48
  • 3.4.3 CH_2Cl_2 初始浓度对脱氯效果的影响48-49
  • 3.4.4 CH_2Cl_2 模拟废水初始pH 值对脱氯效果的影响49
  • 3.5 有机物(氯代甲烷氯化度)对脱氯反应的影响49-50
  • 3.6 催化还原反应对水质的影响50-53
  • 3.6.1 催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体系pH 的变化50-51
  • 3.6.2 催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体系Fe~(2+)的变化51-52
  • 3.6.3 催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体系Pd~(2+)浓度的变化52-53
  • 3.7 本章小结53-54
  • 第4章 催化还原脱氯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54-62
  • 4.1 三种氯代甲烷及甲烷检测方法的确定54-56
  • 4.1.1 三种氯甲烷的测定方法及其标准曲线54-56
  • 4.1.2 甲烷的测定方法及其标准曲线56
  • 4.2 三种氯代甲烷催化还原脱氯过程中反应物与产物的变化56-59
  • 4.2.1 CCl_4 催化还原脱氯过程中反应物与产物的变化57-58
  • 4.2.2 CHCl_3 催化还原脱氯过程中反应物与产物的变化58
  • 4.2.3 CH_2Cl_2 催化还原脱氯过程中反应物与产物的变化58-59
  • 4.3 脱氯机理的初步探讨59-61
  • 4.3.1 反应途径的探讨59-60
  • 4.3.2 脱氯机理的初步探讨60-61
  • 4.4 本章小结61-62
  •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70
  • 致谢7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纳米钯/铁/PVDF-g-(聚)丙烯酸催化还原剂制备及其脱氯性能研究    夏至

水中有机氯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Pd/Fe催化还原研究    段志婕

钯-铁催化还原法对水中三氯乙烯的快速脱氯研究    全燮,杨凤林,薛大明,赵雅芝,冯文国,苍郁

Ni/Fe双金属对PCE脱氯影响因素研究    何小娟,汤鸣皋,沈照理,崔卫华,徐鹏

太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游静,陈云霞,陈淑莲,王国俊,张代娣

纳米材料晶粒鉴定方法的研究    吴万国,丁音琴,黄清明

长江(江阴段)水体有机物鉴定与分析    包志成,张尊

多氯联苯催化转移氢化脱氯的研究    赵毅

镍/铁和铜/铁双金属降解四氯乙烯的研究    何小娟,汤鸣皋,李旭东,徐鹏

含铁化合物对有机氯化物的脱氯处理技术研究    周红艺,汪大翚,徐新华,赵伟荣,颜晓莉

长江河口区域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析    刘征涛;姜福欣;王婉华;李霁;李政;

金属铁纳米粒子的液相制备、表面修饰及其结构表征    王翠英,陈祖耀,程彬,朱玉瑞,刘宏杰

钯/铁双金属体系对氯代芳烃的催化脱氯研究    周红艺

纳米级Pd/Fe双金属对水中氯酚的催化脱氯研究    卫建军

我国水中有机物及部分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    邱志群;舒为群;曹佳;

我国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现状及其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陈济安;邱志群;舒为群;曹佳;

桑树枝条化学成分研究    梁永锋;

Cu/Fe双金属去除四氯化碳的研究    陶宏林;单爱琴;李海花;索金莉;

铅、镉、铜和铬在鸡组织样品中的含量调查    刘靖清;

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危害    赵意娜;莫非;傅小伟;

零价金属脱氯降解有机氯化污染物研究进展    陈宜菲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荧蒽    葛菊,李培清,蒋丽敏

纳米Fe粉的制备研究    宫泮伟;李在元;翟玉春;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和有性生殖的影响    赵兰兰;席贻龙;黄林;查春旺;

表面活性剂-超滤膜对1,2-二氯乙烷的增溶与分离作用    纪树兰;彭跃莲;任海燕;刘志鹏;崔成武;

HS-SPME-GC/MS法测定水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阳陈;王正萍;张红雨;周宇翔;

育龄期妇女体内有机物成分的鉴定与分析    刘慧杰;舒为群;张学奎;梁志清;常青;江露;

含氯代烃废水的生物毒性与处理方法探讨    贺启环;

生物标志物测试致突变量评估水源风险研究及展望    厉以强;胡冠九;张祥志;戢启宏;李兆利;陈海刚;孔志明;

地下水三氯甲烷污染治理技术    卢杰;丁金城;张子间;刘家第;李梦红;

钯铁催化剂对土壤中4-CP降解作用研究    胡劲召;陈少瑾;吴双桃;陈宜菲;谢凝子;

液相微萃取法与国标法在分析废水中酚类化合物的对比    陈新苗;张友杰;张桃芝;

竹炭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王军良;姜涛;张安平;

浮床生物膜系统处理含铬分散污水研究    税永红;

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中有机物现状及其类雌激素效应的研究    鲁英

静电纺零价纳米铁/聚合物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环境修复应用    肖仕丽

还原—氧化两步处理法降解水中典型溴代阻燃剂的研究    罗斯

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在邻苯二甲酸酯降解中的应用研究    彭学伟

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释放动力学的研究    郑曦

Al_2O_3改性Pd/Fe/PVDF催化还原剂制备及去除水中氯乙酸研究    孟昭虹

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强化含氯含硝基芳烃类污染物转化和降解研究    林海转

小型SPR分析系统设计及其在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陈惠滨

光催化降解饮用水中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影响因素及降解机理的研究    潘海祥

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    何苗

锰氧化物改性沸石(MOCZ)对罗丹明B和4-氯苯酚的吸附研究    马江雁

纳米四氧化三铁对2,4-D和阿特拉津降解研究    方国东

邢台葛泉矿煤矸石山对环境污染的研究    李新宇

零价铁还原修复模拟地下水中三氯乙烯研究    李娜

在钴基催化剂上含氯有机污染物水相加氢脱氯研究    王松涛

液相催化还原法处理氯苯废气的实验研究    王浩

催化还原法处理二氯甲烷废气研究    程吉

PAHs在4种绿化树种体内的分布及对其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郑威

城市绿化树种叶片中PAHs的节律变化    罗颖丽

松花江吉林市江段水体中多环芳烃源解析研究    许云竹

河南省主要城市水源水中微量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特性研究    多克辛,王玲玲,朱叙超,彭华,申剑

纳米级Pd/Fe双金属体系对水中2,4-二氯苯酚脱氯的催化作用    徐新华,刘永,卫建军,汪大翚

钯-铁催化还原法对水中三氯乙烯的快速脱氯研究    全燮,杨凤林,薛大明,赵雅芝,冯文国,苍郁

纳米铁颗粒降解氯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高树梅;王晓栋;王宇;石磊;刘树深;王连生;

Pd/Fe双金属对1,2,4-三氯苯的催化脱氯    谢凝子,邱罡,张二华,陈宜菲,吴双桃,陈少瑾

甘肃省主要农产品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量监测报告    周幼魁,雷一清,苏勇功,李崇霄

我国农药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使用现状和对策    刘德英,张剑波,丁剑

呼伦贝尔草原优良牧草及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调查研究    乌力吉,傅银生,张福国

Dechlorination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by the catalyzed Fe-Cu process    

珠江三角洲沉积物中毒害有机物的污染现状及评价    麦碧娴,林峥,张干,盛国英,康跃惠,彭平安

钯/铁双金属体系对氯代芳烃的催化脱氯研究    周红艺

纳米钯/铁双金属体系对氯代有机物催化还原脱氯研究    王向宇

改性PVDF载钯/铁催化还原剂制备及其对氯乙酸脱氯研究    王珊

Cu/Fe内电解法反应表面的研究及新型反应床的开发    卢毅明

纳米铁与合成树脂的表征及其活性探讨    侯春凤

Al_2O_3改性Pd/Fe/PVDF催化还原剂制备及去除水中氯乙酸研究    孟昭虹

白腐菌去除氯代酚动力学研究    李群,赵华,张业录,胡开堂,谭国民,魏恩棋,闫玲

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源水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田怀军,舒为群,张学奎,王幼民,曹佳

长江流域发展对长江口水域功能开发的影响    阮仁良,韩昌来

氯代芳烃脱氯速率常数的QSPR研究    刘毅慧,全燮,陈景文,杨凤林,陈国华

钯-铁催化还原法对水中三氯乙烯的快速脱氯研究    全燮,杨凤林,薛大明,赵雅芝,冯文国,苍郁

零价铁降解水中氯代烃的实验室研究    刘菲,汤鸣皋,何小娟,黄园英,赵静

垃圾堆放场氯代脂肪烃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特征初步分析    李海明,陈鸿汉,钟佐燊,张达政,刘菲

Ni/Fe双金属对PCE脱氯影响因素研究    何小娟,汤鸣皋,沈照理,崔卫华,徐鹏

超临界水环境中材料的腐蚀研究现状    韩恩厚

太湖沉积物中酮的提取、分离及GC-MS测定    瞿文川,苏晨伟,张平中

PVC的热解脱氯动力学分析    马师白,殷剑君,鲁军,高晋生

间二氟苯的合成研究    朱学栋,朱学凤

氯氧铋制备高纯氧化铋过程中除氯的研究    郑国渠,曹华珍,唐谟堂

PVC废塑料热解脱氯最佳温度研究    曹枫,郭艳玲,龙世刚

聚氯乙烯(PVC)水解脱氯的研究    马师白,鲁军,高晋生

含氯有机废料资源化处理基础研究I.PVC固定床热解脱氯反应特性    马师白,鲁军,高晋生

PP和PVC混合塑料的降解及脱氯研究    唐超,周茜,王玉忠,郑丽,陈泽芳

环体氯根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温峻

含氯有机废料资源化处理基础研究II.热重法研究PVC热解脱氯过程    鲁军,马师白,高晋生

重整催化剂再生气净化新技术的工业应用    练涛,汤杰国

零价铁参与的微波水热反应用于多氯联苯脱氯    刘希涛;孙可;张桂香;赵烨;

表面活性剂增强CMC稳定化纳米Pd/Fe对六氯苯的脱氯研究    栾宏伟;袁松虎;朱乃若;詹鹏举;童曼;

超声波强化零价纳米铁脱氯降解o-氯硝基苯的研究    王西奎;陈冰;王晨;国伟林;王金刚;

桑叶浸消脱氯饲喂对家蚕主要性状的影响试验    鲜跃荣;

表面活性剂增强Cu/Fe对污染水体和土壤中六氯苯的脱氯    郑中华;刘阳;袁松虎;陆晓华;

Pd/Fe双金属体系对PCBs的快速脱氯研究    张二华;陈少瑾;

NH_3-N去除磷酸铵镁沉淀法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    晏波;胡成生;吴超飞;韦朝海;

煤中氯的析出特性及脱氯研究进展    侍玉苗;刘泽常;李震;

OA-Pluronic包覆纳米铁在水中的稳定性研究    李闪;卫建军;

Pd/Fe催化剂脱氯的稳定性研究    张二华;陈少瑾;陈宜菲;

荆门石化:优化生产没止境    本报记者 张波

单县又一过亿元项目投产运营    通讯员 刘厚珉 记者 王富刚

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本报记者 贾霞 通讯员 赵健

国际竞标战    记者 王良 通讯员 柴旭强

乌后旗矿山企业靠创新技术走出困境    贾霞 赵健

土壤胶体界面五氯酚的还原转化研究    王旭刚

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原位气相生物修复新型技术研究    赵康

典型危险废弃物焚烧过程中无机污染物HCl和重金属的生成特性及其控制的机理研究    谭中欣

四种三氯乙烯去除工艺的基础研究与比较    黄流雅

亚硫酸氢钠和环糊精控制酰胺类除草剂污染的机制研究    边海涛

双核酞菁铁电催化性能研究    胡晓明

金属铁催化还原法处理氟化工甲烷氯化物废水    韩建勋

纳米铁与合成树脂的表征及其活性探讨    侯春凤

纳米铁/粘土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张莉

降低环丁砜抽提系统设备腐蚀性研究    李明玉

垃圾焚烧飞灰低中温热处理过程中氯及重金属的迁徙特性分析    邓燚超

高浓度有机废液焚烧二次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徐茂蓉

铁炭双极还原法处理卤代芳香有机物研究    许德才

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烟气急冷塔的数值模拟研究    盛锴

水稻土多氯联苯厌氧生物降解研究初探    姚笑颜

RuCl_3为前体制备的负载型Ru/AC氨合成催化剂中氯离子脱除方法的研究    柴海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