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2:57
热度: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摘要】:利用甲基弯菌(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IMV 3011合成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

【摘要】: 利用甲基弯菌(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IMV 3011合成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 mb),确立最佳发酵条件,建立了初步的甲烷氧化菌素分离富集方法,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 甲烷氧化菌的甲烷单加氧酶(particulate methan monooxygenase, pMMO)能够催化丙烯氧化成环氧丙烷。由于在有铜的存在下,mb会捕获铜并将其带入细胞传递给pMMO,构建其活性中心。采用气相色谱测定甲基弯菌IMV 3011在有无铜培养的条件下pMMO活性的改变,并分析了mb和pMMO活性的关系。 对比3011的生长曲线和相对应的mb积累曲线,确定最佳培养时间为4天。在研究培养基中CuSO4的添加量对细胞生长和分泌mb的影响的实验中,确定在培养基中CuSO4的含量为0.5μmol/L时,mb的产量相对最大。其中,全波长扫描测得mb在280nm处有吸收峰,该波长用于实验中mb的定量及含量比较。 碳源的选择,对比甲烷、甲醇培养3011在细胞形态、细胞生长及mb产量,发现经过甲醇驯化后的细菌形态上基本没有变化,且甲醇作为碳源进行发酵罐培养3011时,细胞的生长及mb的积累均要好于甲烷摇床培养。 采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法进行mb富集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10mL大孔树脂最佳上样量为500mL,最佳吸附时间为5h,洗脱剂的用量为20mL,大孔树脂最佳解吸时间为1h。采用以上最佳富集条件,经过旋转蒸发,制得mb含量较高的粗品,其最大产量为13mg/L。并绘制mb标准曲线,用以计算发酵液中的mb含量,并测出mb富集的最终得率,约为72.22%。加对CuSO4前后mb粗粉制得的溶液进行HPLC分析,发现其中一个峰在加入CuSO4后变小,该峰可能为mb的色谱峰,其保留时间为31.468min。 对mb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NBT还原法与SOD试剂盒法的比较,确定采用实验结果比较稳定的试剂盒法测定甲烷氧化菌素SOD活性。对大孔树脂富集前后甲烷氧化菌素的活性比较,发现富集过后的Cu-mb的SOD活性变小。在不同方法获得Cu-mb的SOD活性的比较中,发现在富集前加入CuSO4结合成Cu-mb的效果要好。 采用DPPH法分析mb抗氧化活性,发现Cu-mb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而且结果亦显示富集前结合成Cu-mb的效果更好。而mb的自由基抑制率相对较小,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对甲烷氧化菌素的食用油脂抗氧化性能评价。结果显示Cu-mb对猪油、豆油这两种油脂具有抗氧化性(PF1),但是相对比较低。而mb的PF值虽然PF1,但近似等于1,故不能确定mb具有活性。 【关键词】:甲烷氧化菌素 分离富集 抗氧化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151;TQ920.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5
  • 1.1 甲烷氧化菌素概况10-11
  • 1.1.1 甲烷氧化菌10
  • 1.1.2 甲烷氧化菌素的发现10
  • 1.1.3 甲烷氧化菌素结构特性10-11
  • 1.2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11-13
  • 1.2.1 甲烷氧化菌素抗氧化活性11-12
  • 1.2.2 甲烷氧化菌素的抗菌性12
  • 1.2.3 甲烷氧化菌素的金属螯合性12-13
  • 1.3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意义13-14
  • 1.3.1 课题来源13
  • 1.3.2 甲烷氧化菌素的研究意义13-14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14-15
  • 2 发酵获得甲烷氧化菌素条件研究15-24
  • 2.1 引言15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15-16
  • 2.2.1 实验仪器15
  • 2.2.2 实验材料15-16
  • 2.3 实验方法16-18
  • 2.3.1 甲烷氧化菌的培养条件16
  • 2.3.2 甲烷氧化菌的pMMO活性16
  • 2.3.3 甲烷氧化菌素含量测定方法16-17
  • 2.3.4 甲烷氧化菌的生长曲线与甲烷氧化菌素产量的关系17
  • 2.3.5 铜对菌体生长及产甲烷氧化菌素的影响17
  • 2.3.6 碳源的选择17-18
  • 2.4 结果与分析18-23
  • 2.4.1 甲烷氧化菌的pMMO活性18-19
  • 2.4.2 甲烷氧化菌素全波长扫描19-20
  • 2.4.3 甲烷氧化菌的生长曲线与甲烷氧化菌素产量的关系20-21
  • 2.4.4 硫酸铜添加量对产甲烷氧化菌素的影响21-22
  • 2.4.5 甲醇发酵罐培养甲烷氧化菌22-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3 甲烷氧化菌素的分离富集24-31
  • 3.1 引言24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24
  • 3.2.1 实验仪器24
  • 3.2.2 实验材料24
  • 3.3 实验部分24-26
  • 3.3.1 甲烷氧化菌素的分离富集24-25
  • 3.3.2 甲烷氧化菌素富集参数确定25
  • 3.3.3 甲烷氧化菌素的HPLC分析25-26
  • 3.4 结果与分析26-29
  • 3.4.1 大孔树脂富集mb最佳条件26-28
  • 3.4.2 大孔吸附树脂制备甲烷氧化菌素粗品干粉28-29
  • 3.4.3 甲烷氧化菌素的HPLC分析29
  • 3.5 本章小结29-31
  • 4 甲烷氧化菌素的抗氧化活性研究31-41
  • 4.1 引言31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31
  • 4.2.1 实验仪器31
  • 4.2.2 实验材料31
  • 4.3 实验部分31-35
  • 4.3.1 甲烷氧化菌素SOD活性研究31-33
  • 4.3.2 DPPH法33-34
  • 4.3.3 甲烷氧化菌素的食用油脂抗氧化作用34-35
  • 4.4 结果与分析35-40
  • 4.4.1 甲烷氧化菌素SOD活性研究35-37
  • 4.4.2 DPPH法37-38
  • 4.4.3 甲烷氧化菌素的食用油脂抗氧化作用38-40
  • 4.5 本章小结40-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5-46
  • 致谢4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铜铁过量对Wilson病患者的复合影响    史松;刘浩;

抗衰老酶SOD应用的局限性及其对策    丁克祥

植物SOD的研究进展    汪本勤;

TATP-铜(Ⅱ)-L-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SOD活性    古琴;林庆斌;乐学义;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杨卫健,张双全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研究综述    陈鸿鹏;谭晓风;

SOD酸豆奶的研制    张雁凌;

用清除DPPH自由基法评价啤酒抗氧化能力    赵二劳;范建凤;张海容;

不同来源SOD的制备及作用机理    史大永,李良智,邱龙辉,刘均洪,李旭云

SOD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微生物SOD的开发    王岁楼,张平之

大蒜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研究    刘书成

不同来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部分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张彩莹;

猪血超氧化物歧化酶联合提取工艺及其活性检测研究    王永芬;索江华;李华玮;吴学军;张俊英;

转叶绿体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水稻的获得    余有霞;牛颖;刘调平;孟亚雄;郭玉朋;魏晓红;

不同分子量大豆低聚肽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关系研究    陈园园;施用晖;乐国伟;

茶树Mn-SOD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刘守安;韩宝瑜;付建玉;秦华光;

两种体系中甘氨酸合铜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张有娟;陈静;朱艳玲;郎丽杰;

牛血Cu/Zn-SOD的热稳定性    申煜,魏建民,常弘

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秦博文,程建军,商亚珍

佛甲草中SOD提取条件的优化    陈莉;申小蓉;赵红洋;刘括;

自由基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李勤

“富硒SOD大枣”新产品的研制    黄麦平;周忠会;隋建国;

邻菲咯啉-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合成、结构及SOD活性研究    廖升荣;乐学义;

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中转Cu/Zn SOD和APX基因甘薯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陆燕元

玫瑰(Rosa rugosa)根系生物学特性及对水肥空间异质性响应的研究    孙曰波

嗜热毛壳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转基因烟草耐盐性研究    张丽青

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毕赤酵母中高表达及其中试工艺研究    迟春萍

空间诱导水稻蛋白变化特征及空间辐射地基模拟诱因分析    王巍

准好氧填埋场CH_4减排和加速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张维

大蒜细胞SOD诱导调控与重组野生稻TI基因表达的研究    曾庆平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    余海霞

球孢白僵菌耐紫外线、氧化胁迫试验及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水平及酶型研究    黄宝福

水飞蓟粕制备抗氧化物及其活性研究    孙艳辉

猪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红素的提取及SOD的应用研究    葛静微

外源过氧化氢对干旱胁迫下两种生态型黄瓜叶片抗氧化酶与DNA甲基化的影响    刘忠静

啤酒中的SO_2及SO_2对啤酒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周梅

铜/锌—生命配体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的作用和生物毒性研究    刘向伟

酵母菌在不同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子生态及功能研究    王哲

聚唾液酸修饰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    林怡

油茶PAL基因的全长克隆及其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的表达    田晓明

鲎血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及其部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李俊

猪血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性质及其化学修饰研究    刘婧

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 Mn-SOD的克隆、表达与特性研究    赵怡

DMPS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评价    韩咏竹,王训,杨任民

六种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    胡纪源,杨任民,韩咏竹,洪铭范,王训,李凯,胡文彬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免疫功能监测    许力;杨任民;洪铭范;

氮蓝四唑光照法实验操作的改进及效果    自俊青,邓希贤,金虬,谢英,李大珍

铬对小麦幼苗超氧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史吉平,董永华,檀建新

儿茶素抗氧化作用的协同增效效应    沈生荣,杨贤强,杨法军,赵保路,忻文娟,原征彦

黑大豆中过氧化物酶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刘学军,苗以农,许守民,朱长甫,张君,程春玲,吕景良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感染SMV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分析    栾晓燕,陈怡,杜维广,张桂茹,满为群,谷秀芝,李晗炜,郭顺飞,焦平兰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其研究简介    自俊青,杨志毅

土壤干旱对元宝枫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胡景江,文建雷,王姝清

甲烷氧化作用的分子地球化学记录    于晓果;

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催化剂    苑慧敏;张永军;张志翔;王凤荣;

SrCo_(0.4)Fe_(0.6)O_(3-δ)掺杂ZrO_2致密透氧膜的制备其在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应用研究    顾学红;杨丽;陈长林;徐南平;时钧;

CrOx/ZrO_2催化剂对甲烷氧化的催化性能    马瑞红;金凌云;邢丽琼;鲁继青;罗孟飞;

担载型纳米Co_3O_4制备的新方法和催化性能研究    白延利;严河清;孙瑜;王又容;

阳极材料Sm_(1-x)Sr_xCr_(0.5)Mn_(0.5)O_3的催化及电化学性能    赵辉;霍丽华;高山;

Pd、Pt催化剂上甲烷氧化的动力学研究    伍婵婵;曾影;陈明树;翁维正;万惠霖;

甲烷氧化制合成气LaFeO_3和Zr-C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    代小平;张小莉;余长春;李然家;

Li/Mgo催化剂的ESR研究    刘雅言;王吉祥;詹瑞云;吴越;杨向光;毕颖丽;甄开吉;

日本发现天然气转变为甲醇的廉价路线    

我国煤矿乏风甲烷氧化技术达世界水平    王羉声

风排瓦斯化害为利    赵永新

逼出来的技术创新    赵华

日本发现天然气变甲醇廉价路线    唐茵

化“风”为宝 变废成钱    厉华

火星大气中发现甲醛化学指纹    何屹

碘催化氧化甲烷制甲醇催化剂    石关

勇攀科学高峰的人    刘文

瓦斯克星——微生物    谈奇石

我国天然气工业前景广阔    一力

甲苯氧化甲基化制苯乙烯催化剂研究    董新法

天然气直接催化转化制乙烯催化剂及反应工艺研究    王开

甲烷部分氧化同时制取乙烯和合成气的研究    张海丽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及其治理瓦斯工艺研究    江皓

甲烷均相选择氧化和多相氧化羰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    袁强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新型阳极及阴极材料研究    吕洪

利用甲烷氧化混合菌生物合成聚β-羟基丁酸酯    董静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氧化甲烷合成甲醇的应用基础研究    陈琳

基于渗滤液沉积物的甲烷氧化反硝化耦合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刘晶静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南海    吴自军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周琦琼

甲烷氧化酯化制醋酸甲酯新合成工艺研究    李崇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山地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    钟小剑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模拟过氧化物酶研究    姜加良

设施栽培土壤氧化亚氮(N_2O)释放和甲烷(CH_4)氧化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的研究    张光亚

甲烷在钯、金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研究    张利琴

南海北部两根沉积物柱古菌多样性比较研究    王明清

甲烷氧化菌素检测、生物合成及结构表征    闫超泽

La_(2-x)Sr_xCuO_4和YBa_2Cu_3O_7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甲烷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张悦

甲烷低温氧化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刘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