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56:50
热度: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摘要】:流域梯级水电开发能够高效利用水能资源,自“六五”开始,中国一直将大力推进流域梯级水电开发作为重要的能源战略。然而近二十年

【摘要】: 流域梯级水电开发能够高效利用水能资源,自“六五”开始,中国一直将大力推进流域梯级水电开发作为重要的能源战略。然而近二十年来,水电站引发的负面生态环境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与单个水电站相比,一条河流上的多个梯级水电站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其成因更复杂、范围更广泛。如何全面、整体、系统地分析和评价这些生态环境影响,进而强化其中的正面因素,缓解、控制甚至避免负面因素,对于提升中国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梯级水电站群体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具有较强调节能力的大型水电站,将一条河流分割成为数个河段,并且可以进行联合调度。与单个水电工程相比,在一条河流上的各梯级水电站作为一个整体,其生态环境影响既根源于单个水电站的生态环境影响,又因为电站之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可能增强或削弱单个水电站的生态环境影响,甚至在流域内产生新的累积影响——各级水电站与所在流域的各类生态环境要素相互作用进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即“梯级复合生态环境系统”。 分析和评价梯级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不仅需要在各生态环境要素所属的专业学科领域内分门别类地开展研究,更需要基于系统科学,尤其是复杂系统科学,多学科交叉地构建更为全面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框架。这样的理论与方法框架能够增强各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内在联系,并有助于获取针对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整体认识。然而,我国目前有关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业学科领域,十分缺乏基于系统视角的整体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因此,探讨如何基于(复杂)系统科学,多学科交叉地构建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整体分析与评价模型,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有重要意义,既能够体现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趋势,也能够迎合我国流域水电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 本文就是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下,构建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整体模型,并探讨各类适于该模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方法。论文不仅注重增强研究内容的学科交叉性、综合性、普适性与全面性,使研究成果能够对更多的(梯级)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参考作用;而且注重提升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的结构化,使评价过程便于维护、易于计算机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归纳综合国内外梯级水电开发实例,类比分析梯级水电开发与单项水电开发在各类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提取出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梯级水电开发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3大类:Ⅰ型(龙头-径流复合式)、Ⅱ型(连续调节式)、Ⅲ型(连续径流式);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河流破碎化、河流生境改变、水体自净能力变化以及流域景观格局等方面比单项水电工程要显著的多,但与此同时,梯级水电开发具备更多可以调控这些生态环境影响的环节;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基本特征为整体性、累积性、可控性;给出梯级水电开发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清单,在其中选取“突出生态环境效益”以及“敏感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后续的重点研究内容。 (2)定义梯级复合生态环境系统,并基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一种复杂系统分析方法)的因果反馈分析理论,对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产生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研究表明:梯级复合生态环境系统是复杂系统,也是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对象;该系统在5个典型场景下的机理分析结果一方面描述了各种累积影响的影响路径,另一方面证明了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可控性”与“生态调度”策略之间的密切关系。 (3)基于复杂系统静态结构建模方法,构建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回顾评价模型。研究成果包括:回顾评价的概念模型和评价流程,回顾评价指标体系,回顾评价方法,以及基于UML的“水体富营养化”回顾评价的逻辑模型。结果表明: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影响程度评判过程对于目前的数据积累水平而言,是可行而有效的;基于UML构建面向对象的逻辑模型,该模型与面向过程的逻辑模型相比,在可重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提升回顾评价过程计算机化的可行性。 (4)在机理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复杂系统动态行为建模方法,构建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模型。研究成果包括:将SD方法与基于Agent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ling,ABM)方法相结合构建预测评价的整体框架模型,以及基于SD方法的“水电工程移民相关影响”预测评价实例。结果表明: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难以用数学模型或统计分析模型来表述,而系统仿真方法是复杂系统动态行为建模的有效方法;SD仿真方法与ABM仿真方法各有优势,都拥有较为成熟的仿真平台,适用于通用领域的复杂系统行为预测,因此应该利用它们的优势互补,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预测评价的整体模型;基于SD与ABM的预测评价整体框架模型不仅具有面向对象的灵活结构,而且保留了耦合其他专业领域模块、以及根据知识的增长不宽扩展和修正的空间;Vensim是较为成熟的SD仿真软件,能够处理一定范围的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问题。 总之,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开展梯级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研究,构建分析与评价的整体框架模型,并提出适于该模型的结构化分析与评价方法,有助于改善我国目前缺乏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整体评价模型的现状,兼具理论研究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复杂系统分析与建模方法能够提升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过程的全面性、普适性、整体性和结构化,促进各评价环节的集成和计算机化,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具有参照意义的过程与模式。 【关键词】:梯级水电开发 生态环境影响 复杂系统 系统动力学 系统仿真 模糊评判 统一建模语言 基于Agent建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V72;X820.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4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2-15
  • 1.2 梯级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15-17
  • 1.3 生态环境影响的回顾评价与预测评价17
  • 1.4 累积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分析方法17-18
  • 1.5 复杂系统分析与建模18-19
  •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范围19-21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21-24
  • 2 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基本特征分析24-49
  • 2.1 单项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25-29
  • 2.2 梯级水电开发的基本模式29-35
  • 2.3 中国梯级水电开发现状分析35-42
  • 2.4 梯级与单项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类比分析42-45
  • 2.5 梯级水电开发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清单45-46
  • 2.6 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基本特征46-48
  • 2.7 本章小结48-49
  • 3 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其机理分析49-67
  • 3.1 序列不连续体49-51
  • 3.2 梯级复合生态环境系统51-54
  • 3.3 生态环境影响产生过程的机理分析54-66
  • 3.4 本章小结66-67
  • 4 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回顾评价67-88
  • 4.1 回顾评价的目的和概念模型67-69
  • 4.2 回顾评价的指标体系69-75
  • 4.3 基于模糊数学的回顾评价操作方法75-80
  • 4.4 基于UML的回顾评价逻辑模型80-87
  • 4.5 本章小结87-88
  • 5 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价88-126
  • 5.1 系统仿真方法与预测评价建模的目标89-90
  • 5.2 SD仿真方法与Agent仿真方法的对比评述90-96
  • 5.3 基于SD与Agent的预测评价整体框架模型96-105
  • 5.4 基于Vensim仿真平台的仿真建模实例分析105-124
  • 5.5 本章小结124-126
  • 6 结论与展望126-130
  • 6.1 主要结论126-127
  •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127-128
  • 6.3 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128-130
  • 致谢130-131
  • 参考文献131-140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4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云模型和GIS/RS的坝堤溃决风险分析及灾害损失评估研究    江迎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贾硕

大坝溃决风险灰色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陈兵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决策行为研究    刘嘉

东江水库诱发地震探讨    曹华;

黔中黄壤丘陵旱坡地不同耕作栽培技术对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文安,徐大地,刘友云,肖厚军,严绪成,何成文,韦小平

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Ⅰ)    林森

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Ⅱ)    林森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影响后评价    郭乔羽,杨志峰

Multi-agent systems for simulating spatial decision behaviors and land-use dynamics    Anthony Gar-On Yeh;

澜沧江漫湾水电站生态环境影响回顾评价    张荣

宝珠寺水库蓄水前后水温、水质变化回顾分析    戴松晨

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典型案例区景观格局对比分析    甘淑,何大明,党承林

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滚动开发顺序决策分析    夏忠;黄强;赵雪花;

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

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崔颖;高敏华;

文登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潘雪;高凤杰;万志勇;袁晓哲;孟飞;张欣;

淮河流域大别桐柏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研究    赵波;董召荣;姚孝友;何方;吴楠;

黔江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    王朝彬;张安明;王力;牛乐德;

西部落后地区种植业改造与重建实证分析——以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酸刺村为例    王春梅;王朝良;谭亚云;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庞静;周宝同;郭欢欢;

基于生态安全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探讨——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    刘超;

陕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卓悦;王小文;徐杰峰;杨楠;

1995~2004年宝鸡市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    赵昕;任志远;

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问题初探    张雷;黄园淅;程晓凌;杨波;李江苏;

上海市滩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王敏;阮俊杰;王卿;沙晨燕;

土地资源利用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以新疆典型地区为例    刘新平;

水库库区循环经济运用研究    梁福庆;

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效应研究    梁福庆;

绿色水电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初步研究    禹雪中;夏建新;杨静;马巍;

水库生态影响研究和生态调度对策探讨    肖金凤;梁宏;杨治国;

黄河上游已建梯级电站的水环境累积效应    寇晓梅;牛天祥;黄玉胜;潘文光;杨忠敏;

高地震烈度区特高拱坝抗震设计    曹去修;向光红;崔玉柱;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概况及对策    梁福庆;

基于集成模拟的电子商务协同工作机制研究    蒋国银

北黄海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特征及物源环境指示    李艳

面向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研究    许可

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刘铁冬

多智能体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张鸿辉

辽源煤矿区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研究    韩博

水源型水库富营养化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刘杰

雅砻江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变形破裂特征及趋稳机制研究    胡耀飞

基于生态安全的新疆兵团农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    郭永奇

水电项目开发利益共享模型研究    樊启祥

基于植物群落分析的武汉城市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典型模式研究    曾毅

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特征及原因研究    张燕

基于模糊物元的中小型水电站增容改造方案研究    赵鹏

蒙阴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常成

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    姚小立

围海工程后评价与潮滩资源再生能力研究    黄兰芳

基于成本平衡关系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陈妍竹

滇西北硕多岗河流域水电开发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关系研究    李曼焘

土地利用调查中遥感影像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研究    蔡丽玲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目标研究    潘明祥

RS、GIS一体化土地利用动态信息提取技术改进初探    沈非,黄薇薇,查良松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征探析    刘霞;严晓;刘世宏;

三峡库区资源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    王博为;郭培源;

广义Takagi-Sugeno模糊系统与其分层系统的等价性(英文)    刘普寅,李洪兴

基于DEM的洪水淹没分析    郭利华,龙毅

基于Arc/Info的洪水淹没面积的计算方法    刘小生,黄玉生

“体积法”洪水淹没范围模拟计算    刘小生,黄玉生

综合评价山洪灾害风险的GIS方法    詹小国,祝国瑞,文余源

基于规则格网DEM的库容计算与精度分析    谭德宝;申邵洪;

大坝安全评价简述    黄其愚

非常规突发事件态势演化和调控机制研究    张岩

移动商务信息扩散及其对价值链的影响研究    张青敏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群体疏散行为研究    程远

大坝溃决风险灰色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陈兵

阈下情绪启动下的风险决策行为研究    姜卓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多智能体教学楼紧急疏散问题研究    朱振华

风险分析在我国大坝安全上的应用    彭雪辉

多Agent协同的强化学习方法研究    尹晓虎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吴泽斌

基于多智能体的博弈仿真应用研究    程德华

中小型水库土石坝安全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束兵

多Agent协作团队的强化学习方法研究    鲍翊平

基于协同进化与强化学习的多代理协作学习研究    范颖

秦皇岛市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徐海剑;

新能源发电项目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沈志伟;

大型水库生态效应研究    齐悦

基于云模型和GIS/RS的坝堤溃决风险分析及灾害损失评估研究    江迎

输变电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源

丰满水电站治理工程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赵金龙

基于GIS的水库土石坝工程洪水溃坝损失研究    杜群超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齐实,孙保平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杨建强,罗先香

漫湾库区生产恢复障碍及其原因    陈丽晖,李勤

长江流域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王孟,邬红娟,马经安

梯级水库对长江水沙过程影响初探    陈进,黄薇

黑龙江干流梯级开发生态环境可行性分析    孙广友,何岩,赵焕辰,徐文铎,童伯良,杨永兴,杨富亿

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水土保持及景观恢复措施效果分析    刘兰芬,陈凯麒,朱瑶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    肖笃宁,李秀珍

水库工程多目标混合系统环境影响评价及方案优选    张文国,陈守煜

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    孙睿,朱启疆

浅论新安江水库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    李福钢;粟运华;

系统动力学延迟环节的参数估计    苏懋康;

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环保对策探讨    郑梁

机械工业发展战略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    陈华志,朱强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对策探讨    陆孝平,徐世钧

加利福尼亚州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傅旭东;刘婉婷;黄跃飞;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创新观点    刘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公交系统模型    刘惠玲;关伟;

基于SD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作用机理    李焕荣;

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    刘雷雷;

系统动力学在军械供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酆明;李习彬;

系统动力学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    甄富允;杜国志;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应链联合库存研究    张利娟;金丹;

系统动力学——复杂问题决策的工具    裴伟民;刘树安;徐梅;徐绍良;李长辉;

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探讨    朱敏;严广乐;

时滞诱发的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    徐鉴;

中国能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袁潮清;刘思峰;郭本海;

回顾与评述:从系统动力学到组织学习    王其藩;蔡雨阳;贾建国;

系统动力学与浑沌理论    王其藩;姚志平;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通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的研制开发    韩九强;杜行俭;吴彩玲;孙国基;

西藏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尕玛多吉

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钟杰 白俊峰

把握金融生态与金融稳定的辩证关系    FN见习记者 章永哲

蒲江:生态招商 科学规划结硕果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 田芳

旅游景区生态化60招(中)    萧歌

潘家铮:客观公正看待水电开发生态问题    本报记者 彭源长任春

海南省政协不满一环境提案办理情况    孙秀英陈祖洪

宁波金融生态全国第二    记者 张鹤

松花江水污染环评取得阶段性成果    记者 王玲

梯级水电开发是解决长江枯水期航行问题的根本    张博庭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付雅琴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交通流网络管控系统分析与建模    何建伟

含隐变量的生物系统动力学:从单分子到细胞    薛晓川

油藏管理系统理论模型研究    范智慧

区域创新系统内创新资源配置研究    曲然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应用    潘军峰

北京郊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史光华

区域水安全战略的仿真评价研究    邱德华

基于系统分析的住房公积金供需均衡研究    王彬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邓永翔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连锁超市配送效率研究    程严晖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物流业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刘爽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图书物流仿真研究    武翀宇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易变质品供应链收益管理仿真研究    徐海艳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企业物流研究    严武元

港口投融资决策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张勇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应链合作竞争仿真研究    梁震宇

基于Agent的复杂水资源系统仿真研究    黄家伟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销两级供应链库存控制仿真研究    王鹏飞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GS公司物流策略选择研究    李艳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