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高首聪:标准先行 低风速风电才能高飞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7-04-18 14:31:39
热度:

高首聪:标准先行 低风速风电才能高飞编者按低风速风电成为“十三五”风电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日前发布的《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将如何为低风速开发保驾护航

  编者按

  低风速风电成为“十三五”风电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日前发布的《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将如何为低风速开发保驾护航,促进低风速风电规范有序科学理性推进?记者采访了该标准的主要编制单位之一——中车株洲所风电的总工程师高首聪。

  标准缺失隐患多

  中国能源报:《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将于8月1日起实施,之前我们在低风速机组选型方面有没有规范?出台此标准有何必要性?

  高首聪:在该《导则》制定之前,没有适用于低风速机组选型的专用规范,而是沿用国际的IEC61400-1、GL-2005和我国GB/T 18451.1来指导进行风电机组的设计。

  我国对低风速一直没有明确的指导性的定义,行业内对低风速理解有差异,因此主机厂对于专为低风速风区所设计的风电机组选取设计条件各异,由此进行设计可能存在项目经济性匹配问题、机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运输和维护问题等,造成设计制造成本高,不利于风场度电成本降低等问题。

  本《导则》的出台,将指导、规范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和选型工作,确保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维护和运行中的安全性,提高各部件及子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统一低风速风电机组等级分类和选型考虑因素,有利于促进低风速风电科学健康发展。

  中国能源报:整体而言,目前低风速风机选型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于低风速风电场开发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首聪:随着风电消纳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风电开发热点逐步转向消纳较好的低风速风电场,开发利用此类风能资源成为目前我国风电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但由于低风速风电场大部分位于地形多样、风况复杂的山地丘陵地区,如何选择适合此类地区风电场的风电机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机组选型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项目经济性匹配问题。如何保障风电场开发整体经济效益最优是风电场开发的关键,由于低风速风电场风速和风功率密度较低,提高风能可利用率和降低开发成本是各开发商追逐的目标。从机组选型方面,将会采用叶片更长的机组获取更多的发电量,势必带来相应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地形复杂,运输成本、道路修建成本、吊装成本也将相应增加,导致风电场开发成本大幅增加,如何保证项目盈利是目前低风速风电场开发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二,机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低风速风电场风况复杂多样,尤其此类地区湍流强度、入流角、风切变等风况参数具有特殊性,对机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无相应的指导标准规范,会给项目机组选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第三,运输和维护问题。低风速风电场地形的复杂性、气候环境的多样性,对风电机组运输和维护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此前尚无指导规范,因此开发人员进行机组选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会导致低风速风电场开发成本增高,投资回收期延长,安全可靠性风险增加,运维难度加大。

  着力解决机组规范化

  中国能源报:《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对以往的选型理念有何重大突破?

  高首聪:低风速型风电机组的特有技术并非仅仅是加长叶片那么简单,还需要注意解决多方面问题,比如由于叶片加长带来的动力学问题;由于低风速所带来的运输、轮毂高度、塔架高度等问题。如何对其进行规定,以确保低风速型风电机组的发展规范化是目前风电行业尤为关注的问题。

  另外,该《导则》在对低风速型风电机组进行规范化的同时,还重点关注对低风速风电机组定义的明确。为确保低风速风电机组具有开发经济意义,深入分析低风速风电机组性能,并规范化低风速风电机组的性能要求。

  中国能源报:请介绍一下《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的主要亮点?其主要选型原则有哪些?

  高首聪:第一,以风功率密度大小为标准,对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参数进行了分类分级定义;第二,为确保低风速风电场的开发经济效益,从发电量角度,对低风速风电机组的发电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三,针对低风速风场的环境特点,对机组载荷、结构安全、控制方面增加了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这些技术项点均是从业主角度出发,对机组选型相关的重要参数如安全等级、结构安全、发电性能、控制与安全、运行与维护等进行了技术指标的定义与量化。

  引导制造商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能源报:相比于“三北”地区传统风电开发,低风速风电开发对机组选型提出哪些特殊要求?有哪些禁忌?

  高首聪:本《导则》明确了低风速风电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例如,低风速风电开发过程中,务必关注机位布置这一重要因素,避免机位点的湍流强度过大,对发电量、机组安全性造成较大影响。再如,要考虑机组与附近居民的距离,避免风电开发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中国能源报:《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主要是针对风电场机组选型,那么,对整机商设计和制造低风速风机是否也会有联动影响?

  高首聪:一个成熟的行业应该有它的通用标准或准则。虽然风电行业在中国已发展多年,但是针对低风速市场,整机厂商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一直以来并没有通用的标准。这种情况对于整个风电行业的发展来说,虽然看似百花齐放,但是可能埋下隐患。随着该《导则》的出台,国内众多厂商在低风速机组的设计之初就有了明确的依据。《导则》明确了低风速机组应该考虑哪些项点,对国内整机厂商的设计、生产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首先,低风速风场建设倾向于定制化风机。低风速区域环境千差万别,风资源分布相当分散,不同区域对风电机组也会有特殊要求,《导则》规定:将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等级根据年平均风速可分为D-I 、D-II、D-III、D-S四级,每个等级根据湍流强度可分为A、B、C三类。便于风场建设根据当地情况定制化风机参数,但风机定制化无疑会增加风场建设成本,所以需要整机厂商在做出更多的创新性设计,既要满足风场风机定制化又要满足产业化降本的需求。

  其次,高塔架技术将倍受业内关注。《导则》指出,塔架高度应根据风电场的风切变和地形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近年来风电行业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即大容量、长叶片、高塔筒,随着低风速区域的持续开发,其配套的相关技术越发成熟,就目前来看,增加风机的风轮直径的空间已经不大,而增加风机塔筒高度,是低风速区提升发电量的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手段。

  最后,精细化风资源评估的云计算平台建设成为必须。南方风场风资源开发难度大,地形复杂,风况多变,好资源难寻。《导则》规定:切入风速不宜高于3.0米/秒、额定风速不宜高于10米/秒、切出风速宜高于18米/秒。因此对于低风速风场来说,发电量与风资源好坏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整机厂商不能仅仅专注于整机生产,还要能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如前期测风、微观选址、机位选择等在保证风电场后期收益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风资源评估技术的好坏,将直接对风电场机组选型、发电量计算、机组稳定运行和维护带来系统性风险,也将决定风电场工程投资成功与否。

  评论

  风电标准更需本土化

  《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规程》两项风电行业标准日前获得批准,将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在“三北”地区弃风限电暂时无法根治的状况下,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低风速风电和海上风电无疑将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开发的主战场。低风速和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爆发前夜,两项标准的出台可谓生逢其时。

  标准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器。行业要发展,标准须先行已是业内共识。回溯风电的发展史,我们曾在这方面走过弯路,吃过苦头。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早期,由于风机制造的标准缺失,导致风机制造门槛低、风机制造厂商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大影响了中国风电制造的整体美誉度和竞争力。

  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导致风机大规模脱网事故则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2011年正是“三北”陆上风电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在这一年却发生多起大规模风机脱网事故,原因在于风电机组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当时,对责任的归属曾引起广泛争议,处于舆论漩涡的风电制造商、风电开发商和电网公司“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不下。事后看来,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都不公允。追本溯源,其根源在于行业缺失相关的标准以及部分标准执行不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惨痛的教训再次警示行业,风电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标准体系以及严格的执行力。

  截至2016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已达1.4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第一风电大国。从“大”到“强”,从追求速度到兼顾速度与质量,风电发展的新思路逐渐清晰。在这一新思路引领下,风电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也处于加速度,中国的风电标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但我们必须看到,和火电、水电等传统能源行业相比,作为新兴产业的风电, 其标准的制定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宏观规划的同时,进一步的细化与扩展。实践永远比理论更丰富。标准的制定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需要针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及时地对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

  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不仅关乎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成为风电强国的应有之义。所谓“强”,不仅体现在中国风电企业和行业在制造能力、市场份额、增长速度上居于前列,更体现在标准制定和执行上领跑世界。

  标准之争实质上是产业的国际话语权之争。风电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起源于欧洲,长期以来,国际通用的风电标准大多是基于丹麦、 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风资源条件和经验建立起来,我国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经验,起步阶段往往通过借鉴或转化国外标准而来,这直接导致某些标准并不适合中国的风资源及地理条件。

  伴随近年来中国风电产业的壮大,中国风电行业不仅有能力,而且有强烈的内生需求,实现标准的本土化。

  低风速是我国独创的概念,低风速风电开发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这一现状决定了《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从一“出生”,就具有强烈的本土化色彩,也为今后风电标准的本土化提供了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当然,我们强调风电标准本土化的同时,也并非无视现有的国际标准体系。只有既立足中国资源和市场现状,又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才能更好地引导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赢得国际话语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