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创新是引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万钢:创新是引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李克强总理批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马凯副总理亲自全面协调、引导,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创新是引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四点:创新环境显著优化、市场化进程全面加速、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产业融合催生新生态。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呈现新的战略高度。《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明确了“十三五”战略目标,为未来5年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同时,政策更具针对性,扶持领域更宽广,政策工具更多样化。为鼓励新能源公交车应用,连续出台了完善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考核办法等;新补贴退坡和税费减免等财政政策与限行限购等非财政扶持政策相结合;扶持领域覆盖整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等领域,建立了从研发、生产到使用、监督等各方面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快速,技术显著进步。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37万多辆。自2009年启动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计划以来,到2015年我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49.7万辆。与此同时,核心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加速,成本显著降低,安全性和工艺技术持续改进。与2010年相比,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高将近一倍,成本降低50%。驱动电机系列产业化能力提升,向动力总成集成发展;芯片集成设计、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技术取得新进展。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新亮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和城市物流逐渐成为应用新方式,杭州微公交的分时租赁实现了“绿色分享”,租赁、快递、电网形成了新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15年底,全国建成充换电站3600多座,公用充电桩超过4.9万个。
电动汽车标准体系逐渐完善,车辆运营安全性全程实时监控。电动汽车整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能源基础设施及接口形成了有效连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的完备性。在所有公交系统都实施了全程的现场实时监测。车联网大数据为电动汽车运行维护、安全保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各企业和运营单位要大力推广。
新能源汽车已成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焦点
截至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过150万辆。我国累计销量近50万辆,占全球30%,为世界节能减碳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证明,新技术的突破和加速应用,往往会引发新产业对旧产业的替代,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会造成产业重组、产能淘汰、资本沉淀和产业洗牌。产业转型机遇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加强研判,尽早部署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加速产业化进程,增强持续引领能力。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油耗和碳排放法规更加严格。各国都在从严完善整车油耗法规标准。面向2030年目标,欧洲、美国、日本分别以每年4.4%、4.5%、3.9%的进展来减少油耗与排放,倒逼汽车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按照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实现乘用车百公里油耗5升目标,从现在开始油耗需要每年降低5.5%,压力巨大。
二是污染物排放标准继续提升。欧洲、美国、日本都在逐步提高排放限值,在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基础上,增加了PM(颗粒物)、NMHC(非甲烷烃)、NHMG(非甲烷有机气体)及其PN(颗粒物数量)的排放限制。与此同时,测试循环工况从过去的准静态化向高度动态化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减排减碳的先天优势,瞬态工况下的优势更加明显。
国家科技计划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发展加快部署
经过国家科技计划三个五年的连续支持,从“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到“十一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再到“十二五”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专项,最终确立了纯电驱动的发展战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研发体系逐步形成,研发内涵越来越深化。
我国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正在进行深度改革,在原来“三纵三横”研发布局的基础下,向基础科学、基础设施和典型示范应用方向延伸,形成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新体系。
一是坚持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动力系统、集成开发,全方位围绕产业链的发展,结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机遇,构建能够吸纳国内外优势资源、聚集创新人才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二是把握准智能化、网络化、电动化的发展新趋势。加快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率先实现燃料电池产业化。重构交通、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更加便利于大众出行。三是加快研究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尽快建立电池回收体系,构建产业链。制定出台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监督监管制度。四是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研发合作。共同研究未来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回收利用体系,协同深入基础研究,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
总之,新能源汽车成果令人欣喜,水平提高,规模拓展,业态创新,产业融合,基础建设快,应用多样化。面对快速发展的产业和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仍需补足短板,如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创性不够,基础技术及原理性研发需要加强,整车集成能力及安全性有待提升等。要继续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推动形成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勇立潮头的不懈动力。(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 钢)
上一篇:与其紧盯补贴 不如抓紧修炼内功
-
我国340万人弄潮可再生能源 全球占比四成2024-08-16
-
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2024-08-16
-
透视我国正在推进的PPP模式2024-08-16
-
日本研发出纸屑制氢技术2024-08-16
-
我国340万人弄潮可再生能源 全球占比四成2024-08-16
-
协鑫新能源宣布发行人民币3.6亿债券2024-08-16
-
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互联网+新能源是大趋势2024-08-16
-
重点服务风电等新能源送出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2024-08-16
-
工信部: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设备成为风电发展的重点方向2024-08-16
-
2020年我国风电认证市场达15亿元2024-08-16
-
我国风机出口近200万千瓦 新兴市场潜力巨大2024-08-16
-
生物质颗粒推动我国绿色能源向前发展2024-08-16
-
农业部1亿美元投资推动美国生物质能发展2024-08-16
-
我国规划建设三个海洋能海上潮汐发电试验场2024-08-16
-
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公布 2.5万起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