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河南信阳市:推动“风光火储”和“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项目落地实施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3-21 12:00:57
热度:

河南信阳市:推动“风光火储”和“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项目落地实施2月22日,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市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2月22日,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市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通知指出,推动“风光火储”和“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项目和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落地实施,变能源由生产要素为产业带动,变能源弱市为能源强市。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在工业、交通、建筑和生活等领域实施电能替代,培育一批电能替代产业。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推进绿色制造。推广节能“一站式”综合服务,做强智慧能源服务。积极推进公共机构综合能源管理试点,因地制宜选取一批政府机关单位做试点,探索综合能源管理新模式。

原文如下:

信政文〔2024〕15号

信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信阳市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

国家重大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信阳市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信阳市人民政府

2024年2月4日

信阳市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

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十大战略”,全面深化推进“1335”工作布局。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抢抓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苏信对口合作、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持续强化生态环保、产业经贸、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水平,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信阳、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信阳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实现在高水平合作中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站位大局,主动融入。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把信阳未来的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大局中考量,进一步提高站位,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谋对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增长极,培育增长极,为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服务经济作出信阳贡献。

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合作活力。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规划引导、行业指导,提高跨区域企业服务效能,提升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产业为基,项目为王。围绕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大力推进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创新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主导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链培育等,把项目建设作为根本抓手,强化区域共赢,发展项目支撑。

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构建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打破地区分割和隐性壁垒,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深化区域合作、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枢纽通道优势更加凸显,创新生态和主导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在承接产业转移、科技创新合作、人才引进交流、生态环保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苏信对口合作和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等区域板块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强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全市对接落实国家和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基本实现,在基础设施联通、产业体系联动、科创资源联合、公共服务联享、生态环境联保联治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全方位开放水平大幅度提高,开放体系日臻完善,区域竞争力和优质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鄂豫皖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日趋显著。

——综合实力迈上更高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取得重大进展,鄂豫皖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陆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生态环境取得更大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持续优化,生产方式更加绿色低碳循环,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环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进一步拓宽,大别山(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果,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创新发展展现更大作为。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推动连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协同区建设更加深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不断强化,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提高,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加快聚集,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取得新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明显优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持续形成一批“信阳改革”经验。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构建重要的区域性互联互通综合交通枢纽。

——文明程度得到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别山精神影响力不断提升,“信阳好人”竞相涌现,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基本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

二、重点任务

(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纽带,建设承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廊道

1.高标准建设淮河绿色生态走廊。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同步推进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固堤林和堤内防浪林、保育林及湿地建设,依法规范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开展退养还滩还湿,串联沿线及周边城市生态隔离带、农田绿网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集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人河城和谐统一的复合型绿色生态廊道。

2.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做好重点湖泊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抓好河流断面点源、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地表水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力争60%达到Ⅱ类标准;加快推进“智慧河湖”建设,开展河湖水系联通工程。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深化农业污染物治理,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开展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包装物等清理整治。加快建设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3.加快推进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建设。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交易、考核评估制度,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进监测、进规划、进考核、进决策,逐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政策制度,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积极研究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及融资工具。出台支持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在包装、认定、销售、品牌等方面政策。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形成信阳经验模式。

4.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把碳达峰试点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抓手,统筹谋划实施一批跨区域、跨流域重大工程项目。积极推动淮河保护立法工作,为承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遵循。

(二)以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全面推进信阳产业绿色崛起

1.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集群培育行动,建立统筹规划、联动推进的市域产业集群培育机制,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着力培育装备制造、绿色家居、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时尚纺织和生物医药六大主导产业,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战略设计,制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分产业链制定“四图谱”“六清单”和培育壮大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分类推进和动态调整。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坚定不移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系统整合产业发展要素,加快培育符合发展趋势,形成研发端、制造端、营销端、服务端协同发力、共生演进的产业体系。强化区域内龙头企业、高精尖企业、瞪羚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一批“链主型”企业,以现有产业集群为依托,不断拓宽全流域产业合作发展供应链,联合推动产业链协作共建和优化升级,加快全流域产业链供应链良性循环发展,共同建成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廊道。

2.加快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坚持创新引领,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特色领域,争取新建5家省级以上高水平创新平台。实施智能制造引领工程,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对标活动,支持碳中和园区(工厂)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河南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提升信阳智慧岛市场化运营能力,依托智慧岛、高新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开展双创带动就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精益创业带动就业等专项计划,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支持罗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申建省级开发区,形成开发区培育梯次队伍。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实施一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助力我市企业转型升级、产品迭代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强化跨行政区域协调联动,不断优化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手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打造技术交易中心和专利信息资源库。建立跨区域创新服务联盟,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联合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发展。

3.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浉河区枫橡坝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能源规划,支持豫东南高新区打造零碳示范产业园区,推进电氢醇固始示范项目及豫东南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及分布式电力市场化交易试点,支持潢川县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创建、支持明阳集团加快推进“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项目建设,支持潢川县农业生物秸秆、畜禽粪污制气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构建绿色、零碳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加快推进陕煤信阳2×1000MW高效超超临界机组工程项目、罗山县屋顶光伏示范县、淮滨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五岳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推动“风光火储”和“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项目和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落地实施,变能源由生产要素为产业带动,变能源弱市为能源强市。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在工业、交通、建筑和生活等领域实施电能替代,培育一批电能替代产业。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推进绿色制造。推广节能“一站式”综合服务,做强智慧能源服务。积极推进公共机构综合能源管理试点,因地制宜选取一批政府机关单位做试点,探索综合能源管理新模式。

4.全面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全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丰富绿色金融载体,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和市场体系、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开展信阳实践,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市建设工作。全面探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融资担保等创新业务,培育新的融资增长极。做大做优市绿色项目库,形成常态化报送和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绿色项目的谋划储备和融资包装能力,围绕项目争取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等支持,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

(三)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为抓手,主动融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

1.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全面落实新一轮京豫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京津冀创新龙头企业合作交流,共建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和成果转化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健全创新人才引进交流机制,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着力从京津冀地区引进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信阳设立拥有核心技术、配置核心科研团队的独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科学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等,培育一批源头创新的新型科研机构。

2.积极做好产业承接与交流合作。紧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发展机遇,围绕京津冀产业转移重点方向和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紧盯京津冀地区有疏解或投资意愿的产业企业信息,定期组织开展产业转移对接、主题招商和项目推介活动。支持我市骨干企业在5G、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领域,与京津冀地区开展行业咨询、技术攻关、项目建设等合作。深化产业园区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发挥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优势,合理布局以物流贸易、保税加工、配套加工、整机组装为主的产业合作园区,促进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支持京津冀工商资本和现代农业企业到我市投资,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开拓北京等地高端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信阳农特产品知名度,逐步建立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长效合作机制。强化项目落地服务支撑,引导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强对京津冀转出优质项目的对接,提供专业金融支持服务,实现转移企业“转得出、留得住、建得好”。

3.强化教育医疗领域深度合作。持续深化高校结对合作关系,提升北京联合大学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一对一”合作水平,加强专业建设,培训师资队伍,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京津冀知名医疗机构与我市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完善两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支持京津冀健康养老企业来我市合作建设医养结合养生基地,参与健康养老基地运营管理。

4.推动文化旅游跨区协同发展。支持京津冀文化旅游龙头企业与我市深化合作,积极争取开通旅游专列,共同举办文旅节会和展会,加强境内外文旅联动宣传,打造衔接豫京津冀、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市场和独具特色旅游线路。支持与京津冀文化企业在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领域深化合作,支持京津冀知名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我市。整合地区间旅游信息资源,建立跨地区多媒体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旅游信息预报和发布制度,开发手机旅游信息查询系统,构建大容量、多通道的旅游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信息流与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同步流动。

(四)以完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为动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强化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建设。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豫东南高新区、信阳高新区的平台优势,不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支持毗邻地区开发区以市场化方式,在园区联合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干部交流、人才培训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紧盯重点产业园区定位和企业投资方向,适时组织开展园区双向交流、专题推介洽谈等活动,带动和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不断拓展毗邻地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联合毗邻地区金融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究人员,建立政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进毗邻地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实现产业协同创新。支持固始县与六安市叶集区共同打造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共建皖豫产业合作示范园。

2.深化信阳与苏州对口合作。全面对标学习苏州市先进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对口合作任务落地落实。将豫东南高新区、信阳高新区作为苏信合作主平台,支持豫东南高新区、信阳高新区与苏州相关开发区、经发区开展合作,通过开展异地孵化、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共建园区等多种方式,建立创新共同体。常态化组织赴苏跟班学习,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共享,探索构建信阳与苏州跨省域的一体化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资源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积极融入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复制借鉴苏州“一网通办”“一件事”改革等做法,与苏州开展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探索与苏州建立一体化增减挂钩指标市场化配置机制,统一协调制定土地市场交易法规以及土地资源协调管理;在招商引资和人才招引等方面加强政策协同,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人才、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

3.积极承接重点领域产业转移。围绕省定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服务支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不断优化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探索“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新路径,加快传统产业形态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以明阳风电、同合车轮、开源环保、驭波科技、现代筑美、舜宇光学、浙商纺织、羚锐制药、文新茶叶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聚焦智能终端、纺织服装、家居建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创新链招商、供应链招商,探索实行“长三角/粤港澳企业+信阳资源”“长三角/粤港澳市场+信阳产品”“长三角/粤港澳总部+信阳基地”“长三角/粤港澳研发+信阳制造”“长三角/粤港澳研发策源地+信阳创新应用场景”等新型合作模式。立足原材料基础、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优势,聚焦服装代加工、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细分领域,争取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积极参加长三角开放平台联动合作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投资交流恳谈会等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活动,争取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平台经济头部企业在信阳设立地区性总部、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扶持产业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本土平台企业提升竞争力。

(五)以区域优势资源为动能,建设连接中原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节点城市

1.加快打造区域信息协作中心。发挥信阳区位优势,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加快融入组团发展,以豫东南高新区、信阳高新区、信阳经开区、潢川经开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为载体,探索飞地经济、伙伴园区合作开发,试点以入股方式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拓展合作空间。紧抓华为、小米、云智声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研究机构落户我市的发展机遇,谋划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网络体系建设,加快5G规模部署,推进跨区域数据信息共享,创建交通、旅游、文化、环保等“智能+”应用场景。

2.加快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京港澳、大广、沿淮、沪陕、沿大别山通道运输服务组织能力,加快推进京港(台)通道阜阳至黄冈段前期工作,稳步开展南阳(襄阳)经信阳至合肥铁路前期工作,谋划建设信随高铁,加快推进沿大别山高速明港至鸡公山段、信阳至随州高速、阳新高速商城至豫鄂省界段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中心城区和潢川两个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实施明港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潢川机场、商城通用机场,推动明港机场、潢川机场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突出淮河在全省通江达海水运通道中的主轴功能,加快淮河干支线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功能提升和临港产业发展,构建安全畅通、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加强流域综合执法合作,建立流域治理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加快产业一体化发展。通过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长江经济带、中原城市群等重要节点城市共建一批产业园区,积极开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产业等产业升级转移,聚焦新兴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培育一批引领型高新技术企业。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强化项目促进服务,力争吸引长江经济带、中原城市群城市骨干企业迁移布点,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承接。提升信阳生产要素市场、消费市场,加快资本、数据、创新资源、商品、服务等与长江经济带、中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对接融入,通过一体化战略带动信阳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探索开展教育、文化、医疗、产业等多领域合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中原城市群的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培训交流,促进文化协同融合发展。发挥信阳农业品种更新、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势,加大农超、农商对接力度,探索推动农特产品展销和流通的有效路径。强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交流,引导、支持两地企业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加强两地旅游宣传推介、旅游线路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旅游标准、管理和服务对接,联合创建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发展合作联盟。

(六)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支撑,探索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模式

1.打造大别山区域文化中心。支持红色遗迹和红色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大别山精神影响力,加快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创新办好信阳茶文化节,持续擦亮茶都名片。充分挖掘各县区根亲文化资源,高水平办好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打造以根亲文化为主的文化传播平台和海峡两岸交流示范基地,构建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建设全省根亲文化传承区。以更高水准办好信商大会、南湾开渔节、平桥区经典名篇朗诵会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广城市书房模式,提升城市书房设施功能,盘活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加快建设信阳市历史文化地名信息资源库和市县两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善集非遗名录、传承人、展示传习馆、工坊、研学基地于一体的保护传承体系。积极打造美好信阳精品演艺体系,用文艺力量讲好信阳故事;培育壮大“美好信阳”新媒体矩阵,打造信阳特色文化IP。

2.打造大别山区域旅游中心。推进浉河区、鸡公山管理区、南湾湖风景区“三区”融合、统筹发展,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联动加快平桥区、羊山新区文旅产业发展,做强文旅龙头和中心城区旅游,建设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先行区。积极创建大别山北麓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加速发展综合基础设施,推进“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沿大别山高速交旅融合服务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红色旅游品牌工程,建设大别山精神文化旅游带。实施精品旅游线路展示工程,以“两湖两山”区域、大别山1号旅游公路为中心,挖掘信阳红绿文旅资源,按照乡村游、研学游、康养游、茶乡游等主题,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支持青年营地、北湖露营公园、大别山露营公园、星宿川沙滩营地、何家寨房车露营基地、洪山寨露营地等协同发展,培育户外露营新风尚。植入音乐节、户外装备展等业态,推动“露营+”成为新顶流,持续提升信阳露营基地影响力。创新发展自驾游、打卡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医疗养生、城市度假、非遗体验等业态。立足“山哥茶妹”城市IP,结合红色信阳、山水信阳等特色,开发设计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推动发展全链条文创产业,设计、转化和推出一批“信阳伴手礼”。开展中餐美食地标城市创建,建立信阳菜“食材库”,培育信阳菜快餐连锁业态,推广信阳小馆公共品牌。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加快推动标准、品牌、标识、防伪“四统一”,做大做强“信阳毛尖”区域公用品牌,开发打造“信阳红茶”“商城高山茶”等茶类区域公用品牌。

3.打造大别山区域教育体育中心。鼓励区域内高校在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在线开放课程等方面深化合作,开展学分互认、教师互聘。依托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推动职业院校间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促进专业课程、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完善基础教育交流培训机制,深化中小学校际交流合作,联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重点支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建好“雷山匠谷”产教融合职教园区,加快推进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数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平桥区公共实训基地扩建、北湖智慧教育园区、信阳航空职业学院扩建、信阳技师学院新校区等项目建设,推动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创建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实施“运动信阳”工程,加快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及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一校一场两馆”“一县(区)两场三馆”建设,完善15分钟健身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全面开放的全民健身场地,推进改造新、旧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积极申办国家级和省级登山、自行车、徒步、广场舞等赛事,争创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设立信阳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快补齐体育产业短板,积极引进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扶持本土体育龙头企业,培育更多体育产业新业态。

4.打造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积极打造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国家健康城市创建。建设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0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市第五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和综合公共卫生应急服务指挥中心。推进市人民医院“三甲”创建,推进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市儿童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建设。推进11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实现更深层次运营,推进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提质升级,实现县域医共体高层次运营和三级医院县域全覆盖。支持市县(区)中医医疗机构创新发展,提升中医重点专科能力。谋划推进市中医院选址新扩建,建设一批示范性基层中医馆,支持中心城区市眼科医院、市肛肠医院、精神病院等优势专科医院发展。鼓励医疗机构与高水平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实施远程会诊和医疗联合体模式,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医院和政府通过组织专业培训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导师制度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优化智慧医疗服务,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优化就医流程,打造慢病健康管理体系。

5.打造大别山区域健康养老中心。实施居家社区养老“运营行动”,实施农村养老“上门行动”。积极推广“戴畈模式”“汪桥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向周边老年人开放,拓展定期探访、短期托养等综合性服务功能。谋划推进市中心医院南湾医养康养中心项目,加快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建设,支持信阳圣德健康养老中心争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医院、乡镇卫生院推进医养结合项目建设。依托鸡公山、南湾湖、出山店水库、汤泉池、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资源,建设以休闲旅游、医疗康复、温泉度假、中药养生等为主题的健康养老养生服务基地,打造信阳特色康养产业链。

(七)以拓展对外开放空间为路径,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1.高质量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推进信阳高新区物流快递分拨中心、信阳汇泽电子产业园、潢开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加强物流重点企业培育,加强与河南自贸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联系,积极创建河南自贸试验区创新联动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保税物流中心,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品出口基地,积极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面推进信阳(淮滨)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项目、信阳淮滨港“淮上云”智慧港口信息化平台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助力淮滨临港经济区发展。加强淮滨港、固始港、息县港、花埠港与江淮流域港口“互联互通”建设,将淮滨县、固始县、息县、潢川县打造成淮河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中原物流新枢纽,推进港口与豫鄂皖内陆腹地互动发展,深化与郑欧国际班列等大陆桥走廊沿线互动,扩大港口开放优势,实现“借港出海”,有效提升信阳市对外开放和经济辐射带动水平。

2.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外贸提升工程,加大外贸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做好外贸综合服务,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等新业态新模式,对企业开拓市场、出口信保、贸易救济等进行支持,帮助企业降低运营交易成本和建立境外营销服务中心,扩大先进技术、设备、零部件、绿色农产品、高品质商品进口,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实施融入国内外会展网络工程,积极参加全国性综合展会和专业展会,精心组织信阳企业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开展专题招商和推介活动。引进培育知名展会来信阳举办,通过专业展会搭建贸易洽谈和招商引资平台。引导优势企业全面主攻“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依托进口博览会、东盟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平台,开辟优势产品线上“一带一路”,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

3.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区。推动信阳明港机场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以航空物流、航空制造、航空服务为主导产业的临空经济区,招引国内知名航空、物流企业入驻,打造豫东南地区的航空经济增长极。依托信阳明港机场和周边交通优势,打造以航空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推动航空制造产业与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的航空制造企业;发展航空服务业,建设一批航空餐饮、航空商务、航空文化等特色项目。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临空人才队伍,做大做强信阳航空职业学院。

4.全力招商引资提质。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立足“1+1”产业定位,全面梳理重点招商项目,精准谋划招商项目,持续推进产业链式图、招商路线图、投资热力图“三图同绘”,开展“可视化”招商。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补链延链强链目标,将引进外资放在招商引资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豫东南高新区纳入全省QFLP试点。发挥明阳风电、同合车轮、舜宇光学、鼎润科技、谷麦光电、黄国粮业、羚锐制药等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组建政商联合招商组,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上下游配套招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创新链相关方集聚。发挥招商引资企业主体作用,支持组建招商平台公司,积极发挥开发区及行业商协会的作用。借鉴政府资本招商“合肥模式”,积极发展基金招商新模式,依托基金谷建设,用好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加快筹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协助开展招商,鼓励行业龙头、优质企业等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吸引新企业、新业务落户,立足产业链,打造循环资金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区域融合发展全方位各环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建好工作跟进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工作统筹作用、考核督促作用。各县(区)、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细化重点目标任务,确保规划落地、落实、执行到位。要充分发挥各县(区)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区域融合不断深化。

(二)夯实项目支撑。紧紧围绕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重大任务、重要事项,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产业布局优势互补、科技创新协作攻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跨区域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和筛选论证,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分批推进。同步做好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工作,集中力量推动重大项目布局、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有序落地实施、投产达效。高效配置要素资源,对规划明确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可行性必要性的基础上,按规定程序在资金渠道与保障、土地供应、能源供给、人才需求等方面加强资源统筹调配与协调部署。

(三)强化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好《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持续压减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优化审批程序,实现“秒报秒批”“一枚印章管审批”,针对规划涉及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建立健全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的长效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精通项目谈判的招商引资人才,鼓励干部到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主战场锻炼,到先进地区挂职学习,打造一批高质量招商平台和高水平招商队伍。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区域合作形成交互相融的大格局,推动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取得新成效。完善监督机制,鼓励社会传媒和公众有序参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实施和监督,确保区域合作深入推进、执行到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