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光伏2.0时代来了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2-10-21 12:03:06
热度:

光伏2.0时代来了三季报拉开序幕,光伏大佬们纷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从设备到硅料、硅片和一体化企业,上至千亿龙头,下至跨界新贵,普遍收获了可观的业绩增长。如晶盛机电、高测股份、通威

三季报拉开序幕,光伏大佬们纷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从设备到硅料、硅片和一体化企业,上至千亿龙头,下至跨界新贵,普遍收获了可观的业绩增长。如晶盛机电、高测股份、通威股份、隆基绿能、TCL中环、双良节能、上机数控、锦浪科技等玩家纷纷披露了不错的三季报预告。

但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并不热情。从8月19日的阶段性高点算起,光伏ETF(159857)最高回落了24%,至今仍远未恢复。上市公司们的业绩高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相对悲观之间,似乎形成了某种背离。

光伏ETF表现(2022年6月15日至今)

刨除A股整体低迷的影响,行业指数回落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本市场对于光伏赛道过度竞争的担忧。

这种担忧主要针对近期两个重要的行业现象。一是由龙头企业驱动的垂直一体化成为趋势,以通威股份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光伏龙头企业开始一体化;二是越来越多的新玩家从服装、汽车、快递、玩具等行业跨界入局光伏,且实力不俗、来势汹汹。

巨潮曾在《光伏的门槛有多低?》一文中指出,光伏赛道在技术、市场和供应链层面,并没有足够高的门槛。这为新玩家的跨界入局和老玩家的一体化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过去两年,伴随着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光伏赛道的增长具备了超强的确定性,企业纷纷抛出大手笔的扩张计划,以分食增量。

但在行业疯狂扩张的同时,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风险仍正在不断累积当中。未来行业的激烈洗牌和淘汰赛也将在不远处,资本市场则对这一风险表示了厌恶与担忧。

一体化大趋势

垂直一体化似乎已逐渐成为趋势。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光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一直较为明确,如大全能源专注于硅料,TCL中环专注于硅片,爱旭股份专注于电池等。走一体化路线的代表包括了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股份等,数量并不算多。

但在新一轮光伏产业周期中,垂直一体化似乎已逐渐成为趋势。近两年有实力的一线光伏企业都在纷纷转向垂直一体化。

通威董事长刘汉元挥师进军光伏组件

典型的代表就是天合光能,其曾是光伏行业唯一坚持专业化的头部组件商,产能链仅覆盖“电池+组件”两端。但在今年6月,其正式公告在青海省西宁投建年产15GW多晶硅、10GW硅片、10GW电池及组件生产线,标志着向一体化正式转型。

如宝丰能源、江苏阳光等新入局者,则是从跨界入局光伏开始便采取了垂直一体化的布局,覆盖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一体化策略,主要是为了平抑产业链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平滑产业链内部周期。

由于产业属性、资本开支、建设周期的不同,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不平衡现象长期存在,上游的硅料、硅片、电池片和下游的组件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动性。如自2021年以来,硅料价格涨势凶猛,光伏行业“拥硅为王”,相应挤压了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的利润,于是产业链中下游玩家纷纷向上游硅料环节延伸,谋求一体化布局。

一体化布局可以有效地保障玩家在行业的地位和未来收入稳定性。根据安信证券的测算,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的单瓦毛利相较于电池片+组件一体化和组件专业化分别高出43%和118%。

如阿特斯就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表示,之所以不及同行业公司业绩,主要原因是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垂直一体化已经成为光伏赛道的大势所趋和发展的必然。还有机构将垂直一体化称为光伏的2.0时代。

内卷再升级

当整个赛道的竞争实现了整体的升维,赛道也因此变得更加内卷。

一体化已经成为光伏龙头企业的普遍选择,但其不仅仅只作用于单个玩家,而是会深刻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如前文所言,垂直一体化可以帮助玩家平抑周期、降低风险和增厚利润率。但一旦业内多数玩家都开始搞垂直一体化,专业化厂商在某个环节的风险敞口也会随之加大。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专业化厂商们“被逼”只得选择加入垂体一体化企业的阵营。

与此同时,当大多数玩家都实现了垂直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厂商相较于专业化厂商的优势也就不再存在。当整个赛道的竞争实现了整体的升维,赛道也因此变得更加内卷,行业的盈利空间最终会被不断压缩。

有券商分析指出,在当前光伏行业的背景下,深度垂直一体化能让企业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但垂直一体化的推进,将让产业链各环节盈利水平都回归到较为平庸的水平。

近期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通威从专业化向一体化的布局。

众所周知,通威股份是光伏硅料和电池双龙头,一直走专业化的路线。8月19日,通威股份拟中标华润电力3GW光伏组件设备集采的消息引起了行业的“巨震”。天合光能当日盘中最大跌幅超16%,隆基绿能最大跌幅超8%,晶澳科技的股价更是触及跌停。而通威的股价则逆势上涨了4.88%。

究其原因,通威的组件报价远低于对手,通过降价给行业带来了较大冲击。市场担忧,通威一旦切入下游组件环节,硅料的利润完全可以弥补组件的亏损,甚至可以不计成本地抢占市场份额。那么其他组件玩家,尤其是单一组件环节的玩家将会面临十分严酷的竞争。

除此之外,光伏全产业链扩产“竞赛”,也引发了业内对于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的担忧。

据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就至少有超过20家A股上市企业宣布进军光伏赛道,并引发股价异动,如沐邦高科、宝丰能源、钧达股份、江苏阳光、皇氏股份等。这些跨界玩家们来自房地产、服装、汽车、快递、玩具等各行各业,随着它们及其背后的资本涌入,光伏市场产能会急剧扩大,市场供给会迅速增加。

其中有不少高管都是行业内的“光伏老兵”再就业,如晶科能源前任首席运营官郭俊华被挖到了沐邦高科,麦迪科技的总经理陈剑嵩曾就职于协鑫集成。这使其新玩家们在跨界布局的门槛得以进一步降低。

钧达股份股价表现(2021年至今)

然而,新产能的快速布局并不能让老玩家们退却。相反,由于新产能具备技术和成本双重优势,老玩家们只能进一步扩大新产能以提升市占率,也竞相加入扩产竞赛。

当新进入者与老牌势力之间重新划分蛋糕,不可避免的就是出现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竞争必然加剧。尤其是在近两年惊人的扩产潮之下,行业洗牌或将加速到来。

面对有可能到来的洗牌,如前文所言,深度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成功突围的胜面更大。但当垂直一体化已经逐渐成为行业标配,对于企业来说也就不再是制胜法宝。

未来的光伏行业竞争将是综合成本的全面比拼。正如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判断称:“未来光伏企业竞争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或产能比拼,更多在于系统性能力,拼的是成本、质量、技术和综合效率,成本略高就会被市场淘汰。”

下游需求无虞

光伏赛道未来的成长远未触及天花板。

虽然行业竞争正在不断加剧,但光伏赛道的未来前景和发展空间始终值得期待,这成为行业发展的确定性和时代红利。

根据我国碳中和的目标,我国距2030年12亿千瓦的累计太阳能、风电装机最低要求,仍有逾近7.5亿千瓦的装机差额,如果以此数据按10年平均计算,即意味着风、光每年的新增装机将不低于75GW。且我国光伏装机量已经连续9年世界第一。

尤其在国内经济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加大对于绿电行业的投资也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和能源央企们的关键KPI。

国际市场方面,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对于光伏的需求也在蓬勃发展。而中国的光伏产品已经制霸全球,是海外实现碳中和无法绕开的上游供应商。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为全球市场提供了超过70%的光伏组件。

近期美国商务部已经最终确定了实施总统公告10414的拟议法规(最终规则),免除对东南亚进口的电池及组件的反规避或反倾销关税,并新增适用范围。据统计,目前美国光伏组件的进口来源中,尽管来自中国的仅占比不到5%,却有超过80%的产品来自中国光伏企业设厂的东南亚,因此该法规对于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们是集中的利好。

此外,9月中旬,德国政府在其2022年年度税收法案中批准了一项措施:自2023年初开始,取消户用光伏所得税,以及户用和公共建筑光伏系统增值税。这有望继续刺激德国的光伏装机需求和国内组件厂商的出口。

纵观国内光伏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第一批光伏龙头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破产,到汉能退市,再到隆基、通威等新光伏龙头崛起,行业几经曲折,才形成了如今成熟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

中国光伏产品在海外具有强大竞争力

未来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下,对于更便宜、清洁的电力仍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光伏赛道未来的成长远未触及天花板。对于有长期高增长潜力的、高景气的赛道,资本市场也会始终给予关注,中途的波折不会改变长期趋势。

不过,赛道的胜利者最终只会属于少数人。

今年以来,通威在多个光伏组件集采中频频低价中标的消息虽然让市场一度“惊恐”。但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上,光伏组件成本下降推动光伏装机和双碳目标实现是长期大趋势;以成本定输赢、以效率决胜负的充分竞争市场,也将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流。

在此背景下,玩家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规模化优势,或是采取纵向一体化布局、或押注新技术等手段,继续降低综合成本,打开更大的市场,续写2.0时代的新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