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稳步推进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国家发改委:稳步推进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9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 介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情况,其中提到有关光伏发电等问题,摘取如下: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司
9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 介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情况,其中提到有关光伏发电等问题,摘取如下:
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司长郑剑提到:交通与新能源发展有效融合,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高铁和机场枢纽光伏发电设施加快建设。
宋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球第一。全面完成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装机2636万千瓦,惠及10万个村、415万贫困户。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从3个方面推动能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其中一是加大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西南水电基地以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原文如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 介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情况
孟玮: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在扩大有效投资、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这场新闻发布会,一方面回应大家对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关切,同时也借此机会,系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能源、水利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我委基础司司长郑剑先生,农经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明传先生,高技术司副司长张志华先生,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女士,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先请郑剑先生作介绍。
2022-09-26 10:06:52
郑剑:
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力地支撑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下面就十年来基础设施发展取得的成就作一个总体介绍。
一是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
规模优势凸显,到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亿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规模网络,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布局更加均衡,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道路、电力、通讯设施不断加强,极大改善了边境生产生活条件。
结构日趋合理,高铁、高速公路、特高压输电线路、5G网络快速发展,高标准高品质基础设施比例不断提高。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不断提升,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基础性网络不断拓展提升,农村公路10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农村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提升,2015年消除了无电人口。
二是服务质量能力持续提升。
网络覆盖广,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宽带、直接通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
服务质量高,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达到73.6%,民航航班正常率较十年前提升了13.2个百分点,快递日处理接近3亿件,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等接近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
保障能力强。我国铁路、公路等客货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发电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西电东送电力流接近3亿千瓦。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调水突破5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2021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6.4亿和10.3亿,相当于10年前的1.7倍和2倍。
三是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工程技术实力充分展现。基础设施工程建筑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进步。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特高压输电、三代核电、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离岸深水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
重大标志性工程不断涌现。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国家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建成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吉泉(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产,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实现世界领跑,彰显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
四是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整体效率不断提升,枢纽换乘换装效率进一步提高,枢纽机场接入轨道交通比例达到71.4%,铁路线路深入码头前沿,铁水、铁海、公铁、空铁联运规模不断提高。交通与新能源发展有效融合,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高铁和机场枢纽光伏发电设施加快建设。
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京张高铁开启了中国智能铁路新时代,高速公路实现“一张网”运行,全国10余座自动化码头建成投运,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234个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坚强江南娱乐app下载地址 加快建设。
五是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构建。
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国铁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成立,电力竞争性业务有序放开,电网企业更加聚焦主业。基础设施领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
投融资机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更加完善,规划实施坚持分层分类建设,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作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改革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取得突破、累计募集规模超过360亿元。
总体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符合国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优势资源整体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始终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不断强化支撑引领作用。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持续推动体制改革,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集成创新。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谢谢大家!
2022-09-26 10:16:43
新华社记者:
新型基础设施是“两新一重”投资的重点领域,请问近年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2-09-26 10:33:05
张志华:
大家都对新型基础设施十分关心,下面我就来简要介绍一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性、公共性设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加快”。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从网络设施看,过去十年,我国已建成光纤长度增长约2.7倍,移动通信从“4G并跑”到“5G引领”,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全球领先。从算力设施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90万标准机架,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构建,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启动建设。从空间设施看,已初步建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 北斗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具备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智慧设施正在进入千行百业。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90%以上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智慧能源调度系统、智能巡检系统等大幅提升了能源供应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全国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和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民生设施加速构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一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另一方面,我国不断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孕育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每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都引领新的经济转型升级。过去十年,新型基础设施深度植入和赋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持续支撑新技术探索。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等设施,为探索宇宙起源、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等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有效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遥感卫星等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三是全面支撑民生改善。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北斗导航加速在交通出行、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应用,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的便利化水平。5G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在医疗保障、流调溯源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智慧抗疫”成效显著。
应该说,这些方面的案例还很多,许多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伴随智能社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效能还将进一步显现,我们大家一定会感同身受,获得感、幸福感会不断提升。
谢谢!
2022-09-26 10:33:47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十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支撑和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出行品质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哪些建设工作?
2022-09-26 10:34:26
郑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战略骨干通道加快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持续拓展,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
十年来,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完善。到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446.6万公里,机场和航线数量分别为250个、5581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8万公里,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邮政快递营业网点41.3万处。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京张高速铁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川藏铁路及公路配套工程、出疆入藏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沿江高速铁路重点路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成效显著。中欧班列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开行近6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今年1-8月份海铁联运班列集装箱发送量达到50万标箱,同比增长26.7%。
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持续改善和提升:
一是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建设,国内国际间、跨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人员物资往来运输更加便捷,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降至14.6%,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强有力支撑。
二是有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东北地区网络整体效能持续提升,中部地区内陆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东部地区区域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对外通道能力和网络通达深度明显提升。
三是有力支撑区域重大战略。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京津冀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成型,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间1小时通达,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构建,黄河流域跨区域大通道基本贯通。
四是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城市群城际铁路加速成网,公路“断头路”和“瓶颈路段”加快消除,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基本实现。都市圈通勤交通网络逐步形成,重点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有序建设,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快推进,多层次道路交通网加快建设。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逐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世界首位,城市道路、城市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为抓手,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
一是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强出疆入藏、沿海沿边沿江、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构建现代化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网和油气管网。
二是强化支撑引领,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能力。增强对区域重点战略、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互联互通和一体衔接,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率先实现现代化。
三是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强化一体融合衔接。以瓶颈路段和待贯通路段建设,枢纽集疏运工程,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过江跨海关键性工程为重点,解决制约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多式联运、联程联运发展创造条件。
谢谢。
2022-09-26 10:35:03
深圳卫视记者: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民群众民生福祉,请问我国在解决农村“吃水难”和饮水安全方面做了那些工作,现在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如何?
2022-09-26 10:35:47
李明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关心农村饮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要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各项工作,加大力度组织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13亿元,农村供水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相继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特别是,我国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妥善解决了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农村人口苦咸水改水问题。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较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可服务供水人口达9亿人,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分布在多石山区、荒漠区、高寒高海拔地区、黄土高原区等,水源不稳、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大、收益低,运行维护成本高。但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工程建设期克服种种困难,如期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在工程运行期综合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工程稳定运行。现在,无论是边疆牧民,还是深山群众,都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吃水靠肩挑背驮的局面,许多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劣质水到优质水的重大进步。同时,农村供水保障的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等“三个责任”已全面落实,有力促进了工程长效稳定发挥效益。
2022-09-26 10:36:33
中国能源报记者: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亮点?
2022-09-26 10:40:42
宋雯: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装机规模总和;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226万公里,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路、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1.6倍。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二是促进绿色转型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球第一。
三是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实现普惠化。城乡用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十年来从22.5%提高到27%,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人均用电量超过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十年来国家下达农网改造投资超过4300亿元,先后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和农网改造升级,大电网覆盖到所有县级行政区,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全面完成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装机2636万千瓦,惠及10万个村、415万贫困户。因地制宜实施取暖设施改造,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3.6%。
四是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江南娱乐app下载地址 加快建设,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智能化煤矿建设加速,已建成800余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多个5G+智慧火电厂,生产物联网系统覆盖众多油气田;新型储能多元化快速发展,规模超过400万千瓦。
总的来看,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09-26 10:42:01
中新社记者: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几次研究稳投资工作,无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还是设备改造升级贷款贴息都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支持领域,请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潜力如何?下一步发改委还有哪些举措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2-09-26 10:42:53
张志华:
谢谢你的提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一头连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从变革趋势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伴随基础设施的升级,当前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进程将不断加快。
从自身发展看,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激发包括数据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活力,强化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布局。
从群众期盼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持续提升城市管理、交通出行、养老医疗等各领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为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政策,近期又启动了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工作,这两项举措都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支持重点。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加快启动实施,为稳定投资、扩大内需发挥积极作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四个方面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落实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电信运营企业统筹布局5G和光纤网络建设。完善国家算力网络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和集约共建。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的供给结构,提升整体发展效能。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
三是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民生设施,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四是强化以用促建。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重点和建设次序,优先支持建设满足群众迫切需求,对实体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新型基础设施。鼓励新技术在能源、矿山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打造安全可靠、系统完备的新型基础设施。
总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久久为功的工作,其内涵也会随着技术突破和需求升级不断拓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关注有关领域发展,及时解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请媒体朋友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
2022-09-26 10:43:30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交通重大工程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主骨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这些交通重大工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2-09-26 10:50:23
郑剑:
交通重大工程是国家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国家战略意图、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标志性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运,不仅显著增强了交通运输保障能力,而且提升了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品质,在扩大有效投资、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交通重大工程建设体量大、投资规模高、带动作用强,是拓展投资空间,增加有效投资规模的重点领域。例如,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例,民航部分投资800多亿元,带动周边交通等市政配套投资3000亿元,再加上围绕机场集聚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生产要素投入,已经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巨大引擎。
二是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先手棋”。比如全长近2000公里的沿江高铁规划建设,将高效连通长江沿线主要城市,加速人才、技术、信息自由流动,打造高质量的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助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再比如,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推进,有力衔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促进西部地区互联互通和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协作和协同发展,支撑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良好格局。
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催化剂”。比如,高速铁路、民航网建设持续推动下,我国高速铁路列车、飞机产业加快发展,基础建设、装备制造、信息系统等上下游产业链条协同推进,中国标准动车组广泛研发应用,国产支线客机系列化发展,C919即将投入商用。再如,随着集装箱铁海联运工程的持续实施,能够持续推进集装箱运输环节一体化、网络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打通现代物流运输梗阻,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提升供应链衔接水平。
四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例如,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作为世界级跨海大桥,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大的桥梁工程,建设过程形成专利数百项,先后攻克深埋沉管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大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建立了我国跨海通道建设的工业化技术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以“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以及“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项目清单为重点,坚持适度超前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我们相信,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落实,重大工程建设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持续动力。
2022-09-26 10:51:32
澎湃新闻记者: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推动能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方面,国家有什么总体考虑和具体举措?
2022-09-26 10:52:10
宋雯: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从3个方面推动能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西南水电基地以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进一批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2025年常规水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8亿、0.7亿千瓦左右。深入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示范应用。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鼓励开展有序充电、电动汽车向电网送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
二是强化能源安全保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网间电力互济能力,到2025年西电东送能力达到3.6亿千瓦以上。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完善原油和成品油长输管网体系,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拓展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干线通道及南北联络线,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基础。
三是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开展电厂、电网、油气田、油气管网、煤矿、终端用能等领域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着力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建设智慧能源平台和数据中心,推进“智慧风电”“智慧光伏”等示范工程建设。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经济普惠、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正在加快“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十三五”增长20%以上,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劲动力。
2022-09-26 10:52:45
央广网记者:
今年,虽然我国珠江、辽河流域发生较大洪水,长江等地区发生了严重旱情,但有效抵御了洪涝干旱灾害。请问,我国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哪些进展,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022-09-26 10:58:54
李明传:
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特殊的水情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编制了多个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累计下达水利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8320亿元,气象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253亿元,重点支持了大中型水库、大型灌区、重要堤防、蓄滞洪区、农村饮水安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等工程建设,有力促进了防汛抗旱基础设施体系完善。
防洪排涝方面,建设了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等流域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松花江嫩江黑龙江干流治理、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等堤防工程,以及长江、淮河等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涝区治理等工程建设,新增水库库容1051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5.65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堤防、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供水灌溉方面,建设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引江济淮、滇中引水、引汉济渭、粤西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54处,设计年调水量647.9亿立方米,建设了浙江朱溪、福建霍口、西藏拉洛、重庆观景口等一批大型供水水库,以及内蒙古绰勒下游、海南红岭、吉林松原等大型灌区,加快推进已有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亿亩。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已达到8900亿立方米,通过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措施,可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损失。非工程措施方面,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各类水情站点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处,收齐全国站点信息由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南、北方主要江河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
防汛抗旱基础设施体系的提升完善,在抵御洪涝和干旱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我国七大江河都发生过流域性洪水或流域性较大洪水,特别是2020年长江、淮河、松花江、太湖同时发生流域性洪水,但通过采取水库蓄水、堤防挡水、蓄滞洪区分水、骨干通道排水等措施,有效抵御了洪涝灾害。长江、珠江等多个流域曾发生过严重干旱,但城乡居民饮水和粮食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全国粮食产量到2021年已连续7年保持在6500亿公斤以上。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灾害损失占当年GDP的比例)由0.57%下降到0.3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的防汛抗旱基础设施,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09-26 10:59:50
经济参考报记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目前已取得了哪些进展,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进。
2022-09-26 11:04:38
张志华: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启动实施了“东数西算”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设立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正式拉开了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大幕。半年多来,我们按照既定部署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初见成效。
一方面,重大工程加快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所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印发枢纽节点建设方案,细化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时间节点,重点推进枢纽节点起步区建设。目前,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均进入深化实施阶段,起步区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达到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过110万标准机架,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特别是,西部地区数据中心占比稳步提高,全国算力结构逐步优化。
另一方面,要素保障显著增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有效投资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充分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建设国家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出台电力、网络、用水、用能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在绿色能源使用方面大胆探索、创新方式,保障国家算力枢纽顺利建设。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立体化推动“东数西算”工程,重点强化4个协同。
一是强化重大工程项目与配套政策的协同。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工程建设与用网、用地、用能、用水等配套政策同步落实,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尽早建成应用。
二是强化多种政策工具间的协同。统筹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各类金融工具、单列能耗等政策手段,支持国家算力枢纽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早日发挥作用。
三是强化国家算力枢纽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的协同。在已布局国家算力枢纽基础上,统筹推进算力供给站、网络试验线、算力调度网、数据要素场、安全防护盾的一体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国、多层联动的算力网络体系。
四是强化数据中心建设与算力产业发展的协同。以国家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为引领,在规模化集聚算力和丰富场景应用的基础上,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同打造计算产业生态体系。
谢谢!
2022-09-26 11:05:36
孟玮:
谢谢4位发布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
太阳能+空气能绘制新能源蓝图2024-08-16
-
广西:使用可再生能源将享优惠电价2024-08-16
-
欧盟对马、台太阳能产品展开贸易调查 薄膜被排除在外2024-08-16
-
我国340万人弄潮可再生能源 全球占比四成2024-08-16
-
德发明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新工艺2024-08-16
-
苹果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100%2024-08-16
-
我国340万人弄潮可再生能源 全球占比四成2024-08-16
-
这四座城市将100%采用可再生能源2024-08-16
-
国产太阳能液态电池有望2017年面世2024-08-16
-
六月订单猛增 太阳能电池厂调涨售价2024-08-16
-
中欧太阳能争端或要“滚雪球”2024-08-16
-
印度打造太阳能火车 替代柴油2024-08-16
-
移动技术+太阳能给非洲带来变革2024-08-16
-
分子石墨烯架构助力有机太阳能电池2024-08-16
-
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吗?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