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到2025年新增光伏装机1.86GW
安徽合肥:到2025年新增光伏装机1.86GW8月2日,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指出,提升光伏发电能力。建设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农光互补项目,推进屋
8月2日,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指出,提升光伏发电能力。建设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农光互补项目,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增光伏发电186万千瓦。
原文如下: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更加浓厚。“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于合肥市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聚力打造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工作成效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好转,城市生态颜值不断刷新,蓝天白云、群星闪烁、清水绿岸、鱼跃人欢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接受两轮次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力地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修订《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出台《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2部地方性法规。制定合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市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评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加强“放管服”改革,简化优化环评制度,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省以下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创新实施推行“河长制+”工作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河(湖)长+排长+民间河长+警长+检察长”五长联动的河湖管理模式,建立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实施生态补偿、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刚性约束逐渐加强,倒逼、引导、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四方化工、氯碱化工、丰乐农化等停产搬迁,启动佳通轮胎、碳素等绿色化搬迁,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共清理整顿2223家。环保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蜀山、高新环保产业园加速布局。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50万千瓦增长到2020年的245万千瓦,202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市发电装机的33.51%,其中光伏装机规模达到214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的29.27%,光伏规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2020年,合肥市单位GDP能耗为0.2913吨标煤/万元,“十三五”以来全市能耗累计下降19.15%,超额完成了省下达能耗下降17%的目标任务,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面供应国六汽柴油,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5.8万辆,推广新能源车辆5.6万辆。
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圆满完成。污染防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战役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全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与“十二五”末相比下降42.4%,PM10年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与“十二五”末相比下降33.1%,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空气质量优良率85%,与“十二五”末相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升到73.3%,全面消除了劣Ⅴ类河流和城市黑臭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巢湖水质由2015年Ⅴ类好转为Ⅳ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十二五”末下降11.1%、26.4%、24%、24.2%。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定提升,累计完成500个建制村环境整治。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集中开展“清废行动”,解决一批固体废物突出环境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更加扎实。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28.36%,森林蓄积量1006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新增人工造林44万亩、街头游园237个,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绿色福利”实现更多分享。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完成合肥巢湖湖滨、派河口2个湿地保护修复任务,实施黄陂湖“三退”还湖工程,累计还湖4.2万亩。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日渐完善,优化自然保护地,积极开展“绿盾”行动,着力消除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影响。完成全市“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构建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形成相对稳定、安全的生态格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巢湖流域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增加到275种,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达300多种,“国宝”东方白鹳现身巢湖湿地。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年度任务,治理修复环巢湖区域52座露采废弃矿、修复总面积近1.5万亩。
环境治理体系和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完善,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六大要素。建成143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站,其中建设121个乡镇(街道)大气小型标准站,试点建设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站点;建成65个水质自动站,其中南淝河流域建设23个微型水质自动站;在主要交通道路建成17个固定式遥感监测点;全市241家重点排污单位安装1499台(套)自动监测设施并完成联网,建成287个智能远程视频监控点,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明显提升。环境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成立环境应急管理中心,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环境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初步建成涵盖大气、水、污染源、固废、机动车等要素的环保智慧大数据平台。
第二节存在问题
合肥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结构性、根源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勇于迎接挑战、提高斗争本领,努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增大。“十三五”时期,PM2.5、PM10虽然保持“双下降”,但同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大气污染呈现复合性的特征,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仍需加强。巢湖水质持续好转但仍不稳固,湖区蓝藻仍然多发。南淝河等重点河流水质达标成果还需进一步巩固,支流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土壤污染治理任务繁重,东部新中心等地块修复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压力大,畜禽养殖量大面广、农药化肥使用效率不高。
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长期形成的布局性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环境风险仍然存在,部分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不尽合理,企业生产区域与居民住宅、商业区混杂,带来的矛盾纠纷问题比较突出。新污染物不容忽视,防范体系亟待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够,全市动植物生态系统趋于碎片化、斑块化,自然保护地之间分散,缺乏连通“绿道”,自然保护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不明确,缺乏基础性调查数据支撑。
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在高位。“十四五”时期,全市工业化、城镇化仍将持续快速增长,新增人口将相应增加能耗、水耗,对能源资源需求旺盛,新增污染物排放仍然较多。农业保供给与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面临一定矛盾。粗放发展惯性思维还没有完全破除,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可能导致一些地方放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需提升。覆盖城乡的大气监测网络和覆盖全流域的地表水监测网络尚未建成,环境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存在短板。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还没真正实现,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尚未破题。司法保障存在短板,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没有形成常态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案数量偏少。地方环境治理法规政策体系建设步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尚需进一步加快。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偏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等新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不足。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向公众开放不足,公民环保素养尚需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效有待进一步凸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能耗总量、用水总量持续增加,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脱钩难度很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异常艰巨。交通运输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柴油货车仍是货运主要方式,铁路、水路运输比例偏小。能源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仍然较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长缓慢。生态环境质量距离根本好转还有差距,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第三节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合肥市生态环境保护将面临众多利好机遇。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作出了“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等一系列指示,为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打造美丽中国合肥样板提供新契机。三是G60科创走廊城市协作、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机遇在合肥市叠加,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推进,为合肥市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动力。四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合肥市生态环境建设,立足合肥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城湖共生的养人福地”的要求。五是合肥市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系统性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产业支撑。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充分把握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指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着力把巢湖打造成为“最好名片”,让美丽合肥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绿色化、产业能源结构绿色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环保为民。始终做到保护为了人民、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集中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增加环境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全体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行动体系。
——坚持质量核心、综合防治。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统筹运用结构优化、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大力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区域联防联控。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持科学思维,采用科学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做到精准定位、精准溯源、精准施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损害追责,转变治理方式,强化绿色政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公众共同参与、行动有力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三节规划目标
到202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更加和谐,“美丽合肥”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巢湖成为“最好名片”,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精彩呈现。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布局和承载能力优化提升,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稳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比例达到8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生态环境安全有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稳步推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更加巩固,生物安全与生态风险防范水平显著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更强。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管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到2035年,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常态,生态环境空间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全面形成,资源能源集约高效使用水平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绿色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环境公共服务实现全域均等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全市生态环境面貌实现根本性改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美丽合肥”基本建成。
第四节指标体系
本次规划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美丽中国合肥样板为主线,提出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维护、应对气候变化、排放总量控制、农业农村综合治理、资源利用等6大类指标。
专栏1 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原标题: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234-
太阳能+空气能绘制新能源蓝图2024-08-16
-
广西:使用可再生能源将享优惠电价2024-08-16
-
欧盟对马、台太阳能产品展开贸易调查 薄膜被排除在外2024-08-16
-
我国340万人弄潮可再生能源 全球占比四成2024-08-16
-
德发明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新工艺2024-08-16
-
苹果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100%2024-08-16
-
我国340万人弄潮可再生能源 全球占比四成2024-08-16
-
这四座城市将100%采用可再生能源2024-08-16
-
国产太阳能液态电池有望2017年面世2024-08-16
-
六月订单猛增 太阳能电池厂调涨售价2024-08-16
-
中欧太阳能争端或要“滚雪球”2024-08-16
-
印度打造太阳能火车 替代柴油2024-08-16
-
移动技术+太阳能给非洲带来变革2024-08-16
-
分子石墨烯架构助力有机太阳能电池2024-08-16
-
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吗?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