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开展高效光伏电池技术研发!陕西安康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出台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2-02-08 11:03:52
热度:

开展高效光伏电池技术研发!陕西安康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出台2月7日,安康市科技局发布安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1—2025年],规划指出,开展极低功耗器件和电路、

2月7日,安康市科技局发布安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1—2025年],规划指出,开展极低功耗器件和电路、系统集成工艺、新型光通信器件、半导体照明、高效光伏电池等关键技术研发。

原文如下:

安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坚持“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秦巴区域创新高地,实现动能转换升级和绿色发展崛起的关键五年。为更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适应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年限为2021年—2025年。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总体要求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面临形势

第三节指导思想

第四节基本原则

第五节发展思路

第六节发展目标

第二章推动双链深度融合,筑强创新平台载体

第一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第二节加快五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第三节提升现有平台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章着力培育创新主体,不断提升发展动能

第一节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

第二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节打造企业创新联合体

第四节拓展创新创业发展空间

第四章加快重点产业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支撑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壮大发展

第二节推进四大新支柱产业追赶超越

第五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创新发展

第一节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第二节助力乡村振兴稳步启航

第三节有效提升县域创新能力

第六章重视发展民生科技,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第一节科技护卫“健康安康”

第二节构筑生态防护屏障

第三节提供公共安全保障

第七章完善融通创新生态,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第一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第二节聚集科技创新人才

第三节推动科技金融融合

第四节加强区域创新协同

第五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第六节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第八章落实规划保障举措,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健全规划实施体系

第二节落实各方主体责任

第三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附件安康市“十四五”期间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指南

专栏目录

专栏1 创新平台提升工程

专栏2 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专栏3 富硒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行动

专栏4 科技支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行动

专栏5 新型材料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行动

专栏6 重点产业创新工程

专栏7 乡村振兴支撑工程

专栏8 科技队伍强基工程

专栏9 科技人才引育工程

专栏10 科技金融融合工程

专栏11 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总体要求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科研经费投入显著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强度由0.15%提高到0.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0.09%提高到0.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0.35%。

科技人才支撑持续加强。累计培育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5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名,创业导师12名。柔性引进外国专家2名。累计选派“三区”科技人才600多人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获批国家、陕西省外国专家服务计划项目6项,项目资金58万元。2019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研究人员达到2342人,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达到5.29人年。

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汉阴农业科技园区获批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旬阳高新区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3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5个。现有高新技术企业64家,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25家。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做好科技创新政策的跟进落实,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安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安康市众创空间管理办法(暂行)》《安康市企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安康市科技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安康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安康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安康市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制度,为加快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16项;登记科技成果191项。年专利申请量由479件增加到1159件,年专利授权量由340件增加到79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5件。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49项,其中,中、省科技计划项目306项,争取项目经费1.09亿元;市级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343项,下达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专项经费1105万元。

成果转化机制日趋完善。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达到6.64亿元。有3个县区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和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行列,1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企业被评为陕西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企业顺利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第三方认证,3家企业通过省级验收。设立科技产业基金2支,基金总规模6亿元,到位资金总额2.41亿元,放大效应16.67倍。

政产学研合作广泛深入。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建成院士工作站9个、专家工作站51个;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试验示范站等科研平台30个。76家企业与省内外74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技术项目81项。创建陕西省国际合作基地1个。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成功举办两届国家级中国(安康)创新挑战赛。

科技助力脱贫成效显著。实施科技特派员对接贫困村挂牌服务行动,选派科技特派员1000余人次,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对99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全覆盖。实施“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累计选派 “三区”科技人才600余人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科技扶贫示范点10个,实施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绿色通道项目54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50余场次,培训农民90余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500余户,带动贫困户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增收脱贫2000余户。

“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科技创新人才存量偏少、增量不足,领军人才和顶尖团队匮乏,学历结构、学科分布不够合理;二是财政科技投入有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高层次科技成果产出较少,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尚需提升;四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够高;五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的比例偏低。

表1安康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png

第二节面临形势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我国已全面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站在奋斗的新起点上,我市科技创新发展与中省重大战略高度契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省市相关配套政策的跟进,必将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激发出新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和乡村建设行动的大力实施,必将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更大的舞台,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催生出新激情、激发出新活力。

“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强化催生出新空间。我省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特别是安康高新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建设,安康“无水港”建设提质加速,“安西欧”中欧班列的开通,加快了我市融入关中平原、江汉两大城市群的步伐。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必将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催生出新空间。

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扎实推进孕育出新机遇。《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要将汉江打造成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内河流域保护开发示范区、中西部联动发展试验区和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把握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新机遇,有利于我市统筹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协同、文化融合和交通互联,全面融入汉江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大目标背景下,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我市预期到2028年实现碳达峰。面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科技创新工作将面临更多挑战:一是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资源依赖向要素聚集转变的阶段,经济实力薄弱、韧性不强、欠发达仍是基本市情,发展不足仍是最突出矛盾;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相融合模式尚在探索,产业转型和提质增效的压力较大;三是整体科技创新资源匮乏,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县域科技创新发展基础薄弱,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这些因素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制约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三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认真落实中央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科技创新工作部署,主动对接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坚定“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坚持“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发展路径,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双链融合、建设五大载体、实施八大工程”的“1258”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把我市基本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

第四节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创新创业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人才驱动。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集聚人才,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重点突破。聚焦科技创新重大需求,瞄准科技创新关键共性难题和重大短板,整合和统筹各方创新资源,在创新驱动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开放合作。把握开放创新趋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引进国外人才智力、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协作,深化校(院)地合作,进一步集聚优势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第五节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秦巴区域创新高地。

坚持双链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建设五大载体:①安康科技资源统筹共享服务平台;②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③秦巴中药材试验示范站;④安康(汉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⑤大学科技园。

实施八大工程:①创新主体培育工程;②重点产业创新工程;③创新平台提升工程;④科技成果转化工程;⑤乡村振兴支撑工程;⑥科技人才引育工程;⑦科技金融融合工程;⑧科技队伍强基工程。

第六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自主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成功。

创新主体培育实现跃升。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持续加大,涌现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创新主体。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0家,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金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平台载体更加完善。到2025年,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等平台新增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100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6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建设众创空间20个。以安康国家高新区为主体创建秦巴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汉阴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旬阳省级高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4个。

科技创新实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强度达到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0.6%。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300项以上,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10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亿元以上。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与资本融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力争成为全省知识产权强市。

表2 安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3.png

第二章推动双链深度融合,筑强创新平台载体

认真落实我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实施“两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全力推动双链深度融合,整合市内外学术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以及设备资源,建设五大科技创新载体,提升现有科技平台实力,助力我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第一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紧紧围绕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四大新支柱产业和五大农业特色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认真梳理我市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建立健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坚机制,着力推进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充分发挥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安康市农科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创平台作用,紧盯富硒产业、山林经济以及包装饮用水等资源优势明显的生态友好型产业,瞄准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发展基础较好的绿色工业,聚力攻克智能制造、生物提取、储能产品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加速富硒产业中的硒聚集、硒传输与硒形态转化规律等项目研究,推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迈上价值链中高端。加强政校企协作、产学研融合,引导和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对接,联合共建各类企业研发平台,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建立健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完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

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超前布局,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各县(市、区)培育建设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高新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各类技术人员兼职从事技术转移活动,不断完善我市技术经纪人队伍,积极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型企业孵化体系,推进以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参与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建立孵化载体绩效“排行榜”,按照载体功能差异开展分类评价,推动创新创业载体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大力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产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依托省科技厅科技资源统筹中心,重点建设安康市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并在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和县(市、区)加快建设服务分中心。不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会、成果发布会等产学研活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

表3安康市重点产业双链融合布局

4.png

备注:研发中心包括工程技术中心、“四主体一联合”平台及企业自建研发机构。

第二节加快五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一、安康市秦创原大数据分析及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省级秦创原总平台数据资源,聚焦全省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建设目标,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技”的方式,围绕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人才和科技型企业供需服务,建设集科技成果交易、技术转移、仪器共享、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中介、交流合作等于一体的安康市秦创原大数据分析及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共建共用共享”运营管理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通过2-3年的建设和完善,将其打造成为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的秦创原创新驱动线上平台,实现创新发展全貌感知、创新资源全息掌握、创新政策精准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全面覆盖,推动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咨询快捷化、科技服务便利化。

二、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建设

充分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安康域外第一个创新飞地和创投聚集区,成为入驻秦创原的首批地市。依托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促进安康高新产业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高层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共引科技创新人才,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促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打造科技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创新集聚地、管理示范区、开放先导区。

三、秦巴中药材试验示范站建设

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优势和我市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在汉滨区建设集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秦巴中药材试验示范站。根据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势学科,选派不同学科专家和研究生组成专家团队,配套建立试验所需的实验室、田间气象观测站、远程信息服务系统等设施,围绕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服务、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在秦巴中药材试验示范站的基础上,按照“一站多点”模式在镇坪、宁陕、平利、岚皋、汉阴、石泉等县区建立优势特色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组建“校—政—研—推—企—农”多主体参与的中药材产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加速科研成果示范推广,整体构成具有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孵化和国内外交流合作“五位一体”功能完备、国内一流的专业性试验示范站。

四、安康(汉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围绕“5+X”农业产业体系,依托汉阴县雄厚的产业基础,精选特色产业农业高新技术,建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通过5年建设,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成果,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打造农业科技样板区和创新高地。

五、大学科技园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地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开放、整合、创新、发展”的运营理念,依托安康学院等地方高校的科研及人才优势,建设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科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科技园。实行“政、产、学、研”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重点建设好成果展示交易、创新创意、企业孵化、科技服务等各大功能区,为社会、企业提供研发中试、检验检测、信息数据、专业咨询和培训等资源和服务,加速推动知识生产、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科技开发服务,将其打造成为安康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资源集聚基地、技术交易与科技服务基地、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力争到2025年,引进入驻科技园的科技企业总数达到40家以上,技术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