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有何意义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1-07-05 16:04:21
热度: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有何意义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减少碳排放量具有长久而深远的意义。我国碳排放量从建国初7858万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减少碳排放量具有长久而深远的意义。我国碳排放量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2020年已达到102.51亿吨。为了减少碳排放量,我国从“十一五”期间就开始节能减排,并逐渐取得成效,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首次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随后在多次重大工作会议和对外问答过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和碳中和概念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碳达峰和碳中和概念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隆基股份(601012.SH)、阳光电源(300274.SZ)、长江电力(600900.SH)、中国神华(601088.SH)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碳排放量走势图、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比重、我国单位GDP碳排放量

碳中和、碳达峰的概念

最近,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名词时常在各大会议和官方文件中被提到,许多人将碳达峰和碳中和两者的概念混为一谈,其实并不然。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排放量,碳排放量主要是指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由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狭义上碳排量即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国际上在统计碳排量时所用单位也是二氧化碳当量(CO2e)。

再来看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概念实质都是针对碳排放量的一个目标概念,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刻,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碳中和是指在某一时刻,该地区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

图表1碳中和、碳达峰概念

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

碳达峰与碳中和两者的目的与意义都是限制碳排放量。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其中温室效应是最为直接且严重的问题。202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世纪的基线升高了约1.25℃,比1981年至2010年的参考期升高了0.6℃,逼近2016年的最热记录。根据监测2021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预计将超过420ppm,因此控制碳排放量有长远且重要的发展意义。

图表21955年-2021年全球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

我国碳排放量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改革开放14.6亿吨,呈缓慢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19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二碳排放量以达到101.7亿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碳排放量增长0.08%,达102.51亿吨。

图表31950-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走势图(单位百万吨)

对比全世界来看,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比重达27.92%。其次分别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占比分别为14.5%、7.18%和4.61%,可见我国急需控制碳排量。

图表41950-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比重(单位%)

早在2005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节能减排。自从2005年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对节能减排提出要求后,我国宏观经济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来看,自2005年起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说明“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随后我国持续采取节能减排的政策,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仅为0.653千克/美元,仅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可以看到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有显著成效。

图表52001-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量(单位千克/美元)

碳中和、碳达峰的政策规划

我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向全世界表示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远目标。随后再多次重大工作会议和对外问答过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预计未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我国碳排放情况将进一步改善。

图表6我国碳中和碳达峰政策规划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碳中和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