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千人股东电话大会会议纪要
通威千人股东电话大会会议纪要:硅料介绍:今天公司公告了2020至2023年的产能规划。硅料20、21这两年最少分别投一个项目,22年投两个项目。到23年年底,将形成22万吨产能,乐
:硅料介绍:
今天公司公告了2020至2023年的产能规划。硅料20、21这两年最少分别投一个项目,22年投两个项目。到23年年底,将形成22万吨产能,乐观预测按照20、21、22三年平均每年两个项目去规划和筹建,23年年底形成29万吨。
电池片介绍:
在今年中期,公司的实际产能,眉山按照210来算,已经有30GW,加上金堂的30GW,以及眉山后续的2期产能,已经有70GW。所以我们以20GW以内每年的建设速度进行扩产。一方面我们继续在研发上跟紧甚至领先于行业,各种技术路径,各种工艺方案,都对外持开放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在基于研发基础的实际投资中,审慎进行,本次30GW的投资预计的金额是200亿。如果完全按照PERC来算,应该是远远大于该投资额,因为其中涉及到15GW的PERC+或者说是TOPCon。在两三年之后,如果异质结能量产,那么预留了15GW的异质结及配套设施的空间来进行测算,加起来正好是200个亿的规模。
市占率规划:
随着光伏开始进入平价阶段,按照光伏未来5年全球复合增速10%来算,到2023年,每年的新增装机将接近200个GW。硅料和电池以最乐观的情况来看的话,只占总需求的50%。谨慎估计,估计大约是30~40%左右。我们认为作为在硅料和电子两个领域的龙头企业,具备优势成本优势的品质优势,而且在我们的科技研发上应该说也是处于市场的一线位置。所以说我们在细分市场对应至少应该有30%到50%的市占率。
成本和技术规划:
硅料成本将进一步下降,之前两个一级项目,我们从开始投的时候,向市场保证543的成本,目前我们跑下来,在单晶占比接近90%的情况之下,我们做到了5万以下的全成本。
对于未来的新产能,不管是包头和乐山的2期或者其他的新增项目,我们会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降低成本,生产成本做到3的区间,新型成本做到2的区间,技术上保障单晶占比在85%以上。我们目前我们乐山的老产能,包括两个新产能都是在85%以上,甚至是接近90%,乐山老产能那边已经做到90%。乐山的新产能,单晶占比超过也基本达到90%。
n型料做到40%~80%的区间,目前我们乐山老产能的n型料已经在批量化的供给隆基,新厂也将在近期向客户进行大规模的一个试料。电子级我们是想具备这样的生产能力,但是不轻易进入这样一个新的领域,在电池片方面的话,通过规模的扩大、效率的提升、尺寸的加大、工艺的完善,那么PERC产品的非硅,我们规划做到两毛以下,目标做到1毛8。
新产品特别是异质结成本肯定会进一步降低,但就算是能够跑出来,我们预计应该至少是在2~3年的时间。技术上,都是以我们自己的技术积累、研发积累,可以做得到的,就是确定性比较强的实现基础之上,不包括行业本身的技术和成本的进步。
问答环节:
Q1:目前的投资规模相对还是挺大的,未来的PERC、HIT的投资方向介绍?OCI停产对行业的影响?盈利水平什么位置?
我们这次新签的协议是在成都的金堂像一个30GW的规划。目前们总体上是按照短期的规划,以现在主流的产线为主,中远期的规划是在考虑我们现在正在试验的异质结,它未来是不是能够在量产的性价比上去取代PERC。在短期这两三年之内,性价比要赶上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保留这样的一个口子,今天为什么我们在持续的在上PERC的产线,不是简单的PERC产线,而是考虑到往下一步的叠加。p型的方向就是PERC+,n型的方向就是去叠加Topcon,它都是可以沿用现有的派克产线。在所以我们在这次规划上,留够了足够的空间,为下一步提升做准备。
现在看下来的话,这两个方向的提升,我们也都还在论证的过程当中。额外增加的投资不管是用perc+加还是用Top con大体是相当的。但在成本和可能市场实验结果上来看的话还略微有差异。我们会以性价比、量产化为条件来最终决定是用PERC+还是TOPCon去附加。后面的3期和4期,我们也是认为是异质结是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技术,但是在今天暂时还不太成熟,所以我们在尝试不同的技术方向,在尝试不同的国产和进口的设备,装备制造,包括进口、国产的一些材料,我们最近这一年多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步,但到今天为止,还暂时性价比在短时间内提升的可能,我们还是留下这个口子,这个当中因为异质结的单GW的投资确实是远超现在PERC+或者Topcon的水平,整体也推高了我们的投资额,追高到了一个大体上30GW到了200个亿的总投资额。
下游的产量将会集中释放,需求会大幅增加,OCI和瓦克,高成本企业要退出。韩国5万吨1月份开工30%,2月份要彻底退出。瓦克去年底提了50亿的减值,两个工厂将从光伏级变为电子级。瓦克一半的产能会削减。国内老产能成本还是很高的,4-5万吨要替换掉。去年底已经有7万吨已经退出了。现在国内成本、质量过不了关的都会陆陆续续退出。会有20万吨的缺口。
去年进口了14万吨多晶硅,国内34,现在缺口20万吨。多晶硅在光伏终端的成本占比只有5%,未来成本上涨5000-1万对电站成本影响只有1%,是低敏感度。多晶硅扩产周期在15-18个月,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将没有硅料新产能退出。硅料现在已经实现了500-1000的涨价。
平价上网之后,市场会比较稳定,未来硅料的价格会是稳中向好的态势。
Q2:硅料的生产成本和现金成本的控制要从原来的543降到432,具体实现路径是什么?一体化和专业化是怎么考虑?
现在运行成本来看,今年已经低于4万,现有产能还有5-8%的降低空间,通过对行业考察和科研攻关,从源头加以利用,各种消耗指标会大幅降低。我们研发经费4-5%来支撑。我们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我们自己的蒸汽消耗只有几顿,比行业少1个数量级,未来会到0吨。
PERC产线叠加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P型晶硅路线上,我们所以投资路线基本上基于M12大硅片210的预算,目前跑下来情况,PERC+效率提升在1%相比PERC,相对应增加成本的话,只是增加设备,但是设备不太成熟,这是推进的相对难点,除了设备之外,通威是智能化产线搭建的好,人员不会增加,成本增加就是设备对应的动力和折旧增加,大概增加1-2分钱,目前还没有实际的量产,还需要时间。TOPCON设备相对成熟一点,是P型转为N型,TOPCON,主要改扩散设备,会增加4-5道设备,成本上N型硅片贵,比PERC+略高,转换效率提升1%以上,目前主流产线生命力延续上还需要论证。对于HJT规划,静态来看设备成本较高,工艺单耗也高,从HJT中试线上选择的技术路线是三个方向,国产+进口设备都有,目前转换效率已经比PERC多1%以上了,量产效率超24%是可实现的,但是成本增加的更多,未来国产化之后成本降幅考虑在内的话也看不到近几年HJT的性价比,目前HJT单GW投资额考虑国产化,还要考虑配套,还是要8-9亿,远远高出PERC、PERC+、TOPCON。
我们一直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最专做强,我们多晶硅、电池片两环节,进入门槛较高,目前不管是规模还是成本,都是处于比较领先位置,我们目前仍然坚持在两个细分环节最精,行业本身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两个细分环节比较分散,还有足够空间提升市占率,未来在这两个环节夯实行业地位。第二点,我们做了储备,也布局了几百MW硅片产能,组件也有一小部分,主要做叠瓦的研发,这两个板块的布局考虑到验证我们自己产品性价比,做技术储备。我们内部跑出来,我们组件和硅片很多核心技术,如果量产还是有竞争优势的,如果全行业都做一体化的话,通威也有优势,一体化大部分硅片往下游,或者组件往下游,一般到硅片端停止。但是我们有硅料环节的地位,我们更具有协同优势和产能优势,但是我们做好储备。我们仍然认为行业内专业分工为主,共同努力做下成本,促进终端的发展。我们也早给我们上下游客户协商和探讨,形成战略性的供给。
Q3:测算PERC+,TOPCON,未来转换效率提升空间?HJT转换效率追上的拐点?
HJT效率目前是提升1%,但只是起步,目前看得到是24%-24.5%。关键在于这两块额外增加的非硅成本比较少,但是对于HJT,HJT不能光对比转换效率,还要看后端应用会不会造成电站端的超发,目前HJT往2-3年来看只是到25%,但如果PERC+和TOPCON效率站上24%的话,HJT的拐点还会往后推,HJT本身还要利用稀有金属元素,受到资源稀缺性的影响,还要论证是否有可行性。
Q4:目前210组建的进展情况?perc产能不同尺寸的电池片的比例是怎么考虑的?
目前所有的规划都是按照210也就是M12的硅片来做的规划。因为在春节已经到了一部分的210的核心的生产设备,但现在还不是一条完整的产线,眉山的一期的项目是行业里面算是第一批210的产线,这个产线除了主设备之外,还有很多辅助的设施。现在的整体的这样的一个周期,特别受到这次疫情的这样一个影响,可能整体要在二季度初左右才会建成投产,完整的建成投产,但是现在有了一些主设备,我们已经可以用这些主设备生产出一些试样的产品,从试样结果来看,目前的210的尺寸的产品可以做得出跟其他的更小尺寸产品基本上相当的参数。所以这也才坚定了我们在后续的所有项目当中,我们都会以210的来做一个规划。
第二是只要你把硅片做大了,设备从大往小是都可以兼容的。只要匹配不同的工装夹具就可以。但是如果说我们一旦是设计的是小的往大去做,这个就牵涉到设备的改造,可能甚至都没有办法去做,所以这也是后续设计都是按照210来做的原因。
目前产线按照我们测算最经济的规模,纯PERC线不考虑PERC+和TOPCON是在7GW,未来转换效率提升的话还是可以提升的。我们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满产和满销,我们也会看客户需求,今年是大家逐步接受210的元年,我们会根据客户过渡期来调整产品结构。
Q5:后边的投产规划,资金方面是怎么解决的?
关于资金问题,我们这次公告一共是2020年到2023年这4年的一个在电池和硅料端的目标,大概投资这4年的投资大概是在520~800亿左右,资金的来源,第一是我们这几年公司自身的经营现金流,大概应该是在350~400亿,分红拿30%左右,这是经营现金流。第二个就是我们新增融资,有280~520亿,这其中包括中票有50亿,另外就是超短融,总共额度是30个亿,现在还剩下20多个亿的额度。还有绿色债券有30个亿,
第三个来源是银行的项目贷款,光伏平价上网以后,很多银行由以前就是说限制进入,逐渐进行了放开,对光伏平台上为以后的市场前景有了良好的预期。银行对行业也是有很很高的认可度。并且通威最近几年对。这个市场表现,特别是在光伏的归庙中核电池片的成本技术,产品的品质管理,这方面的优势和持续的优势和认同,金融机构是非常认同的。很多银行也表示非常愿意跟我们进行合作。
第四还有一些可能也权益性融资,包括我们现在不还有可转债说以后的比如增发这些,有这些方式,到时候看,根据市场情况和来看,那么这是新增融资的渠道。
Q6:我们现在用的210硅片的厚度,相比166的硅片的厚度需要增加吗?
主流硅片厚度是180mm,目前210厚度暂时只能是180mm,主流156、158的硅片厚度往170、160mm做薄片化,再往下做薄片化,在组件端没法做,因为目前组件串焊管控中没法管控,生产指标也会影响,目前180厚度能接受,再往下能不能做,会不会影响组件端还得后续验证。
Q7::现在眉山的在建的产能,要做到210可能有7~8个GW的产能?
整体应该是在7个GW,当然未来随着转换效率的提升,它可能是会在7个计划以上的会还有待提升的。这个只是基于现在的纯PERC线,不包括我刚刚所说的就是PERC+和TOPCon,因为这些就是它的产线等等这些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它的转换效率会相对更高一点,所以它的额外的产出可能再多一些。所以现在的7个GW只是以210尺寸的目前的PERK,
Q8:现在资金的投资的回报周期大概是多长时间?相对于之前的项目有变化吗?
就上几个月的行情来看,我们在乐山投资的硅料目前这些项目测算下来,基本上都在5年以下,那么好的行情好的时候,就是说可能两年三年,我们包头和乐山的硅料能在4.几年收回,新项目也是4-5年。在电池片环节,从210的硅片来推算,我的整个投资回报的周期可能会有大幅的一个缩短。是因为210的这个产品,不管是各方面的指标也好,还是最核心的非硅成本的节省上也好,它可以有的一个议价空间上来也好,都可以去大幅的改善电池片的的单瓦的盈利能力,所以从而大幅的还会减少这样的一个投资回报期。目前210产品能完全跑到156、158水平的话,非硅能节省5-6分钱。
Q9:未来这几个硅料项目扩产的区域找好了吗?电价大概是个什么区间?
我们还是围绕着2~3个基地这样来定位布局,现在已经形成了两个基地,一个是内蒙,还有就是乐山。那么第3个基地在规划当中还有云南,基本就是三个基地,所以考虑目前的基地当中的电价的话,乐山的话是按照三毛钱,其他地区是二毛三到二毛五。
Q10:成本下降是物料节省吗?现有产线N型料的比例?
N型料比例是按照一季度100吨供货,二季度150吨,三季度200吨,结合我们产出和下游需求推进,要按照市场N型导入速度变化,新项目40-80%。成本部分,自动化控制、核心生产技术等。
Q11:现在同样的一个厂房,电池产能能到7个GW以上吗?现在单车间的投资是多少?
新厂房比目前的厂房要再大一点,通威一直都是追求性价比,折算下来单GW在厂房上投入也算是最少的。但是它确实也会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车间了,但以后估计也就是大到那么大的一个水平,就没法再扩大了。光厂房的投入是不大的。以眉山一期来看,眉山1期我们是连厂房、土建,然后带所有的外围的配套的产物设施,基本上就是一个GW折算下来1个亿不到。
Q12:166尺寸的生产的成本能够比过去能够低多少?
从166现目前来看的话,它的非硅成本应该有2分/瓦的降幅。
Q13:新的硅料基地成本能够做到432的一个水平。那么能否把相关的技术应用到乐山老厂,把543的成本也降到432的水平?
新的技术是能够一部分应用乐山老厂,但全部的应用在老基地还是有难度的。新旧之间应该说可能会有一个3000块钱左右差距,不会特别大。老的项目也会降,但是最终他们会有一定差距。
Q14:HJT中试线规模会扩大吗?
异质结现在3条线,其中两条进口改进线,慢工出细活,跟国产厂商,按照光伏要求做了一些改变,所以才有了单线250MW的能力,未来还会效率提升。今天国产化设备已经能做阶段性的异质结的成果,按照光伏的产线要求还是不吻合的。制程工艺只有四个,但是每个精度都要达到纳米级的管控精度。所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预期的偏差,未来是能恢复到200多MW的水平,未来能不能做到现在PERC的400多MW的单线能力,还需要电池厂商工艺改良和设备厂商在设备上的改良。
40%还是80%,成本差距不大,根据我们和瓦克的交流加过。比例取决于市场的需求。
Q15:电池片设备往大尺寸走,换成大尺寸的话单GW投资会增加多少?一期会考虑哪种技术方案?
大尺寸化以后,车间投资是增加的,但实际上一个车间210产出是7GW,远高于原来水平,折算下来单GW不增反降,硅片越大,单W的投资成本越低,往下兼容是考虑我们目前的产品的出路问题,保证满产满销。PERC+和TOPCON增加是在1.5-2亿左右单GW,但各有各的缺点。这个与我们启动的项目不冲突,因为和两个路线叠加,总归有一条路线有性价比,如果是PERC+的话就是额外增加设备,TOPCON是P转N,最主要在扩散工序改变,要置换扩散环节设备,从P扩改成B扩,还有清洗的设备,预留空间就可以。如果这两个路线性比价比都比不过PERC,我们也只是多增加了厂房面积,这点沉没成本我们可以接受。
Q16:TOPCON考虑国产化设备?
不管是PERC+、TOPCON还是HJT,设备都考虑国产化为主,最简单逻辑,国产化设备商卖最常规设备也有现金流,他们可以请国外专家团队加入他们公司,或者直接买过来,所以未来人、财、物等系统优势都集中在国内,国产设备优势会越来越强。
Q17:30GW产能是以210计算的吗?下游对210应用程度怎么样?HJT和PERC这块,效率到多少能和现有PERC性价比相等?
我们做的规划都是按照210的规划来做的,在今年这个阶段,210往下兼容是考虑市场的过渡需求,我们率先抢出210的产品,是为了安满足下游验证需求,验证的话第一是3-6月的检验认证周期,会有同步检验结果出来,这个验证结果就能给到组件厂家给到不同国家验证,又要走3-6月周期,所以基本上要6-9个月的周期。我们对210有信心的原因在于,210在各个环节有额外成本降幅的空间,空间还不小。以眉山一期车间来推算,如果全部出210产品,年化产能7GW,如果只是158产品,年化只有4.5GW,差距较大。HJT目前还不好说,目前看得到的是HJT转换效率比PERC高,也看得到现在电池、组件功率和电站建设来说,每一个点绝对效率提升,给电站端成本节省约1毛,如果HJT提升效率1%,对电站来说的话,溢价空间只有1毛,但是增加的成本没法对比,高出好几毛甚至1块钱,但是成本降幅很快,如果以GW推算的话,HJT成本快速下降,以1块左右/GW在靠近,如果HJT成本在1块,以今天PERC158来计算,成本在7毛左右,所以成本差异远远大于效率的增幅,但是在特殊的应用场景来看,HJT是双面的,他背面功率也会超过双玻产品,还有一个他的衰减比例确实小于P型PERC,在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能多发电几个百分点。HJT还要使用稀有金属铟,不满足每年100GW的大市场需求,还要看各方面综合因素的考量。
Q18:如果未来2-3年HJT对PERC有冲击了,我们现在投的PERC产线回收期?
现有投入已经收回了,要看新投入的,纯粹看投资回收期的话,以210产出,我们电池边际贡献更好,基于目前硅片成本和低行情,210能做到2年左右的全投入回收期。就算HJT2-3年成本量产化技术,也不是说所以电池投入都浪费,除了电池设备,还有厂房等配套,也是上亿的投资,这一块HJT和PERC能共用,换的话也是只是换PERC的设备,按现在行情来看,只考虑PERC的设备,投资回收期在1年左右。到2023年年新增装机在200GW左右规模,HJT设备厂商不可能丢掉其他比如PERC+,TOPCON等设备不做,只做HJT,只有2-3年HJT的设备供应不过来。
Q19:OCI和瓦克退出的话,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国外光伏硅料厂保持尊重,他们指标也比较优秀,他们高成本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他们很多观念和理念,对技术的认识,对中国的认识还是停留在10年前,他们对自己技术突破也是在10年前,以瓦克为例,在10年期间,他们工艺基本没有改善,但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中国现有的产业配套能力无人能比,工人、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欧美国家没法比的,中国产业链的配套,工人的办事效率,远远超过欧美,这是整个国内机制的差异。瓦克听了我们的之后,回去发了50个亿的减值公告。他们美国工厂花了100个亿,才建了2万吨。
Q20:通威在做扩产规划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新产能扩出来后,有本公司和其他公司的老产能退出,那么按照我们的产能计划安排来看,未来硅料和电池片两个环节产能出清的点在哪?比如非硅成本多少、哪一年的产能会退出,硅料环节现金成本多少的公司会退出?
电池片环节来看,主要是来自于两类,一类是电池片专业供应商,一类是组价厂或者一体化厂商自己建的电池片的产能。截止到2019年底来看,纯单晶环节(绝大部分是单晶PERC的产能)100多GW产能,以非硅成本来说,3毛5以上的还占到40%左右,3毛-3毛5的产能现在还有20%,3毛以下的很少,只有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两家。下一步往大尺寸方向做以后,非硅成本进一步会有几分钱的降低空间,以我们过往经历来看,市场上说通威比较擅长精益管控只是控成本,但是控成本都是基于对技术最深刻的理解之后,对产线进行各种管控,不仅做好实验室中的东西,在批量化生产以后也要做到效率最高,满足市场上的需求,我们是在不断叠加在主流市场上的生产经验,使得我们新投的产能,即使在尺寸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非硅成本也在持续降低,每个新投出的都会至少降低每瓦1-3分钱,听起来好像降幅不大,但正是这个使得我们比行业平均水平更好,是我们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所在,所以如果我们非硅成本进一步降低的话,要看市场上能够接受的空间有多大,行业的进步是在供大于求的前提下的,这种供大于求就能识别出哪一部分是有效产能,就是在效率、成本两方面有保障的产能。从刚刚跟大家分享的数字看,真正有竞争力的非硅成本应该在3毛以内,而当前还比较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有信心扩产,一方面是我们对未来市场的看好,另一方面即使未来市场不是很好,未来也可以考虑落后产能的替换。
多晶硅环节来看,去年关了7.6万吨,今年OCI5万吨,加上国内大厂瓦克的数据总共有10万吨,再加上一些小厂,总计会有20万吨的规模。未来我们多晶硅产业的布局非常清楚,目前我们看得到的就是这5大家,都主要是新的产能,从旧产能来看,除了我们、永祥和大全之外基本没有盈利的,我们现在也只是保持微利,也在想办法提升老产能竞争优势,我们8.4-3在对N型料进行升级改造,在5月份能够实现,N型料占比在刚才说的基础上还能够再提升,实现高质量高附加值。电价方面,一个是把我们的110,220有一个数字上的降低,第二我们正在跟政府谈,政府也支持,把现在4毛2的电价降到3毛8,甚至达到3毛5,这样有个7分钱的电价降低,第三是我们的精细化管理,以前是68000-69000的成本,到62000,到50000多,今年我们要降到40000多,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让老多晶硅保持适当的竞争力,当然跟我们新厂的产能还是有差距,但是行业格局已经很清楚了
上一篇:异质结开启光伏10年新周期
-
中电光伏在韩国再开海外工厂2024-08-16
-
六月订单猛增 太阳能电池厂调涨售价2024-08-16
-
中欧太阳能争端或要“滚雪球”2024-08-16
-
印度打造太阳能火车 替代柴油2024-08-16
-
移动技术+太阳能给非洲带来变革2024-08-16
-
借鉴树根结构 日企开发出适用于光伏电站的简易斜桩基础2024-08-16
-
五月光伏产能达6.4GW创新高2024-08-16
-
上能集散式光伏逆变器再获殊荣,业内首款通过中国效率认证2024-08-16
-
分子石墨烯架构助力有机太阳能电池2024-08-16
-
【两会】关于落实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的三方面建议2024-08-16
-
2015年我国各省光伏装机数据排名及分析2024-08-16
-
国家能源局要求推进风能开发 增强光伏扶贫力度2024-08-16
-
华北地区掀起的户用光伏潮,正泰为你打call2024-08-16
-
光伏新政突拉“电闸” 专家直言:呼吁撤销新政2024-08-16
-
2019年光伏发电电价预测浅析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