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地址官方计划

富士康造车再次撞上比亚迪,谁才是“代工之王”?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2-10-24 15:12:05
热度:

富士康造车再次撞上比亚迪,谁才是“代工之王”?出品|派财经(ID:paicj314)文|陈庆之编|派公子代工之王郭台铭,下定决心要在智能汽车上拼一下了。10月18日,年过七旬的鸿海

出品|派财经(ID:paicj314)

文|陈庆之

编|派公子

代工之王郭台铭,下定决心要在智能汽车上拼一下了。

10月18日,年过七旬的鸿海科技前董事长郭台铭亲自驾驶着自家生产的Model B电动汽车,登上了第三届鸿海科技日的展台,以展示其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的决心。据介绍,Model B是一款针对年轻世代的跨界休旅车,续航里程为450 公里,零百加速6.6秒。

鸿海此次还展示了电动皮卡 Model V,以及量产版 Model C 电动车。加上去年发布的 Model C 原型车、Model E 轿车、以及 Model T 电动巴士,进入汽车领域仅仅两年的时间,鸿海就已经推出了多达6款车型,效率可谓相当之高。

作为本次活动最受瞩目的MIH 标准化与模组化开放平台,鸿海表示已经有 2479 家企业加入。不久后,鸿海将举行展示日,以公布 MIH 的车型计划。

不难看出,郭台铭造车的阵势相当之大,决心也不可谓不坚决,但从量产车的性能参数来看,富士康还没有跟上国内“卷王”同行们的节奏,更不用说赢得与老冤家比亚迪之间的竞争。

在手机代工领域的恩怨纠葛长达20年之后,鸿海与比亚迪再次在汽车代工领域撞了个满怀,鸿海有MIH,比亚迪有E3.0;但不同的是,市值万亿的比亚迪早已今非昔比,刚刚过去的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了20万台,并且拿下了1-9月的世界销量冠军,而未能实现量产的鸿海还在碰着特斯拉Model系列的瓷。

一直梦想为苹果汽车代工的郭台铭,在本就不大的汽车代工市场空间中,面临的是诸如比亚迪这样强劲的对手,富士康的造车梦可谓一路波折。

郭王之争

代工之王郭台铭和王传福的长达20年的恩怨始于2002年。

那一年的11月27日,王传福受邀拜访富士康,彼时的比亚迪只是一个做手机电池的小公司,而富士康早已是世界级的代工航母,宾主见面,按照当时新闻稿的说法:“双方宾主言欢,觥筹交错,畅想未来合作的美好前景。”

按照流程,郭台铭顺便请王传福参观了一下生产线。现在来看,郭台铭绝对会为这一安排感到后悔,原因很简单,王传福最著名的能力便是以半自动化的生产线干翻对手的全自动生产线,更官方的说法是:“自主研发设备,自主建造生产设备,用半自动化半人工降低成本”。

比如,王传福赖以起家的电池业务,就是靠自己造设备,把自动化生产线拆成了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就这样,自动化生产线一条要上千万,而王传福只用了不到200万,就成功的复制了一条。

因此,当参观了富士康的生产线之后,王传福感受到的可能并不是震撼和崇拜,而是“就这?”随后而来的就是纳米级的致敬,仅用了几年时间,王传福迅速“克隆”出与自己近乎相同的手机代工产业链。

而更让郭台铭恼怒的是,从2003年起,富士康400多名员工跳槽比亚迪,比亚迪甚至为此成立了挖角办公室,挖走了富士康在日本的研发高级核心主管,并连带了一项重要的冶金提炼合成技术。

据富士康内部人士透露,富士康前任业务主管柳相军在比亚迪的诱惑下,于2005年离职前将富士康内部财务资料发送给比亚迪。得到这些资料后,比亚迪专门组织人进行分析,破解了富士康的商业机密,包括哪些产品赚钱,跟客户的报价等细节。

随着时间的推进,上述事态进一步恶化,而郭台铭的忍耐也到达了极限。2006年5月4日,富士康的网检系统检测到王伟等富士康员工向比亚迪发送了大量的系统文件,公司当即报警。随后,富士康与比亚迪的诉讼长跑正式拉开序幕。

看起来富士康证据确凿,比亚迪几无胜算。但吊诡的是,王传福和比亚迪却并未受到实质性伤害,屡次化险为夷,最多也就是某些员工受到处罚,比如,“富比案”的关键人物、从富士康跳槽至比亚迪的柳相军,在本案中被判有期徒刑4年,出狱后竟然再次进入比亚迪工作,直至退休。

对于此结果,郭台铭当然难以接受,富士康内部怀疑是王传福的深圳市人大代表身份,影响了诉讼结果。“我们不得不选择香港,在深圳打不赢官司,就像到赌城去,他一面跟你赌,一边自己做庄。”郭台铭十分委屈。

从客观情况来看,在郭台铭控诉王传福窃密的时间段里,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如火如荼。据富士康提供的数据,比亚迪2006年手机制造的营收超过51.35亿元,较2005年的19.06亿元增长了169.3%,较2004年的9.39亿元更是增长了4倍多。

由于势头强劲,2007年富士康决定在香港起诉比亚迪,同年比亚迪决定分拆手机业务赴港上市。富士康起诉在前,比亚迪上市在后,二者正好间隔了一个月,比亚迪在2007年8月递交的上市申请最终过期。时隔一个月后,比亚迪再次递交了上市申请,与此同时,富士康也紧随其后再次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新诉讼。

受富士康的阻挠,比亚迪最终被迫推迟半年上市。对此,王传福曾在公开场合指责富士康是在“故意捣乱”。

对于郭台铭来说,这点报复还远远不够,他曾对两者之争抱有必胜的决心:“论竞争力,它绝对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也不把窃取商业机密的公司当对手。比亚迪在模具等众多产业领域中,连我们的1/10都不到,如果我输了,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指着后面的落地窗)。”

但事实却是,经过了数年的诉讼之后,郭王之争最终不了了之,郭台铭“有生之年,与比亚迪的官司一定打到底”的狠话,也没了下文。

而故事的另一边,富比两家在手机代工业务争斗不休的同时,王传福和郭台铭几乎步伐一致地看上了汽车产业,这一次,先出手的是比亚迪。

2003年,机缘巧合之下,比亚迪收购了秦川汽车。彼时,王传福并不是奔着新能源去的,他只是在手机电池增长空间有限之后,找一个门槛高一点,竞争弱一些的行业,想安安稳稳地赚点钱。但这个决定却引起了投资者的强烈反对,为此,比亚迪股价出现大跌。

富士康的汽车业务则要晚两年,2005年,鸿海收购了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制造商之一,台湾安泰电业100%的股权。后者主要从事电瓶线、影音传输线等汽车线束制造,客户包括福特、大众、上汽通用、马自达等汽车公司。这被外界视为富士康正式进入汽车行业的标志。

当然,汽车市场足够广阔,两者彼时并不认为彼此会成为竞争对手,进入汽车行业,只是正常的企业业务扩张,但此后的两件事开始让郭台铭意识到,比亚迪选对了路,而富士康必须迎头痛追。

3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