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地址官方计划

欧美国家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启示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2-05-27 12:00:18
热度:

欧美国家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启示  ■ 曾玮良吴依   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狭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623万辆,同比增长118%,市场渗透

  ■ 曾玮良吴依

  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狭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623万辆,同比增长118%,市场渗透率达到7%。在全球减碳行动的压力下,欧美国家陆续提出目标激进、配套有力、系统性强的战略与政策,极大程度上加速了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并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万辆,依旧保持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地位。但从市场渗透率看,2021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19.2%,已经超过中国电动汽车13.4%的市场渗透率。欧洲全面电动化的进程有可能超过中国,应当引起业界充分重视。

  然而,从技术路线来看,中国在纯电动领域仍具备全球领先优势,纯电动车型的市场占比长期保持在80%以上,而该数字在欧洲、美国则分别为55%、74%。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提速,势必将在国际产业合作、中国汽车出海等方面给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车百智库认为,在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抓住全球低碳化的重大机遇,持续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欧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需引起重视

  2021年,我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地位。市场销量达到352万辆,全球占比超过50%,分别是欧洲的1.6倍、美国的5.3倍。但从市场渗透率来看,欧洲全面电动化进程有可能超越我国。2021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19.2%。其中,德国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超20%,挪威纯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达64%,已超过我国13.4%的渗透率水平。

  欧美设置了远超我国的汽车电动化发展目标。

  欧洲于 “Fitfor55”计划中要求2030年乘用车和轻型货车分别在2020年基础上减排55%、50%,2035年实现新车100%零排放。美国拜登政府迅速调整战略方向,希望重建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并要求2030年乘用车和轻型卡车新车销售50%为零排放车辆。传统汽车工业大国德国也将2030年零排放汽车保有量目标由原来的1000万辆增至1500万辆。

  我国于2020年底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提出2025年新车销量占比20%、2035年纯电动车辆为新车销售主流的发展目标,与欧美相比目标相对保守。

  全球主要国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力度,持续性强,覆盖面广。

  欧盟为确保电池的自主性,目前已经在70余个研发制造项目中投资超过200亿欧元以提高产量,到2025年实现动力电池100%本地供给。为确保在半导体技术和应用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芯片供应安全,还将通过立法设定欧盟芯片产能2030年全球占比20%的目标,投入约430亿欧元。

  美国正在与邻国或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安全的动力电池跨国供应链,以期补齐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短板,加快电池技术创新,并计划设立芯片基金、补贴520亿美元激励企业本地生产,建立更有弹性的半导体供应链。

  此外,欧美在电动汽车产业链完善、关键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领域电气化等方面也出台了多项投资计划。

  跨国汽车公司电动化战略转型明显加速,减碳逐渐成为下一个竞争赛道。

  国际先进的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已经在加快能源供给、供应链、生产制造等全链条进行减碳布局,力图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脱碳形成新的竞争力。

  欧美汽车企业在减碳方面行动早、力度大。大众、宝马、福特、沃尔沃等主要跨国车企,已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覆盖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对在华供应链及零部件企业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目标。

  跨国车企尤其重视车辆产品与服务和中国本土市场的结合,如在智能网联、共享出行等领域,将以 “为中国设计”的电动汽车产品撬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上看,跨国车企加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有利于国内电动化进程加速。

  各国高度重视并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的协同发展。

  为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保障能源自主安全,挪威、冰岛等国家利用拥有风光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已经率先实现100%可再生电源电力系统;美国持续加强清洁电力技术创新并提出2035年100%零碳电力的目标;德国加快部署风光发电基础设施,计划于2038年前实现完全退煤,同时为发挥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互动与增强效应,加快道路交通零排放转型;新西兰将于2030年实现车辆充电100%使用可再生电力。

  主要发达国家在V2G技术研究和商业化应用上,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和做法。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修订政策,推动储能和能源平台运营商参与电力市场。加州出台了 《加利福尼亚州电动汽车与电网协同路线图》,提出电动汽车可以作为储能设施进行 “放电”,为车网互动提供全面保障。

  积极把握加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过十余年积累,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规模、产业链方面建立了先发优势,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 “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期。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占当年汽车出口总量的15.38%,逐步成为汽车出口生力军。我国产业链企业也已开始大力推动出口及海外建厂,着力开拓国际市场。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态势下,广泛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我国扩大汽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引领国际标准协作。凭借在市场规模、技术积累、创新模式等方面的基础,我国同其他国家在政策、关键技术、产业链、企业等层面存在广泛的合作前景。通过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为各国发展贡献中国经验,提供产业支持,将有效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依托产业积累,推动国内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同步,尤其在充电接口、动力电池安全、碳排放核算、车联网通信标准等领域实现国际接口标准统一,将为全球产业链稳定创造积极条件。

  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的产业链重构将为我国零部件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在电动化、智能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零部件体系的70%以上需要重构。欧美等国均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必争领域,积极押注新能源汽车进行全生态布局。主流车企依照自身产销规模、产品定位、财务状况及区位分布等优势制定自身发展目标及战略,以期不断巩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整体来看,新供应链技术壁垒尚未形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国际汽车巨头同台竞技创造了机会。

  正确认识加速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

  全球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对我国上游资源保障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

  受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预期不断走高,导致的恐慌性库存储备增加、叠加开采及产能释放的长周期及疫情、国际政治等综合因素影响,国际电池上游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其中碳酸锂价格由2021年初的每吨5万元,增长至2022年3月的每吨50万元左右,电池系统和电动汽车价格随之上涨,影响到整车的正常生产及销售。

  由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部分关键资源领域对外依存度较高,如三元前驱体材料的镍、钴,目前国际探明储量为400万吨、800万吨,主要依赖印尼、俄罗斯、刚果的进口。未来在全球各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目标统一、持续发力的态势下,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与原材料供应量及价格稳定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各国加快技术研发,我国已取得的优势可能被逆转。

  在汽车电动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并有望通过电动化实现 “换道超车”,但国外依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夺回主导权。

  如在电池领域,欧洲发布了 《2030电池创新路线图》;美国制定了 《美国锂电池2021―2030年国家蓝图》;日本启动了新一轮 “电动汽车创新电池开发”项目,重点支持以丰田为牵头单位的、针对电动汽车的全固态电池研发项目;韩国也发布了 《2030二次电池产业发展战略》。

  在自动驾驶、V2G技术、轮毂电机等方向,国外也在不断加大投入,我国如不能持续加强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将有被赶超的风险。

  国际碳竞争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国际化进程产生冲击。

  全球各国绿色政策壁垒加剧。欧盟电池法规明确提出,从2024年7月开始,只有已建立碳足迹声明的电池才能投放欧盟市场,2026年1月1日起将实行强制碳标签。供应链企业还面临着宝马、大众、奔驰、沃尔沃等国际汽车巨头,对低碳生产、材料回收和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方面的具体指标要求。

  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减碳基础相对薄弱,行业内还未形成广泛的碳排放核算与管控共识。由于缺乏技术与经济实力,企业普遍未把减碳内容实质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大幅增长78%至284亿美元,随着国际碳贸易壁垒逐步加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动力电池出口领域建立的优势,被削弱的风险较高。

  (本文摘自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百智库《调研报告》2022年第6期 (总第56期))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