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地址官方计划

从第一性出发,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需要打破哪些认知陷阱?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2-05-11 16:18:46
热度:

从第一性出发,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需要打破哪些认知陷阱?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新能源汽车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量产业部门之一。远大前程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新能源汽车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量产业部门之一。远大前程召唤下,各方势力纷纷介入,一派大干猛上景象,诸多新兴公司获得市场高溢价估值,一度被寄予了“终局式”想象。 实际上,汽车产业已经存在百年历史。

百年之中,从福特T型车到特斯拉Model Y,“城头变幻大王旗”从未终止。任何一个品牌的最终崛起,直至产业格局的阶段性稳定,都历经了残酷的淬炼。 当浮躁气息越来越浓时,我们越需要以史为鉴,以产业规律为指引,一分为二地对当前新能源车市场格局以及竞争态势的中长期预期,有清醒的认知。如是,于产业,于投资都是有益的。 所谓一分二,是指:

在A面,一个长波周期的能源及智能化革命背景下,汽车市场及技术正在发生破坏性变化,全球产业格局将因此重塑。其中,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及数智化产业链的相对完整与领先,使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最佳破局窗口期。参考日本汽车品牌的崛起历程,我们可以乐观预期,中国或将有不少于5家公司逐步成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坚。

在B面,我们正处于一场历时10-20年的马拉松竞赛的开端,以史为鉴,当今多数产业参与者所“共谋”的新故事,从长周期看都将经历“泡沫吹胀-破裂-理性发展-格局奠定”的过程。故而对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需要警惕,甚至避开。唯有回归汽车产业客观规律,回到制造业本质去瞭望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产业才不至于栽跟头,投资者才能避免交更多学费。

从A、B两面出发,我们会发现,当今中国汽车产业内,诸多勤恳的本土品牌都值得重新梳理一遍,因为回归产业本质,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它们不会像当前聒噪的声音所说那样,已经失去了时代的眷顾,反而我们有实质的理由相信,在这场竞争之中,它们有足够的韧性走到更远。

作为开篇,我们将目光锁定一家市场关注度很高,但认知度相对有限的本土汽车品牌——小康股份(赛力斯)。以这家公司为研究客体,本文将尝试分析三个问题:

1. 什么是新能源车的第一性?

2. 新能源汽车需要怎样的“中国制造”?

3. 以及,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需要打破哪些认知陷阱?

 01认知决定终局:什么是新能源车的第一性?  

电动化与智能化,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两大炙手可热的锚点,也是驱动整个汽车产业创新范式转折的两个关键技术要素。 

但问题是,一旦将充分条件视为必要条件,或将部分必要条件视为必要条件的全部,那么,它所催化的泡沫势必将成为整个产业巨大的麻烦。实际上,当时当下,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中短期曲折——

从芯片供给危机到锂矿等原材料供给失衡难题;

主机厂与电池厂博弈持续加剧;

辅助驾驶雷声大雨点小,故障频出且渗透率不及预期;

预期打满但进度不足,上市公司估值走势形如过山车;

…… 

表面上看,新事物的成长受到了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但回归内里,一个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个时期以来的盲目乐观,使我们忽视了对产业规律的敬畏,进而大部分从业者在应对问题的规划与预案能力建设上不及预期。 无论新能源汽车有怎样的远大前程,其底层规律却是一以贯之的:

1. 这是一个“超级重资产+强周期”行业;

2. 不管产品形态如何改变,其第一性始终是制造业的基本规律——基于生产工艺进步的成本与服务竞争,即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3. 用规模效应熨平“重资产+强周期”桎梏,成为最终格局的“幸存者”之一。 回溯汽车产业历史,从福特到通用,再到丰田、大众和特斯拉,过去百年间汽车产业5大符号性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无不系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工艺的指数型进步。其中最广为认知的便包括福特的“流水线制造”工艺、丰台的“精益制造”工艺、大众为代表的“平台化/模块化”制造工艺体系与特斯拉的“超级制造”工艺体系。  

图:汽车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路径;资料来源:国海证券  

图:特斯拉“超级制造”工艺体系的三层次;来源:OPEO  

再以日本汽车产业的崛起为参考,追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丰田、本田等日本老牌车企可以发现,它们的成功之道,在于面对充分的市场竞争,不断追求以构建硬核制造工艺为核心的多元技术进步,最终在核心零部件、制造流程等关键领域建立比较优势,形成了即时平衡的汽车生产制造方法论。

即使是在智能电动汽车的电气化架构下,汽车仍然是极为复杂的工业品。就以汽车底盘为例,包括了悬架系统、转向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等,其制造的门槛依然不低,对没有制造和技术积累的跨界公司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难度,这最终一定会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竞争之上。

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人认为特斯拉就是靠着智能化才得以领跑电动车市场。实际上,特斯拉的先进制造能力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对此马斯克亦不讳言,这位曾经一度在特斯拉至暗时刻困守工厂“咀嚼着玻璃凝望深渊”亲自解决生产工艺问题的全球首富,在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当今世上没人比我更懂制造业”。 一体化压铸工艺技术,就是特斯拉视制造为第一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早在2019年,特斯拉就发布一体化压铸工艺。经过多年制造攻关,特斯拉已经将一体化压铸应用到了Model Y的前底板和后底板,正在研究中底板的一体化压铸。目前特斯拉正用着力劲科技(HK:00558)采购的6000吨级压铸机在自家超级工厂做汽车零部件的一体化压铸。  

图:特斯拉一体化压铸布局;来源:压铸周刊,东吴证券

为什么特斯拉要开发一体化压铸?传统的汽车制造工艺需要经过冲压环节先生产出众多零部件,再通过焊接将这些零部件组合到一起,最后再进行涂装。而一体化压铸能够“取代”传统的冲压、焊接环节,一次性做出大型的零部件。简单总结,一体化压铸在零部件数量、生产时间、生产成本、汽车轻量化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可以想象成汽车制造和工艺的升级。

具体来说,特斯拉在Model Y上使用一体化压铸后,车身后底板零部件一下从70个削减到2个,本来用于后车身装配生产线简化为一个压铸机,带来生产工艺流程大幅简化。同时,一体化压铸还能实现轻量化减重10%,14%续航提升潜力。显然,不断提升的制造能力已经成为特斯拉领先竞争对手的关键。  

图:特斯拉Model Y后底板的一体化压铸工艺;来源:特斯拉

再回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简单复盘亦不难发现,我们之所以能在新能源浪潮里独树一帜,政策预判导向下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根本原因。其中,最核心的竞争力,依然来自于新能源“三电”等生产制造工艺的全面领先与规模性成本下沉。以电池生产工艺为例,从早期的圆柱、软包,到最近两年的CTP、刀片电池,极大促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扩张。 即使从负面案例观察,比如困扰当前整个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矛盾——上游原料供给问题与应用侧的充电焦虑等问题,依然是卡在生产工艺这个产业第一性上。

可以预期,这些核心矛盾的最优解,仍在于新一代工艺技术,包括且不限于麒麟电池、4680电池、钠离子电池甚至固态电池,以及高压充电平台等新型工艺技术的成型与更低成本产能释放。 总之,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成长预期,无论作为从业者还是投资者,都需要保有先天敬畏以及后天勤勉,本质原因在于它是一个“超级重资产+强周期+高制造壁垒”的产业,不存在天生骄傲式终局思维,它的底层规律是制造业的基本规律——基于制造能力和生产工艺进步的成本与服务竞争。  

3  4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