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地址官方计划

四部委领导在泰达汽车论坛透露了哪些新能源汽车政策动向?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0-09-05 14:03:56
热度:

四部委领导在泰达汽车论坛透露了哪些新能源汽车政策动向?9月5日,202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举办,在开幕大会上,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和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

9月5日,202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举办,在开幕大会上,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和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政策动向、前瞻布局等行业共同关心的议题,为变革中的汽车产业把握战略机遇、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EV视界特此对于会相关部门领导的演讲进行了整理汇编,以飨读者。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向市场+政策双轮驱动转变

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今年7月视察一汽集团时,总书记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高端品牌建设和地方政府支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再一次为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深度融合,电力驱动、智能网联、共享出行等各类前沿技术相互赋能,推动着汽车产业形态、能源消费结构、交通出行模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汽车产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汽车产业也将继续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防范新风险、应对新挑战的准备,更应该把握危机中蕴含的变革与发展机遇。“因工作原因不能亲自到天津参加会议,借此视频,我想分享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是危中求机,有效应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于汽车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是危中有机,前一阶段我国汽车产业着力复工复产、恢复市场。下半年,我们应该乘势而上,坚定“强链、补链”的战略核心,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把危机转化为汽车产业结构性优化调整、加速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万辆和9.8万辆,同比增长15.6%和19.3%,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支撑、政策支持和市场拓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我们应该保持战略定力,更加坚定的紧跟新能源汽车这一重大战略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向“市场+政策”双轮驱动转变。要持续加强产业链全链条的创新,不断地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关键技术,以更加开放、更高水平的合作,与全球行业同仁一道,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创新驱动,打造跨界融合的汽车产业新生态。全球汽车产业创新体系正在产生变革,逐步由动力系统向整车产品创新拓展,由汽车产业向跨界融合、集群创新跨越,由单一产品销售向综合出行模式创新演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体系必须积极作为。

第一,技术和产品创新。我们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补足产业短板的同时,加强前瞻不具合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在下一代动力电池、高算力芯片、高功率驱动、高性能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等各方面加快取得行业成果。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助推汽车能源驱动系统的低碳化转型,引领和带动新一轮产业变革。

第二,高质量安全运行。近日全国政协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专家深入研讨,提出要以审慎不容的监管方式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从研发、制造、使用、充电、维保等全方位提升安全性能,用科学系统的监管方式处理安全问题,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

第三,产业生态模式创新。随着跨界融合的逐步深入,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优势将不再局限于技术和产品,而进一步的向生产优化、营销变革、体验提升、出行服务等方面延伸。未来要主动探索,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制造与服务向新型产业生态拓展,探索更加多元的发展模式。

第四,政策和制度创新。加快破除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拦路虎”,推动建立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是促进汽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应深入地推进放管服,放宽市场准入,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市场公平竞争规则,合理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放眼全球,构建汽车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汽车产业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在应对疫情、复工复产期间,国资、民企、合资、独资、各类型的企业协同发力,有效地应对了外部条件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障和恢复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下乡,用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新能源汽车引导农村汽车消费直接跨入电动化,满足农村居民对绿色出行的美好向往,提升消费档次和生活质量,拓展新能源汽车在农村的销售、服务和充电设施的产业链,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我国而言,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国际和国内的市场需求是强劲和稳定的,畅通汽车产业内循环,对国内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应该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作用,不失时机地抓住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创新的机遇,以高科技、高品质的汽车产品,优质的市场服务以及成熟的发展经验,积极构建汽车产业的国际大循环的体系。

我们应抓住全球汽车生态重构的战略机遇期,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要加快提高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速开拓国内市场消费和服务的新需求,不断地做强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标准规范制定,保证资源供应的稳定性,打通国外市场的堵点,加快做大国际大循环,最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互促、融通发展。

实现汽车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群策群力,立足当前,我们要共同携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提升汽车的产品质量,不断地探索汽车市场的新模式,恢复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稳住基本盘。着眼未来,我们要以更大的科技创新的活力,持续突破、广泛应用电力驱动、智能网联、共享出行等各领域、各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汽车产品和服务,谋定我国汽车产品发展的未来,深化全球分工协作,我国的汽车产业就一定能够平稳发展,在新形势下取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蔡荣华:加快提升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替代优势和市场份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变局进程,当前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中央提出加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一是努力促进汽车产业平稳运行。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接近200辆,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拥有汽车的家庭和中低收入购车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有车的群体消费升级和更新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未来新增和购车需求仍然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因此初步减少或者取消汽车的限购对无车家庭购车的支持进一步稳定扩大和汽车消费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必由之路,汽车产业要努力巩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优势和市场份额。汽车产业要加快基础升级,不断优化市场供给,电池配置灵活、续驶里程兼顾、加快电池标准化,提高充换电,推广电池租赁等车电分离的消费方式,降低消费者购车的成本。

二是努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加快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汽车产业链长,国际化程度高,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的冲击。部分关键基础零部件和系统部件还需要从国际市场采购,存在一定供应风险,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必须加大关键基础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力度,补齐短板、强弱项,加快提升我国汽车产业零部件水平,逐步形成供应渠道多元化。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要加快国际化发展,优化区域布局。

三是努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汽车产业结构和布局,我国汽车产销量占全球30%左右,汽车竞争日趋激烈,但是盲目投资、产能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僵尸企业、无效产能占据大量的要素资源,必须加快市场化建设,法治化管理,强化监管问责。

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让国际国内市场更好的融通,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的趋势,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汽车产业必须不断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着力畅通国际国内要素循环,要创新资本、技术、人才、产业链合作形式,鼓励外资企业加强在华研发设计、产业链建设,支持内资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

四是努力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汽车社会。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在信息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的赋能下,汽车换了心脏,装上了大脑,焕发出全新生命力,由传统的运输工具加速向新型动力驱动和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的智能移动空间和储能单元转变。技术架构、产品结构、产业形态,包括消费模式正在被颠覆。电动化、智能化潮流势不可当。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的目标,汽车产业是重要的载体,我国已步入汽车社会,进一步改善优化道路交通、能源环境、民生福祉更需要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支撑,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加强政策协调,优化制度供给,完善汽车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着力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汽车社会,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不懈努力。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习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今年7月,习总书记在一汽集团考察时强调指出,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立志这个方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中央财政从2009年起就开始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到现在已超过10个年头。十年来,我们一直将创新作为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财税政策的不断优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牢牢抓住了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转型机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内循环产业体系。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领域贯彻落实新发展格局要求的重要抓手,成为汽车行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民族品牌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数字信息等领域加速发展,电动汽车发展势头强劲,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逐渐明晰,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益加剧,已逐渐由市场规模的竞争转变为技术创新、供应链安全、循环体系等产业生态的综合竞争。面对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新能源汽车如何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一,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是要苦练内功,依靠不懈创新,把握好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下滑,不少企业的经营受到很大的冲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完善了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将原定于2020年年底推出的补贴政策延长至2022年底,平缓了补贴退坡的力度和节奏,并保持了技术指标的总体稳定,市场反映看,稳定了政策预期,促进政策回暖的积极作用。

7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实现了近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对产业发展前景也有一些讨论,要辩证看待当前的行业发展形式,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依靠不懈的创新对冲风险、化危为机。

一是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产业基础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新零售、换电、储能等商业模式不断涌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市场结构上看,1-7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完成49.6万辆和48.6万辆,与国外相比我们仍具有比较优势。

尽管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一些造车新势力,显示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公交、物流、出租等公共领域电动化有较大空间,从品牌塑造看,一些民族品牌已经树立起优秀的形象和产品认知度,财务指标逐渐好转,某种意义上讲,大浪淘沙有利于加速市场出清,实现优胜劣汰。

二是要正视问题、深刻总结。上半年国内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出现大幅下滑,深层次值得思考。在理念上一些企业固守传统的造车思维,对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这个浪潮缺乏敏感性,在实践上一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产品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现在看单靠补贴是打造不了国际知名的民族汽车品牌,拥抱新的工业和科技革命的浪潮只能靠我们自己,否则就会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甚至被淘汰出局。

三是化危为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成本不断下降,能量储存不断提升,为储能为载体的智慧能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车电分离等模式的推广应用,应该说新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把握好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历史机遇,通过加大理念的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提升产品、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依靠有竞争能力的产品,最终拥抱市场、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第二,中央财政创新支持方式,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健康有序发展。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一直采取的是购置补贴的方式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截至今年7月,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200辆,建成加氢站约80座,但是产业仍面临众多突破问题。

与此同时,部分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跟风上马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风险又开始显现。在去年的泰达论坛上,我就建议要通过转变燃料电池汽车的支持方式,推动产业持续健康、科学有序的发展,今年4月,财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通知明确提出,调整补贴方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我们广泛听取了企业和地方的意见,考虑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支持城市群示范应用,推动构建燃料电池汽车完整产业链条,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重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转型后的示范政策核心目标就是支持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示范期间中央财政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应用给予重点奖励。

二是重点支持城市群开展示范应用。内循环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打破区域间的产品、技术等要素流动的范例,这是内循环基本的内在要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有机衔接,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内循环的一个基本内在要求。因此,我们这一次的示范,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以产业链上优秀企业为纽带,这个企业所在地的相关城市进行联合申报。城市之间明确牵头城市和任务分工,形成产业链条各环节环环相扣、强强联合的态势。

三是重点开展新技术、新车型的应用示范。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在合适场景下可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有力补充,本次示范重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并向重型货车倾斜。示范城市群要找准和依托应用场景,不断降低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及运营的成本,即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

宋秋玲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迈向试车强国之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行业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持续不断地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新技术、新业态融合运用的商业化、可持续模式,尽快将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和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和品牌优势,携起手来,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为早日实现汽车强国梦不懈努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2020年新能源车正积分供给不足,下一步要做一些政策调整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门组建制造业复工复产专班,把汽车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保障服务,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适应性调整了政策标准,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促进汽车产业消费,全行业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复工复产,复试复销。4月起实现产销正增长,1-8月,汽车产销预计完成1450万辆左右,同比下降约9.7%,总体好于年初预期,恢复速度在全球范围处于前列。1-7月份,全球汽车市场同比下降24.5%,同期我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2%,是全球的一半。

汽车产业发展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国际看汽车产业四化叠加交汇、相互赋能,汽车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储能单元等具有多种属性的产品,生产方式加快互联协作、智能制造演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发展变革,孕育很多新机遇,同时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疫情影响给全球产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从国内看,我国汽车产业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家底,新能源汽车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核心技术部分缺失,基础能力不强,品牌竞争力不强等大而不优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下行压力增大,外部竞争加剧,智能网联成为全球竞争高地,如何巩固传统优势,构建发展新优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未来十五年,将是我国汽车技术加快演进和产业激烈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汽车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总体看,我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并将保持一定增长的空间,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具有跨领域、跨部门推动的优势区位优势。当前,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发展方向,提升优化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不懈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当前,我国汽车企业均已建立整车正向研发体系,中国品牌汽车平均每百辆车问题数与外资品牌差距由2016年的14缩小到2019年的9,红旗、长安、领克等品牌已经获得消费者的更多认可,但我们在研发投入、品牌溢价能力方面还有不少的差距。大家注意到,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重点整车企业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1%,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说明大家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品牌向上如逆水行舟,需要持续推动,一方面我们要把产品做好做优,这是根本,要加大投入,加强联合,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用户粘性。我们将组织开展固链、补链、强链行动,全面提升产业链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品牌建设,讲好品牌故事,发挥企业和政府两个优势,营造良好氛围,加大中国品牌汽车宣传推介力度,同时要坚持开放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畅通,推动形成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二是要坚定不移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11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建立了完备的产业体系,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产销量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以来,受疫情、油价、燃油汽车排放升级、降价销售等因素影响,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下降32.8%,低于汽车总体20个百分点,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研究发布双积分办法的修改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目录和产品公告合并改革发布,努力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平稳发展。下一步,将坚持从产业升级和促进消费双向发力,联合相关部门与行业企业一道,推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推动实施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推动车电分离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提升公交、出租、物流、环卫等公共领域和一些特定场景的车辆电动化水平,同时针对疫情影响导致的2020年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在加强研究,下一步要做一些政策的调整。同时要加强安全监管,组织开展全产业链安全隐患排查,加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力度。

三是加快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近年来我们坚持单车智能和网络赋能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标准引领、开展测试示范,加快构建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网络化基础建设,发挥各方优势,加快布局5G蜂窝通信基站,部署LTE、V2X的路测技术;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启动“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车载信息交互,车路协同、网络安全等相关标准的制定,形成基于车路协同,体现中国特色的体系架构;三是推动测试示范,联合修订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管理规范,鼓励有关地区开展载人载物规模化示范应用,探索新商业模式。

四是深化汽车行业管理“放管服”改革。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持续推动汽车公告管理改革,压缩审批范围,将部分事项转为备案管理,放开检测检验市场,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主体的监督管理办法,保障了疫情期间企业生产运行,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下一步,将按照企业主体、问题导向、开放创新、监管有效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精细化、精准化的管理服务。因此,在保障产业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放开待工生产、包容审慎监管,建立新技术豁免机制,支持鼓励创新,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要。

二是保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推动产品自检自证,尽量减少检测费用,减少企业负担。三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强化部门协同,信息和数据互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组建,汽车处由原来的一个处调整为两个处,进一步增强了为汽车产业服务的力量,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能力。

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赵志国:今年网络攻击280余万次,车联网安全工作任重道远

汽车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先导性产业,当前以车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生态蓬勃发展,驱动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将车联网视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密集出台相关的政策,在去年欧盟发布的增强欧盟未来工业的战略价值链报告中确立了提升欧盟竞争力和全球领导地位六大领域,其中就包括了车联网和网络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车联网产业发展和网络的安全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快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强调安全与发展必须同步推进,这为我们推动车联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工信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车联网的发展,紧密结合5G的商业应用等,加快5G与车联网的融合创新,充分发挥我国网络产融体制市场的优势,积极打造车联网的先导区,推动车联网从测试示范加快走向先导应用的新阶段。我国车联网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安全与发展同步,一是加快探索构建车联网安全发展的新路径、新格局,以此加强顶层谋划设计,积极落实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委会的部署要求,立足车联网安全实际,提前研究谋划,不断丰富政策的储备。

在出台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中明确了强化管理、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并围绕健全安全管理的提起,提升安全防护的能力,推进安全技术的手段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等方面,就车联网、网络安全作出了系统的部署。

二是加快构建标准的基础。以标准先行引领安全发展,落实国家车联网产业发展体系建设指南,加快研究编制车联网网络安全的标准体系建设,初步明确80余项基础性和急需的标准项目的清单。目前已发布实施车联网信息服务平台防护、无线通信技术安全、数据安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国内的标准。支持立项通信数据安全、路车单元安全等4项国际标准。

三是强化风险的监测防范。组织中汽中心等单位面向整车车联网平台、电子零部件等22家产业链主体全面排查网络安全的风险隐患,初步摸清车联网安全的家底。聚焦5G垂直应用、数据跨境流动等重大问题,深化安全评估,丰富政策储备,加强前瞻应对,依托现有的基础网络和工业互联网安全成熟机制、手段、资源,初步实现对80多家车联网企业,2亿多车联网终端进行安全检测。并与车联网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建立监测通报和协同处置的机制,积极加强车联网安全风险防范的应对。

四是推动安全实践创新,强化技术创新。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重大项目,将车联网作为重要赛道和重点方向,近三年来累计投资13亿,优先支持车联网的加密认证、安全态势感知、智能汽车安全检测等10多个项目,促进车联网安全关键技术攻关的突破,支持业态创新,指导建设车联网网络信任支撑平台,打造端到端的安全信任机制和网络信任体系,目前已有广汽、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多家主机厂接入平台,实现网络身份的互通互认,促进方案创新,依托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5G安全专题赛等平台,围绕5G+车联网融合应用等重点场景,遴选出10多项优秀安全解决的方案,有效引导和推动模式创新与应用。在车联网网络安全工作创新开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车联网蓬勃发展,网联化、智能化加速深化相比,车联网网络安全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对相关安全本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车联网网络安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从车联网动态监测情况看,网络攻击向车联网领域延伸,今年以来发现整车企业车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相关企业和平台的恶意攻击,达到280余万次,平台的漏洞、通信的劫持、隐私泄露等风险十分严重,危害更加严峻。

从车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实际看,产业链相关企业,特别是传统车企,网络安全意识不强,防护能力不足,安全投入不够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去年的专项调研、检测中发现,85%的关键部件存在着安全的漏洞,80%以上的车联网平台和IPP存在缺乏身份鉴别、数据明文重组等隐患,近六成企业缺乏自动化的网络安全监测响应能力,从车联网安全产业支撑能力看,针对车联网安全的特定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不够,供给不足。……基于总线的关键车载系统安全防护模式仍需要创新突破,面向人、车、路、云协同,自动驾驶等新场景的综合服务保障方案仍需要加快探索。

汽车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的公共安全,可以说没有安全就没有车联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车联网又是融合云、网、路、端、人各要素,涉及信息通信、电子汽车交通等多行业、多领域、多主体,车联网网络安全不仅是单点的安全问题,更呈现融合性、整体性的特点,需要全面打造产业链一体协同的网络安全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下一步将与各部门与产业界一道,面向智能化环境、感知决策、高性能网联通信交互、多层次边缘服务、大规模交通联动管理的演进需求,统筹政策、标准、制度、技术、产业等措施,着力构建可信赖的车联网网络安全的生态,护航车联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此加快构建企业内的安全生态。

车联网网络安全关键在于产业链各主体,探索建立车联网产业链企业网络安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明确各类企业安全的要求,提升指导、提升企业的网络安全水平,着力解决整机、整车企业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网络安全的管理体系,打造整车企业网络安全综合集成创新和服务保障的能力,重点针对车联网的平台、车载关键设备、远程服务应用积极构建企业自检测、第三方测评、政府监督相互协同的网络安全监测认证评估体系,提升车联网关键设备和关键环节的内的安全水平。

二是积极打造安全监管的服务生态。以产业安全发展需求为落脚点,加强车联网安全政策的供给,完善危险监测、信息共享、监督检查、协同处置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车联网安全标准的研制和实践,组织开展试点,引导企业对标、评标、达标,提升安全的防护能力,加快车联网态势感知、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检测等平台的建设,打造车联网安全漏洞库,提升车联网安全公共服务的能力,面向重点车联网企业定期发布车联网安全的态势报告,事件通报,指导企业防范风险、整改隐患。

三是推动发展产业融合创新的生态。统筹有关政策资源,面向前端感知、网联通信、车辆控制、边缘服务、智能设施等安全需求,加大、加强技术攻关,发挥龙头车企的带动作用,以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为载体,总结提炼车联网安全优秀的实践案例,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支持建设车联网网络安全、技术创新的示范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集聚,加速推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孵化一批优质企业,培育产业发展的动能。

四是积极构建终端用户的安全生态,面向车联网用户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我国汽车产业规模,信息通信的服务能力,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的三大优势,积极发展高质量、高性能、高安全的车联网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用户安全消费的需求,为车联网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终端安全生态和市场环境。面向数据安全等重点问题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标准,明确车联网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线要求,加强数据跨境安全管理,明确确保车联网数据安全,切实保障用户的权益,面向用户安全理念提升,充分发挥车企渠道、信息通信企业等主体作用,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的宣传教育,提升终端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提升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产品适应性和水平

交通运输行业是汽车产业重要的应用领域和承载者。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新能源公交车从2012年的1.3万辆增长到去年的41万辆,占全国公交拥有量69万辆的59%。2019年,新能源公交车已经在公交行业净增6.8万辆,同比增长了19.8%,对推动落实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网络货运等交通运输新业态也从无到有,并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

这些门类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在国家国民经济的稳增长、促进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地支撑作用,也为汽车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更广泛的市场空间。

截止到目前,在网约车领域,已有超过190家的平台公司取得了经营许可,有101万车辆取得了道路运输的经营许可。日均网约车的服务订单量达到2200万单,吉利汽车名下的曹操出行已经在网约车行业中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乘客的认同。一汽、东风、长安、上汽等大型的汽车集团也在布局网约车领域,在分时租赁领域投入营运车辆超过20万辆,在网络货运领域也整合了道路运输的货运车辆达到150多万辆。为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新业态规范发展,交通运输部始终坚持乘客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发展、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为持续完善交通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交通运输部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就是国发58号文件,以及《关于促进小微客车租赁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在文件中我们明确了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发展定位以及其属性和方向、目标,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规范、鼓励发展的政策举措。

二是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交通运输新业态市场的培育,涉及到多部门的管理职责,为形成工作合力,2018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由交通部作为牵头单位,与12个相关部门建立了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效地提升了新业态的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是建立完善法规制度,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制定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10余项网约车的法规政策,应该说已经完成并量身制定适应网约车健康规范发展的网约车管理的一个制度体系。我们也印发了《网约车平台道路货运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网络货运平台的经营,培育现代物流市场的新业态。我们也着手研究起草了《小微型客车租赁管理办法》,拟建立租赁企业、租赁车辆备案管理的制度体系,目前该《办法》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汽车产品作为出行服务主要的运载工具,是安全舒适出行的重要硬件保障,在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数据共享的发展,汽车产品的信息化环境、数据基础、目标理念、市场需求都不断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正推动交通出行、交通运输新业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去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描绘了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新时代做好交通运输工作的总纲领和抓手,我们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导,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统领,推动交通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加快构建多样化城市出行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和灵活性,从长远来看,城市交通的基本逻辑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倡导公交优先、慢行优先仍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坚守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城市交通还要不断地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供给体系,应积极推进定制公交、需求响应公交等供给服务,我们也将综合考虑个体需求和群体需求的出行特点,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均衡化问题,主动探索、积极打造出行新业态发展的制度环境,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营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共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出行生态。

二是加快交通运输领域车辆改造升级。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协同合作,我们将以联合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等12个部门印发的《绿色出行指导意见》为载体,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用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汽车租赁等服务,推动公交车、出租汽车等行业不断地升级车辆的性能,满足老年人及残疾人、特殊人群出行对我们车型硬件服务的不断需求。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增加和更新公交车辆,优先选择无障碍的车辆车型,同时电动公交车的生产企业和公交企业、运输企业,要积极推进数据共享应用。车辆生产企业的车辆运行监测数据也要向交通行业和运输企业用户合理开放,共同提升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产品适应性和水平。我们也将积极推动运输企业与车辆生产企业加强协调衔接,强化用户需求对技术研发的有效引导,共同推动车辆技术进步和有效应用。

三是加强技术创新的“四化”应用,将积极推动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有效应用,鼓励汽车企业与交通运输行业在政策框架下共同推动自动驾驶的试点示范工作,我们也将持续深入地跟踪国际自动驾驶发展的动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自动驾驶的法规、标准、示范方面的经验,开展法律法规制度的前瞻性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条例等实用的问题。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营造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对智能网联在交通行业的应用提供应用场景和法律支撑。

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体系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汽车的变革与交通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必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