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app地址官方计划

西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值达300亿元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18-11-23 10:04:36
热度:

西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值达300亿元 电车资源讯: 电车资源了解到,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西安

电车资源讯:

电车资源了解到,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西安市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2018—2025年)》,方案明确指出,将快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关键技术、生产体系建设,提升产品研发体系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规模化生产,补齐传统汽车在汽车发动机、高效传动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汽车转向系统、汽车照明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上的技术短板。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重点为:

一,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比亚迪、吉利、开沃及其配套企业为核心,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充电加注、试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以及整车集成技术联合攻关,掌握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

二,加强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电池主要围绕三星、北京国能、天津力神等企业扩大产能规模、提高工艺质量,为吉利、开沃等整车企业提供配套。支持捷普电机、正麒电机围绕整车企业需求及时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电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保障本地企业市场需求。到2021年,动力电池电芯产销超过15G瓦时。积极承接比亚迪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项目布局。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电机、电控企业,实现产业集聚。进一步完善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在大型社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地建设新能源汽车快充站。支持法士特建设以轮边减速、EMT等新能源产品为主的新能源基地项目,实现产品在重卡、轻卡、客车及新能源商用车等领域的全覆盖。

力争到2021年,新能源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完成产值100亿元;到2025年,完成产值300亿元。

西安市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2018—2025年)

为贯彻落实《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实现300万辆汽车产能目标,加快推进我市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西安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状

(一)汽车产业链构成。

汽车产业链以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围绕整车配套需求,整车制造采购所需要零部件总成聚集发展,并带动相关二、三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和原材料协同发展。其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二)西安市汽车产业现状。

1.总体情况。近年来,西安汽车产业加快发展,产量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以新能源轿车和重型卡车为优势特色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现有汽车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约7.9万人,总资产达900亿元。2017年,在国家宏观经济继续向好的大环境下,西安汽车产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生产汽车44.9万辆,同比增长16.75%,其中:陕汽集团生产中、重型汽车18.9万辆,同比增长62%,市场占有率达到16.7%,成为我国第三大重型汽车生产基地,比亚迪公司生产新能源汽车7万辆,增长75%;完成工业增加值215.84亿元,同比增长37.4%;完成工业总产值1128.76亿元,同比增长45.5%,汽车产业整体呈现出提质、增效、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2.产业链情况。近年来,法士特、汉德车桥、康明斯发动机等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技术研制水平和配套能力明显提升,整车的本地配套率由2015年的27%提升至35%,零部件对整车的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其产业链发展现状如下。

上游。主要包括商用汽车、客车、轿车、新能源汽车等,主要生产企业有陕汽、比亚迪、吉利(在建)、开沃(在建)、启迪桑德(签约)等。

中游。主要包括变速箱、发动机及附件、重型车桥、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系统、燃料电池等。主要生产企业有法士特、康明斯、汉德车桥、泰丰、三星环新、德飞、正麒、捷普、德森等。

下游。主要包括缓冲器、汽车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管件、结构件、汽车电器、汽车空调、防冻液、空气滤芯、盘式制动器、汽车轮毂、重卡铸件、汽车五金件和冲压件产品、组合仪表盘等汽车零部件。主要生产企业有德仕、万方、泰德、伊思灵华泰、万安、蓝通、科达利、智源、寰亚、凯旋威、恒达、三鸣等

通过近几年来的共同努力,西安汽车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内汽车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相比,在汽车产业链延伸和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产业链体系还不够健全,现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30余家,主导产品约60多个品种,主要涵盖重型汽车、大型客车变速器、重型汽车车桥、发动机、传动轴、汽车电器件、仪表等,汽车制动系统、照明系统、转向系统等多数零部件需要外地协作配套,汽车整车零部件的地方配套率仅有37%,本地相关配套企业较少,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的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缺少零部件核心技术。大功率发动机增压器、轿车发动机、汽车制动、转向、照明系统、车身轻量化、整车性能仿真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等技术,对汽车零部件的协同创新、配套和产业化提升形成制约。三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够。在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缺少研发人员和研究设备,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主要依靠汽车整车厂提供的图纸生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五新”战略任务,紧盯“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构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条,着力技术改造扩链,推动现有整车企业扩大产能,促进关键零部件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规模;招商引资补链,积极引进主流品牌企业,突破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科技创新强链,推动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制造深入融合,提高产品档次,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以做强汽车整车为牵引,以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关键部件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带动,做强现有和引进突破共同发力,加快发展配套产业,不断做大汽车产业链。

整车提质增效。加快推动整车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保持行业竞争优势,大力引进新的整车企业,不断做大整车规模。

配套强补并济。围绕西安汽车需求,在现有配套产业基础上,加快现有配套企业技术提升和转型升级,适应发展需要。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配套企业来西安建厂,不断提升配套产业规模,并辐射外部市场。

技术提升引领。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西安整车和配套零部件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向高端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整车为牵引,不断完善汽车产业链体系建设,增强汽车零部件对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加快整车培育发展,扩大规模,形成整车聚集效应,带动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引进配套企业,围绕陕汽、比亚迪、吉利、开沃、宝能等生产需求,精准施策,搞好相关配套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形成完整产业链;着力优化园区布局,强化汽车产业链承载能力。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知名企业聚集,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将西安发展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基地。

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形成汽车零部件(元器件)、系统总成到整车制造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到2021年,汽车零部件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整车产品的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到2025年,实现汽车零部件产值突破1600亿元,整车产品的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

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关键技术、生产体系建设,提升产品研发体系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规模化生产,补齐传统汽车在汽车发动机、高效传动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汽车转向系统、汽车照明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上的技术短板。支持汽车企业创建国家、省、市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到2021年,新增省、市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个,到2025年,新增省、市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0个,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效应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彰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集聚作用增强,到2021年,初步形成以鄠邑区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高陵区、临潼区、阎良区等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集聚区;到2025年,力争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达500亿元,2—3家年销售收入达20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渐形成以“三区一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重点

(一)轿车产业链。

一是提升中游配套能力。以吉利汽车3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比亚迪二期30万辆汽车项目建设为契机,统筹布局,着重围绕汽车发动机、散热器、变速箱、离合器、车桥、减震器、汽车空调、电器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产业链配套能力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整体配套能力,补齐制约轿车规模化生产关键零部件配套短板。

二是实施产业链移植培育。围绕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既有产业链配套体系,重点谋划引进运输半径超过1000公里的配套企业前来西安建厂,就近配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重点引进东熙汽车零部件公司、浙江金业尾灯、延锋装饰仪表板、银讯阪和钣金件、宁波拓普内饰件、无锡摩兰汽车减震器等企业在西安建厂,迅速形成配套能力。

三是促进地方零部件企业配套。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协作配套资源,推动延长橡胶、庆华安全气囊、泰德空调、华泰座椅、德仕结构件、万方线束等省内零部件企业进入比亚迪、吉利汽车配套体系。支持航天航空、军工等企业发挥科技、军工优势为比亚迪、吉利开展零部件配套,壮大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整体实力。

力争到2021年,形成轿车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车桥等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产值300亿元;到2025年,形成涵盖轿车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离合器、传动轴、转向器、汽车内饰、照明等全产业链配套能力,产值600亿元。

(二)客车产业链。

一是提升核心总成配套能力。加快康明斯发动机规模提升,争取在陕西建设小马力柴油发动机生产线,延伸客车和中卡产品,到2020年实现产销5万台(含重卡),实现产值50亿元。加快法士特中轻卡及客车变速箱项目建设,在保持重卡变速器70%占有率的基础上,开拓客车变速器、缓速器等领域,不断扩大省外和海外市场份额,到2021年产销变速箱、缓速器等关键部件40万台以上,产值1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传动系统生产基地。加快汉德车桥二期项目建设,新建一条客车车桥主减装配线,发展客车车桥及轮边直驱减速器车桥,产能从40万根达到80万根,产值突破100亿元,并带动二、三级配套。

二是加快培育车身电器等部件。积极推动联合电子、天瑞、德士、万方、正昌等企业积极为客车生产协作配套,不断延伸客车产业链,增强西安客车生产的地方零部件配套能力。

三是发展高附加值汽车配套。加快引进一批后视镜、前后组合大灯、汽车音响、多媒体等车身部件;控制器、仪表、翘板开关、插接件、线束等核心电子电器部件;阀类、板簧、轮胎、空滤器、散热器、中冷器、传动轴、进排气管、储气筒等产品。同时,重点瞄准国际一线知名企业来陕落户,扩大产业链规模,提升产业链综合实力。

力争到2021年,客车零部件完成产值达到100亿元,形成涵盖客车发动机、变速箱、客车车桥、离合器、散热器、汽车座椅、空调、卧铺、前面罩、仪表板等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到2025年,客车零部件完成产值达到200亿元,形成涵盖客车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离合器、缓速器、散热器、燃油箱、保险杠、汽车座椅、空调、卧铺、前面罩、仪表板、客车ABS制动系统等较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三)商用汽车产业链。

一是进一步提升核心总成配套。加强与西安康明斯深度合作,拓展新产品,扩大现有西安康明斯发动机规模,通过新建发动机总装线,提高陕汽配套份额,用2年时间将康明斯发动机产能从2万台提升到5万台,实现产值50亿元。不断提高法士特变速箱技术水平,保持市场优势。实施200万台变速器、缓速器、离合器、取力器等传动系统总成的扩能改造,在保持重卡变速器70%占有率的基础上,逐步向中轻卡、客车等变速器、缓速器领域以及新能源电机、轮边直驱减速器延伸,不断扩大省外和海外市场份额,到2020年产销变速箱、缓速器等关键部件60万台以上,产值200亿元。扩展汉德车桥产品系列,发展中轻卡车桥及新能源车桥产品,带动一批车桥桥壳、行星齿轮、减速齿轮、半轴、轮边减壳系列、差速器壳系统、行星架系统等车桥配套企业发展。

二是加快培育车身电器等系统部件。充分发挥陕汽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发展省内现有车身、电子电器系统部件配套发展,推动配套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实现车身内饰及电子电器配套各20万套,制动系统配套10万余套。

三是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汽车配套。加快引进一批玻璃升降器,后视镜、遮阳罩、面罩、前组合大灯、汽车音响、多媒体等车身部件;控制器、仪表、翘板开关、插接件、线束等核心电子电器部件;阀类、板簧、轮胎、空滤器、散热器、中冷器、传动轴、进排气管、储气筒等其他高附加值系统部件,重点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前来西安落户。

力争到2021年,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车桥、传动轴、空调、散热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整体配套实力进一步增强,产值达到300亿元;到2025年,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涵盖汽车发动机、变数箱、离合器、车桥、传动轴、空调、散热器、中冷器、消声器、储气筒、汽车车灯、电控系统、线速、内饰等全产业链的整体配套能力,产值达到500亿元。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一是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比亚迪、吉利、开沃及其配套企业为核心,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充电加注、试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以及整车集成技术联合攻关,掌握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

二是加强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电池主要围绕三星、北京国能、天津力神等企业扩大产能规模、提高工艺质量,为吉利、开沃等整车企业提供配套。支持捷普电机、正麒电机围绕整车企业需求及时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电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保障本地企业市场需求。到2021年,动力电池电芯产销超过15G瓦时。积极承接比亚迪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项目布局。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电机、电控企业,实现产业集聚。进一步完善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在大型社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地建设新能源汽车快充站。支持法士特建设以轮边减速、EMT等新能源产品为主的新能源基地项目,实现产品在重卡、轻卡、客车及新能源商用车等领域的全覆盖。

力争到2021年,新能源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完成产值100亿元;到2025年,完成产值300亿元。

四、产业布局

着力构建以西安工业大走廊、高新区、西咸新区为依托,以零部件产业园为支撑的“一走廊两区一园”发展格局,促进汽车产业链不断延伸,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西安工业大走廊。经开区,重点打造商用汽车全产业链,积极发展轿车、客车、房车等乘用车整车及配套产品,打造全球领先的商用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内重要的乘用车产业基地。到2021年,汽车产能达到80万辆,产量达到50万辆,产值达到160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产值100亿元;到2025年,汽车产能达到100万辆,产量达到80万辆,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产值200亿元。

高陵、阎良、临潼区。以陕汽重卡、吉利新能源汽车等整车生产为发展建设主体,着力搞好相关零部件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发动机、车架、汽车传动与电子等关键零部件,延伸汽车产业链条,打造我国西部重要的专业化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到2021年,零部件产值达到300亿元;到2025年,零部件产值达到600亿元,汽车零部件地方配套率达到30%。

高新区。重点发展轿车、新能源汽车和物流车,成为集汽车研发、整车制造、产业配套、汽车赛事、会展、文化、科普为一体,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到2021年,汽车产能达到80万辆,产量达到50万辆,产值达到80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产值100亿元;到2025年,汽车产能达到100万辆,产量达到70万辆,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产值200亿元。

西咸新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着力加快宝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建成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的汽车整车产业基地。到2021年,汽车产能达到40万辆,产量达到10万辆,产值15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产值50亿元;到2025年,汽车产能达到100万辆,产量达到60万辆,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产值100亿元。

鄠邑区。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结构件、内饰件、汽车电子、汽车用品及后市场产业,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到2021年,产值达到25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汽车零部件地方配套率达到20%。

五、推进计划和分工

(一)推进计划。

推进计划分重点突破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实施期限为2018—2025年,共计8年。

1.重点突破阶段(2018年—2021年)

2018年为夯实基础阶段,重点搞好汽车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2019年为突破阶段,围绕比亚迪、吉利、开沃、宝能等汽车整车重大项目和新能源汽车项目,重点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配套搞好相关项目建设,补齐零部件配套短板;2020—2021年为飞跃发展阶段,通过进一步招商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完善我市汽车产业链。到2021年,汽车零部件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整车产品的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

2.全面推进阶段(2021年—2025年)

在重点突破阶段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引进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汽车关键技术、生产体系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集聚作用显著提升,龙头汽车的带动辐射作用彰显,到2025年,汽车零部件产值突破1600亿元,整车产品的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将西安打造成为全国汽车产业链发展的高地。

(二)参加单位及分工。

1.参加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工商局、市统计局、市投资委、市金融办,临潼区、鄠邑区、阎良区、高陵区、蓝田县政府,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管委会等。

2.具体分工。市工信委负责汽车产业链推进方案的牵头工作,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市发改委负责相关项目的审批,并协调国家和省发改委给予政策支持;市科技局负责汽车及零部件新产品研制开发和核心技术创新提升的培育扶持工作;市金融办负责企业上市指导协调,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融资工作;市规划局根据全市工业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配合建设单位做好规划服务工作;市国土局负责汽车产业发展的土地保障工作;市交通局、西安城投集团负责搞好汽车及零部件重大建设项目及汽车产业园区交通组织保障工作;市教育局负责统筹指导相关区县及开发区做好汽车及零部件重大项目和汽车产业园区中、小学等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市人社局负责汽车产业发展的专项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市卫计委负责汽车及零部件重大建设项目及汽车产业园区医院及相关医疗设施的配套布局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搞好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和相关扶持政策的资金保障工作;市统计局负责搞好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及引入企业的统计监测工作;市工商局负责搞好汽车及零部件等新建企业的注册登记工作;临潼区、鄠邑区、阎良区、高陵区、蓝田县政府,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管委会负责搞好汽车及零部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环境保障等工作;其它各有关部门单位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西安市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成员单位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我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的目标任务,制定各自负责领域的推进方案和年度计划,及时协调解决汽车产业链建设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二)加大资金支持。

做好与中省有关部门的对接,争取更多中省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金等投资西安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政府引导产业发展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引导全市各类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汽车产业链发展细分领域产业基金。加大各类产业资金统筹支持力度,重点给予汽车整车及中游关键零部件项目贴息补助,对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项目及平台性建设项目给予补助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IPO、新三板挂牌、区域性股权交易等方式,在各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汽车制造业。

(三)大力招商引资。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瞄准国内外500强汽车著名企业、跨国公司,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汽车产业扩张转移新动向,持续加大汽车产业招商工作力度,招大引强,力争在投资规模上取得更大突破。紧跟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以“市场换产业,以项目换投资”。积极鼓励我市汽车产业存量资本扩张发展,支持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龙头企业增资扩股,延伸产业链,策划包装一批含金量高、收益预期好的重大项目,吸引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加速聚集。加大汽车零部件园区建设,重点建设标准化厂房、定制化厂房建设,满足不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投资要求。积极围绕产业链建设重点引进汽车发动机、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照明系统、汽车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等投资项目,补齐汽车零部件配套短板。

(四)支持协同创新。

加强工业设计产业培育,充分利用西安重点高校工业设计资源,通过给予研究补贴、促进工程设计实验室聚集、举办大型比赛等方式,培育本地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依托经开区工业设计产业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设计企业,提高西安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设计水平。建设西安试车场,支持企业、园区、政府共同出资建设西安汽车体验、试车场,满足我市汽车法规试验、定型试验、研究性试验、产品开发试验、汽车发烧友车辆体验等要求。加大商务信息服务力度,依托陕西汽车协作网,完善产业信息共享平台,为西安汽车企业积极提供政策咨询、人才交流、技术交易、产业协作、会展招商等综合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商务信息结构,增加汽车企业急需的国外贸易环境、国外经济合作机会、跨国经营风险评估等类别的信息。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的密切合作,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为契机,建立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向实用技术和生产力快速转化的有效途径,形成以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依托,西安交大、长安大学、西工大为支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汽车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五)加强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人才培养引进相关政策及《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引进紧缺人才、激活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造就高端人才。鼓励支持汽车企业与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不断提高相关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探索“订单式”人才培训机制,强化针对性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定期开展各类技能辅导,为汽车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六)建立考核制度。

制定《汽车产业发展目标评估考核办法》,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分解任务,每季度对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发区进行考核评价,将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资金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跟踪督促,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季度会议、半年度汇报”督办机制,组织市级部门、各区县、开发区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发展推进过程中有关项目策划包装、产业布局等问题,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问题。建立完善监测统计机制,定期对汽车产业链体系建设进行动态统计和实时跟踪,形成评估研判,以便采取更加积极有利措施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七)搞好环境保障。

加强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保障,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积极推进“行政效能革命”,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大力优化汽车企业发展环境。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加强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制定出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在资金投入、发展规划、建设用地、税费征管、服务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规范行业营销行为,促进行业健康竞争。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强化统筹布局,促进各项资源向汽车产业聚集区配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