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雾霾的危害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3:39:20
热度:

雾霾的危害【专家解说】:1 雾霾天气编辑本段  雾霾天气,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

【专家解说】:

1 雾霾天气编辑本段

  雾霾天气,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接近了1000。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1]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

1.1 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1.2 霾

  也称灰霾(mái ),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2 雾霾成因编辑本段

  从2013年1月10日开始,京津、河北、河南、江苏等地都笼罩在雾霾中,能见度低,污染程度高。中央气象台13日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度不足1000米的雾,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

2.1 气温低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000米时,气象学便称其为雾。  他说,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出现饱和。如果水汽多于饱和量,多余的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2]  针对北京、华北等地的具体气象条件,在较低的温度影响下,当近地面暖而湿的南风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形成雾。

2.2 污染物不扩散

  马学款说:“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气象专家表示,由于大雾本身呈现一种不均匀的现象。因此,会出现同一城市雾霾程度不同。  “以北京为例,南部的雾平流到城区,造成城区能见度下降。而北面由于地势较高,出现雾霾的几率较城区少。”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至五天,我国冷空气活动势力比较弱,中东部地区仍然处于雾的多发期。  “不过这些地区的大雾天气是间歇性的。14日至15日,北方有一股冷空气活动,部分地区雾霾天气也会有所减弱。整个1月中旬,中东部的雾天相对多一点,其中高发地区是华北平原、黄淮地区和四川盆地。”马学款说。

2.3 PM2.5

  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汽车尾气。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量也越来越多,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60%左右。二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根据研究,道路扬尘是PM2.5的主要来源,占PM2.5来源的20%左右。三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这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2.4 烹饪催高 

一句话引起的争议  2014年APEC将在北京雁栖湖举办,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说,将采用控制人口、控制机动车等八项措施。他说: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  对此,有微博评论称,“这是要全民吃凉拌黄瓜来配合?”更有网友调侃,“建议买灶具采取摇号的方式,做饭要以身份证第二位采取单双号限制。”还有网友认为,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再度遭遇雾霾侵袭,机动车在此次天时地利的“实验”中“刚刚洗脱嫌疑”,此观点是将烹饪当作“替罪羊”。
并非“开天辟地”的说法  其实,烹饪对雾霾贡献率不小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2年夏天,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之“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报告执笔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就曾发布其研究成果,他认为,北京冬季霾的形成主要来源是一次污染物,罪魁祸首是供暖燃煤产生的污染气体,而夏季和冬季不一样,烹饪源的影响比冬季更大,“这是不可忽视的”。烹饪的实际影响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称,相比机动车、燃煤和工业扬尘,烹饪油烟并不算主要的PM2.5来源,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马军认为,烹饪影响PM2.5“听似没有道理,其实是有道理的”,跟西方和日本不同,中国人烹饪更多的是用“炒”,产生的油烟是要多一点。他解释说,在扩散条件好、居住稀疏松散的情况下,烹饪排放的油烟很容易扩散,对PM2.5不会有太多影响。但在扩散条件不好,人口密度很大的时候,适当建议绿色餐饮,对减轻雾霾天气还是有好处的。马军说:“在重污染日的时候,其实可以适当倡导绿色餐饮,建议市民少用炒、煎的方式做饭,可采取蒸煮、凉拌的方式,减少油烟排放。”    网友纷纷质疑说:中国人几千年都是这样烹饪,以前天怎么是蓝色的而不是灰色的?马军回应说:“现在北京市的环境容量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各方都做出努力。”但是他强调说:“从长期看,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这些主要污染源需要加大治理,通过控制这些污染源将PM2.5降下来之后,就可以腾出较大的环境容量,减少空气治理对市民生活方式的影响。”马军认为,如果政府部门在做好排污企业监管的同时,发出倡议呼吁市民绿色餐饮,市民的积极性会更高。  吃货们无为而治
  王跃思认为,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能占到15%-20%左右,汽车和相关产业占到40%-50%,外地污染传输占30%,扬尘占的比例少于10%。王跃思同时提出治理对策,他认为,“烹饪源的控制只要加强监管就行”,如对居民油烟排放进行集中管理,对餐馆油烟过滤系统加强制度化监管,可减少很大一部分PM2.5。其中并不涉及市民减少烹饪行为部分。

3 雾霾危害编辑本段

  据专家介绍,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 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 十倍。大雾究竟对人体健康会带来哪些影响?

3.1 雾霾天气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冬雾有“冬季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于这些水滴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物 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哮喘发作,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特别是小孩呼吸道鼻、 气管、支气管黏膜柔嫩,且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间质发育旺盛,更易受到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人长时间处于雾天中,可引起气管炎、喉炎、肺炎、哮 喘、鼻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对幼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均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大雾天气空气质量差,抵抗力较差的糖尿病患者极有可能出现 肺部及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另外,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再一方面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 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心脑血病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小心应对。  3.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4.不利于儿童成长。  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  5.影响心理健康。  专家指出,持续大雾天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影响,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6.影响生殖能力
  2013年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下简称“绿皮书”)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3]  雾霾天气现象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 通;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3.2 影响交通安全

  出现霾天气时,视野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

3.3 阴霾天气更易致癌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在某论坛上指出,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4 如何预防编辑本段

  戴口罩   文献记载医用口罩对0.3微米的颗粒能挡住95\%。选择口罩要买正规合格的,同时要戴一下,买与自己脸型大小匹配的型号,要最大程度地贴紧皮肤,让污染颗粒不能进入。口罩不能洗,取下后,要等里面干燥后再对折收起来,以免呼吸的潮气让口罩滋生细菌。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佩戴,因为其为专业抗病毒气溶胶口罩,密闭性好,戴上后容易呼吸困难,缺氧而感到头昏。  外出尽量别骑车   雾霾可以暂时减少晨练,尽量选择在10—14时外出。同时,要多喝水,少吸烟并远离“二手烟”,减轻肺、肝等器官的负担。习惯骑单车、电动车上班或出门办事的人,尽量避开早晚交通拥挤的高峰时段,尽量改换搭乘公交车。这是因为汽车尾气里有很多没有完全燃烧透的化学成分,会随着空气里面细小颗粒漂浮。当你骑单车或电动车时,身体需要供氧,肺就会吸入大量空气。  进入室内必做三件事   清理的方法很简单,做三件事:洗脸、漱口、清理鼻腔。洗脸最好用温水,可以将附着在皮肤上的阴霾颗粒有效清洁干净;漱口的目的是清除附着在口腔的脏东西;最关键的是清理鼻腔。清理鼻腔时,一定要轻轻吸水,避免呛咳。家长在给儿童清理鼻腔时,可以用干净棉签蘸水,反复清洗。  病人更要少出门   这种天气,减少出门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更要尽量少出门。根据该研究,在排除了年龄、性别、时间效应和气象因素等影响因素之后,当雾浓度每增加103微克/立方米时,居民全部死因的超额死亡风险会增加2.29\%,滞后时间在1—2天。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的超额死亡风险更高,为3.08\%。  雾霾天尽量不要开窗   在大雾天气升级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开窗;确实需要开窗透气的话,开窗时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通风,不让风直接吹进来,通风时间每次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家中以空调取暖的居民,尤其要注意开窗透气,确保室内氧气充足。  多食清肺润肺食品  首选是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消热、清心安神之效;清肺的食物,如胡萝卜、梨子、木耳、豆浆、蜂蜜、葡萄、大枣、石榴、柑桔、甘蔗、杮子、百合、萝卜、荸荠、银耳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