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帮忙找几篇气象科普文章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5:16:04
热度:

帮忙找几篇气象科普文章热心网友: 中国气象报作为气象行业报纸,也是进行气象科普宣传的理想平台。近年来,中国气象报在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

热心网友: 中国气象报作为气象行业报纸,也是进行气象科普宣传的理想平台。近年来,中国气象报在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社会公众需要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气象科学知识,所以气象报的科普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这里,提出几点做好报纸科普宣传工作的想法。 1.导向要正确。有人说,科普文章远离政治,无所谓舆论导向的问题。其实不然,我认为,极具舆论导向和文化导向功能的科普宣传必然有其政治属性。气象工作事关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因而,在报纸的科普宣传中,应始终把正确导向作为报纸的生命,“只帮忙、不添乱”。 2.把握好时宜性原则。强调时宜性就是需要找出宣传的最佳时机。要善于抓住重大事件进行科普宣传,增强传播效果。要有“先知先觉”的敏感,要洞察、把握事件发展的每个过程,要对科普宣传的选题策划有较为深刻的认知。成功的科普宣传是建立在对社会背景、舆论导向、热点问题等的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 3.定位要有特色。气象科普宣传要姓“气”,要有鲜明特色,要有独特个性。准确的定位是做好科普宣传的基础,没有特色的科普宣传就没有读者,效果也就无从体现。要根据读者的需要,紧紧围绕“气象”做文章,精心安排版面和设置栏目,使报纸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贴近读者的需要,使读者能从中找到他们想要了解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气象科普知识,从而起到 “气象助手”的作用。 4.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科普宣传,必须做到科学、严谨。要做到报纸刊登的科普文章具有科学性、权威性,除了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外,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家作者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要针对科普内容比较深,专业要求较高的特点,立足本行业,精心建设一支专家作者队伍。强调专家撰写专稿,提高报纸的权威性,将气象专家丰富的知识浓缩在一篇篇短小的科普文章中。另一方面,针对科普宣传涉及内容比较多的特点,建设一支包括相关行业的专家和本报记者、通讯员在内的写作队伍。通过这些作者撰写出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的气象科普作品。 5.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可在编者和读者之间开展互动,提升报纸的服务功能。本报可通过组织气象科普方面的“读报知识问答”、开设 “专家信箱”、“解答读者咨询”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报理念。 (曾 涛)

热心网友: 一项新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暴雨更大更频繁,情况比大多数气象学家预期的更加严重。科学家表示,这种情况将导致洪水更加严重,将损坏更多的庄稼,加剧疾病的传播,如疟疾。此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专家承认,随着世界变暖,强降雨将会出现得更加频繁,因为温度升高让存留在大气中的能量和水蒸气增多。但英国里丁大学的大气科学家理查德·艾伦和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布赖恩·索登表示,电脑模型低估了降雨加剧的程度。艾伦表示,这对全球水循环的影响将是可怕的。多雨地区的洪水将会变得更加频繁,而干旱地区将会遭受旱灾。艾伦在论文中写道,观察这些降雨变化就能让科学家很好地估计持续的全球变暖将会发生什么。尽管大气物理指出,全球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降雨量就会增加7%,但最新分析却表明,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倾盆大雨将会增加60%。艾伦说:“这些模型似乎低估了暴雨响应变暖的反应程度。”在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摄氏度,但科学家预测未来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大。最新发布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报告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变暖至少将升温2至4摄氏度。艾伦小组认为,此升温将加剧暴雨。越温暖的气候会持有更多的湿气,艾伦指出,“因此如果空气越潮湿,暴雨就下的更厉害。”这样的极端气候将更加考验人类。艾伦说:“在强降雨下,将会发生更大的洪水,损坏更多的庄稼,造成更大的破坏

热心网友: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据专家介绍,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多年来,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道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为了避免名称混乱,有关国家和地区举行专门会议决定,凡是活跃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热带风暴),从去年起一律使用亚太14个国家(地区)共同认可、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称,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除了香港、澳门各有10个外,祖国大陆提出的10个是:龙王、(孙)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专家们介绍说,第5号台风威马逊,是泰国命名的,含义是“雷神”;第6号台风查特安是美国人给取的名,意思是“雨”;早在18世纪,澳大利亚气象学家突发奇想,开始用女性名给台风起名,作为一种荣誉或纪念,赠予自己的女友、爱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这一做法在欧美各国迅速流行。1949年,大西洋第一个飓风被命名为“哈里”,因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时,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正在那里视察;不久,又一更疯狂的飓风扫荡了佛罗里达,人们便把她尊称为总统夫人“贝斯”。有关专家认为,台风不仅仅会带来狂风骤雨,有时也会造福人类。高温酷暑季节,台风的光临可解除干旱和酷热,因此起个文雅的名字也无妨。不过,台风委员会另有规定,如果某个台风确实犯下滔天大罪,有关成员可以提出换名申请,从而把这个恶魔永远钉在灾难史的耻辱架上。 在普通人眼中,“台风”是令人避之不及的一个词。台风,是与狂风、暴雨、巨浪和惊人的破坏力联系在一起的,有的时候还包括死亡。 台风是地球上的空气漩涡。仅仅说它是漩涡不足以形容它,还应给它加上“巨大的”作为定语:一个典型的台风直径能达到800公里。但是,台风的“厚度”(也就是高度)相比它伸展的面积小得多,大约在15到20公里左右。 如果地球从不自转,那么台风也就不可能产生。地球自转会带来一种力,科学家称之为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是一种非惯性参照系的惯性力)。相对于推或者拉产生的力而言,科氏力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力,但是它的力量确实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造就台风。 台风通常孕育在赤道附近的热带海面上。当然,台风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的狂暴和体积庞大。最初,如果某地比较热,此处的空气就受热上升,气压变低。周围的空气就会赶来补充这个低压区域。但是,由于科氏力的作用,赶来的空气不会沿径向直达低气压中心,而是盘旋着靠近中心。具体来说,北半球的科氏力会让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正好相反。所以,北半球的台风全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台风的旋转需要巨大的能量驱动,为了给台风提供能量,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27摄氏度以上。于是,在热带洋面上就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漩涡。如果条件合适,这个气旋的能量就会增强。最初,科学家把这个漩涡称作热带低压,按照漩涡中心附近的平均最大风力,它的名字就会逐步升级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如果进一步增强,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台风。 台风就是热带气旋。但是这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生成于太平洋西部的被称为台风(Typhoon)。英语中的“台风”这个词就是来自广东话的“台风”。生成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部的则被称为飓风(Hurricane)。 台风有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特征,那就是台风眼。台风眼是台风中心较为平静的地区,圆形,直径大约数十公里,被风壁环绕着。由于风呈螺旋形靠近台风的中心,中心附近的风转得太快了,受到的离心力让它们无法靠近台风的中心,这就是台风眼的来历。台风眼内的天空无云或者少云。如果只看台风眼内平静的天空,谁也无法把它和狂暴的台风联系在一起。 台风形成后,就会向纬度较高的地区运动,所到之处产生破坏。但是一个台风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如果台风得不到足够的水汽和能量,它就会消失——例如,当台风登陆以后,它就会很快的烟消云散。台风也不会运动到纬度太高的地区。 通常,每一个台风都会被编上一个4位数的号码。为了提醒公众对于台风危害的注意,台风同时还会获得一个名字。 台风带来巨大的破坏,有人曾设想用人工的方式破坏台风,例如“炸毁”。但是这种想法还无法付诸实践,因为台风的能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台风也并非一无是处。台风还释放了热带地区过多的热量,如果没有台风,热带地区很可能发生更加极端的天气现象。此外,台风会给陆地带来充足的降水,还能消除盛夏的炎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