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怎样降低资源消耗?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3:57:22
热度:

怎样降低资源消耗?热心网友: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而这个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性条件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

热心网友: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而这个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性条件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  温总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原则时提出,要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显然,降低消耗包括节约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使用,特别是集约用地,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被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  【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就欠下资源环境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质量和协调性都跨上了新的历史台阶,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少地方实际上已经开始在以节约集约资源为导向的宏观政策引导下,积极探索一条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的道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无锡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是全国单位土地工业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环境压力最大的城市之一。这就决定我们必须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非常重视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宝贵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发展必须走一条集约的道路,必须走一条创新的道路,不是简单的要素投入,而是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推动发展。  去年是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最快的一年。近年来,淮北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从企业、项目、工业园区入手,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做好煤炭深加工,由粗放式开采向集约式利用转变,由动力原料向化工原料转变,提高了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并非一帆风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没有彻底消除,资源环境问题甚至变得更加突出。有研究表明,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加速时期,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迅速膨胀,全国能耗总量增速连续两年超过经济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2006年单位GDP能耗首次出现下降,全国还是消耗了24.6亿吨标准煤、4.5亿吨钢材。经济运行一直绷得较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前进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目前经济形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够理想,资源消耗量过大。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投资拉动。他呼吁,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越快,越应该把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协调发展、经济质量提升协调起来,尽快实现经济的良性运行,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就欠下资源环境债。  综合国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后,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经济增长消耗上去。如果不从现在开始转变,眼前的经济增长,将来用来弥补环境破坏可能还不够。  【不计代价地耗用资源,发展就难以为继】  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面对数千名代表、委员,面对全国人民,温总理铿锵有力地这样宣告。人们再一次看到,中央关于保护耕地、严格土地管理坚定不移的决心。  “红线”不能失守,要改变的只能是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有隐忧,就是总量大而不强,增长快而不优。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依然以消耗能源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难以为继的。前几年各地大搞土地批租,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对地方GDP的短时间拉动效应很明显。但土地是有限资源,如果批租完了,今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又如何持久?  不计代价地耗用资源,发展就难以为继。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一个市,绍兴这几年现在和今后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土地的紧缺,最根本的办法是要转变增长方式、模式,少用地、不用地,优化用地,使有限的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当前各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批多用少、长期占而不用的现象比较突出;讲排场,比阔气,不少地方存在“面子工程”;土地闲置情况依然存在;不少土地低效利用;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土地粗放利用。总理强调一定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坚决做到。  每个人都希望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也没人希望这种增长之后是大幅回落或者后续无力。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势头好、政府财力强的时机,抓紧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抓紧补长社会事业的“短腿”,更加重视资源环境问题。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一定要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耕地“红线”既定,如何保障持续发展?答案是: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温总理提出的要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道出了目前我国集约用地的出路。  GDP增长是市场而非政府的政绩,政府这方面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宏观调控。作为各级政府,在新的一年里,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特别是要切实做好资源管理和调控,降低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 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背景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 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的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 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和废物回收这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实现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CO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方法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扎实、有序推进,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要模仿大自然的整体、协同、循环和自适应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的简称,是一类融自生、共生和竞争经济为一体、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 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循环经济相关书籍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基本特征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 越多,对循环经济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主要体现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专家认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的系统观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新的经济观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 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循环经济报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的生产观   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循环经济模式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来看,主要是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经济无害化处理三条技术路径去实现。发展的三个组织层面   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产业集中区域内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中循环,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    (1)以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为基础,构筑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经济活动的最小细胞。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构建循环经济微观建设体系。    (2)以产业集中区内的物质循环为载体,构筑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生产区域之间的中循环。以生态园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为主要形式,通过产业的合理组织,在产业的纵向、横向上建立企业间能流、物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在废物交换、资源综合利用,以实现园区内生产的污染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形成循环型产业集群,或是循环经济区,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建立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3)以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为着眼点,构筑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通过建立城镇、城乡之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循环经济圈,在整个社会内部建立生产与消费的物质能量大循环,包括了生产、消费和回收利用,构筑符合循环经济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发展的三条技术路径   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无害化生产三条技术路径来实现。  (1)资源的高效利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单位要素的产出率。在农业生产领域,一是通过探索高效的生产方式,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如推广套种、间种等高 效栽培技术和混养高效养殖技术,引进或培育高产优质种子种苗和养殖品种,实施设施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生产,都能够提高单位土地、水面的产出水平。       通过优化多种水源利用方案,改善沟渠等输水系统,改进灌溉方式和挖掘农艺节水等措施,实现种植节水。通过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实现养殖业节水。二是改善土地、水体等资源的品质,提高农业资源的持续力和承载力。通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先进实用手段,改善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钾元素等农作物高效生长所需条件,改良土壤肥力。利用酸碱中和原理和先进技术改造沿海的循环经济盐碱地,或种植特效作物对盐碱地进行长期土壤改良,提高盐碱地的可种植性。       在工业生产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主要体现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是通过一系列的“高”与“低”、“新”与“旧”的替代、替换来实现的,围绕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高效管理和生产技术替代低效管理和生产技术、高质能源替代低质能源、高性能设备替代低性能设备、高功能材料替代低功能材料,高层工业建筑替代低层工业建筑等来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围绕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一些生产环节用余热利用、中水回用,零部件和设备修理和再制造,以及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张、废橡胶等可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等资源化利用等以“低”替“高”、“旧”代“新”的合理替代,实现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        在生活消费领域,提倡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推广节能、节水用具。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不是要削减必要的生活消费,而是要克服浪费资源的不良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2)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本身就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通过先进技术实现有机耦合农业循环产业链,是遵循自然规律并按照经济规律来组织有效的生产。       在工业生产领域,以生产集中区域为重点区域,以工业循环经济副产品、废弃物、余热余能、废水等资源为载体,加强不同产业之间建立纵向、横向产业链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利用。如围绕能源,实施热电联产、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开发余热余能利用、有机废弃物的能量回收,形成多种方式的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围绕废水,建设再生水制造和供水网络工程,合理组织废水的串级使用,形成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产业链;围绕废旧物资和副产品,建立延伸产业链条,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加工链条、废弃物综合利用链条以及设备和零部件的修复翻新加工链条,构筑可再生、可利用资源的综合利用链。        在生活和服务业领域,重点是构建生活废旧物质回收网络,充分发挥商贸服务业的流通功能,对生产生活中的二手产品、废旧物资或废弃物进行收集和回收,提高这些资源再回到生产环节的概率,促进资源的再利用或资源化。    (3)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通过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减少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领域,主要是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方式,实行清洁养殖。运用沼气发酵技术,对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进行处理,化害为利,生产制造沼气和有机农肥;控制水产养殖用药,推广科学投饵,减少水产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探索生态互补型水产品养殖,加强畜禽饲料的无害化处理、疫情检验与防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采取生物、物理等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土壤的农药毒素的积累;采用可降解农用薄膜和实施农用薄膜回收,减少土地中的残留。      在工业生产领域,推广废弃物排放减量化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燃煤锅炉的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工业废油、废水及有机固体的分解、生化处理、焚烧处理等无害化处理,大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扩大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降低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有害物质排放。在生活消费领域,提倡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方式,培养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