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联系入世1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现状,谈谈中国应该如何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3:54:13
热度:

联系入世1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现状,谈谈中国应该如何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热心网友:一、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认识 安全是相对于不安全而言的概念,其具体的表现则是

热心网友:一、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认识 安全是相对于不安全而言的概念,其具体的表现则是一种状态。作为一种状态,其构成自然比较复杂,但其中的因素不谓乎是安全因素和不安全因素两种。因为任何时候都不能假定安全因素为百分之百而不安全因素为零,或者相反,所以通常所说的安全状态实际上就是以安全因素为主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不安全因素上升,甚至超过了安全因素,原来的安全状态也就变为危机状态或危险状态。 安全可适用的对象种类繁多且可大可小,如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全球环境安全等。中共中央2004年9月27日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决定》还提出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2]这里所说的“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就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内容。“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也就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手段。 有人把国家经济安全解释为一种“无威胁的国际生存环境”[3],显然这种环境可以涵盖整个国家安全,甚至国际安全。还有人说国家经济安全就是“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4]”,显然把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缩小了。安全和利益相关,但安全不能完全等同于利益。利益以大小多少来衡量,安全则强调状态的稳定性。目前所能看到的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解释还有很多,但都没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国家经济安全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比如军事、政治等领域的风险,或者自然灾害和疾病蔓延等风险。本文所探讨的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也就是上述《决定》中提出的要“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国内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应更多地站在稳定和发展的角度而不是安全的角度来看待。即使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有些问题是由国际经济中的问题引起或造成的,也已经错过了防范时机,只能当作内部问题来处理。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在扩大开放中重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5]。这也是中共中央2005年10月18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强调的问题。[6] 一国的经济状态是客观的,但人们的认识和态度却不一定客观,难免带有主观性片面性。从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燃的态度出发,任何时候都麻痹大意不得。但如果草木皆兵,疑神疑鬼,反而影响正常的发展。正确的认识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领域的不安全因素或安全威胁,并对此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应对措施非常重要。 二、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面临的不安全因素 (一)从国内经济来看国家经济安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也就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不久,国内就有人提出了“外资进入后的产业安全”和“入世后的金融安全”等问题。胡国良在2002年发表的《全球化与经济安全防范》[7]一文中把国家经济安全进一步分为产业不安全、贸易与资源不安全、金融不安全、环境不安全、信息不安全等五大类。其中环境问题所受外来威胁不突出;经济安全中当然也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但按照2004年中共中央的分类,信息安全是和经济安全并列的,不在经济安全之下。清华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与方法》[8]所举的局部安全包括战略资源安全、产业安全、国有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其中战略资源除了粮食、石油、原材料外,还特别把人才和技术资源算在里面。从各种分类来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都集中在外资和外贸领域。金融安全也可归入产业安全范畴,许多专门针对产业安全的研究也大都包括金融安全问题。但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金融安全经常被单独列为一类,而且所指也超出了产业范围。外贸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国际市场风险。进口方面针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短缺,有时也包括粮食和技术等。出口方面主要是担心我国许多产品过分依赖出口的问题。概括起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安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两个,即外资冲击国内市场的风险和外贸面临的国际市场风险,也就是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除了一些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外,中国几乎是对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外贸占GDP的比重达70%以上,大大高于世界上头号贸易大国美国的20%。 第二,中国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原油、铁矿石和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都已接近50%。石油进口增长很快,1995的对外依存度还只有 6.6%,到2000年就达到25%。预计到21世纪中叶,除煤炭外,中国绝大部分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 第三,中国各生产领域所需要的大部分技术也都来自国外,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很少。 第四,近年来,中国产品的出口依存度逐年增加,2002年为50.1%,2003年上升到60%,2004年超过70%,连续三年每年增加10%,服装和鞋类、DVD机的依存度更高。 第五,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397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9%,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占全部引进技术的比重超过50%。 第六,外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2005年外资企业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分别为58.8%和58.3%。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外资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我们知道,资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都非常强大,其所影响范围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影响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深度也不仅停留在利益上面,甚至还会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等。但这些影响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直接的影响主要是对产业的影响。资本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天生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常被比喻为天使和魔鬼的两张脸,因而对产业的影响也表现为两方面,即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首先,从外资本身来看,不同类型的资本的安全性和破坏性是不一样的。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相比,前者强调长期性,所以安全性较大。直接投资又被分为新项目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新项目投资也叫绿地投资,强调实实在在的建设,安全性又大于以产权转让为特点的跨国并购。中国吸收的外资主要是生产领域的新项目投资,这部分外资是所有外资种类中最安全的。新项目投资都实实在在投入到了中国经济的建设,外资企业是按照中国法律成立的,也已经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其次,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外资来到中国后,不但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在管理、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大大推动了中国和国际市场的接轨,使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即使给我国带来的利润相当有限的加工贸易,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外资企业不仅解决了我国大量的就业,而且从组织生产到市场开拓到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具体做法,给内资企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总体来看,外资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是积极的。大量外资的进入本身就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是健康的,安全也有保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投资者的信任就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保证。 当然,外资的进入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对内资企业形成冲击。站在国内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外资的破坏性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从短时间来看,这种压力非常巨大,很多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遇到困难,甚至倒闭、破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张士铨认为,“外资控制了我国相当一部分战略产业和战略资源,客观上挤压了本土企业的发展,凭借技术、管理和规模优势使本土企业在竞争上更加不平等,甚至丧失发展机遇。”[9]有人甚至将外资对某个行业的冲击简单地理解为中国的产业不安全,甚至把国有企业受到冲击理解为民族工业不安全。这样就把外资企业的冲击当成对产业的威胁或对民族工业的威胁。有人不承认外资对中国的产业形成威胁。南开大学的葛顺奇从外资规模、敏感行业、产业结构、技术控制、金融管理等多个方面测量外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发现外资企业占所在行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企业数量的比例都比较低,所以就得出结论认为外资没有对中国产业形成任何威胁。[10]这种观点同样引起质疑。外资的影响力通常确实和其所占比例成正比,但并不总是如此;用外资在不同行业所占的比例作为指标来衡量外资的影响力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能保证是正确的方法。 严格地说,外资对某些内资企业的冲击所造成的竞争压力,即使到了企业倒闭、职工失业的地步,也还不是产业安全的问题,而是产业调整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果从某个产业本身的发展来看产业安全,而不是从这个行业外资和内资的比例变化来看的话,只要这个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不断壮大、不断提高,这个产业就会越来越安全。相反,如果整个产业不断萎缩,甚至面临生存危机,那它就是不安全的。如果外资的进入加速了某个行业的发展,就会使该行业的安全更有保障。即使外资在某个行业形成垄断,所影响的也主要是公平竞争问题,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也不能说是负面的。公平地说,有些企业即使没有外资冲击也会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但如果外资冲击引发国内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并由此引起社会动荡的话,这种动荡就会反过来构成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外资虽然不是社会动荡的直接的威胁,但却成为引发问题的罪魁祸首。还有些文章提高的外资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虚假外资等问题[11],实际上也都是政策调整和改进管理的问题。近年来,金融安全在国内受到特别关注,各国都特别担心国际游资冲击其金融体系。游资主要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而且数额巨大,流动性强,汹涌而来,呼啸而去,一会儿冲击股票,一会儿冲击外汇,所到之处,经常造成严重破坏。中国得益于倍受争议和责难的国家外汇管制,侥幸躲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目前服务业开放过程中,这一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确实需要高度重视。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外贸依存度问题,更具体地说,一是能源、原材料大量依靠进口问题,二是制成品大量依靠出口问题。前者的风险在于国际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后者的影响主要是消费市场的不稳定、进口国政府的限制和来自其他国家产品的竞争。目前全球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供应已基本上形成了统一的国际市场,总体上并不存在供应中断问题,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是经常发生的。由于中国采购量的扩大,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从而使国内生产的自主性降低。一旦出现严重不利于我的情况,维护我国利益的难度也就随着加大。另外,尽管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但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有时候还相当严重。目前中国产品出口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在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的10年里,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成员方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立案调查占总数的1/7左右。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这类摩擦恐怕会持续不断。此外,由于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类似,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各自国家的市场,也会出现在发达国家市场。可以说企业之间的这种激烈竞争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外资企业造成的,而且是生产国际化分工的结果。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是根据其对国际市场较好的判断和把握来确定产量的,因而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比较而言,中国内资企业对市场的把握和控制能力较差,对国际市场的驾驭能力有限,容易出现闪失。目前中国对外投资还很少,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谋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将变得更为复杂,中国海外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还将依靠东道国经济的安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