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求高中地理知识终结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3:46:37
热度:

求高中地理知识终结热心网友: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

热心网友: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

热心网友:这些就是考试重点常考点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则出生人口多(×)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 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的五个阶段和金字塔(5页图1-1-3): 人口增长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 15 10 5 0 ① ② ③ ④ 时间 3、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 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 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 [探索]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比较:出生率:中国>欧洲,死亡率:欧洲>中国(原因,欧洲人口老龄化),欧洲后期出现负增长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9页案例研究):六个阶段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 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思考]①出国旅游属国际人口流动 ②我国大学生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属国际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 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 3、特点 国际人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口迁移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现代),发 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 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 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 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人 历史上 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口迁移 2个阶段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 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迁移原因:推拉效应 迁出地不利条件,迁入地有利条件 4、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5、其他 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思考〕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原因: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较低的生活费用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角度 (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 木桶效应)、经济等 阳光、空气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目前,用粮食生产来估算承载力应用最广泛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 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更有意义,“发展”角度 口容量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特点:相对性。世界60亿,中国8-9亿。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探索〕英国终年盛行西风 工业区一般布局在东部 河流自西向东流 西部环境好,为高级住宅区,东部为低级住宅区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无CBD)②CBD外侧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 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 环境不好 ②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混合区 综合功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思考〕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 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背向 (按收入) 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发展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 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 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理论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 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37页图2-2-4,大体了解城市群分布在什么地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现代发展速度 慢 快 与经济关系 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 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对交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排放)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特点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内容:物质、非物质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建筑间距 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 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 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 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 内向、封闭 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 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 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 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 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 气候(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然 温度 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甘蔗 南蔗北甜 因 温带:梨、桃、苹果、甜菜 素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 肥力:东北平原为黑土;长江中下游水稻土、“鱼米之乡” 酸碱性 耐酸性(中国南方):茶树、马尾松、杜鹃花 耐碱性(中国北方):柏树、碱蓬、柽柳 地形 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 市场(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自然条件决定能种什么,到底种什么取决于市场 会 交通 交通发达,速度提高 因 保鲜技术 素 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 集约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农作物生产越可以远离市场 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农业生产技术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 ①以色列无土蔬菜栽培(技术)②江南丘陵茶树(土壤)③城郊乳牛、花卉(市场) ④横断山区立体农业(地形) ⑤海南岛天然橡胶、青藏高原青稞(气候)⑥新疆哈密瓜又香又甜(气候) ⑦冬季,南方蔬菜运往东北(交通)⑧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农业地带) (在城市郊区)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 荷兰,鲜花王国 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3、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集约(密集)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按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原始迁移农业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现代混合农业 农业类型 原始、粗放、自给 传统、劳动密集、自给 现代、资金技术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劳动力多,精耕细作 据市场变化灵活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轮作 耕地状况 不断迁移变换 耕地、房屋稳定,持续耕种 耕地、房屋稳定、调整经营 生产动力 人力 人力、畜力 机械 生产技术 靠自然 凭经验 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区(54、55、56图) 热带雨林(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流域、太平洋岛屿) 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中国三北、东南半岛、印度、尼罗河、两河等文明起源地) 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分布地区状况 贫穷落后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和地区 环境问题 人少:无;人多:生态失衡、物种少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世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 1、小麦和绵羊同时进行—小麦牧羊带 2、分布:西南,东南(墨累—达令盆地,主要分布地区)(57页图) 3、优点:①轮作,保持肥力,使农场成为一个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②互惠互利,种植业秸秆作为饲料饲养绵羊,羊粪作为肥料 ③ 时间互补,合理安排农事:冬小麦,5-6月秋种,11-12月春末夏初收;绵羊冬季忙④收入稳定 ⑤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据市场需求决定种、养 4、限制因素:灌溉。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东水西调 四、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对资源的影响:对森林态度 采集、狩猎 农业阶段为障碍 资源(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思考]50和52页杜能模式和辛克莱模式 第二节 工业区位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主导区 位因素 工业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部门举例 工业特点 原 材 料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失重) 市 场 市场指向型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超重) 运 输 条 件 运输指向型 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 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 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 劳动力素质 技术指向型 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劳动力成本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劳动力密集型)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能源 动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环境条件 环境指向型 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 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 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 其它因素 寻找最优区位 有利的地点、集聚作用、厂商的个人喜好、工业惯性、政策等。 纺织工业:劳动力,新疆纺织工业:原料(长绒棉) 二、工业地域 工业 生产上的联系 总厂与分厂的联系:汽车生产 联系 “上下游”的联系: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钢铁工业、服装生产 非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 意义: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 工业集聚 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 共同利用资源: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 工业地域 工业点: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济钢 工业区: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 工业枢纽: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济南、天津 工业地区: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沪宁杭等 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 [思考]世界主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国工业区: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 [补充] 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 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 [例]某城镇建钢铁厂、造纸厂、啤酒厂、服装厂,从 A、B、C、D、E、F中选最佳区位 钢铁厂: 造纸厂: 服装厂: 啤酒厂: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大 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2、五种方式按运量、速度和运费排序 运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3、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多快好省”原则 运距 近:公路 铁路 高:铁路 远 航空 大 运费 铁路 量 水运 低:水运 水运 小:航空 〔思考〕①广州某热电厂向秦皇岛订购了20万吨煤( )②淄博炼油厂所使用的胜利油田的石油( )③由武汉到郑州探亲( )④从拉萨到西宁沿途参观访问( )⑤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⑥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开会,第二天必须到达( ) 分类 方式 任务 邮政通信 交通运输工具 实物(信函、文件、包裹) 电信通信 电磁系统 信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 二、邮电通信 三、商业 环节:收购 存储、调运 销售 (78图3-3-9,商业中心形成条件) (商业活动前提)(购销时空矛盾缓冲器)(商业活动终结) 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 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 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 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 武汉、宜宾、重庆 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 内部:棋盘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木船时代:沿河发展 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 铁路、公路使城 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单一形式 市沿交通轴发展 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庄(案例)、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 赣)、郑州(京广、陇海—兰新) 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 集中式团块状 分散状 单一 多方向 内聚 沿轴放射状 受交通线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发展,扬州、济宁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类似于对城市的影响) 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 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 ①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②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发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城市郊区化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1

  1. 3,结合武汉城市经济结构现状,说明如何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2024-08-17
  2. 城市规划高手看过来O(∩_∩)O·~~ 废品收购站属于仓储用地还是市政用地呢
    2024-08-17
  3. 关于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城市垃圾焚烧发电4种发电技术的问题?
    2024-08-17
  4. 我吉林白城市,我家冰箱八百瓦,电脑一台,电饭锅等日常用电和冬天取暖,家用太阳能发电糸统价格
    2024-08-17
  5. 城市燃气主要有哪几种类型?评价其优缺点从哪方面考虑?
    2024-08-17
  6. 现在省会城市,多数用燃气锅炉还是燃煤锅炉,需要煤改气的还多吗/是大多数已经改造完了吗?谢谢
    2024-08-17
  7. 2011年月19日,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在北京首次发布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有谁知道内容??
    2024-08-17
  8. 为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城市”,东台市推出多项措施,其中不属于“节能减排”的是( )A.关闭一批小
    2024-08-17
  9. 五菱之光6376E3加100元的93号汽油跑150多公里郊区和城市公路.太费油了是车子出问题了吗?(新车刚跑1700公里)哪位大哥知道啊
    2024-08-17
  10.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哪个好一点?
    2024-08-17
  11. 为了减少机动车对城市的大气污染,你有什么建议
    2024-08-17
  12. 白城市到辽宁霸鱼圈有多少公里?
    2024-08-17
  1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低碳与城市生活(张华)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
    2024-08-17
  1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低碳与城市生活(张华)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
    2024-08-17
  15. 吉林省白城市附近有什么旅游景点?
    2024-08-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