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哥本哈根峰会是怎么回事?我看报纸炒的沸沸扬扬的。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3:21:59
热度:

哥本哈根峰会是怎么回事?我看报纸炒的沸沸扬扬的。热心网友: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标志概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

热心网友: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标志概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目录[隐藏]简介会议概况各方态度中国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其他主要国家的态度会议成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大会之最大会前瞻大会意义 简介 会议概况 各方态度 中国 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 其他主要国家的态度会议成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 《哥本哈根协议》大会之最 大会前瞻 大会意义 [编辑本段]简介 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最佳关注重点。[编辑本段]会议概况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结构和成员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合作伙伴: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向穷困国家转让资金,支援它们减排。 宗旨及预期目标: 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 地球变暖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焦点问题 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译注,链接文章中的图见下,卫报)。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国政府[2]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影响到COP15能否成功。同时,还有人怀疑现在采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卫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 在呼吁人们为控制全球变暖行动起来的“气候危机”全球演唱会在2007年7月7日举行,人类首次登顶珠峰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的后代彼得·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的后代杰姆林·诺盖前日说,全球变暖正迅速改变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面目,以致他们几乎无法认出。 希拉里爵士的儿子 彼得·希拉里 曾两次登顶珠峰,他说:“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是事实。(登顶)大本营过去在5320米处,今年这个高度已经降到5280米,这都是因为冰川从上而下在融化。大本营的高度每年还在下降。” 也曾登顶珠峰的杰姆林·诺盖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变化,正是气候变化改变地球的先兆。 1953年5月29日,希拉里爵士和诺盖首次登上珠峰,他们曾搭设过帐篷的冰川在过去20年里已倒退3英里。科学家们相信,未来50年,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不变,那些长度在半英里至3英里之间的喜马拉雅冰川将会融化为一块一块的雪块。 更糟的是,冰川融化将给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印度和中国的居民带来影响。一方面是山川地貌改变;另一方面,大量冰川融水在当地形成大型湖泊,并形成潜在的洪水威胁。联合国的调查显示,在喜马拉雅地区约9000个冰川湖泊中,有200多个存在爆发洪水的危险。科学家们估计,今天洪水的威力比1985年造成灾难的洪水大20倍。 彼得·希拉里说:“我曾亲眼看到冰川湖水冲破堤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那场景就像一颗爆炸的原子弹,摧毁了一切。今天,不幸的是,我们可能面临的洪水破坏力是过去根本不能相比的。”[编辑本段]各方态度中国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 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以于年底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将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此,谨提出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拉斯穆森首相阁下,各位同事: 此时此刻,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注视着哥本哈根。我们在此表达的意愿和做出的承诺,应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站在这个讲坛上,我深感责任重大。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06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2003至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各位同事,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从零开始的,国际社会已经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各国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凝聚了各方的广泛共识,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必须倍加珍惜、巩固发展。本次会议的成果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必须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今天全球仍有24亿人以煤炭、木炭、秸秆为主要燃料,有16亿人没有用上电。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中国有句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西方也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应对气候变化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不少发达国家的排放不减反增。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公布的中期减排目标与协议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仍有相当距离。确定一个长远的努力方向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完成近期和中期减排目标上,放在兑现业已做出的承诺上,放在行动上。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我们应该通过切实的行动,让人们看到希望。 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应对气候变化,贵在落实行动,重在机制保障。国际社会要在公约框架下做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快转让气候友好技术,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谢谢!其他主要国家的态度美国: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欧盟:承诺于2050年减排95%。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试图重新确立自己的国际领导地位,指出如果哥本哈根峰会能够达成气候变化协议,欧洲将在2050年前削减高达95%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前减少30%。 印度: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3日宣布,印度将在2020年前将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25%。 英国:2009年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28日发表《西班牙港气候变化共识:英联邦气候变化宣言》,强调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各方应该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发达国家应该对困难国家给予帮助,尤其是资金援助。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会参议院2日却再度否决了澳工党政府提出的气候变迁法案,这使得澳总理陆克文将空手赴会。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煤碳出口国,澳人均排放量超过美国。提议未来十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0年减少5%到15%。[编辑本段]会议成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哥本哈根协议》 会议达成无约束力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十九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潘基文当天发表了一篇充满感情色彩的讲话。他说,过去的两天令人“筋疲力尽”。我们进行的讨论“时而有戏剧性,时而非常热烈”。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潘基文说,他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表示,过去十三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二0一0年实现这一点。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于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开,比原计划晚一天闭幕。会议的最终阶段为领导人会议,于十八日起举行,约一百三十国领导人与会,被联合国官员形容为“历史盛事”。[编辑本段]大会之最 最扑朔迷离的泄密 原本气氛凝重的气候大会,却以一场扑朔迷离的电子邮件泄密案开场。 存放在西伯利亚城市托木斯克一家网络安全公司服务器上的3500多封电子邮件被神秘黑客捕获,并在哥本哈根大会前曝光。邮件显示,气候专家合谋操控科学数据,隐瞒对气候变化科学“不利的”研究。 最小题大做的提案 每年的国际性大型会议,总有一些神通广大的记者能够提前搞到会议提案文本。这一回,英国《卫报》记者捅出个“丹麦提案”,在气候谈判的第二天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 这份由英国、美国和丹麦起草的提案将部分发展中国家列入“最脆弱国家”,单独设立减排目标,企图以此分裂发展中国家阵营。 火药味最浓的交锋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一直被置于聚光灯的焦点中。由于各自所代表的阵营的利益不同,中美在会场上也展开了正面交锋。 会议第三天,美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刚刚走下飞机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枪口对准中国,“公共资金,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公共资金,绝不会流向中国”。他否认发达国家应该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累积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埋单”,要求中国采取更大力度的减排目标。 最火爆的新闻发布会 在贝拉会议中心,最能真切感受“气候变暖”的地方是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人头攒动,热岛效应急剧上升。 中国代表团每天都在这里举行各种研讨会、吹风会和新闻发布会,房间虽然不小,但仍无法应对蜂拥而至的中外记者。离新闻发布会还有半个多小时,记者赶到时,却连脚也插不进去。 最抠门的会议招待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能是记者参与过的诸多国际性会议中最“抠门”的一个,不仅没有礼品袋、公文包、纪念品,会场内所有的食 物都得自掏腰包购买。 想想几个月前的意大利八国峰会,还是在地震灾区召开,但丰盛的自助大餐、红酒、咖啡、甜点,随便吃喝。 在眼下无节制消费甚至浪费而导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样的“抠门”却得到了所有记者和与会人士的支持。 最慷慨的硬件设施 在许多硬件设施上,哥本哈根大会却又显得非常慷慨。4500台笔记本电脑、清一色的联想IBM,免费供记者使用,还有几十台电脑装有话筒、摄像头和Skype软件,供记者打视频电话。每排记者席上都有激光打印机,随意打印材料。 由展览中心改造成的巨大公共空间,全部留给会场交流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舒适的沙发、温暖的灯光和环保主题强烈的布局,无处不让人感到主办方的慷慨大方和良苦用心。 最混乱的组织工作 原本能够容纳3500多名记者的新闻中心,却有1万多人申请采访。措手不及的主办方不得不在最后一天,停止记者证的发放,控制大会人数。领证时,几百名记者曲曲折折,排到1公里外,大门一道关,安检要排队,领证继续排队。 最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居然连续3天被拒会场门外。根据大会程序,所有谈判代表、非政府组织和媒体都必须佩戴附有电子条形码的注册牌,进场和出场时都必须扫描条形码以确认权限。[编辑本段]大会前瞻 达成有效协议并不乐观峰会必须对发达国家设定具体减排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主席、丹麦气候与能源部长康妮·赫泽,在过去两年的谈判中,一些重要的问题已相当成熟,包括减少毁林所致的排放,适应问题和技术问题等。然而在减排和资金技术的构建上仍有一些关键的政治问题需要解决。 《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显示出了在第一阶段实现各自目标的决心。很明显,哥本哈根达成的协议必须对发达国家设定具体的减排目标。目前,各方的减排目标是谈判的一个焦点。我希望发达国家能同意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的整体目标。 会议或难达成各方都同意的具体标准 《京都议定书》下的几个弹性机制确实在发挥作用。很明显的一点是,清洁能源机制已超出预期。对于清洁能源机制的一个建议是加强项目的地理分配,提高清洁能源执行理事会决策的透明度。看起来最后阶段不太可能有一个各方都同意的具体标准,但是大家都必须作出贡献,尊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编辑本段]大会意义 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 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也因为这个原因,本次会议被喻为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

热心网友:哥本哈根峰会:奇迹有没有发生“很有意义”的含义摘译自《卫报》社论 就像商人坚称一笔交易“绝对合法”一样,如果政界人士再三表白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反而会勾起人们的怀疑,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而对于18 日深夜在哥本哈根勉强达成的协议,“很有意义”大概也是公关高手们能想出来的最好字眼。 这次气候变化峰会有三大议程:减排量,财政援助,减排进程的延续。在这三个方面,那份并非由全体大会达成的协议都十分差强人意:对援助和排放量均缺乏明确承诺;最令人惊诧的是,它也未能提出一张清晰的进程路线图,向世界指明应如何走出目前谈判陷入的僵局。如此结果只比完全没有达成共识稍好一些。 整个峰会的进程从大放豪言壮语,经过一番互相指责,最后到了很不情愿地让步。最晚飞抵哥本哈根的诺贝尔奖新科得主奥巴马,先是与全球56 家报社共同社论的呼吁唱和,号召各国领导人采取正确行动,强调气候变化是个骇人的事实,并表示自己已决定有所作为。 然而,他很快掉转话锋,不是宣布什么宏大举措,而是不很微妙地对准中国,暗示中国目前的排放量已超过美国。这在技术上或许准确,但却无视一个现实:中国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人均排放量,主要是在为西方消费者服务时产生的。 随后,奥巴马又从悬崖边缘上退回一步,承认中方对减排核查可能有损主权的关切不无道理。在深夜举行的记者会上,他还首肯联合国科学家的看法,即按目前各方摆在桌面上的减排提议,本世纪内气温必将上升3 摄氏度,从而无法避免灾祸。 奥巴马没有为美国的减排承诺加码,无疑是顾虑到参议院的态度;他要落实自己的气候法案,必须先说服他们才行。其他首脑在最后的关头,同样没有超越各自的小算盘。 在最后那一夜,欧洲似乎紧捏着它的王牌:是否将减排幅度从20% 提高到30%。最终它没有舍弃那种长期阻碍气候谈判进展的斤斤计较做法,站高一步思考。 仅仅两年前,各国首脑还信誓旦旦,这次峰会将建立新的碳排放秩序。然而18 日晚出笼的最后协议连打下基础都谈不上。两周会期内,各国在减排财政援助上取得的进展值得欢迎,但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适应气候变化。这使国际社会很像一个决定为肝移植攒钱,却不肯彻底戒掉酒瘾的酒鬼。如何评价哥本哈根的成败编译自《星期日泰晤士报》,作者查尔斯·克罗弗 詹姆斯·汉森是美国宇航局下属戈达德太空研究院的气候学者。早在1988 年,他就已经在大声疾呼全球变暖的危险——他在国会作证时指出,美国的大旱是人为的。本月初,他又语出惊人,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失败了更好,因为各国提出的对策解决不了气候问题。 在涉及到政治和历史的问题上,汉森显然是个与世隔绝者。他声称,对付气候变化就像对付奴隶制一样,而哥本哈根就是我们解决全球变暖的最后机会。“在这种问题上,你是无法妥协的,”他说,“你不能说,让我们减少一点奴隶制吧。咱们来找到一种妥协办法,把它减少50% 或40%。” 汉森忘了一点:他的废奴英雄林肯曾多次向蓄奴州妥协,以避免联邦的分裂。汉森还主张,如果真的想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就不要从哥本哈根着手。我想要是让他到二战时英军大撤退的敦刻尔克,他大概会主张先结束战争,再从头打起。 会议开幕前,英国前财政大臣罗森勋爵也告诉我们,哥本哈根注定会失败,而这不失为一桩好事,否则它会让穷国付出一大笔钱——它们将不得不使用昂贵的可再生能源,而不是廉价的化石燃料。 想不到这位财相大人居然会认为,全球变暖的后果是没有代价的。就算你不接受斯特恩勋爵的估算——灾难性气候变化后果的代价,将五倍于缓解气候变化措施的花费;但只要近期关于南极洲西部冰盖正在加速融化的报道属实,显然我们就得花很多钱修建防波堤。 与政坛上一种常见情况很像:以汉森和“地球之友”组织为代表的气候变化教条派,与走另一个极端的罗森和共和党怀疑派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憎恶碳交易,不管是欧洲的碳交易市场,还是奥巴马总统打算让参议院通过的“封顶与交易”体系,两者都主张在国际上征收某种碳排放税。 这些人都应该清醒过来:《京都议定书》设立的碳交易体系虽然不无缺点,但它却是1992 年各国首次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以来,少数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手段之一。汉森不理解的是,政治从来不会从你想要的地方开始,成果也只能逐步达成。因此,在会议开幕前就大谈哥本哈根注定要失败是愚蠢的。 对当年的京都谈判,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曾在凌晨3 点钟,在会场走廊撞见两眼布满血丝的英国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告诉他戈尔已中途离场,打电话回国请示克林顿。在会场的压力下,戈尔作了二氧化碳减排承诺,最后却无法为参议院接受。 这次参议院仍可能否决哥本哈根达成的协议,这将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因为现在各方都已相信,人为的全球变暖是一件可能性很大的事——尚不是完全确定,因为在科学上没有完全确定的东西。再不予理会,风险实在太大。 不过,如何评判大会成功与否呢?发达国家会不会承诺减排25% 至40%(防止升温超过2 摄氏度所公认必需的)?发展中国家会不会首次承诺减排?从现实看,签定一份条约是必须的。否则,俟2012 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在全球将资金注入新技术的合理安排就将崩溃。而如果哥本哈根崩溃了,本月浮现的一些积极进展,例如早该签署的拯救热带雨林协议就会搁浅。 如果美国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可用于保住雨林的资金就会大增;对这类项目的需求量将上升,碳交易价格也将上涨,增加的资金将会驱动绿色创新。但如果气候法案无法于明年5 月前在美国参议院获得通过(在新的国际气候条约签署大会举行前一个月),那么哥本哈根就算失败了。 哥本哈根达成的,可能只是一种“最小公约数”式的协议。我们也许必须在国家层面做更多工作,例如向污染企业征税,用以修建防波堤和新桥梁等等,但这毕竟不算失败,比完全没有协议要好很多,无论詹姆斯·汉森之流怎么说。 (本文发表于哥本哈根峰会前夕)当务之急:救救热带雨林编译自《纽约时报》社论 从哥本哈根传来的大多是坏消息,但会谈至少取得了一个积极进展:各方达成了一项初步共识,让富国付钱给较贫穷国家,用于拯救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富国同意接受碳排放上限,它们将在向更清洁能源过渡的期间,付款抵消自身的排放量。 对富国和穷国来说,这都将是一笔好买卖;而对于地球来说,更是一大利好消息。森林砍伐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五分之一,大约与中国和美国的排放量相当,超过全世界轿车、卡车、公共汽车和飞机制造的总排放量。 各国谈判代表有必要利用这一进展,达成一项至少是暂时性的政治共识,为明年更详细、更全面、更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搭好舞台。 这种由富国向穷国付款,让后者不要毁坏森林的思路,是1996 年在京都谈判期间率先提出的,但最后因遭到环保团体反对而作罢。环保组织的反对理由是,这是让富国用花钱的办法来逃避应尽的减排义务。这个大错的惨重代价,世界一直支付至今。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000 万英亩(1英亩约合4047 平方米——编注)热带雨林消失,释放出储藏在树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同时也加剧了水质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防止毁坏雨林的协议,将与众议院和参议院环保委员会通过的气候法案完美吻合。根据这两份法案规定,那些无法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可以通过在海外投资减排项目来弥补。由此可带来多达120 亿美元的私企投资。 众议院的法案还另外拨款近30 亿美元,用于直接提供给穷国。奥巴马政府在哥本哈根也宣布,将在今后3 年内,提供10 亿美元的防止毁林专款。 这样,仅来自美国一家的捐赠,就可以占到让穷国守护森林和补偿公民不砍伐森林所需的每年400 亿美元经费(一些专家的估算额)的相当一部分。

###

热心网友:1.此次会议的目标:达成新协议,将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相衔接。2.争论的焦点: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应该减少多少?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的减排标准很高,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等)技术落后,一般都达不到那么低的排放量。事实上,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发展中国家尽管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发达国家高,但总量小,所以对气候变暖造成重大影响的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历程都200多年了,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比我们少吗?欧美提高排放标准,旨在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么买他的最新减排设备和减排技术,花掉咱们的外汇储备;要么减缓咱们的经济发展,不对他们构成威胁。 发达国家在谈判中热衷于大谈长期减排目标,对短、中期减排目标却闪烁其词,这是由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不准备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2年的减排目标,只好拿长期目标来撑门面、画馅饼。3.会议失败最深层的原因是:发达国家不愿意承担应尽的义务--减排、出资等,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不合理的义务。 4.最后结果:目前只达成一个简单的没有法律效应的协议,虽然有关气候升温限制在2摄氏度以及从现在起到2020年向穷困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专款援助减排被写进了协议,但是这项匆忙达成的协议仍然没有包括到2050年全球减排50%的目标,而且发达国家的减排计划被推迟到明年1月再决定。希望你能看明白,呵呵

###

热心网友:怎么主宰天气的会议

  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1)请你用文字表述的方式简单形象地表达“地
    2024-08-17
  2. 根据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有关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报告。
    2024-08-17
  3. 哥本哈根会议开得成功与否?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2024-08-17
  4. 2012北京都有哪些展销会?
    2024-08-17
  5. 节能减排 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哥本哈根大会)体现了政治中哪些哲学观点
    2024-08-17
  6. 根据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有关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报告。
    2024-08-17
  7. 哥本哈根协议的关键内容是什么
    2024-08-17
  8.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今开幕 哪些低碳概念股会爆发
    2024-08-17
  9. 节能减排 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哥本哈根大会)体现了政治中哪些哲学观点
    2024-08-17
  10. 华能在北京都有哪几家公司及电厂,分别是?
    2024-08-17
  11. 北京都哪里有旧货市场啊
    2024-08-17
  12. 下列做法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B.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C.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D.商店
    2024-08-17
  13.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全球气候大会,低碳减排成了全
    2024-08-17
  14.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成为人类 关注的热点,下列认识不
    2024-08-17
  15.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低碳生活”成为热门话题.下列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2024-08-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