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学考察队都吃些什么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0:59:53
热度:
南极科学考察队都吃些什么【专家解说】:">南极考察队员吃什么? 南极没有土著居民,只有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后勤保障人员轮流生活和工作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里。在寸草不生的南极,粮食和蔬
【专家解说】:">南极考察队员吃什么?
南极没有土著居民,只有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后勤保障人员轮流生活和工作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里。在寸草不生的南极,粮食和蔬菜不可能自给自足,即便是随处可见的企鹅和海豹,也不允许随意捕杀,所以,考察队员的所有食品都必须从其他的大陆带来。由于来自各个国家的人饮食习惯不同,每个考察站的食品也有很大差别,在主食方面,欧美国家的考察站备有充足的面包粉,而中国、日本和韩国则是米面具备。考察站上的副食品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相对便于保存的蛋、新鲜蔬菜;第二类是速冻食品,包括速冻蔬菜、肉类、水产品、包子、饺子、馄饨和;第三类是罐头食品;第四类是干菜,包括脱水蔬菜和黄花菜、木耳等;第五类是现场加工的副食品,比如豆腐和豆芽菜。作为整个副食品类,总的原则是易于保存、易于加工、维生素含量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包装考究且质量好。
南极考察站的蔬菜从哪里来?
在南极的夏天,各国都通过破冰船和飞机对自己的考察站进行后勤补给和人员调换,所以,每个考察站都有新鲜的蔬菜。短暂的夏季一过,除去个别有飞机补给的考察站可以不定期得到一些蔬菜外,多数考察站都要自己解决蔬菜问题。
解决冬季食用蔬菜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尽量延长新鲜蔬菜的保存时间。在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象土豆、洋葱、胡萝卜一类的比较容易保存的蔬菜可以储存半年以上,有时甚至可以存放10个月。二是考察站一般备有数量较多的速冻蔬菜,在越冬的后期,速冻蔬菜是考察站的当家菜。三是随着蔬菜加工技术的进步,品种越来越多的新鲜蔬菜可以脱水保存,既保存了营养和口味,又分量轻,便于贮运。中国的南极考察站脱水蔬菜一般有大葱、姜、蒜、菠菜、小青菜等。四是可以在温室内种植一些芽菜等,比如中国的考察站在冬季可以发豆芽,还能无土栽培豌豆苗、萝卜苗和荞麦苗,俄罗斯考察站有些队员还在室内种上了西红柿,既美化了环境,又可一饱口福。
在南极怎样保存鲜蛋?
聪明的考察队员有办法使鸡蛋保鲜。原来鸡蛋之所以容易坏,大多是由于蛋黄粘壳,新鲜鸡蛋长时间静置不动,蛋黄下沉,贴在鸡蛋下面的蛋壳内部,时间一长,蛋黄就与蛋壳粘连,鸡蛋就保存不了多久了。知道了这个原因,考察队员将整箱的鸡蛋每星期颠倒一次,使蛋黄不在蛋壳内的一个地方停留太久,避免了粘壳,同时使鸡蛋的储存温度一直保持在摄氏0~4度,并增加环境的湿度,这样,新鲜的鸡蛋可以保存一年以上,如果存放得当,可以保证考察队员全年有新鲜鸡蛋吃。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将这种鲜蛋保存方法戏称为“倒蛋”。
南极建筑怎样保温?
要想在世界寒极的南极洲居住,首先要解决房子的保温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把房子的墙加厚再加厚,保温效果就一定好。看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居民会持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深有体会,墙体再厚,无论是用砖还是用水泥,都会冻透。用科学术语来说,墙体本身就是一座“冷桥”。各国在南极洲建站,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保温中的最大障碍――冷桥。也许读者还认识不到“冷桥”的威胁和它的危害。如果有一个穿透墙体的螺栓,就会大大降低室内温度,并在螺栓的室内一端开始结霜,进而结成一个大冰坨。
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实地考察和研究,逐步总结出了一系列克服“冷桥”、增加保温效果的好方法。现在,在南极的建筑中采用最多的是“夹心饼干”式的墙板。这种墙板就像夹心饼干那样,两面光滑、坚固、耐腐蚀,中间是保温材料。通常两面采用的是耐低温的薄钢板,和间夹层是经过发泡的聚氨脂。聚氨脂发泡的墙板优点是是保温效果好,而且两层薄钢板与聚氨脂泡粘合牢固,加强了墙板的抗弯曲度和抗拉强度。建筑物的窗户一般开得都比较小,而且是双层玻璃,透明度高,保温性能好。
南极考察站房屋怎样抵御狂风?
南极最大风速为100米/秒,而12级台风仅有32.6米/秒。因此,抗风设计对南极房屋必不可少的。在南极洲建房要抗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地基要牢固。南极洲的建筑物地基最重要,地基要深,而且底面积要大,用的水泥标号要高,凝固要快。
二、整体结构要坚固。整体结构指的是主体钢结构。有的考察站采用的是外露式钢结构。既加强了整体的坚固性,又较好地解决了结构中的冷桥问题。
三、受风面积要小。在南极建造的建筑物,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高度。比如,发电机用房,一般都比较高。因为,既要考虑到散热,又要考虑到维修的方便,它的高度一般都不低于4米。起居住房,—般都不高,因为各国都有各自的民族习惯,一般在2.2—3米之间。整体房子的长度一般在30米左右,宽度在15米左右。就整体来说,这种长度具有较好的抗风能力。
南极考察站房屋怎样防止被大雪埋住?
由于南极的风大,积雪多,风吹雪往往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把一座微型城统统埋掉。早在50年代,美国在东南极的威尔克斯地建立的考察站,由于建筑形式和地形选择的不当,现在己理在冰雪之下。为了防止雪埋带来的后果,设计人员根据风的物理特性,把房屋抬高,距地面1—2米,这样当强风吹着雪花袭来时,风速遇到“墙”的阻挡,反而会加速寻找突破口,一部分从房子顶部席卷而去,一部分由于建筑物下有一类似通风管的通道,这样连续不断的大风就将雪从下面吹跑,房子再也埋不起来了。
有的国家的考察站,由于考察工作的需要,又没有办法避开逐年增高的积雪,在设计时把支撑房屋的钢架变成可升高的形式,就像盖大楼用的塔吊可以调节一样,从而避免被大雪埋掉。即便这样,一场大雪或大风之后,需要用铁锹挖雪才能出门的事情在南极还是经常发生的。
南极考察站怎样对付站区积雪?
虽然考察站建筑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积雪问题,每个建筑物通常在不同方向开有几个出入口,有些建筑甚至设有天窗,但由于南极的暴风雪非常频繁,强度大,大雪封门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每当这时,被封住的建筑物里面的队员就会电话求救,里外队员合力挖雪,才能使里面的队员出来。站区由于地形和建筑的综合影响,会形成大小不一的雪坝,雪坝是影响站内人员行走和车辆行驶的重要因素,因此,考察站冬季经常组织人员和车辆在雪坝上“开口子”,打通交通通道。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积雪并非一点好处也没有,冬季在化冰池边的积雪为考察站人员提供了清洁方便的饮用水,夏季积雪的融化又为站区湖泊补充了大量的水源。
南极考察站是如何取暖的?
各国南极考察站虽然在房屋保暖上下了很大力气,但房屋本身不会产生热量,需要另外安装取暖设备。由于考察站通常24小时发电,较大型的考察站一般采用室内电暖气取暖,这种方式安装和维护简便易行,可以随意控制温度,干净清洁,有时考察站大多数电力用在了取暖方面,气温低时发电机负荷过重,使用不当还容易引发电气火灾。有些考察站采用燃油锅炉作为取暖的主要设备,类似于我国北方普通的暖气,这需要额外安装和维护取暖设备,但不容易发生电气火灾等事故,减少发电机负荷。有些小型的夏季考察站只有简易的燃气取暖设备,在室内用专用燃气暖气燃烧罐装液化气或天然气,但需要注意通风换气,随时注意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中国南极考察站有哪些生活设施?
在南极,一个考察站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城镇。中国的南极考察站建有设备齐全的厨房,宽敞的大餐厅,有专门供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供娱乐用的台球桌和乒乓球台 ,有设施较齐全的医务室,配有无影灯和各种手术器械,有可以提供24小时热水的洗澡间、公用卫生间、公用洗衣机房等。每一栋楼有专门的更衣室、换拖鞋处,以免把室外的沙土和冰雪带进室内。考察站拥有较完善的上下水系统,打开水龙头就会有温水流出。厨房的电热水器还24小时供应开水。考察站还有完善的通讯设备,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对讲机、小型电话交换机保证各种通讯的畅通。一个小型的暗室可以冲扩队员的照片和科研照片资料。总之,中国的2个南极考察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的基地,可以为考察队员提供较完善的生活条件。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穿什么?
服装是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生活、工作的必需品。由于南极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服装的要求就特别的高,甚至有些服装广告都以供应南极考察队来提高自己产品的档次。我国去南极的考察队员在服装配备上基本的原则是轻便、保暖、经济、实用。那么南极服装都有什么要求呢?仅就羽绒服来说,对面料的要求就很高。要求羽绒服的面料不仅具有很好的透气透湿性,而且还要有很强的抗风性能和保暖性能,价格还不能太贵,现在,我国已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特殊面料问题,就是在结实的化纤面料之上再覆盖一层高分子膜,达到耐用、透气、防风和防水的多重效果。我们国内一般的羽绒服,羽绒含量一般在80%以下,可考察队员所穿的羽绒服的羽绒含量却在90%以上,再配上理想的面料、里料,那么这样的服装无论在透气、抗风、保暖、透湿性能上都能适用于南极考察。
我国给考察队员发放的物品主要有羽绒服、羽绒背心、夏用考察服、工作服、风衣、保暖内衣、工作皮鞋、雪地鞋、水靴、线袜、袜套、鞋垫、毛绒帽、皮帽、皮手套、毛线手套、墨镜、风镜等。
南极考察站的用电是哪里来的?
电站是考察站的心脏。仅仅有了保温、抗风、耐寒的房屋是不够的,它只能是这座微型城市的外壳。为了能够使生活在那里的考察队员,有足够的抗御自然灾害和提供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说,电站就是一座考察基地的心脏。这样说丝毫不过分,因为就像一座城市一样,一旦断电,将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在南极洲,电就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有了电,考察队员就有了取暖的热源;有了电,就可以沟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有了电,就可以架起各种仪器和设备,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有了电,就可以使供水设备正常运转,从而保证了队员的生活……
基于上述原因,各国在南极洲的考察站非常重视电站的建设和设备的选型。首先从房屋造型上看,一般都采用较大、较高的厂房式建筑。因为,发电机工作起来会产生很大的热量。为便于散热就要加高空间。为了便于维修,安装起重设备(像天车)也要加高空间。从发电机的机型上看,各国都非常注重选取耐用、发电容量适宜的机型。比如说,有的发电机组可以保证使用1万小时不大修,有的可以保证使用1.5万小时不大修,自然人们就选用使用时间长的机型。每个考察站都配备3~4台发电机,轮流发电和检修,保障考察站全年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有些南极沿海地区的小型夏季考察站并不装备发电机,人员取暖依燃烧靠液化气,另有太阳能电池板给通讯及少量科研设备供电和充电。
南极考察站的污水是怎样处理的?
为了保护洁净的南极环境,各个国家都重视南极考察的环境保护, 1991年,南极条约国签署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对南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在对固体废弃物、食品废弃物、化学药品废弃物及可燃性废弃物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要造成对环境的损害。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守则规定了中国南极考察站有关废弃物和污水处理规定,考察站应定期组织队员对站区进行环境清扫,检查环境保护工作。考察站安装了自动污水处理设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之后,达到了有关排放要求,最后排入大海。对于无法用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化学溶液等,要收集保存,运回国内处理。
南极考察站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根据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的规定,各个国家的南极考察站一般建有垃圾处理设备,主要是焚烧炉,用以处理可以进行无害燃烧的固体废弃物,也就是可燃垃圾。经过焚烧炉的高温焚烧处理,只剩下极少量的灰烬。对于考察站上不具备条件处理的废弃物、不能燃烧或燃烧时产生有害物质的塑料等垃圾,需要尽量减少体积,比如玻璃瓶要打碎、易拉罐要压扁,垃圾要妥善保管,待船运回国内处理。
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生病了怎么办?
南极考察站一般配备专业医生,考察队员日常疾病都会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由于人类已经有几十年较大规模的南极考察经验,在南极经常遇到的几种疾病大多心中有数,每个常年考察站都设有规模不等的医务室或医疗中心,有常用的检测仪器的医疗器械,都从各自国内带去足够的常用药品,住站医生也是拥有足够经验的医师,有些考察站还有卫星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利用国内的人员和仪器进行诊断,协助治疗,所以考察队员的医疗是有较大保障的,但南极毕竟是远离文明社会的孤独大陆,一旦出现急重病症,现有设备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医疗需要,有时即使集中几个相邻的考察站的医疗力量也无能为力,这也是各国对其南极考察队员事先进行严格体检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参加南极考察的一个基本条件。
南极有什么特有的节日?
南极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连过节都与其他的大陆不同。在南极,最隆重的节日不是元旦、圣诞节、春节和其他大家熟悉的节日,而是几乎不为人所熟知的“仲冬节”,是南极特有的节日。
经过几十年的南极考察,各国在南极的常年考察站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节日,这一天是6月21日,它是所有生活在南极的考察队员的节日。由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也是南半球的冬至,过了这一天,南极也像南半球其他地区一样,黑夜将与日递减,白天将与日俱增,这就是之所以要定这一天为“仲冬节”的原因之一。无疑,这一天预示着一年中最黑暗、最难熬、最困难的时期将过去,光明就在眼前了,这就是“南极人”专有节日的原因,也是各国在南极的考察队员为什么要当成盛大节日庆祝的根本原因。每当这个节日将要来临前,各国南极考察站都要通过电波互发贺电。两站距离近的,就相互发出邀请,约定好走访时间。每个考察站都要精心布置一番,准备好演出的服装、道具,还要准备好各种食品、点心、糖果、礼品,要非常隆重地庆贺一番,在考察站比较集中的地区,各考察站还要进行“大串联”,共同欢庆南极人特有的节日――仲冬节。
南极考察站为何也要防火?
由于南极大陆十分干燥,取暖和科学研究又使用着大量的电气,发电机的用油和科学考察用的易燃化学药品都是导致火灾的隐患,所以考察站的防火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南极考察站的房屋一旦失火,要想扑灭是很困难的,失火后,又会给考察站的工作和考察队员的生活带来及其严重的影响。苏联东方站、日本昭和站、阿根廷马兰比奥站、澳大利亚凯西站等,都发生过严重火灾。1987年7月的一天夜里,智利马尔什基地新建成的一栋队员宿舍因火灾而被烧光,烧死1人,烧伤5人,损失惨重。那场火灾发生时,周围的友邻站,如苏联别林斯高晋站、中国长城站的队员都赶往救火,但无济于事,因为没有足够的水,只能帮助抢救队员、物资和防止火势向四周蔓延。目前,各国考察站从设备到建筑都采取了防火措施。一方面建筑材料要尽可能使用防火材料,或经防火处理的材料;另一方面房屋要分群建立,错落有致;易燃的油库、化学药品和实验室要与居住区隔离50~100米以上,这样一旦一处失火,不致殃及其他建筑。同时,考察站建有防火警报系统,考察队员也经常进行消防演练。
在南极怎样与家人联系
虽然相隔万里,我国的南极考察队员同家人却可以随时保持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由于邻近的智利站有时有大力神飞机起降,考察队员们甚至可以收到家信!只是信件在路途上要耽搁几个月的时间。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考察队员可以通过短波电台与国内的亲人通话,因为通话效果受电离层的影响较大,有时双方听不很清除;最快捷、方便的通话方式是使用卫星电话,通话有保证,声音清晰,感觉同普通的电话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声音稍微有些滞后,但是通讯费用较高。随着卫星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雪龙”号船和长城站、中山站已经安装了通过卫星线路的电子邮件系统,考察队员可以通过快捷、方便和低费用的电子邮件(E-MAIL)方式同国内联系了。
南极建筑本身怎样防火?
在南极,防火问题是各个考察站的一件重要事情,南极考察站的建筑本身就体现了对防火的重视。南极考察站在建筑规划时,一般不建造大型建筑物,每个建筑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防火间隔,以免发生“火烧连营”的惨剧。就建筑墙板的材料来说,内外钢板是不燃的,可是聚氨脂泡沫是易燃的,燃烧后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何使中间这种材料不易燃、甚至阻燃呢?经过研究人员的研究,在工厂填充发泡时,在聚氨脂中加入一定量的阻燃剂,既不影响质量,又能达到阻燃的目的。经我国加工制作的这种墙板,阻燃效果非常明显,即使用明火助燃聚氨脂泡沫,当助燃物一离开,聚氨脂泡沫立即熄灭。可能有人会问,考察站的其他物品都是阻燃的吗?当然不可能全部做到阻燃,但各国都相继注意到了这一点,使更多的阻燃用具、物品出现在南极科学城。如我国的考察站,在壁纸的采用上,地板的选材上,门窗的制造上,地毯的选购上……都是经过特殊加工制作的,内墙的隔板、天花板采用石膏制作,很多物品用1200℃的喷灯去喷烧都不会起明火。
从南极回来的人为什么易患病?
在南极洲越冬的人员,需要在那里工作、生活长达一年之久,他们可算是南极的长期居民了。那里环境恶劣,工作艰苦,生活单调而枯燥,然而,考察队员们却很少患感冒和其他传染病的。只有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新队员由其他大陆带去病菌,才使得越冬队员传染上感冒。即使这样,也没有其他大陆上患感冒的病态,一般不发烧,只是流清鼻涕,并很快就会痊愈。
在南极进行施工建站,队员不慎划破手指或遇到其他轻外伤时,医生简单处理一下伤口就行了,不必担心伤口感染得破伤风。据医学专家考证,在南极即使患有其他疾病,治疗所用的药物剂量也比其他大陆要少,而且好得也快。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回答很简单,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受到污染的大陆。在整个南极洲,除了几十个常年考察站和l00多个夏季站以外,没有工厂、矿山,没有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城镇,所以,也没有其他大陆上的现代化工业的污染,加上南极洲气候酷寒,持续低温,传染疾病的蚊、蝇和细菌无法在这里生存和繁衍,南极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也少到用仪器都难以检测出来,所以,南极缺少使人患传染病的病原体,考察队员在南极少有感冒等传染病发生。长期处于这种超洁净的环境中,会使人对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考察队员一旦离开南极,返回其他大陆,一时难以适应众多致病微生物的侵袭,所以从南极回来的人,特别是越冬回来的队员易患重感冒等传染病。
你有南极纪念封吗?
虽然南极纪念封是很珍贵的,但现在想要得到一张这样的纪念封并不难。有许多参加南极考察的国家发行南极题材的邮票,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现在已经发行了多枚与南极有关的邮票,中国南极考察队每年也都印制南极考察纪念封,纪念封由考察队带到南极,加盖南极长城站或中山站邮戳后在带回来,用以满足广大集邮爱好者的要求。每次印制的南极纪念封都与中国当年的南极考察活动内容有关,图案以考察站、考察船、冰雪和企鹅为主,每年一套,每套1张到4张不等,从1984年开始,至今从未间断,成为邮品中引人瞩目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珍贵纪念封。
考察船经过赤道要举行什么活动?
南极考察船经过赤道时,要全船举行过赤道的庆祝活动,这是航行中最隆重的一项狂欢活动。
按照国际上各国海员的“惯例”,当船通过赤道时,海员们都要虔诚地祭海神。这是从中世纪由遗留下来的“惯例”。传说海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神仙,而它们的总头目就是尼普顿。虽然现代海员中的迷信思想少多了,但这一古代的活动一直延续到观在。只不过今天的海员不再是把最好的食品和美酒抛向大海,向海神王进贡了,而是逐渐演变成由人来扮演海神王和诸妖魔鬼怪,船员、考察队员和它们一起联欢。当狂欢到一定程度时,还要用扫帚、拖把来驱赶海神王及众妖下海,预示着未来航行平安无事。
当考察船经过炎热而风平浪静的赤道时,船长会长时间拉响汽笛,而船也会转向,沿着赤道航行一小段时间,这样,船只的两侧会分属南北两个半球,考察队员会一般在飞机甲板上狂欢庆祝,人、“鬼”纷纷登上飞机平台考察队员和船员用手头上可以找到的任何东西做道具,带上自制的吓人的面具,跳起了令人捧腹大笑的舞蹈,时而身在北半球,时而又来到南半球,这情景是不是很奇妙呢?
更重要的是,每人会得到一张由船长签名的穿过赤道的纪念证书。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可以离站外出吗?
中国南极考察站没有围墙,但考察队员却不能随意离站。由于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各国都对自己队员的离站和野外考察作出安全规定。我国南极考察队员进行离开站区或进行野外考察,必须经站长批准,三人以上同行。若需使用交通工具,应提前向站长申请,以便统一安排。野外考察要携带有效的通讯设备及必要的野外用具,服装要注意保暖。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时,必须穿戴救生衣。野外考察所产生的废弃物,应带回站上处理。在野外考察期间,应定时同站上联系,如遇特殊情况,要及时向站上报告。正是由于制定并严格遵守这些安全规定,我国至今未发生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这在参与南极考察的几十个国家中也是不多见的。
南极没有土著居民,只有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后勤保障人员轮流生活和工作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里。在寸草不生的南极,粮食和蔬菜不可能自给自足,即便是随处可见的企鹅和海豹,也不允许随意捕杀,所以,考察队员的所有食品都必须从其他的大陆带来。由于来自各个国家的人饮食习惯不同,每个考察站的食品也有很大差别,在主食方面,欧美国家的考察站备有充足的面包粉,而中国、日本和韩国则是米面具备。考察站上的副食品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相对便于保存的蛋、新鲜蔬菜;第二类是速冻食品,包括速冻蔬菜、肉类、水产品、包子、饺子、馄饨和;第三类是罐头食品;第四类是干菜,包括脱水蔬菜和黄花菜、木耳等;第五类是现场加工的副食品,比如豆腐和豆芽菜。作为整个副食品类,总的原则是易于保存、易于加工、维生素含量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包装考究且质量好。
南极考察站的蔬菜从哪里来?
在南极的夏天,各国都通过破冰船和飞机对自己的考察站进行后勤补给和人员调换,所以,每个考察站都有新鲜的蔬菜。短暂的夏季一过,除去个别有飞机补给的考察站可以不定期得到一些蔬菜外,多数考察站都要自己解决蔬菜问题。
解决冬季食用蔬菜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尽量延长新鲜蔬菜的保存时间。在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象土豆、洋葱、胡萝卜一类的比较容易保存的蔬菜可以储存半年以上,有时甚至可以存放10个月。二是考察站一般备有数量较多的速冻蔬菜,在越冬的后期,速冻蔬菜是考察站的当家菜。三是随着蔬菜加工技术的进步,品种越来越多的新鲜蔬菜可以脱水保存,既保存了营养和口味,又分量轻,便于贮运。中国的南极考察站脱水蔬菜一般有大葱、姜、蒜、菠菜、小青菜等。四是可以在温室内种植一些芽菜等,比如中国的考察站在冬季可以发豆芽,还能无土栽培豌豆苗、萝卜苗和荞麦苗,俄罗斯考察站有些队员还在室内种上了西红柿,既美化了环境,又可一饱口福。
在南极怎样保存鲜蛋?
聪明的考察队员有办法使鸡蛋保鲜。原来鸡蛋之所以容易坏,大多是由于蛋黄粘壳,新鲜鸡蛋长时间静置不动,蛋黄下沉,贴在鸡蛋下面的蛋壳内部,时间一长,蛋黄就与蛋壳粘连,鸡蛋就保存不了多久了。知道了这个原因,考察队员将整箱的鸡蛋每星期颠倒一次,使蛋黄不在蛋壳内的一个地方停留太久,避免了粘壳,同时使鸡蛋的储存温度一直保持在摄氏0~4度,并增加环境的湿度,这样,新鲜的鸡蛋可以保存一年以上,如果存放得当,可以保证考察队员全年有新鲜鸡蛋吃。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将这种鲜蛋保存方法戏称为“倒蛋”。
南极建筑怎样保温?
要想在世界寒极的南极洲居住,首先要解决房子的保温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把房子的墙加厚再加厚,保温效果就一定好。看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居民会持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深有体会,墙体再厚,无论是用砖还是用水泥,都会冻透。用科学术语来说,墙体本身就是一座“冷桥”。各国在南极洲建站,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保温中的最大障碍――冷桥。也许读者还认识不到“冷桥”的威胁和它的危害。如果有一个穿透墙体的螺栓,就会大大降低室内温度,并在螺栓的室内一端开始结霜,进而结成一个大冰坨。
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实地考察和研究,逐步总结出了一系列克服“冷桥”、增加保温效果的好方法。现在,在南极的建筑中采用最多的是“夹心饼干”式的墙板。这种墙板就像夹心饼干那样,两面光滑、坚固、耐腐蚀,中间是保温材料。通常两面采用的是耐低温的薄钢板,和间夹层是经过发泡的聚氨脂。聚氨脂发泡的墙板优点是是保温效果好,而且两层薄钢板与聚氨脂泡粘合牢固,加强了墙板的抗弯曲度和抗拉强度。建筑物的窗户一般开得都比较小,而且是双层玻璃,透明度高,保温性能好。
南极考察站房屋怎样抵御狂风?
南极最大风速为100米/秒,而12级台风仅有32.6米/秒。因此,抗风设计对南极房屋必不可少的。在南极洲建房要抗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地基要牢固。南极洲的建筑物地基最重要,地基要深,而且底面积要大,用的水泥标号要高,凝固要快。
二、整体结构要坚固。整体结构指的是主体钢结构。有的考察站采用的是外露式钢结构。既加强了整体的坚固性,又较好地解决了结构中的冷桥问题。
三、受风面积要小。在南极建造的建筑物,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高度。比如,发电机用房,一般都比较高。因为,既要考虑到散热,又要考虑到维修的方便,它的高度一般都不低于4米。起居住房,—般都不高,因为各国都有各自的民族习惯,一般在2.2—3米之间。整体房子的长度一般在30米左右,宽度在15米左右。就整体来说,这种长度具有较好的抗风能力。
南极考察站房屋怎样防止被大雪埋住?
由于南极的风大,积雪多,风吹雪往往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把一座微型城统统埋掉。早在50年代,美国在东南极的威尔克斯地建立的考察站,由于建筑形式和地形选择的不当,现在己理在冰雪之下。为了防止雪埋带来的后果,设计人员根据风的物理特性,把房屋抬高,距地面1—2米,这样当强风吹着雪花袭来时,风速遇到“墙”的阻挡,反而会加速寻找突破口,一部分从房子顶部席卷而去,一部分由于建筑物下有一类似通风管的通道,这样连续不断的大风就将雪从下面吹跑,房子再也埋不起来了。
有的国家的考察站,由于考察工作的需要,又没有办法避开逐年增高的积雪,在设计时把支撑房屋的钢架变成可升高的形式,就像盖大楼用的塔吊可以调节一样,从而避免被大雪埋掉。即便这样,一场大雪或大风之后,需要用铁锹挖雪才能出门的事情在南极还是经常发生的。
南极考察站怎样对付站区积雪?
虽然考察站建筑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积雪问题,每个建筑物通常在不同方向开有几个出入口,有些建筑甚至设有天窗,但由于南极的暴风雪非常频繁,强度大,大雪封门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每当这时,被封住的建筑物里面的队员就会电话求救,里外队员合力挖雪,才能使里面的队员出来。站区由于地形和建筑的综合影响,会形成大小不一的雪坝,雪坝是影响站内人员行走和车辆行驶的重要因素,因此,考察站冬季经常组织人员和车辆在雪坝上“开口子”,打通交通通道。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积雪并非一点好处也没有,冬季在化冰池边的积雪为考察站人员提供了清洁方便的饮用水,夏季积雪的融化又为站区湖泊补充了大量的水源。
南极考察站是如何取暖的?
各国南极考察站虽然在房屋保暖上下了很大力气,但房屋本身不会产生热量,需要另外安装取暖设备。由于考察站通常24小时发电,较大型的考察站一般采用室内电暖气取暖,这种方式安装和维护简便易行,可以随意控制温度,干净清洁,有时考察站大多数电力用在了取暖方面,气温低时发电机负荷过重,使用不当还容易引发电气火灾。有些考察站采用燃油锅炉作为取暖的主要设备,类似于我国北方普通的暖气,这需要额外安装和维护取暖设备,但不容易发生电气火灾等事故,减少发电机负荷。有些小型的夏季考察站只有简易的燃气取暖设备,在室内用专用燃气暖气燃烧罐装液化气或天然气,但需要注意通风换气,随时注意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中国南极考察站有哪些生活设施?
在南极,一个考察站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城镇。中国的南极考察站建有设备齐全的厨房,宽敞的大餐厅,有专门供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供娱乐用的台球桌和乒乓球台 ,有设施较齐全的医务室,配有无影灯和各种手术器械,有可以提供24小时热水的洗澡间、公用卫生间、公用洗衣机房等。每一栋楼有专门的更衣室、换拖鞋处,以免把室外的沙土和冰雪带进室内。考察站拥有较完善的上下水系统,打开水龙头就会有温水流出。厨房的电热水器还24小时供应开水。考察站还有完善的通讯设备,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对讲机、小型电话交换机保证各种通讯的畅通。一个小型的暗室可以冲扩队员的照片和科研照片资料。总之,中国的2个南极考察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的基地,可以为考察队员提供较完善的生活条件。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穿什么?
服装是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生活、工作的必需品。由于南极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服装的要求就特别的高,甚至有些服装广告都以供应南极考察队来提高自己产品的档次。我国去南极的考察队员在服装配备上基本的原则是轻便、保暖、经济、实用。那么南极服装都有什么要求呢?仅就羽绒服来说,对面料的要求就很高。要求羽绒服的面料不仅具有很好的透气透湿性,而且还要有很强的抗风性能和保暖性能,价格还不能太贵,现在,我国已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特殊面料问题,就是在结实的化纤面料之上再覆盖一层高分子膜,达到耐用、透气、防风和防水的多重效果。我们国内一般的羽绒服,羽绒含量一般在80%以下,可考察队员所穿的羽绒服的羽绒含量却在90%以上,再配上理想的面料、里料,那么这样的服装无论在透气、抗风、保暖、透湿性能上都能适用于南极考察。
我国给考察队员发放的物品主要有羽绒服、羽绒背心、夏用考察服、工作服、风衣、保暖内衣、工作皮鞋、雪地鞋、水靴、线袜、袜套、鞋垫、毛绒帽、皮帽、皮手套、毛线手套、墨镜、风镜等。
南极考察站的用电是哪里来的?
电站是考察站的心脏。仅仅有了保温、抗风、耐寒的房屋是不够的,它只能是这座微型城市的外壳。为了能够使生活在那里的考察队员,有足够的抗御自然灾害和提供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说,电站就是一座考察基地的心脏。这样说丝毫不过分,因为就像一座城市一样,一旦断电,将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在南极洲,电就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有了电,考察队员就有了取暖的热源;有了电,就可以沟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有了电,就可以架起各种仪器和设备,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有了电,就可以使供水设备正常运转,从而保证了队员的生活……
基于上述原因,各国在南极洲的考察站非常重视电站的建设和设备的选型。首先从房屋造型上看,一般都采用较大、较高的厂房式建筑。因为,发电机工作起来会产生很大的热量。为便于散热就要加高空间。为了便于维修,安装起重设备(像天车)也要加高空间。从发电机的机型上看,各国都非常注重选取耐用、发电容量适宜的机型。比如说,有的发电机组可以保证使用1万小时不大修,有的可以保证使用1.5万小时不大修,自然人们就选用使用时间长的机型。每个考察站都配备3~4台发电机,轮流发电和检修,保障考察站全年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有些南极沿海地区的小型夏季考察站并不装备发电机,人员取暖依燃烧靠液化气,另有太阳能电池板给通讯及少量科研设备供电和充电。
南极考察站的污水是怎样处理的?
为了保护洁净的南极环境,各个国家都重视南极考察的环境保护, 1991年,南极条约国签署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对南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在对固体废弃物、食品废弃物、化学药品废弃物及可燃性废弃物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要造成对环境的损害。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守则规定了中国南极考察站有关废弃物和污水处理规定,考察站应定期组织队员对站区进行环境清扫,检查环境保护工作。考察站安装了自动污水处理设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之后,达到了有关排放要求,最后排入大海。对于无法用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化学溶液等,要收集保存,运回国内处理。
南极考察站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根据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的规定,各个国家的南极考察站一般建有垃圾处理设备,主要是焚烧炉,用以处理可以进行无害燃烧的固体废弃物,也就是可燃垃圾。经过焚烧炉的高温焚烧处理,只剩下极少量的灰烬。对于考察站上不具备条件处理的废弃物、不能燃烧或燃烧时产生有害物质的塑料等垃圾,需要尽量减少体积,比如玻璃瓶要打碎、易拉罐要压扁,垃圾要妥善保管,待船运回国内处理。
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生病了怎么办?
南极考察站一般配备专业医生,考察队员日常疾病都会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由于人类已经有几十年较大规模的南极考察经验,在南极经常遇到的几种疾病大多心中有数,每个常年考察站都设有规模不等的医务室或医疗中心,有常用的检测仪器的医疗器械,都从各自国内带去足够的常用药品,住站医生也是拥有足够经验的医师,有些考察站还有卫星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利用国内的人员和仪器进行诊断,协助治疗,所以考察队员的医疗是有较大保障的,但南极毕竟是远离文明社会的孤独大陆,一旦出现急重病症,现有设备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医疗需要,有时即使集中几个相邻的考察站的医疗力量也无能为力,这也是各国对其南极考察队员事先进行严格体检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参加南极考察的一个基本条件。
南极有什么特有的节日?
南极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连过节都与其他的大陆不同。在南极,最隆重的节日不是元旦、圣诞节、春节和其他大家熟悉的节日,而是几乎不为人所熟知的“仲冬节”,是南极特有的节日。
经过几十年的南极考察,各国在南极的常年考察站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节日,这一天是6月21日,它是所有生活在南极的考察队员的节日。由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也是南半球的冬至,过了这一天,南极也像南半球其他地区一样,黑夜将与日递减,白天将与日俱增,这就是之所以要定这一天为“仲冬节”的原因之一。无疑,这一天预示着一年中最黑暗、最难熬、最困难的时期将过去,光明就在眼前了,这就是“南极人”专有节日的原因,也是各国在南极的考察队员为什么要当成盛大节日庆祝的根本原因。每当这个节日将要来临前,各国南极考察站都要通过电波互发贺电。两站距离近的,就相互发出邀请,约定好走访时间。每个考察站都要精心布置一番,准备好演出的服装、道具,还要准备好各种食品、点心、糖果、礼品,要非常隆重地庆贺一番,在考察站比较集中的地区,各考察站还要进行“大串联”,共同欢庆南极人特有的节日――仲冬节。
南极考察站为何也要防火?
由于南极大陆十分干燥,取暖和科学研究又使用着大量的电气,发电机的用油和科学考察用的易燃化学药品都是导致火灾的隐患,所以考察站的防火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南极考察站的房屋一旦失火,要想扑灭是很困难的,失火后,又会给考察站的工作和考察队员的生活带来及其严重的影响。苏联东方站、日本昭和站、阿根廷马兰比奥站、澳大利亚凯西站等,都发生过严重火灾。1987年7月的一天夜里,智利马尔什基地新建成的一栋队员宿舍因火灾而被烧光,烧死1人,烧伤5人,损失惨重。那场火灾发生时,周围的友邻站,如苏联别林斯高晋站、中国长城站的队员都赶往救火,但无济于事,因为没有足够的水,只能帮助抢救队员、物资和防止火势向四周蔓延。目前,各国考察站从设备到建筑都采取了防火措施。一方面建筑材料要尽可能使用防火材料,或经防火处理的材料;另一方面房屋要分群建立,错落有致;易燃的油库、化学药品和实验室要与居住区隔离50~100米以上,这样一旦一处失火,不致殃及其他建筑。同时,考察站建有防火警报系统,考察队员也经常进行消防演练。
在南极怎样与家人联系
虽然相隔万里,我国的南极考察队员同家人却可以随时保持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由于邻近的智利站有时有大力神飞机起降,考察队员们甚至可以收到家信!只是信件在路途上要耽搁几个月的时间。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考察队员可以通过短波电台与国内的亲人通话,因为通话效果受电离层的影响较大,有时双方听不很清除;最快捷、方便的通话方式是使用卫星电话,通话有保证,声音清晰,感觉同普通的电话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声音稍微有些滞后,但是通讯费用较高。随着卫星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雪龙”号船和长城站、中山站已经安装了通过卫星线路的电子邮件系统,考察队员可以通过快捷、方便和低费用的电子邮件(E-MAIL)方式同国内联系了。
南极建筑本身怎样防火?
在南极,防火问题是各个考察站的一件重要事情,南极考察站的建筑本身就体现了对防火的重视。南极考察站在建筑规划时,一般不建造大型建筑物,每个建筑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防火间隔,以免发生“火烧连营”的惨剧。就建筑墙板的材料来说,内外钢板是不燃的,可是聚氨脂泡沫是易燃的,燃烧后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何使中间这种材料不易燃、甚至阻燃呢?经过研究人员的研究,在工厂填充发泡时,在聚氨脂中加入一定量的阻燃剂,既不影响质量,又能达到阻燃的目的。经我国加工制作的这种墙板,阻燃效果非常明显,即使用明火助燃聚氨脂泡沫,当助燃物一离开,聚氨脂泡沫立即熄灭。可能有人会问,考察站的其他物品都是阻燃的吗?当然不可能全部做到阻燃,但各国都相继注意到了这一点,使更多的阻燃用具、物品出现在南极科学城。如我国的考察站,在壁纸的采用上,地板的选材上,门窗的制造上,地毯的选购上……都是经过特殊加工制作的,内墙的隔板、天花板采用石膏制作,很多物品用1200℃的喷灯去喷烧都不会起明火。
从南极回来的人为什么易患病?
在南极洲越冬的人员,需要在那里工作、生活长达一年之久,他们可算是南极的长期居民了。那里环境恶劣,工作艰苦,生活单调而枯燥,然而,考察队员们却很少患感冒和其他传染病的。只有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新队员由其他大陆带去病菌,才使得越冬队员传染上感冒。即使这样,也没有其他大陆上患感冒的病态,一般不发烧,只是流清鼻涕,并很快就会痊愈。
在南极进行施工建站,队员不慎划破手指或遇到其他轻外伤时,医生简单处理一下伤口就行了,不必担心伤口感染得破伤风。据医学专家考证,在南极即使患有其他疾病,治疗所用的药物剂量也比其他大陆要少,而且好得也快。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回答很简单,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受到污染的大陆。在整个南极洲,除了几十个常年考察站和l00多个夏季站以外,没有工厂、矿山,没有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城镇,所以,也没有其他大陆上的现代化工业的污染,加上南极洲气候酷寒,持续低温,传染疾病的蚊、蝇和细菌无法在这里生存和繁衍,南极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也少到用仪器都难以检测出来,所以,南极缺少使人患传染病的病原体,考察队员在南极少有感冒等传染病发生。长期处于这种超洁净的环境中,会使人对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考察队员一旦离开南极,返回其他大陆,一时难以适应众多致病微生物的侵袭,所以从南极回来的人,特别是越冬回来的队员易患重感冒等传染病。
你有南极纪念封吗?
虽然南极纪念封是很珍贵的,但现在想要得到一张这样的纪念封并不难。有许多参加南极考察的国家发行南极题材的邮票,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现在已经发行了多枚与南极有关的邮票,中国南极考察队每年也都印制南极考察纪念封,纪念封由考察队带到南极,加盖南极长城站或中山站邮戳后在带回来,用以满足广大集邮爱好者的要求。每次印制的南极纪念封都与中国当年的南极考察活动内容有关,图案以考察站、考察船、冰雪和企鹅为主,每年一套,每套1张到4张不等,从1984年开始,至今从未间断,成为邮品中引人瞩目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珍贵纪念封。
考察船经过赤道要举行什么活动?
南极考察船经过赤道时,要全船举行过赤道的庆祝活动,这是航行中最隆重的一项狂欢活动。
按照国际上各国海员的“惯例”,当船通过赤道时,海员们都要虔诚地祭海神。这是从中世纪由遗留下来的“惯例”。传说海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神仙,而它们的总头目就是尼普顿。虽然现代海员中的迷信思想少多了,但这一古代的活动一直延续到观在。只不过今天的海员不再是把最好的食品和美酒抛向大海,向海神王进贡了,而是逐渐演变成由人来扮演海神王和诸妖魔鬼怪,船员、考察队员和它们一起联欢。当狂欢到一定程度时,还要用扫帚、拖把来驱赶海神王及众妖下海,预示着未来航行平安无事。
当考察船经过炎热而风平浪静的赤道时,船长会长时间拉响汽笛,而船也会转向,沿着赤道航行一小段时间,这样,船只的两侧会分属南北两个半球,考察队员会一般在飞机甲板上狂欢庆祝,人、“鬼”纷纷登上飞机平台考察队员和船员用手头上可以找到的任何东西做道具,带上自制的吓人的面具,跳起了令人捧腹大笑的舞蹈,时而身在北半球,时而又来到南半球,这情景是不是很奇妙呢?
更重要的是,每人会得到一张由船长签名的穿过赤道的纪念证书。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可以离站外出吗?
中国南极考察站没有围墙,但考察队员却不能随意离站。由于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各国都对自己队员的离站和野外考察作出安全规定。我国南极考察队员进行离开站区或进行野外考察,必须经站长批准,三人以上同行。若需使用交通工具,应提前向站长申请,以便统一安排。野外考察要携带有效的通讯设备及必要的野外用具,服装要注意保暖。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时,必须穿戴救生衣。野外考察所产生的废弃物,应带回站上处理。在野外考察期间,应定时同站上联系,如遇特殊情况,要及时向站上报告。正是由于制定并严格遵守这些安全规定,我国至今未发生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这在参与南极考察的几十个国家中也是不多见的。
-
2010年11月23日,中国首次南极包船——130位精...2024-08-17
-
南极洲矿产最丰富的是A煤铁B石油C铀D铜2024-08-17
-
列举南极地区的资源2024-08-17
-
中国南极科考队员的名字叫什么?2024-08-17
-
如果南极和北极的冰层融化我们如何避免?2024-08-17
-
太阳雨出的聚能南极管太阳能,这个南极管有什么不同吗?2024-08-17
-
太阳雨出的聚能南极管太阳能,这个南极管有什么不同吗?2024-08-17
-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于2008年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昆仑站的建设和考察等任务2024-08-17
-
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将会对人类产生极大的灾害.如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2024-08-17
-
南极的矿产允许开采吗?2024-08-17
-
如果在南极下有石油,那哪个国家有权开采啊?2024-08-17
-
中国南极科考队员的名字叫什么?2024-08-17
-
求外国一部电影主角叫杰瑞,情节都好像忘了,只记得后来去南极找他的狗2024-08-17
-
2010年11月23日,中国首次南极包船——130位精英企业家行修之旅正式起航,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包船探索极地的旅行队伍,并参观我国南2024-08-17
-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地区胜利建成。下圈为南极地区的自然物质运动示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