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通过《且听风吟》想表达怎样的思想?为什么看完了,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09:39:28
热度:
村上春树通过《且听风吟》想表达怎样的思想?为什么看完了,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专家解说】:《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小说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本文主要从《且听风吟》表现出
【专家解说】:《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小说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本文主要从《且听风吟》表现出的不可沟通和理解,保持距离,虚空、孤独和逝去的哀伤三个方面对小说的思想特点进行探讨,从而理解小说本质意义——灵魂自由的解脱。小说《且听风吟》是作者村上春树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是在作者还经营自己的爵士酒吧期间完成的。当时是1978年村上春树19岁时,也许是他的酒吧有一段不景气的时候,这段时间里作者经常到酒吧附近的棒球场看棒球比赛。一天作者在看棒球比赛时突然有了写小说的念头,“于是去文具店买来自来水笔和原稿纸。深夜工作完后,一个人坐在厨房餐桌旁写小说”。于是《且听风吟》就诞生了。期间作者还准备参加征文活动,所以还重新写过,不过故事梗概没有改变。不管怎样,最终作者投了稿到《群像》,并获了奖。村上春树也因为这部小说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关于小说《且听风吟》,作者在给中国读者的一封题为《远游的房间》信中说到,“那时候我没有写伟大小说的打算(没以为写得出),也没有写让人感动的东西的愿望。我只是想在那里建造一个能使自己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房间——为了救助自己。同时想到,但愿也能成为使别人心怀释然是住起来舒服的房间。这样,我写了《且听风吟》这部不长的小说,并成为小说家。”当然相比较《挪威的森林》以后的作品,《且听风吟》这部小说可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作为作家的处女作,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作为刚开始写小说的作家来讲,其小说的思想、语言、文体等对作者其后的小说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主导作家其后的大部分小说的内涵动力。这一点以《且听风吟》与其后的一些小说相比较就能看出来。所以基于作者所说的“为了救助自己”以及小说作为处女作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且听风吟》这部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以获取小说的本质意义。二、生存困惑(一)不可沟通和理解 小说《且听风吟》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故事主要讲述了21岁的“我”在夏天从东京学校回到自己的家乡过暑假所经历的人和事,其中穿插了“鼠”的故事、我的成长经历以及虚拟作家哈特费尔德的小说。这可以说是一种小说中有小说,故事中有故事的小说。小说开篇的第一节在这部小说里十分重要。因为它表明了作者村上春树想表达的主要思想。作者在一次接受林少华教授的采访时说到,“关于这部小说我记得最清楚的一点,就是自己想要说的几乎全部写在第一节那几页里面了。”而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认为:这部小说在村上春树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第一章,其中“包括的那些主题和形象已经预示了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几部作品的产生”。在第一节中作者写到:“我”从21岁刚过到其后的八年时间里,“总怀着一种苦闷”。这期间“我”一直尽可能地保持着留心好学的生活态度,“因此不知多少次被人重创,遭人欺骗,给人误解,同时也经历了许多莫可言语的体验。各种各样的人赶来向我倾诉,然后浑如过桥一般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再也不曾返回。这种时候,我只能默默地缄口不语,绝对不语。如此迎来我‘二十年代’的最后一个春秋。”“而现在,我准备一吐而快”“问题是,直言不讳是件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最后作者还写道“我们要努力认识的对象之间总是横着一道深渊,无论用怎样长的尺度都无法完全测出其深度。”村上春树作为现代主义作家,深知现代人心理都存在着自己的秘密或隐痛,而且很难诉诸于语言。所以以上的几句话就深刻地揭示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总是一道深渊”,人和人是不可沟通理解的。而这种无法测量的深渊,这种不可沟通理解之于小说又表现在哪里呢? 主要体现在主人公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小说“我”与鼠是朋友,是一个暑假基本上在一起喝啤酒无聊地过暑假的朋友。小说在写到暑假快结束的时候,鼠要“我”帮忙去见一个女孩。但第二天我见到鼠时他却说还是算了。其后的几天我和酒吧老板杰都看出鼠心情不好。在和杰聊到鼠时,我决定去找鼠说说看。“女孩怎么样了?”我咬咬牙问。 鼠用手背拭去嘴边的酒沫,沉思的望着天花板。 “说白啦,这件事原本打算什么也不告诉你来着。简直傻气得很。” “不是想找我商量一次么?” “那倒是。但想了一个晚上,还是免了,世上有的事情是奈何不得的。” “比如说?” “比如虫牙:一天突然作痛,谁来安慰都照旧痛个不止。这一来,就开始对自己大为气恼,并接着对那些不对自己生气的家伙无端气恼起来。明白吗?” “多多少少。”我说,…… 在这段对话中,一直不会主动的“我”主动去关心鼠。鼠就用了虫牙的比方来说“我”是不能理解的。虫牙带来疼痛,这疼痛是我自己的,谁安慰都不行。假如有人知道自己为牙痛气恼心烦而表示理解而不生气,可是牙还是疼痛。因为你不可能来理解我这种疼痛的状态和心情。因为你无法是我,来感受这牙痛。 另外,在“我”与四指女孩(左手只有四根手指)的邂逅故事的开始,女孩要“我”解释为什么她醒来自己身上一丝不挂,而旁边还有个陌生的“我”在。作者在这用了相当详尽的语言,也就是“我”完完全全解释发生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诚实的说自己什么事情也没做。但最终结果是“不过同人事不醒的女孩睡觉的家伙……分文不值”的下场。尽管这之后“我”和女孩还有过几次往来。但当下“我”又作何解释女孩才能相信。“解释等于掩饰”。再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甚至达到的效果恰好相反。其实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相信作家本人非常明白其中的缘由。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互相交换角色,不可能体会对方内心中所有的事的分量。例如,现代社会下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内心深处的隐痛,一旦诉诸于语言,在别人那里不过毫无分量,可对自己来讲,内心的隐痛让自己无法承受。所以即使你再怎样说自己有多难受、伤痛。对于别人即使安慰也无法理解。 因此所谓的理解也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存在。也因此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沟通和理解的。(二)距离感村上春树在给中国读者的那封信中作者说,写这部小说的意义在于——救助自己。反应到小说《且听风吟》中就体现小说的另一个思想——距离感。前文中已经详尽地探讨到人与人之间不可沟通理解。而正是这样的思想决定了距离感的出现。因为不可沟通理解,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要靠得太近,不要强加于人。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保持距离即理解。小说《且听风吟》中的主人公“我”就是从始至终都是如此的态度和做法。即使有个一次主动,最终还是选择保持距离,没有触及鼠和那女孩的关系。小说中有过这样一段情节:临近假期末,“我”给鼠买了生日礼物。……我喊来杰,要了啤酒和炸薯片,然后取出唱片递给鼠。“什么哟,这是?”“生日礼物。”“下个月呀!”“下个月我已经不在了。”鼠把唱片拿在手上,沉思起来。“是呀,寂寞呀,你不在的话。”说着。鼠打开包袋,取出唱片,注视良久。“贝多芬,钢琴协奏曲,格伦·古尔德,莱纳德·伯恩斯坦。哦……都没听过。你呢?”“没有。”“总之谢谢了。说白啦,十分高兴。”即使是对朋友的关心也保持距离,不温不热。朋友内心高兴呀、寂寞呀,也尽可能小心翼翼不去触碰。简单的几句回答,“我”始终不去拉近彼此的内心距离。小说中这种保持距离的关心直接体现在“我”与四指女孩的最后一次见面。之前女孩给“我”说要去旅行几天。而现在却坦言说说谎骗了“我”,女孩问 “我”是否想知道真实的时候,我则把话题岔开了:“去年啊,解剖了一头牛。”“是么?”“划开肚子一看,胃里边只有一把草。我把草装进塑料袋,拿回家放在桌子上。这么着,每当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我就对着那草块想:牛何苦好多遍地反复咀嚼这么难吃又难看的东西呢?”她淡淡一笑,撅起嘴唇,盯着我的脸看了许久。“明白了,什么也不说就是。”不说不一定不理解,说了反而就难以理解。还是保持距离。所以既然无法沟通理解,那么这种距离也许便是一种办法。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在他的专著《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也把这点看在眼里:“村上春树了不起的成就在于多一个平凡的头脑观照世界的神秘和距离有所感悟。”而这种有感悟的距离也体现在小说中“我”对于“我”的成长经历的诉说和“我”对“我”的三个女友的回忆。对于小说中这些穿插的成长经历和回忆,就“我”而言,更像是对自己的审视,让自己处在自我之外。因为我只有回忆。而无法对话于那个7岁或14的“我”,无法为以前的三个女友再辩解什么。“我”于回忆中的“他我”以及她们的“她们”之间存在着一道深渊。因此可以说距离感一直笼罩整部小说。(三)虚空、孤独、逝去的哀伤林少华先生在评论村上春树的作品时说,虚空和孤独是村上春树作品的基本基调。而具体到小说《且听风吟》中,还得加上失落的哀伤。相信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虚空和孤独的感觉,很多时候还有失落的哀伤。首先关于虚空。作者在讲述虚拟小说家哈特费尔德的时候,引用了一段哈特费尔德的短篇小说《火星的井》这样讲述:火星上有许多井,可能是火星人几万年前挖的。有很多科考队和探险队进去调查过,但没有一人回来过。一天一个在宇宙中彷徨的青年人进去了,在井里不知走了多久。后来某一天他又回到地面。然后他和风进行一段对话。风这样说:“……你在井内穿行之间,时光已经流逝了十五亿年,正如谚语所说,光阴似箭啊。你所在的井是沿着时间的扭曲开凿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时间之中彷徨,从宇宙诞生到死亡的时间里。所以我们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有风。”“有句话问一下好么?”“愿闻。”“你学会了什么?”大气微微摇颤,风绽出笑脸,须臾,亘古不灭的沉寂重新笼罩了火星的表面。……其实这则小说中的小说就很好地说明了虚空的思想。我们在时间里彷徨,在宇宙诞生到死亡的时间里无所谓生和死。青年问大气学会什么,大气给他的回答是亘古不灭的沉寂,而剩下来的只有虚空。当然小说的其他地方也提到虚空的思想:如第一次电台广播的混乱的广播主持,鼠谈到静静看古坟的感受等从侧面来反映其社会人生的虚空,还有生存的虚空等等。总之虚空无处不在,就如同那大气留下的亘古不灭的沉寂一样笼罩我们的生存困境。其次,孤独。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写孤独。但这种思想仿佛无处不在。而孤独的来源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理解,以及保持距离。孤独是现代人最脆弱的伤痛。这种伤痛是无法治愈的。即使表面若无其事,“孤独”也许就是其本身的寓意。就小说《且听风吟》来说,其本生的寓意就是一种孤独的思想。小说中每个人,包括“我”、鼠、四指女孩甚至电台主持人、酒吧里买醉的人,几乎所有小说涉及的人物无一例外的孤独着。孤独不可言语,不可述写。所以我和鼠一整个夏天喝光了足以灌溉满二十五米长的游泳池的巨量啤酒,丢下的花生壳足以按五厘米的厚度铺满杰氏酒吧的所有地板。所以有鼠从不看小说到看小说,甚至有写小说的念头。所以有“我”和四指女孩邂逅,到她找我聊天。所以有一个女人在酒吧打电话来回去了四次厕所。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是一个孤独的符号。以不同的形式经行着自己的孤独。所有表象下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孤独。最后逝去的哀伤。即使是人与人不可沟通理解,必须保持距离,虚空啊,孤独啊,但是人毕竟是人,总少不了有他人在身旁,关心,说话,喝酒……而一旦离去、失去,剩下就是那份逝去的哀伤了。所以“我”送鼠生日礼物时,说:“寂寞呀,你不在。”相识交往不深的四指女孩在我说要返校时也如此的说。最后“我”返校时,杰招待了“我几瓶啤酒,并送我刚炸好的薯片。“谢谢。”“不用谢,一点心意……说起来,一转眼都长大了。刚见到你时,还是个高中生哩。”我笑着点头,道声再见。“多保重!杰说。故事结尾,“我”结了婚。在东京生活,杰开了新酒吧。鼠继续写他的小说,每年有贺卡。而那女孩却消失在洪荒的人流中。每到夏天回去,“我”都走我同那女孩走过的路,坐在仓库石阶上一个人眼望着大海。三、救助自己村上春树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从不上电视,不登台演讲,不接受文学刊物以外的媒体采访,经常跑到国外寻求清净。对于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没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只是在一些作品和有限的几次采访中略有所及。那么,村上春树的这些思想又来源于哪里?为什么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不可沟通和理解、距离感和虚空、孤独、失落的哀伤了?首先,由于村上春树本人的文学阅读有关。作者本人说过在他从小到大基本不阅读日本本土的文学,他的阅读仅限于是欧美文学作品。并且阅读的作品一般是作古的作家和二十年之前作家的。在他的小说《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中有这样关于阅读的选择。《且听风吟》中鼠在问“我”为什么老看书,“我”却说活着的作家一文不值。鼠要“我”作出解释,“我”说,对于死去的人一般都可原谅。《挪威的森林》中写到渡边君(小说的主人公)的阅读选择是这样说的“我经常看书,但不是那种看了很多书的蛀书虫,我只是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书多看几遍而已。当时我喜欢的作家有:卡波特(译注:TrumanCapote,一九二四——一九八四年,美国小说家)、阿普戴克(译注:JohnUpdike,一九三二年生,美国小说家)、费杰罗(译注:ScottFitzgerald,一八九六——一九四零年,美国小说家)和钱德勒(译注:RaymondChandler,一八八八——一九五九年,美国侦探小说家)等人,可是在班上或宿舍里,我却不曾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他们喜欢看的是高桥和巳、大江健三郎和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或是一些现代法国作家的小说。和他们既然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便只得一个人默默地看我的书了。”小说中的阅读选择大致和村上春树本人的阅读选择一样,村上春树的阅读大致就是大致是五六十年代以前的欧美作家的作品。文学史中评论这时期的欧美文学发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种现代文学思潮大量涌现。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意识流、荒诞文学、魔幻主义文学正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核心。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又是绝大作品主要意义所在。基于这一点可以说村上的思想来源他的阅读选择。因此人的生存问题的种种也就成为他的作品的基本和主要思想。其次是时代背景的影响。七十年代的日本作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其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的变革。因此现代意义下的生存问题必然会带给这个民族的人迷茫和困惑。所以作者周边人的生存境遇也深深地影响着作者的文学观念。因此,人的生存问题是作者始终关注的对象,作者对人的生存问题的深刻认识就必然会在他的作品里得到反应。 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而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村上春树的小说《且听风吟》可以说就是去探索人生的陷阱。因此作者才说写下这部小说是为了“在那里建造一个能使自己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房间——为了救助自己。同时想到,但愿也能成为使别人心怀释然是住起来舒服的房间”。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呢?从小说中体现的的主要思想来看就是要保持距离。因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沟通和理解的,人与人又不可能消除之间的距离感,那么唯有与他人保持距离,这样个人也就能抛开背负的种种责任和义务,才能让自己的在真正意义上灵魂得到自由。所以无论是《且听风吟》还是其后的大部分作品中的主人公基本上是给人以冷淡、不温不热的态度与周遭人相处。2003年作者在接受林少华教授的采访时说过:“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在社会上我们是不自由的,背负种种样样的责任和义务,受到这个必须那个不许等各种限制。但同时又想方设法争取自由。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让灵魂获得自由——这个是贯穿我整个写作过程的念头,我想读的人大概也怀有同样的心情。实际做到的确很难。但至少心、心情是可以自由的,或者读那本书的时候能够自由。我所追求的归根结底大约便是这样一种东西。”所以救助自己也就是让灵魂自由。在这一点上或许作者是做到了。 因此,作为处女作的《且听风吟》在村上春树的作品是一部不能忽视的作品。它奠定了其后作家作品的写作方向,深刻地反应了作家的思想。小说《且听风吟》的意义也就是“探索人生的陷阱”,最终救助自己,让灵魂得到自由。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