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如何鼓励现在的人具有工匠精神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3:38:52
热度:

如何鼓励现在的人具有工匠精神【专家解说】: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我

【专家解说】:

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就是说,在李克强看来,“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工匠精神”,词典上的解释为:“(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也就是说,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应当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永不满足。

最近所党群部门下发了一个学习材料,题目为《“匠人精神六大内涵:德国的高峰造极制造业成功秘诀》,将“工匠精神(又称匠人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六个方面: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程序)主义、厚实精神。这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进一步细化,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其实,六个方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要想做到精益求精,首先就必须专注,当然也必须标准和精确,必须按程序、规则去做事,必须不断积累。因而,这六个方面都是围绕精益求精展开的,与李克强的理解并不矛盾。

所以,我觉得,工匠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专注精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

工匠精神并不排斥创新,推磨转圈不是工匠精神,相反,工匠精神是在实践中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每一位能工巧匠都有自己的绝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是创新,就是创造。

见钱眼开不是工匠精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一位作家去英国访问,到BBC苏格兰总部参观,主人告诉他这栋办公大楼已装修快三年了。他表示怀疑,因为这是简单装修,何以这么旷日持久? 主人告诉他,装修公司认为必须对自己装修的过程负责,对最终装修的结果负责,每个方位都有严格标准,每个过程都有严格程序,不能偷工减料,草率完工,否则宁愿不做。所以,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就是把工作当事业干的精神,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勇于担当负责的精神。

上海外白渡桥是由英国人于1907年建造的,2007年底,英国一家公司给上海市政工程局来信提醒,该桥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已到期,请注意维修。此后,上海方面对该桥进行了全面体检、大修。这样的事例近些年还有不少。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的工匠精神。

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有职业自豪感和职业尊严。人干工作如果仅仅为了挣钱,层次太低。努力成为某方面专家、权威,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是工作的又一个,也是比较高的追求。要实现这一追求,就需要工匠精神。

二、我们如何丢掉了工匠精神

一说到工匠精神,许多人言必称德国,言必称日本。有的人还从国民性上分析,似乎中国人自古就缺乏工匠精神。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中华民族并不缺少工匠精神,否则,就创造不出如此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我们的四大发明,我们的万里长城,我们的京杭大运河,哪一样不需要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鲁班,李春(赵州桥),李冰(都江堰)、样式雷(故宫),哪一个不是杰出的匠人?只不过,当下,我们丢失了这种精神,所以我们才在悲叹,才在艳羡,才在寻觅。

实际上,我们丢失工匠精神的时间并不遥远。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有几位木匠,十分受人尊重。村里谁家要修房造屋,要添置家具,都得找他们。农闲时节,他们有的还会出门转乡揽活,补贴家用。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时期,出门揽活还得按天给生产队上交一定费用,加之那时人们普遍不富裕,因而做木匠的收入也就略高于一般村民。但是,其受尊重程度却远远高于一般村民。

然而,木匠的后人,却没有几个继承祖辈的手艺。就拿我们村民小组那位木匠来说,他有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是木匠。不过,有两个儿子后来从事的行业与父亲相同,即建筑业,不过儿子不是当匠人,而是当了包工头。包工头的收入当然远在匠人之上,而且吃的力要小得多。长江后浪推前浪,父辈们欣喜还来不及,自然不会有怨言。

做包工头与做匠人不同。匠人关键是要把活做好,靠的是技术,是手艺。包工头关键要能把活揽来,靠的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一个乡下人,进到城里两眼墨黑,跟谁打交道?其实也简单,多给些回扣即可。回扣,站在包工头的角度叫利益输送,站在发包方的角度叫权力寻租。回扣,是近几十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如此这般的操作面前,老实巴交的匠人便矮了三分。至于灵醒的匠人,往往摇身一变,也成了包工头。这就是近几十年的现状:高素质的匠人以及有可能成为优秀匠人的人,成了经营管理者,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在一线做着匠人。而且,一线的匠人们也在时刻伺机成为经营管理者。这其实体现了我们的社会导向:鼓励人们成为经营管理者远甚于鼓励人们成为匠人。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缺乏好匠人,以及越来越缺乏匠人精神的原因。(我们所其实也存在类似问题,学而优则仕,研而优则仕)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匠人,是需要时间的。也许十年八年,也许二十年三十年。但是,假如优秀的匠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假如社会上有许多机会能使人迅速致富,那还有谁愿意枯坐冷板凳埋头修炼手艺?当下,炒股炒房炒黄金,官商勾结坑国家,乃至直接花钱买官,都是快速致富的途径。在这些途径明显减少以至消失以前,匠人精神难以昌盛。

十年磨一剑,必须有稳定的外部环境。精细严密的产品,体现的是一种秩序。工匠精神的实质就是稳定与秩序。乱世出不了匠人——匠人自身难保;大变革的时代出不了匠人——职业会被重组;机会太多的社会出不了匠人——有太多比做匠人更好的选择;过于强调创新的社会也出不了匠人——匠人在专不在新。产生匠人及匠人精神的社会,必然是稳定有序、规则明确、前途可卜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按照一定的秩序发展和晋升,例外情况很少。

我们丢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丢掉了产生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

三、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弥补制造业水平差距的需要

李克强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上,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圆珠笔的“圆珠”都依赖进口。1895年,圆珠笔被发明出来,至今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不能制造圆珠笔尖。我们经常以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高铁等高科技引以为豪,但却造不了圆珠笔尖,这让我们情何以堪。这说明,我们的制造水平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短板,我们要赶上去,就必须发扬工匠精神。

2、满足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

中国早已号称制造业大国,但是许多中国人却要去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煲。并不是因为日本的东西便宜,而是因为日本的东西好用。许多中国人取德国购买菜刀、铁锅等厨房用具,也不是因为德国的东西便宜,而是因为德国的东西好用。中国的手机需要不断降价促销,才能卖得出去。但是美国的苹果,一出新款就会有大量中国人排队抢购,尽管价格高得离谱。中国人出国旅游,许多人都是奔着购物去的,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国外的东西便宜,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外的东西质量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国内制造业忽视了消费者的升级要求,制造产品仍然只求“有”,不求“好”,不求“精”。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你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我就去国外购物或者购买国外的产品。在我国制造业大量产能过剩的当下,国人却需要大量购买国外普通日用消费品,其中缘由,不能不令人深思。

3、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也就是过去的高速发展期是一种暂时的、不正常的状态,当前的中高速发展才是一种正常、持久的状态。新常态之新,是说这种状态又与从前的低速增长状态不同。

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指第三产业、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占比增加。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是指经济发展不再依赖投资驱动、人口红利,而是靠技术拉动。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今后要更多以来消费拉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如何增长?不可能再依赖房地产和基础建设,而要依靠高质量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因而,就需要工匠精神。

房地产业已经疲软,基础建设的增长也有极限。而把一件东西做到完美,没有极限。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没有极限。我们今后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要从工匠精神中去寻找。

4、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五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十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弘扬工匠精神。


德国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

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5、互联网+的需要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农业等等),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推动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

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六大特征:跨接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

互联网再好,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制造不出好的产品,一切都是白搭。

6、整个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机会众多,形成了许多人投机取巧、迅速暴富的心理,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这种机会大大减少,人们只能靠专注深耕、精益求精谋求发展。也就是说,当今社会需要由投机取巧型向专注深耕型转化,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整个社会由浮躁的、投机的心态,向严谨认真、一招一式的心态转化,就需要工匠精神。

不仅仅是工匠需要工匠精神,各行各业、各个岗位都需要工匠精神。比如,我是干政工的,干了二十多年,即成了政工岗位上的一名工匠。

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职业诉求和产品诉求。所谓职业诉求,就是培养从业人员的敬业感和荣誉感,使他们不仅仅将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一种工作荣耀,一种生命守望。他们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能。而这种职业态度是基于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投入的基础上的。正是在这份执着坚守之中,他们也享受着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认同,以及工作本身带给他们的乐趣与荣耀。

四、我们怎样培育工匠精神

1、提高认识

即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才能弘扬工匠精神。由以上阐述,我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已经大为提高。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这里需要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就是认为人才越年轻就越好。近些年,我们过年片面强调人才年轻化,许多地方甚至出现年龄歧视,招聘工作人员动辄要求年龄多少岁以下,这在西方是不允许的。年轻人固然有年轻人的优势,年长者也自有年长者的优势。年长者经验丰富自不用说,而且思想也往往比年轻人解放、开放,接受新观念能力更强。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一个例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邓小平同志已经74岁高龄,(中国古语73、84),但他勇敢担起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重任,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开放路。比他小一辈的华国锋等领导人思想虽不算保守,但与小平同志比还有相当差距。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又进入徘徊、观望时期,中央高层不知该咋办,这是有时小平同志出面南巡,鼓励大家大胆地试、大胆地创,不要像小脚女人。中国才又进入新一轮开放期,直至今日。这时,小平同志已经88岁高龄,(古语70不留宿、80不留饭)。小平同志实际是冒着生命危险南巡的。还有,今年已经110岁的著名学者周有光老人,最近提出一个观点:“回过头看,20世纪还处在人类野蛮的时代”。这个观点令人震惊,但细想一下却不无道理。两次世界大战就发生在二十世纪。就中国而言,还发生过军阀之间的混战,国共之间的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苏、中印、中越等战争,同时还开展过反右、文化大革命等违背人性的运动。我们常说人类社会已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实际上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尚处于野蛮时代,二十一世纪如何,现在还不好下结论。恐怕只有百岁老人才能提出这样的见解。

片面强调人才年轻化,是对工匠精神的否定。是对人才的浪费,是人才高消费。我以为,毛主席说的老中青三结合,应当是人才的最佳结构模式。

2、建立机制。就是要建立适合工匠生存、成长、发展的机制。《基层公务员工资高过县长是对工匠精神的肯定》。

7月23日华夏时报报道,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对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别制定了职位设置、职务升降等方面的规定。两类公务员设置11个层次,对应相关级别。据介绍,公务员分类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重塑待遇机制,在行政职务晋升之外,另辟级别晋升之路,让级别成为公务员的另一个发展台阶,改革后,一个基层公务员的收入有望超过当地的局长或县长。

在行政职务晋升之外,另辟级别晋升之路,实际是对年资的肯定。对年资的肯定,也就是鼓励人们在一个职位(岗位)上长期磨练,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对工匠精神的肯定。因为工匠精神对应的正是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记得五六十年代,甚至直到七十年代,我国实行的都是这种行政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两个渠道晋升的办法。那时,单位的个别老干部工资高过现任一把手的情况十分常见。但是近二三十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务员的晋升只有行政职务晋升一个渠道,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职务升不上去,那么工资的晋升将十分缓慢和有限。在这种机制下,人们不得不积极谋求职务晋升,也就是争着当官。虽然,人们的竞争意识强了,但同时甘愿专心致志、精雕细刻干工作的人少了。并且,一些人为了当官,还去走歪门邪道,办坏了社会风气,挫伤了正派人的积极性。

公务员晋升机制对社会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近些年许多企事业也推行了以岗位为本的工资晋升机制。也就是说,岗位不调整,晋升的空间便极其有限。在一些单位,职称也变得不重要了,职称虽说对工资还有影响,但影响已经非常微弱。对于许多员工来说,三十岁出头便可评上高级职称,职称基本也就到头了,如果职务不再晋升,那么事业的天花板就已经看到。因而,在许多企事业单位内部,大家也是积极谋求当官,如此一来,愿意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做事的人就少了,产品的质量就难以有真正的提升。

官本位的社会出不了工匠精神,钱本位的社会也出不了工匠精神。只有技术本位、荣誉本位的社会可以培育出工匠精神。岗位(职务)工资制大体相当于官本位,年资工资制大体相当于技术本位。如果承认一项技术的精深、精湛,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实现,那么就应当建立鼓励人们长期磨练一项技术的工资晋升机制,这就是年资工资制。也就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工资自然晋升。在日本,就实行的就是这种工资晋升机制,所以日本人才会心甘情愿一辈子把一件事干好。同时要使匠人受人尊重,使匠人有荣誉感,人们才会愿意做匠人。

市场经济之初,需要大量经营管理人才,所谓“能人”,这是可以理解的。社会运行模式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必须变化,适应快的人必然领先一步。但是当市场经济成熟以后,或者说市场理念已经被全社会认同以后,经营管理人才的作用就相对不那么突出了,或者说经营管理的能效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下一步,企业怎么进步,社会怎么发展?还得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也就是需要专注做事的工匠精神。

社会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我们今天重新倡导级别、年资工资制度,并不是对以前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次飞跃。这一次,我们应当注重职务与级别,或曰岗位与年资并重,努力做到把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同时调动起来,不要回到要么厚此薄彼,要么厚彼薄此的“跷跷板”式思维老路上去。

3、营造氛围。就是营造工匠光荣,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一个美国女孩,父亲是水电工,母亲是大学教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七级八级技工不但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也收获了相应的地位和待遇。这样大家才愿意去做工匠。尊重比金钱更重要。五六十年代,人们辛苦一年,得到一个印有大红“奖”字的洗脸盆,就很骄傲。但是如今,工资、奖金翻了不知多少倍,但是人的积极性、责任心反而不如以前了,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联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就是要一心一意、有板有眼、脚踏实地、不断改进、持续创新,努力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到极致。比如,看门就要认真研究看门的门道,研究如何把门看得更好,成为一名优秀的看门人。就是要每天思考三个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就是工匠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