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中医治疗肝火旺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3:21:30
热度:

中医治疗肝火旺【专家解说】:肝火旺,中医称“肝火上升”,是属人体内脏气血调节出了问题,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上火的程度较“热气”还重。一般所说

【专家解说】:肝火旺,中医称“肝火上升”,是属人体内脏气血调节出了问题,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上火的程度较“热气”还重。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中医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不严重时,会出现皮肤干裂,口舌生疮,心烦肺热等。因此,肝火上升不要吊以轻心,要及时调节营养,去火养肝。平时有人在与人争执时大发雷霆,所以也比作大动肝火,肝火旺。发脾气也伤肝的,因此,无论遇上什么事不要发火生气,以免伤肝。 一、食疗   中医也认为,养肝可多吃猪肝或鸡肝,尤其是那些看东西经常模模糊糊,用神太多者。   食疗方面,可用红萝卜、马蹄(荸荠)、竹蔗加雪梨煲水饮,这味性质略寒,脾胃弱者不能常饮,但有实热在身者正好适用   猪胆绿豆粉 猪胆汁120g,绿豆粉80g,拌匀晾干研末,每服6g,日2次。   菊花粥 秋季霜降前,将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磨粉备用。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芹菜粥 新鲜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应现煮现吃,不宜久放。   银耳莲子粥冬季去除肝火的最佳选择,圆糯米60克、桂圆肉10克、去心莲子20克、红枣6克,莲子与圆糯米加600毫升的水,小火煮40分钟,然后再加入桂圆肉、红枣再熬煮15分钟,加冰糖适量,即可食用,不仅能够有效去除肝火,还能够当做美容养颜的美食。   刀豆茶 刀豆根30g,加红茶3g,水煎服。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调整情志、稳定情绪非常重要,焦躁情绪会火上浇油,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要预防肝火旺,不宜吃辛辣、海腥、过腻过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海虾、肥肉、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降火食方:川贝母冰糖梨汁、枸杞菊花茶。   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菊花与枸杞都是中药护眼的药材,特别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如黄瓜、橙子、苦瓜、无花果、豌豆苗、韭菜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也很有效。中医也认为,养肝可多吃猪肝或鸡肝,尤其适合头晕脑涨、眼赤目干、经常用脑者。 二、药疗   小麦苗茶 材料:小麦苗一把,滑石粉2—3钱。作法:水煎、去渣、代茶饮。 主治:身热口渴,胸腹闷胀,汗多,小便不顺畅。    柴甘茅根茶 材料:柴胡3—10钱,甘草2钱,白茅根10钱。作法: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频服。 主治:口渴、身体烦热,感冒未愈,小便黄。    清暑茶 材料:茵陈、香薷3钱、车钱草、半边莲各3钱。做法: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频服。 主治:口干舌燥、头昏热、小便短黄、身体烦闷。茵陈干姜茶 炒决明子10克,大米60克,冰糖少许。先将决明子炒至微香,取出待冷却后熬汁。然后用其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后加入冰糖,沸后即可食用。此粥清肝,明目,通便。对于目赤红肿,怕光多泪,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等症,效果极为明显!    材料:茵陈3—5钱、干姜1钱。 作法:水煎后去渣,加入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饮。主治:身不太热,口不甚渴,喜饮温水,皮肤暗黄、手足不温。 民间常用5爪金英、半支莲、白花蛇舌草、黄花蜜菜等中草药清热退火,这是适合体质壮硕、口干舌燥、大便不软散的人,而体虚、易怕冷、大便稀溏的人较不适合。但即使如此,清热退火的方药短暂使用尚可,长期使用则容易苦寒败胃、伤害元气,因此最好能闲歇服用,若有任何不适即需停服为当。 三、治疗方剂   出处 《丹溪心法》   来由 唐容川云:“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 《血证论》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 《医方考》)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有清热止泻,缓急止痛之效。戊为胃土,己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组成 本方由姜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组成   用于 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   名称 咯血方   出处 《丹溪心法》   来由 咯血一证,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栀泻肝凉血;瓜蒌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诃子敛肺止咳。诸药同用,可泻肝火以凉血,清肺热以止咳,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则肺气肃降,痰饮得化,咳嫩宁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组成 本方由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五种药物组成   用于 用于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症。有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出处 《兰室秘藏》   来由 本方为治头风之常用方,尤适于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者。头风,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者。方隅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 《医林绳墨》)“清空”,这里指头部,头为诸阳经之会,清空之府。本方作用于清空部位,专治头风。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许药末,茶水调为膏状,抹在口中,再用白开水冲下,组成 本方由川芎、柴胡、黄芩、黄连、防风、羌活、炙甘草诸药组成   用于 用于风湿热邪上壅头目所致之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有清泻肝火,祛风止痛之功。   名称 痛泻要方   出处 《医方考》   来由 肝脾不和之腹痛泄泻,称为「痛泻」。吴琨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宜,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医方考》)本方药仅四味,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陈皮辛能利气止痛。可疏   肝健脾,理气和中,补中寓疏,标本兼顾,能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机以止痛泻,洵为治疗痛泻的重要方剂,故命名曰「痛泻要方」。   组成 本方由白术、芍药、陈皮、防风四味药物组成   用于 用于肝郁脾虚所致之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症。有疏肝补脾之功。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   来由 肝主东方,属木色青,「泻青」,即泻肝也。 《删补名医方论》云:“肝木主春,乃阳生发动之始,万物生化之源,不可伤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泻肝火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郁火,寓升于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泻肝而不伤肝气,升散而不助火势,相得而益彰,故为泻肝之善法”。汪昂云:“本方一泻(肝火)一散(肝风)一补(肝血),同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   组成 本方由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组成蜜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用于 用于肝火郁结所致之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有清泻肝火之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