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什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0:57:48
热度:
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专家解说】: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专家解说】: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 ?(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理解词意,感悟意境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3、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一共有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在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画。师画出版画。
5、看着你们读景物,你能猜得到写的是什么季节?
6、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我甚至于闻到春的气息,你们能闻到吗?到词中去闻一闻,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闻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
7、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他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从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引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2、运用版画,发挥想象 通过此中所描述的九种景物,我把它们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孩子们各个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津津有味地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词中蕴涵的景物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4、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张志和是一位“隐者”,“西塞山”或许是他隐居的所在。这首诗词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不仅是因为词中描写的景色优美,而且还因为作者的心境平和,带给人恬淡的幸福感觉。全词如画,全词如曲,有形有色有声。“形”有:山,鹭,花,水,鱼,箬笠,蓑衣,风,雨,人。“色”有:白,红,碧,青,绿等。“声”有:白鹭飞声,流水响声,鱼跃水面声,风声雨声。这些都糅合在词中,有序地排列着,先后主次分明。作者既是一名优秀的词人,也是一位高明的画家,还是一位优雅的乐师。“不须归”是全词的情感聚集点。和“不知归路”的“误入”不同,这里的“不归”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想。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于山水江湖,自由恬淡生活的依恋。纵览全词,文中有画,画中有景,景中有人,情景交融。不愧为千古名篇。 2、《渔歌子》 须,应当。归,回去。不须归,不应当回去。 谁不应该回去?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人。 来干吗了?钓鱼!桃花流水鳜鱼肥哪! 钓鱼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干吗?有风有雨啊。 有风有雨干吗还不回去啊?没事儿,斜风细雨而已。 总之是风是雨,早点回去吧。下次再来好了。啊,你不知道,这风轻轻柔柔的,吹在身上煞是舒服,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雨飘飘洒洒的,不觉得冷反而有点点滴滴的暖意,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其实,箬笠都不用戴,蓑衣也不用披。深呼吸试一下,是不是感觉特别特别的清新舒服? 那你不会就当真在这儿吹风淋雨吧?哈。那当然不是。你瞧瞧,斜风细雨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鸟兽虫鱼。 春天,万物苏醒,芽儿冒绿,山上绿油油的。细雨中,更增添了几分迷离的美。山前,一群群白鹭飞来飞去。它们干吗来了?它们时而伸颈振翅,时而提足缓行,时而摩肩擦喙。轻风,让它们显得更加轻盈;细雨,让它们更加洁白如雪。那么悠闲,那么自在。它们或许也知道:桃花流水鳜鱼肥?江面上,春水微漾,绵绵细雨飘于江面无声无息,似乎看见了它们,又似乎没见着它们。可是,清清楚楚的,那一圈圈,一点点,是它们留下的足迹。山上,江边,开满了桃花儿杏花儿。粉的,白的,粉中带白的,白中带粉的。一朵朵,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俏立在枝头,不知是羞红了脸的还是施上了粉黛的女子。细雨让她们更显得水淋淋,娇嫩嫩的;轻风,拂动她们的裙摆。春江水暖,潮涨水高。时不时有些调皮的小鱼儿们跃出水面,难不成,它们也想吹吹这风?淋淋这雨? 哈哈。斜风细雨,谁愿归哪! 你是谁哪?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悠然垂钓,沐春风细雨,赏大好春光一渔夫。 你这渔夫,真有闲情逸致。呵呵。原本钓者钓的就不是鱼,而是那份悠闲自在。
上一篇: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那一个字表示春天2024-08-17
-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全诗是什么?急2024-08-17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句中青箬笠和绿蓑衣什么对什么读起来朗朗2024-08-17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而不须归。想到谁的一首诗2024-08-17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斜读什么2024-08-17
-
可以从诗句什么,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看出诗人的闲情逸致2024-08-17
-
( )箬笠,(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024-08-17
-
斜风什么不须归2024-08-17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之中归得意思2024-08-17
-
什么箬笠,什么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024-08-17
-
几道古诗题目《渔歌子》写道“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是________.其实主人公...2024-08-17
-
渔歌子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什么意思?2024-08-17
-
斜风细雨不须归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2024-08-17
-
古诗??箬笠,??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024-08-17
-
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