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3000字左右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0:20:16
热度: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3000字左右【专家解说】: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专家解说】: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   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   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蔚县075700)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   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   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   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   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   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   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   化。   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   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   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   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   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   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   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   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   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2.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   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   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   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   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   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   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   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48·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 6亿t铝、4. 8   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   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   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   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   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   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 2 人口压力   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   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   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   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   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   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   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   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   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   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   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   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   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   的。   2.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   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   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   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   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   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   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   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   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   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   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2.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   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   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   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   的时间才能形成。   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   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   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   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   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   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   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2. 5 技术的滥用   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   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2.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   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   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   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   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   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   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   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   集团利益的牺牲品。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   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   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   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   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   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   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   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   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   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   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剧的发生。   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   3. 1 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   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   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   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3. 2 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   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   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   径。   3. 3 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   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   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   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   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   “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   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   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   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   (下转第54页)   ·50·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   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   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2000.   (上接第50页)   3.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   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   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   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   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   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   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   [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1993.   [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上接第51页)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   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   3. 8 消毒   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   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   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   3. 8.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   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   3. 8.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   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   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   4 小结   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   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4. 1 行为习性   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   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   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   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   个时间饮水较多。   4. 2 健康标志   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   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   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   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   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   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   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   节各种营养元素。   4. 3 生长情况   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   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   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   生长速度最快。   ·54·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