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求一篇《我的发展观》文章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08:53:04
热度:

求一篇《我的发展观》文章【专家解说】:  在过去的时代,在严酷的革命战争中,有很多人面对痛苦和死亡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和从容,在我们今天这些见花落泪的新一代看来很是不可思议,他们的精神

【专家解说】:  在过去的时代,在严酷的革命战争中,有很多人面对痛苦和死亡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和从容,在我们今天这些见花落泪的新一代看来很是不可思议,他们的精神似乎是由核能驱动的。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神力量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某种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等。但其中有一个因素是关键的:一个理想中的饿美好社会在激励着他们。   我认识父亲的一个老战友,他在朝鲜战争中参加过震惊世界的长津湖战役。有一次我试着同他谈科幻,我当然不指望从他那里得到什么有意思的回应,但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一句话,至今仍是我听到过的最深刻、最让我铭心刻骨的科幻评论:   "科幻小说好啊,干了这么多年革命,到现在我们也没让老百姓知道共产主义到底是啥样儿。"他这句不经意的话所表达的东西,不但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科幻思想(要知道,那时距现在的中国科幻新思维的时代,还有漫长的十多个年头啊!),也超出了今天的科幻思想。重温这百多年的科幻小说,我们如同走在一条黑暗、灾难和恐怖筑成的长廊中。科幻小说家们对于阴暗的未来有着天生的感悟力,几乎所有科幻小说的颠峰之作都是在对这种未来的描写中产生的。在对未来的黑暗和灾难的描写中,他们创造了最让人难忘的幻想世界,挖掘了最深刻的主题;这些黑暗和灾难,直看得人心灰意冷,直看得人汗毛倒立。外国自不必说,在中国科幻中,未来的亮色也不多,九十年代的新生代科幻尤其如此,看看近期得到承认的一些作品,大都是悲观色调的。国内作者中描写黑暗未来最成功的当属刘维佳。一般的悲观描写是使人有一种从悬崖下坠的感觉,眩晕中极力想抓住一根藤条什么的;但刘维佳笔下的黑暗则像是已摔到谷底,只剩下一片漆黑和垂死的剧痛了。   应该承认,黑暗未来是科幻中极有价值的主题,这种描写像一把利刃,可以扎到很深的地方,使人类对未来可能的灾难有一种戒心和免疫力。   但是,每个人之所以能忍受各种痛苦走过艰难的人生之路,全人类之所以能在变幻莫测的冷酷大自然中建起灿烂的文明,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就是对未来的憧憬,如果所有的希望都以破灭,可能一只蚂蚁都难以生存下去。只描写人类可以避免的世界,而不妙写人类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世世代代用全部生命去追求的世界,这绝不是完美的科幻。从社会使命来说,科幻不应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无情地打碎人类的所有梦想,而应是一支火炬,在寒冷的远方给人以希望;从文学角度讲,真正的美景最终还是要从光明和希望中得到。   把美好的未来展示给人们,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功能,在人类的文化世界绝对找不出第二种东西能实现这个目标。主流文学没有这个能力,它对现实的描写,使我们对人类走过的艰难历程有了鲜活深刻的记忆,但对人类所要去的地方却一无所知。说句实话,中国老百姓真的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子,西方老百姓对他们的乌托邦也没有多少概念。   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寄托是对未来的希望,而唯一能把这种希望变成鲜活的图景的科幻文学在这方面无所作为,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可能以远远超出了科幻的范围,它可能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个惨痛的损失,因为在这方面,科幻是无可替代的。   《乌托邦》和《太阳城》只能算是政论著作,难以归入科幻文学,除此之外,西方科幻中很难见到描写光明未来的科幻经典(倒是出了大名鼎鼎的反乌托邦三步曲)。当然,一些小说中的未来世界也是有亮色,甚至光明的,如克拉克的《天堂的喷泉》,但那大多是小说中技术主题的需要,作者也没有也无意对哪个光明的世界进行深入的或全景式的描写。外国数量不多的描写理想社会的科幻小说大多出自前苏联,其中较为成功的有斯特鲁格特斯基兄弟的一些作品,但总的来说在世界科幻史上没什么地位。国内的理想社会科幻主要创作于50年代,但也没什么成功之作。《共产主义畅想曲》就不用说了,三十年后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也只是把理想社会作为一个战士技术文明的橱窗。当时的共产主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按说应该能出现全景式描写共产主义社会的作品,但作家对这种理想社会形态的文学描写却极其谨慎,甚至连严格按照马克思对它的定义进行一些文学图解都没有做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同描写黑暗和灾难的科幻作品相比,理想社会科幻的水平都较底。举一个较近的例子:《测谎仪》可以说是当代西方少见的理想社会题材科幻小说,在这本书中,人们都说真话时,人类社会的罪恶和纷争一扫而光,理想世界立刻来到了,但字里行间的幼稚和天真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而同样是描写真话世界的《真实之城》则读起来感觉大不一样,它创造的世界更为可信,在那个世界中,说真话带来的灾难比益处大得多。   纵观国内外的理想社会科幻,给人最深的感受(也可能是唯一的感受)就是两个字:乏味。那些理想社会感觉就像是一个玻璃温室中的小游泳池,纯白池底,水清澈到极点且平静如镜,不会游泳的人跳下去也能浮着。这里对经过大风浪的人是一种休息,但游不了一会就真的乏味了。在那些世界中,罪恶、危险和灾难这类东西仿佛被一个强有力的吸尘器吸得无影无踪,一切都那么纯洁,那么合理舒适,整个社会如同一块晶莹的水晶,而这社会中的人都成了幸福宁静的机器,他们当然有工作,甚至还要做某种程度的努力和奋斗,但这都是为了使他们得到的幸福和宁静更显著而已。一句话,乏味!看多了这些小说,你甚至宁愿选择一个不那么理想的未来。   比起对黑暗和灾难的想象力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力一贯贫乏,正如民间的一句话:人多大的苦都能吃了,可不是多大的福都能享。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共产主义的完整定义实在小学的一堂课上,老师特别说明了"按需分配"的含义:"同学们啊,那时你们想要什么,不用花钱,去商店拿就行了!"我还记得当时教室里发出的由衷赞叹声。但我记得更清楚,那时是早春三月,教室中炉子已经停了,很冷,比冷更难受的是饿,第二节课下了肚子就咕咕叫了。于是我就张开想象的翅膀,想着要是我按需分配一下子会去拿些什么?那首先要做的是去熟肉店搬一大块酱卤猪头肉出来,先吃耳朵再吃舌头……当时这伟大的想象征服了我,同时觉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确实是正确的。后来知道,我的思想同赫鲁晓夫同志的土豆烧牛肉有异曲同工之美妙。   同对灾难和黑暗未来的想象力相比,人们对理想未来的想象更多地受他们所社会环境的限制。记得小时候,对于爱看电影的我们,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的家真是一个如神话般美妙的仙境,可后来电视机有了,后来又换成彩色大屏幕的,还有了VCD甚至电脑,但又怎么样,我们得到的快乐并不比那虽然贫困却仍是金色的童年多,但对未来的渴望却增多了:我们又想要汽车,想要带游泳池的别墅,但当这些都有时,我们唯一的收获就是更多的渴望……   最后就说道"按需分配"了,这真是个神话吗?根本不是!按需分配的社会到来之快可能远远出乎我们的预料,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甚比科幻小说中的大多数想象都容易实现。事实上,只要人类在能源、材料和生物这三个领域中的任何两个取得重大突破,就足以形成按需分配社会的物质基础。   这就是理想社会了吗?远远不是。置身于那个社会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快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你的梦想中将又有一个全新的理想社会了。   对灾难的想象说不定每个人在子宫中就开始了,以后可以 毫不困难地把这种想象延伸到几百亿年之后(比如宇宙塌缩或热寂什么的);但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就这么艰难,只能比现实稍前一步。   那么理想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呢?没有绝对的理想社会,它就像吊在拉车的毛驴前面的一小捆青草,你走它也走。对公元前的奴隶来讲,我们已经是理想社会了。我们只能够想象我们能够想象,并且经过努力,能在小说中引起读者共鸣的那些。   再仔细看看共产主义的定义,请注意这定义中以前最不为我们注意的一句话:"劳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深刻得多!这句话是定义中的精髓,它使得理想社会以从猪头肉或土豆烧牛肉中升华了。在人类通往未来的漫长旅途中,不同的理想社会将如夜航三峡时的梦一样不断地在前方出现,每一个新的理想社会都会对物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质变将会出现,这时,理想社会突然把对物质的向往转移到精神上了。这个伟大的质变最有可能发生的时间是在按需分配的社会到来之际。   至于这种精神的向往具体是什么,很遗憾,想不出来。也可能他们的一生是不断的惊奇和刺激,但惊奇和刺激总得不断升级才有效果,这又太累了;也可能大到整个宇宙,小到每一个原子,在他们眼中都是一首美得让他们晕倒的诗,这又太玄乎了;也可能他们的一生都处于绝对无忧无虑的精神宁静中,但前面说过,这又太乏味。也有可能这些同时都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理想社会是有灾难的,事实上,可能只有在人类被不可抗拒的大灾难毁灭前的一天,理想社会才真正显示出它的优越来。   我同别人一样,想象一个真正具有美感的理想社会是十分艰难的,我只做了一小点尝试,它具体体现在将要发表的《微纪元》中。面对同样的大灾难,《流浪地球》中的人类走向了极端的专制和压抑,但在《微纪元》中,这种灾难却使人类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我坚信,最美的科幻小说应该是乐观的,中国的科幻作者们应该开始描写美好的未来,这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刚刚开始大使命。反乌托邦三步曲已经诞生,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科学的乌托邦三步曲。   这个使命可能只能由中国人完成,因为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是乐观的文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