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19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产生的原因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08:14:01
热度:

19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产生的原因【专家解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世界许多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专家解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世界许多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和规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努力抓住孕育新产业革命的创新机遇 经济周期与创新周期紧密相连。一个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大多与一些生产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直接相关。每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新产业都有生命周期,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也往往与产业缺乏进一步的创新、没有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及时跟上有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现在,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虽然复苏较为缓慢,但正在孕育的新的科技革命必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进而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需要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通过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正在孕育的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顺应了人类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紧缺,确保人类的发展、健康与生存。进入21世纪,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节能环保和低碳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此催生了相应的新兴产业。可以预见,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和支持新的增长周期。 我国必须抓住孕育新产业革命的创新机遇。近几百年的产业革命及其相关科学技术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的,我国主要是通过学习和引进来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和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创新的源头在国外,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我们这里,很难通过引进从根本上改变后进地位。现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必须也有能力把握孕育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各个国家都是机会均等的。其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第三,尽管我国的整体实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可以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占领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迎头赶上发达国家。 深刻认识产业创新依赖于科技创新的规律 产业创新能力关系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由于新兴产业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有没有发展起在这个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我国现阶段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业创新包括传统产业创新。实际上,每个阶段的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都占有较大比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各个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面临着需要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两难选择。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路径是创新驱动。因为不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创新驱动,而且发展传统产业也需要创新驱动。除了被新兴产业替代了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创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最新科技,与信息化融合;二是向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转型;三是进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 产业创新依赖于科技创新。从20世纪中后期起,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作用和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增长主要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由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来决定。与此相关,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常常立即带来新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几乎与产业创新同时进行。因此,产业转型升级依赖于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结合。 现在的产业创新是全社会范围的创新。一般的科技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在企业单元内进行的,涉及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目的在于解决企业的技术和工艺问题。而在现阶段,科技创新不局限于工艺创新,更为明显的是推动产业创新,是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采用最新科技成果的创新。这就超出了企业为单元的创新范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型经济。 准确把握产业创新的主要环节 在产业领域,狭义的创新是指新发明第一次应用于产业和商业的过程;广义的创新则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三个方面。创新型经济是针对广义的创新而言的,体现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产业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产业创新是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过去的技术创新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大多是源于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改进。而在现代,技术创新更多来源于科学发明。尤其是产业创新,仅靠企业的研发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目前,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掌握的科学技术的国际差距比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要小得多。因此,企业接受大学和科研机构高科技的辐射,可以加快缩小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另外,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需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而且必须关注科学发现成果向产品和技术的转化过程。创新所要求的要素的新组合也不仅是企业对已有要素的组合,而是对创新的所有环节进行新的组合。这就要对产学研进行新组合,形成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创新。 孵化阶段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过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脱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局限于知识创新阶段,企业习惯于采用现有技术,许多具有原始创新价值的成果被束之高阁。从上世纪后期开始,科技创新出现新趋势,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中游环节即高新技术孵化阶段相互交汇。一方面,技术创新的先导环节前移到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知识创新的环节延伸到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这样,高科技的孵化领域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也正是这种创新的交汇产生了知识经济,孕育了新产业。 创新型人才是产业创新的第一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产业高地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建立产业高地。虽然我国的发达地区能够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个创新起跑线,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端人才主要还是集聚在发达国家。因此,我国的这一轮产业创新能否同发达国家同时起步,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到高端人才。这涉及引进和利用国际要素战略的调整。过去的重点在增长,各种增长要素跟着资本走,因此突出引进外资;现在的重点在创新,各种创新要素跟着人才走,因此需要突出引进高端人才。归结起来,就是要有集聚高端人才的制度安排和载体,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研发的基地和环境。 大力推动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的集成创新 产业创新依托科技创新,需要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的集成。集成创新,是创新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某个创新目标进行集合、协调和衔接。这种系统集成职能一般由政府承担。这就需要国家的参与,树立国家目标的导向。 确立知识创新目标的国家导向。现阶段的产业创新是以科学新发现为引领的。因此,产业创新的前提是形成知识创新的国家目标导向,也就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选题要从单纯的研究者的兴趣爱好转向国家目标导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的国家目标导向已经成为趋势。由于国家竞争力体现在产业创新的能力上,尤其是每个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由国家规划确定的,因此,在国家目标确定后,就需要引导创新的两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与国家目标衔接。一是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的国家目标引导:明确需要引领未来、重点突破和支撑发展的领域。二是举国家之力给予重点支持:国家通过提供专项投入有效加快重大的科技和产业创新。 协调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政府在创新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动和结合,对从大学到企业的创新全过程进行集成和组织,尤其是提供合作创新的平台。在政府搭建的合作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机制上,通过企业家和科学家的互动合作,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创新系统的集成。 科技创新要靠制度创新来保障。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只靠市场不能完全解决激励创新制度的有效性,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要提供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创新者在一定时期专享创新成果的收益;根据创新成果的公益性和外溢性的特点,对创新提供必要的不挤出私人投入的公共性投入。这也就是说,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既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推动和集成作用。 (作者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王 钦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们应准确把握当前所处的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的特点,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尽早谋划,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的基本特点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正在加速孕育,亟须我们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对创新与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基本特点进行准确把握。 世界主要国家正在加快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在虚拟经济层面上爆发,但深层次问题还在实体经济层面,在新一代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因此,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进行战略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十分强调新能源、航空航天、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期待实现“绿色技术”革命;日本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欧盟着力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水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我国正面临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为我国在未来经济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回顾历史,我国发展已数度同历史机遇失之交臂,错过了蒸汽机、电气和电子时代。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夜,新技术的出现将会赋予产业发展巨大空间,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发展机会。在新的产业领域,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的有利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初步具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基础。从科技创新基础看,我国在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局部领域甚至取得领先优势。从产业基础看,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较好基础。从资源基础看,我国除了在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和关键原材料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还具有市场和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从政策基础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和配套政策的制定正在展开。 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科技创新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方向。19世纪,电磁学发展成为电气革命的知识基础,使电力、化工等工业部门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初,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的发展、现代计算机理论和模型的突破等成为电子革命的知识基础,使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未来科技创新将为生产力发展打开新空间,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引领人类进入绿色、低碳、智能时代。 正确处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内需和创造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 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加快新兴市场的培育,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应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应发挥政府作为产业引导者和公共产品提供者的作用,营造鼓励产业创新发展的氛围,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紧密配合。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的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安排,又要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盲目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一方面,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一定的配套,又提出新的产业需求;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会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需要以产业融合发展观念强化两者的互动和结合。 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也离不开产业化的牵引,需要两者紧密结合。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方向,并提供知识和技术成果支持;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通过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产业化过程中进一步找准需求、明确方向。 国内创新资源和国际创新资源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是在开放环境下进行的,面对国内和国际两种创新资源。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整合利用好国内外创新资源,提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又要充分认识到,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来解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洪银兴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世界许多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和规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努力抓住孕育新产业革命的创新机遇 经济周期与创新周期紧密相连。一个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大多与一些生产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直接相关。每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新产业都有生命周期,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也往往与产业缺乏进一步的创新、没有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及时跟上有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现在,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虽然复苏较为缓慢,但正在孕育的新的科技革命必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进而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需要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通过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正在孕育的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顺应了人类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紧缺,确保人类的发展、健康与生存。进入21世纪,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节能环保和低碳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此催生了相应的新兴产业。可以预见,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和支持新的增长周期。 我国必须抓住孕育新产业革命的创新机遇。近几百年的产业革命及其相关科学技术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的,我国主要是通过学习和引进来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和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创新的源头在国外,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我们这里,很难通过引进从根本上改变后进地位。现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必须也有能力把握孕育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各个国家都是机会均等的。其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第三,尽管我国的整体实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可以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占领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迎头赶上发达国家。 深刻认识产业创新依赖于科技创新的规律 产业创新能力关系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由于新兴产业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有没有发展起在这个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我国现阶段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业创新包括传统产业创新。实际上,每个阶段的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都占有较大比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各个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面临着需要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两难选择。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路径是创新驱动。因为不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创新驱动,而且发展传统产业也需要创新驱动。除了被新兴产业替代了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创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最新科技,与信息化融合;二是向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转型;三是进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 产业创新依赖于科技创新。从20世纪中后期起,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作用和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增长主要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由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来决定。与此相关,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常常立即带来新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几乎与产业创新同时进行。因此,产业转型升级依赖于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结合。 现在的产业创新是全社会范围的创新。一般的科技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在企业单元内进行的,涉及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目的在于解决企业的技术和工艺问题。而在现阶段,科技创新不局限于工艺创新,更为明显的是推动产业创新,是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采用最新科技成果的创新。这就超出了企业为单元的创新范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型经济。 准确把握产业创新的主要环节 在产业领域,狭义的创新是指新发明第一次应用于产业和商业的过程;广义的创新则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三个方面。创新型经济是针对广义的创新而言的,体现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产业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产业创新是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过去的技术创新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大多是源于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改进。而在现代,技术创新更多来源于科学发明。尤其是产业创新,仅靠企业的研发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目前,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掌握的科学技术的国际差距比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要小得多。因此,企业接受大学和科研机构高科技的辐射,可以加快缩小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另外,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需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而且必须关注科学发现成果向产品和技术的转化过程。创新所要求的要素的新组合也不仅是企业对已有要素的组合,而是对创新的所有环节进行新的组合。这就要对产学研进行新组合,形成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创新。 孵化阶段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过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脱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局限于知识创新阶段,企业习惯于采用现有技术,许多具有原始创新价值的成果被束之高阁。从上世纪后期开始,科技创新出现新趋势,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中游环节即高新技术孵化阶段相互交汇。一方面,技术创新的先导环节前移到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知识创新的环节延伸到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这样,高科技的孵化领域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交汇点。也正是这种创新的交汇产生了知识经济,孕育了新产业。 创新型人才是产业创新的第一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产业高地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建立产业高地。虽然我国的发达地区能够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个创新起跑线,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端人才主要还是集聚在发达国家。因此,我国的这一轮产业创新能否同发达国家同时起步,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到高端人才。这涉及引进和利用国际要素战略的调整。过去的重点在增长,各种增长要素跟着资本走,因此突出引进外资;现在的重点在创新,各种创新要素跟着人才走,因此需要突出引进高端人才。归结起来,就是要有集聚高端人才的制度安排和载体,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研发的基地和环境。 大力推动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的集成创新 产业创新依托科技创新,需要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的集成。集成创新,是创新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某个创新目标进行集合、协调和衔接。这种系统集成职能一般由政府承担。这就需要国家的参与,树立国家目标的导向。 确立知识创新目标的国家导向。现阶段的产业创新是以科学新发现为引领的。因此,产业创新的前提是形成知识创新的国家目标导向,也就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选题要从单纯的研究者的兴趣爱好转向国家目标导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的国家目标导向已经成为趋势。由于国家竞争力体现在产业创新的能力上,尤其是每个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由国家规划确定的,因此,在国家目标确定后,就需要引导创新的两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与国家目标衔接。一是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的国家目标引导:明确需要引领未来、重点突破和支撑发展的领域。二是举国家之力给予重点支持:国家通过提供专项投入有效加快重大的科技和产业创新。 协调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政府在创新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动和结合,对从大学到企业的创新全过程进行集成和组织,尤其是提供合作创新的平台。在政府搭建的合作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机制上,通过企业家和科学家的互动合作,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创新系统的集成。 科技创新要靠制度创新来保障。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只靠市场不能完全解决激励创新制度的有效性,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要提供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创新者在一定时期专享创新成果的收益;根据创新成果的公益性和外溢性的特点,对创新提供必要的不挤出私人投入的公共性投入。这也就是说,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既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推动和集成作用。 (作者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王 钦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们应准确把握当前所处的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的特点,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尽早谋划,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的基本特点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正在加速孕育,亟须我们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对创新与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基本特点进行准确把握。 世界主要国家正在加快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在虚拟经济层面上爆发,但深层次问题还在实体经济层面,在新一代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因此,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进行战略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十分强调新能源、航空航天、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期待实现“绿色技术”革命;日本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欧盟着力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水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我国正面临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为我国在未来经济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回顾历史,我国发展已数度同历史机遇失之交臂,错过了蒸汽机、电气和电子时代。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夜,新技术的出现将会赋予产业发展巨大空间,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发展机会。在新的产业领域,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的有利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