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中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如何?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2:58:52
热度:

中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如何?【专家解说】: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表1所示,中国实际GDP(以1990年人民币不变价格计算)由1953年的1 613

【专家解说】: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表1所示,中国实际GDP(以1990年人民币不变价格计算)由1953年的1 613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6 580亿元,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迅猛,2005年实际GDP达到74 510亿元。1953~1978年和1979~2005年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实际GDP的增长率分别为5.78%、9.47%。中国能源消费量从1953年的5 41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978年的57144万吨标准煤,再增长到2005年的2220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89%、5.26%()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上升,1953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0.09t标准煤,1978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为0.59t标准煤,到2005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7t标准煤。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除了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外,重点发展了高能源消耗的重工业。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1.7-3.6高位区间。1958-196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主要是经济“大跃进”发展战略使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3年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分别为82%、36%和26%,而经济增长速度却分别21.3%、8.8%和-0.3%。1961-1963年中国经济出现负增长,能源消费量的下降幅度也比较大。1997~1999年中国经济在增长15.5%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却下降了5.6%,国内主要认为是市场需求疲软,能源产品的需求减少;一批污染大、高能耗的企业相继被关闭;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99年之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也不断增加。2001年,中国的实际GDP突破5亿元,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出现了增大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2-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9.9%、15.3%、15.2%和12.7%,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8.3%、9.5%和9.5%,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又表现出以高能耗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不良态势。 从1954~1978年的25个年份的能源弹性系数来看,有16个年份的能歉阀幂瓜楫盖藐睡魔精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最大值为4.1,说明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的能耗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197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开始下降到1以下,一直保持到2001年。2002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的状况出现逆转,到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2、1.6、1.6和1.3。可以看出,无论从能源消费弹性还是能耗强度方面均明显表现出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迹象,经济增长过程中重工业发展特征相当明显。以能耗强度衡量,1981-2003年中国的能耗强度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和13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甚至低于印度,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从行业上看,中国电力、钢铁、石化、轻丁、纺织、化工、有色金属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P2上,比日本高20%。这些指标反映了目前中国能源使用浪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事实。与2004年相比,2005年中国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4.0亿吨,增长20.1%;氧化铝1 561万吨,增长21.7%;水泥10.5亿吨,增长9.0%。万元GDP能耗2.98t标准煤比上年增加3%。 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如表2所示。建国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下降。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比上年增长9.5%;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增长10.6%;原油3.0亿吨,增长2.1%;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 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7%。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53-2005年,中国煤炭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8.3%,1979~2005年,煤炭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2.4%。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消费的绝对消费量不断上升,但其所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2005年煤炭消费占比为66.4%。 石油消费比重总体上表现为上升的趋势,1953-1978年期间石油消费的平均占比为11.4%。1980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所占比重平均为19.6%,2000年最高达到24.6%。1957年、197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分别为0.1%和3.2%,此后的年份其比重一直保持在2%~3%之间。核电消费从无到有,目前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中国对地热、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消 费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微乎其微。从世界能源结构来看,经历了3次石油危机之后,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变化。石油消费比重从80年代初的46%减少到80年代末期的39%。 之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天然气消费比重呈稳步上升势头,从80年代初的19%上升到目前的23%。煤炭消费比重先升后降,从80年代初期的25%升到80年代末的27%,随后降低到目前24%的水平。据推测,到202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将增加到28.7%,比重变化不大。水电消费比重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为6-7%,核电增长速度最快,由80年代初的不足3%上升到目前的6.5%o,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它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总能源消费中不足1%。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将使能源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中国继续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资源,将会带来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转而更多地消费石油、天然气,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若单纯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以弥补国内消费缺口,将会使中国能源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 三、中国能源需求远景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一度实行自给自足的内向型能源发展战略。基于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勘探、开采等技术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而言具有较大优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基础的少数国家之一,远远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的主流。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也在逐步优化,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有所增加。1954~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95%,1957~197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4%。1978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77%、4.6%。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受本国石油生产能力的制约,2003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达到48.6%①,因此,石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能源问题的核心。 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3年之前的石油消费基本上能够自给,因此世界3次石油危机均未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大的冲击。从1997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进口持续大于出口,大量新增的能源需求不得不通过进口来满足,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上的重要买家。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1992年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4%,2003年上升到7.6%。2004年末中国已探明石?由储量为23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4%,同年中国消费的石油已经占到全球石油消费的8.3%,中国的石油进口占全球石油进口的7.1%o。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200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3%e。由于中国石油储量有限,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消费量连年增加。2002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快速增长,石油进口量迅速增加。此后,石油进口依存度迅速上升,到2003年达到48.6%。据商务部统计,2002~2004年中国累积进口了36 971万吨原油和成品油,2003年和2004年的增速分别高达33%和34.6%,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接近50%。 中国的能源供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到2003年,中国化石能源探明可采储量约1 216.4亿吨标准煤,仅占世界的8.36%。中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但可采储量只有1 145亿吨,储采比非常低;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为32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1%;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2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因此,中国能源资源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份额不高。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计划到2020年经济规模比2000年翻两番,意味着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要超过7.2%。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未来能源需求必将不断增加。对此,不同的国际机构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增长做了预测(如表3所示)。 由于中国石油储量的不足限制了国内能源生产,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带来的大量新增能源需求将不得不通过进口途径得以满足。然而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价格如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会继续存在,而且能源价格的波动会不断增加。粗略估算,石油价格每上升1美元/桶,在目前的进口水平上我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而进口达1.5亿吨(1EA预测中国2015年的进口量)时,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分别相当于目前中国GDP的0.6‰、1.1‰)。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将会使高收入国家的GDP下降近0.3个百分点,低收入石油进口国的GDP下降近0.8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特别是弥补石油消费缺口将会面临较 大的价格风险,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在石油进口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高度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对中国石油进口产:生影响,应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补充国内供给不足。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并尽可能做到进口来源、方式的多元化,以利于分散风险。二是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四、结论 1953-1978年和1979~2005年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实际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78%、9.47%,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89%、5.26%。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上升,2005年相当于1953年的19倍。但是中国的能源消费从整体上讲还属于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能源消费强度很高,与现代集约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能源消费结构上讲,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以煤炭为基础的国家,煤炭消费的平均比重在70%以上,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减少煤炭的消费比重,不断增加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提高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使用比例,保持能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油、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2003年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0%,石油资源已经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在国内石油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国际石油市场跌宕起伏的情况下,要逐步改变单一的石油进口策略,鼓励中国石油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是改变我国石油资源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