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请推荐经典的介绍美国、日本、香港近代经济发展历程的经典书目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1:06:21
热度:

请推荐经典的介绍美国、日本、香港近代经济发展历程的经典书目【专家解说】:美国的发展史: 1.战后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美

【专家解说】:美国的发展史: 1.战后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美国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在大战后期开始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随着市场的扩大,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二,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第三,科技革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这场新技术革命不仅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而且使资本主义传统的产业部门得到改造而焕发生机,使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应运而生,如:原子能的运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明应用等。第三,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社会的安定。一战后的政府的宏观管理,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组织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不能把它理解为由国家来进行垄断的资本主义,而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在经济领域联合或融合。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战后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战后“马歇尔计划”实施和西欧国家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欧洲共同体和七国自由贸易区等组织形式的出现,增强了西欧贸易的竞争力,随着西欧、日本与美国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强,西欧和日本想改变与美国的从属关系,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力量的对比变化朝着有利于西欧和日本,而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第二,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解体的主要原因:一是70年代,依赖于美援和扶植的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二是战后美国在经济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军事上的扩张政策,使财政赤字逐年扩大,美元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解体。第三,石油危机的冲击。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两次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了西方的石油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经济衰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3.经济的“滞胀”。1973年~1975年的经济危机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恢复并有所发展,但已不再出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同时通货膨胀与之并存。“滞胀”的具体表现是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止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在这种情况下,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冒通货膨胀的危险;要抑制通货膨胀,就有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是经济危机周期规律的特殊体现。 4.经济的复苏和繁荣。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结果。里根就任总统后,首先采取现代货币主义政策,即“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政策。通过采取这一政策,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至1982年的4%,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矛盾,但失业率、高利率、增长缓慢的矛盾暴露出来。此后,里根政府采用供应学派经济理论的一些观点,大幅度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渐趋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这样,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的局面。80年代后期,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美苏争霸进入了相对缓和的时期,这也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90年代,美国政府吸收了一系列新经济理论学派的观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在此期间,美国充分吸纳世界尖端人才,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这些都成为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 日本的发展史: 1.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第一,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局部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二,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条件,得以把财力、物力、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到建设上。第三,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加快资本输出,巨额出口贸易和资本输出的利润,一部分被投入到生产领域,另一部分作为外汇储备,使日本的国际支付能力不断加强,提高了国际竞争能力。第四,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到60年代末,日本已淘汰了40%的传统工业产品,新技术、新产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五,重视教育,加快培养人才。战后教育经费在政府预算中占比重已超过20%,列资本主义世界之首,到1927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增长了25倍。同时,日本非常重视各种职业教育,由于日本重视教育,使日本国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为日本科技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条件。第六,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上诸多经济发展因素,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后,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战后至70年代初,日本一直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发言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界入国际事务。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石油危机,日本支持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土,从中受益很大,因此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是渐进的,但目标明确,部署全面。1978年,大平正芳组阁,提出“环太平洋连带构想”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此后的日本内阁不断增加防卫预算费,极力争取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在日美关系中,极力争取自主性,并逐步发展成同盟关系,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发展同西方大国的关系,并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出席者。此外,日本还谋求成为联合国第六大常任理事国,以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90年代以来,随着军费的逐年增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常常向海外派遣军队。日本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 西欧的发展史: 1.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是西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其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第一,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进行社会改革: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行政策调整: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第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的重工业在短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美援使西欧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兴。总之,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爆发。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战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2.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战后德国政局比较稳定。二战后,占领当局鼓励联邦德国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在德国实行政治改革。在战后几十年中,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其政党成员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长期执政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第二,实行非军事化。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第三,政府扶持工业的政策。德国原有经济基础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得到了合理运用,促使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发展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第四,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确保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占区当局实行管制经济和民主化改革。支持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实施改革,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建立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取消配给制,放开价格;进行减税改革,刺激生产和投资;外交政策坚持同西方国家联盟。这些措施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第五,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3.欧洲共同体。二战后,尽管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西欧的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1965年4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1967年7月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欧共体的建立,扩展了欧共体内部商品劳务和资本市场,加强了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的竞争力。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二战结束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其实力在帝国主义阵营中居绝对优势地位,但是60年代,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领域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开始出现摆脱美国控制和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使帝国主义阵营发生分化。欧共体的建立、法国戴高乐主义的提出、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出笼,以及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就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几个突出表现。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政治上的激烈竞争,表现出西欧和日本自主性日益增强和外交上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唯美马首是瞻。总之,西欧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严重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转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