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荆芥与防风有什么区别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11:05:16
热度:

荆芥与防风有什么区别【专家解说】:荆芥 荆芥汉语拼音:Jingjie【名 称】植物学名: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药材学名: H

【专家解说】:荆芥 荆芥汉语拼音:Jingjie 【名 称】 植物学名: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药材学名: Herba Schizonepetae。 中文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猫薄荷假苏、鼠蓂(《本经》)、鼠实、姜芥(《吴普本草》)、稳齿菜(《滇南本草》)、四棱杆篙(《中药志》)。 处方名:荆芥 荆芥穗 炒荆芥 荆芥穗。 【荆芥】 荆芥--桑一又 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 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小儿发热抽搐。妇女崩漏。产后血晕及腮鳈肿胀。止血通常取芥穗炒黑碾末面和黄酒外涂。 补肚子止泻,如遇惊吓,受凉。久治不愈,取鲜荆芥嫩草一棵,两颗薄荷,三颗车前。炖鸡蛋黄两个。连汤喝下。即日康复。 突然肚子疼,用双手按部齐眼。女的正转六圈, 再反转六圈, 来回六次。男的反转九圈, 再正转九圈, 来回九次。很快会缓解。如遇小孩肚子疼不能站立直腰。马上灌食用豆油花生油植物油一小盅。 【科属分类】 域:真核域 Eukarya 界:植物界 Plantae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唇形目 Lamiales 科:唇形科 Lamiaceae 属:荆荠 Schizonepeta 本药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 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 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7m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可直接凉拌食用 [采制贮藏]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放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盖紧,置干燥处,宜在30度C以下保存,防霉,蛀,结串。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产 地】产江苏、浙江、江西,多系人工栽培。 【药材形性】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绿色,被短柔毛,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白色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顶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身干,色黄绿、茎细、穗多,无泥杂者为佳。 【炮 制】原药去泥屑杂草,切除残根,抢水洗净,取出将穗头朝上竖放,待水沥干,切O.3-0.5cm段片,晒干。 荆芥穗 单用花穗加工入药,本品芳香气烈,作用较强,尤擅于疏散头面之风。 炒荆芥 荆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制后发散之力缓和。 荆芥炭 荆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药者,亦称黑荆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成 分】含挥发油。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注 意】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须抢水洗净,不宜久润,随切随晒,当天晒干,不用火烘烤,否则香味走失,影响药效。 【主治病证】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药物配伍】 1)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 2)荆芥配薄荷,一气一血,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 3)荆芥配僵蚕,祛风解表,治湿胜带下等症。 4)荆芥配白矾,祛风化痰之效增强,用治风痰壅盛,小儿惊风。 5)荆芥配石膏,治风热头痛。 6)荆芥配槐花炭,祛风止血,用治肠风下血。 7)荆芥配升麻炭,升清阳,止出血。 8)荆芥配大黄,清热通便。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鉴别】 (1) 本品粉末黄棕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96~112μm;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 ~ 6细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纤维直径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状。 (2) 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 ~90℃)20ml ,密塞,时时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散至1ml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ml/g)。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海,上部多分技;长45-90厘米,直径3-5 毫米;表面谈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同属植物裂叶荆芥 Schizoncpeta multifda(L.) Briq., 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蓝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显微鉴定: 粉末:黄棕色。①腺鳞头部类圆形,8-13细胞,直径22-108μm,柄单细胞,极短,内含鲜黄色或棕色物。②小腺毛头部1-2细胞,直径16-27μm,柄短,单细胞。③非腺毛1-6细胞,长67-810μm,中部稍窄,基部直径22-45μm,壁稍厚,上部细胞具细小疣状突起,下部1-2细胞有角质纵条纹。④茎表皮细胞垂周壁薄,平直;气孔直轴式。⑤叶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有气孔及毛茸。⑥花粉粒近环形,直径27-31μm,具6沟,外壁具网状雕纹。⑦果皮表皮(粘液层)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粘液化,胞腔小,不规则分枝,内含淡棕色物,其下色素层细胞有的向上嵌于表皮细胞间;表面观类多角形或圆多角形,壁粘液质化,留下含棕色物的胞腔,小形色素细胞群散列于表皮组织间。⑧果皮石细胞断面观1列,类长方形或类方形,界限不甚清楚,壁厚,有裂纹,胞腔星状,解离后细胞有多数参差不齐的分枝;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纹孔稀疏。此外,有果皮色素细胞,种皮细胞,导管,纤维。 【中药化学成分】:含挥发油1.8%,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α- Menthone)、消旋薄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α-Limone- ne)。地上部分含挥发油1.3%,穗含挥发油约4.11%,油中主成分为d-薄荷酮(d-menthone)约42.9%,消旋薄荷酮、l-胡薄荷酮(l-pulegone)约33.9%及少量d-苎烯(d-limonene), 另尚含γ-蒎烯。此外,荆芥穗中尚含荆芥甙A、B、C(schizonepetoside A,B,C),(1S,4E)-9-O-β-D- glucopyranosyl-pmenth-4(8)-en-3-one,apigenin-7-O-β-D-glucoside,luteolin-7-O-β- D-glucoside和橙皮甙(hesperidin)。 【中药化学鉴定】: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置小试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后加1%香草醛硫酸试剂2滴,振摇混匀,溶液显淡红色(检查胡薄荷酮)。 【备注】 (1)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2)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摘录】《中国药典》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鼠疫,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喎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3.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4.《食疗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7.《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8.《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9.《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药禁忌】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3.《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4.《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当归荆芥治中风 [配 方] 当归、荆芥各等份。 [制用法] 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 [功 效] 用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荆芥妙用止清涕,以其辛温可祛风散寒,而其气味轻扬,不致助其热邪,起到药达病所,分剔寒热之功。 【猫薄荷】 荆芥又名猫薄荷。因为它对2/3的猫咪有兴奋,幻觉作用。但对人类无影响,对猫咪身体无碍,也不会上瘾,大型宠物店有严格制作的猫薄荷玩具,可作猫咪的宠物玩具。参见猫薄荷词条 防风 Fáng fēng 1.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国语·鲁语下》:“ 丘 闻之,昔 禹 致群神于 会稽 之山, 防风氏 后至, 禹 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韦昭 注:“ 防风 , 汪芒氏 之君名也。” 汉 张衡 《思玄赋》:“嘉群神之执玉兮,疾 防风 之食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莫学 防风 随后到, 涂山 明日会诸侯。” 2.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叶片狭长,开白色小花。根供药用,有镇痛、祛痰等作用。《新唐书·方技传·许胤宗》:“即以黄耆、防风煑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防风》:“铜芸、茴草、屏风、蕳根、百枝、白蜚。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 详细信息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伞形科 Umbelliferae 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 【应用】 1. 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伍荆芥、羌活、独活等;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与羌活、藁本等同用;治风疹瘙痒,多配伍苦参、荆芥、当归等。 2. 用于风湿痹痛。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常配合羌活、桂枝、姜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防风的双向作用 防风,古代名“屏风”(见《名医别录》),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为“风药中之润剂”。临床随证配伍,具有不同的双向作用,兹琐志之。 能发汗,又能止汗 “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汤);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防风通圣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湿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 防风配黄芪、白术,即玉屏风散。方中黄芪实卫,得防风则使邪去而外无所扰,得白术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内有所据。所谓“发在芪防收在术”,内外兼顾,诚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笔者用本方加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乌梅,治自汗、盗汗,均获佳效。 能止泻,又能通便 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是也。吴鞠通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若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泻者,用痛泻要方(《医方集解》引刘草窗方),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 防风配枳实 (壳)能通便。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甘草为末(神术散),加生姜、葱白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笔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痞,以行气除满,消食去滞。 能止血,又能通经 “ 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经验后方》)。正因防风能升脾之清阳,炒黑,则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槐角丸(《和剂局方》)方中用防风配槐角、地榆、枳壳等,治诸痔、脱肛及肠风下血。笔者临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侧柏叶、荆芥、枳壳)加防风、升麻、大黄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极细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饮汤调服。不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气分,一举两得。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气虚、阴虚者非宜。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