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哪位有高中全部的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急用,麻烦了麻烦了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24-08-17 09:28:45
热度:

哪位有高中全部的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急用,麻烦了麻烦了【专家解说】:区位因素的分析布局农业、工业、城市、商业、交通、旅游、经济等区位的分析和选择,是人文地理部分的主体内容,历年

【专家解说】:区位因素的分析布局 农业、工业、城市、商业、交通、旅游、经济等区位的分析和选择,是人文地理部分的主体内容,历年来为高考命题者所青睐。同时,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命题素材十分丰富、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能有效地考查出学生获取信息、知识迁移、分析归纳、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而,此类问题几乎年年会出现,且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 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网络 一、考点知识扫描 区位类型 主要考点 农业区位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区位 影响工业的主要因素及发展变化;社会.环境.政策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城市区位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区位的发展变化 交通区位 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对交通运输线(铁路.公里.航道.管道等)和点(港口.车站.航空港)建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城市交通网的布局原则 商业区位 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区位选择 旅游区位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旅游区的区位选择 二、区位因素分类: 1、自然区位因素:地理位置(海陆、纬度)、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 2、人文区位因素:交通、市场、技术、劳动力(数量、素质)、基础(历史、农业基础)、与工业协作、信息、政治(政策)、宗教、军事等。 三、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眼光 1.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 (1)经济位置要素——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政治位置.经济位置.交通位置 (2)自然区位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 (3)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4)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政治(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团结.国防安定等。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也就是所谓的辩证性:区位因素中有些是有利的因素,还有些是不利的,评价时应注意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作全面的分析。如:分析天津港的区位条件 (二)、主导性原则——结合产业.寻求主体需求 上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面面就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住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 (三)、因地制宜原则 ——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 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 1.语言表达要因地制宜 2.注意地域的特殊区位 如:美国“硅谷”的特殊区位——军事订货(政府政策) (四)、因时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 1.自然要素的改变 2.社会经济要素的发展变化 以上也就是所谓的动态性:区位因素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的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外,还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四、人文地理有关区位选择有以下类型 (一)、农业区位分析: 1.某区域某农产品生产的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对一个地区农业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并具有“木桶效应”,即某一条件不足,就会影响农业的整体区位;社会经济因素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 2.某区域某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分析 3.都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地价(地租)与运输的影响,单位面积产值高的集约型农业接近城区,离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 4.某地区的区位分析(如河西走廊) (二)、工业区位分析 1.某区域某工业区(带)的区位分析 2.某区域某工业部门区位分析 3.城市工业微观区位选择 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角度采点 4.某地经济发展区位分析 例如: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工农业基础条件(好);资源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条件(广阔);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旅游条件(丰富,地域组合好);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五、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理想的区位:接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价廉质优、市场前景广阔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如: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长江入海口,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②接近消费市场。③工业用水方便。④技术力量信雄厚。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工业联系(3种)→工业集聚和分散(传统工业区的集聚、新兴产业区的集聚 ;老工业区的分散、新兴产业区的分散)→工业地域(自发形成、规划建设;发育程度高、发育程度低) 补充:工业集聚: ①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导致老工业区的分散) ②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好处是: 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普遍问题: ①工业过于集中,导致工业用地紧张,水源紧缺,社会问题严重 ②大部分是污染工业,污染工业集聚分布,使环境状况极差,不易治理 ③工厂规模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机制较难 ④运输量大,对交通压力大 综合整治途径: ①经济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产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 ③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通网 ④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整治工作(消除污染、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我国辽中南、京津唐、山西煤化工可以借鉴)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日本工业集中在 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 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 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 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 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新兴工业区 1、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 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 ①以中小企业为主; ②轻工业为主; ③生产过程分散; ④资本集中程度低; 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 : 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 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 ① 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②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③ 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④ 形成规模生产; ⑤ 树立品牌意识; ⑥ 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⑦ 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2.“硅谷”: 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社会经济因素:① 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 ② 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③ 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硅谷的经验:增加科技投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发展交通;面向世界市场(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可借鉴) 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②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 ③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远离城区; ④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⑤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⑥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⑦交通:沿交通线分布; ⑧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⑨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 六、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高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水稻种植业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单产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人们喜食大米;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商品率低;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水利工程量大;酸雨危害;机械化水平不高;总体科技水平较低。 2.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区位因素) 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 我国牧区借鉴: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改善牧区生态环境;放牧方式;改善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3.商品谷物农业:我国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工业比较发达; ⑥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⑤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区域的纬度和气候存在一定差异。 借鉴: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借鉴美国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4.混合农业:澳大利亚,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 优点:①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循环经济,立体开发,综合利用);②农民可以灵活、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发展如何借鉴: ①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南方山区应建设良性的林地一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 ②多样化经济。南方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多种经济。 ③市场灵活性。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的特色经济。 5.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6.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7.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8.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消费量大; ②交通方便; 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 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其他: 1.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 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③酸性土壤 2.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3.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4.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5.我国典型的农业区的区域分析: 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涝灾害严重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云贵高原坝子农业: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七、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3.社会因素  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八、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  港湾:避风浪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经济: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 ②资源开发与调配 ③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 ④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⑤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⑥巩固国防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3)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⑴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速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 ⑵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⑶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⑷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注: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应用: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水域和陆域条件): ①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航行条件);②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停泊条件) ③莱茵河三角洲,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筑港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腹地广阔(腹地条件); ②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欧亚大陆两岸; ③以鹿特丹为依托(依托城市)。 上海港: 基本情况:长江三角洲的河口港,兼作海港,港区主要沿黄浦江分布。 陆域:三角洲地势平坦,为港口设备、建筑提供有利条件。 水域:港阔水深,保证了船舶航行和停泊的空间。(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航道,常采用挖泥船作业,以保证航道畅通。) 腹地:占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面积广、交通方便,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基础。 依托: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人、财、物优势明显。 2、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⑴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避洼地、盆地) 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跑道与风向平行。 ⑵社会因素: 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周围不能有高层建筑等障碍物。 ⑶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3、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 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 进旅游业的发展。
Baidu
map